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4 09:50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秋词的思想感情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秋词的主题,如秋天的景色、秋天的情感、秋天的哲理等。主题明确有助于全文的构思和写作。
2. 情感真挚:秋词作文要表达出自己对秋天的真挚情感,可以是对秋天的喜爱、怀念、感慨等。情感真挚能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3. 视角独特: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描写秋天,如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生活点滴等方面入手,使文章更具独特性。
4. 语言优美: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同时,注意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使文章更具美感。
5. 结构清晰:合理安排文章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秋天的特点,正文部分具体描写秋天的景色、情感和哲理,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6. 引用诗词:适当引用古诗词中的秋词,如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可以丰富文章内容,提升文化底蕴。
7. 举例说明:在作文中,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例如,可以描述自己在秋天的一次旅行经历,或是回忆
即使拉长整个中国古典文化,悲秋也是绝对主题。但相比之下,盛赞秋景的诗人寥若晨星、屈指可数。 所以刘禹锡喊出“我言秋日胜春朝”,就抢占了流量的密码。刘禹锡以“自古逢秋悲寂寥”一语概括,“自古”’与“”逢“”并提,揭示了悲秋传统的深远影响。之后接上一句“我言”,用对比手法,力排众议、态度鲜明地抛出自己的观点:秋天比春天的早晨都要美好!“晴空一鹤排云上”,诗人捕捉到秋天“一鹤凌云”’的壮观景象,描绘出万里晴空下白鹤直冲云霄的美景。“排”字,写出鹤一飞冲天的气势。这句不仅仅表现出秋天的生机和景色,更多表现的是诗人高昂的精神和豁达的胸襟。“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跟随着凌云的鹤,一同到了云霄去遨游。诗人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这两句从议论转向景物描写,色彩绚丽的秋景很多,诗人选取一个很典型的场景,晴空之上的白鹤进行描摹。晴空悠悠,一只白鹤排云而上、大展宏图。“排”为推倒、冲破的意思,用在这里,赋予了画面无限的生机活力,给人辽阔畅快的感觉,也打破了秋日的肃杀凄惨氛围。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远望白鹤直上云天,自己的满怀诗兴也被牵引激励,直到那九霄云外。这样辽阔的境界,这样灵动的景象,这样飞扬的情思,怎能不让人感叹“秋日胜春朝”呢?再来细细的品。这种描写有点像电影镜头,用运动相机,追踪凌云之鹤。“晴空”是广角视野,“一鹤”是焦点,聚焦它的孤傲,“排云”是速率,表现了潇洒气概,“上”,有长焦的感觉了,给人无限动感。这么精细的刻画,不是知名大导演估计还排不出来这样镜头。但诗人笔下则自然而然,因为诗人的情志也随着白鹤高上高远的天空了,哪里还会有什么悲愁呢?山明水净夜来霜。读这一句,随着每个字,在头脑中自动生成画面,就像在播放电影。山明,水净,这是两个画面或者合成为一个画面。到“夜来霜”三字,感觉天立刻黑下来,而且袭来凛凛的寒意,地面上结出了白霜。这一句除了光线和温度的变化,你有没觉得天地澄澈?当我们反复读这样句子时,我们的身心都在被净化。数树深红出浅黄,大意是树叶由绿转为浅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在秋天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画面。是很常见,但我们之前是怎么感受的呢?也许就平常过去了。但在诗人笔下平常的事物的样子,让读者以自己的经验去感受,这样我们的感受就不平常了。敲个重点,注意这句中的“出”字。一个动词,表达了似乎是诗人看着发生了这些变化。再结合上一句,“夜来霜”然后,树叶在霜下,发生着变化。现在结合这两句,用电影手法做分析。你会发现这两句尽然包含这么多表现手法。“夜来霜”是时间压缩技术,在时间压缩之前用了延时摄影。树木的变化是一个特写镜头。“出”这个字,就一个动画,一个视觉特效。这一组下来,其实也是一个慢动作,两句之间用了平行剪裁。也是一种象征手法,咏秋色以颂情操高洁。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你若不信,不妨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清入骨”太秒了,诗人仍和春天作比,春色浮华叫人轻狂,实在不如秋日澄明气清入骨。诗人似乎说爱秋天的人,都是更有趣的灵魂? “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的主旨。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寻味。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以上是完全从诗句入手,不管作者是谁。我们都能从诗中感受作者的非凡。结合刘禹锡当时的处境和背景,我们更会觉得这首诗的难能可贵。公元805年,唐顺宗即位后,任用王叔文进行朝政改革,刘禹锡也参与了这场革新运动。然而,改革遭到了宦官、藩镇和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并最终失败。唐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因此被贬。刘禹锡被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时年仅三十四岁。相传这首诗创作背景是:他在地方上公务不多,每天都有很多时间。他与当地的官员又合不来,不过这倒也省了很多应酬,索性他就约上几个好友到处游山玩水。有天出城远游,与友人一路吟诗作对,笑论古今,归来时心情很好,进门时还在摇头晃脑地吟着:“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甚是得意。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曹丕的《燕歌行二首·其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潘岳的《秋兴赋》:“秋日之可哀”;
王勃的《秋日饯别序》:“黯然别之销魂,悲哉秋之为气”;
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
李益的《上汝州郡楼》:“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秋日好时光《秋词》让我们享受秋日的飒爽,沉醉在秋天绚烂的色彩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每到
秋天就想起刘禹锡这首秋词。秋天是我最喜
欢的季节。秋天的色彩是浓烈的。那累累硕
果挂满枝头,远远看去星星点点的,仿佛坠
落在大地的繁星,在阳光的映照下一闪一闪
的灵动可爱。尤其经历一场秋雨洗涤过后的
果实,上面挂着晶莹剔透的小雨滴,色泽更
鲜艳,更是俏皮有趣。枫叶、银杏、翠柏,
秋天的树木被点染出不同的颜色了。漫山遍
野参差分布着不同层次的色彩,群山被描画
成了大气磅礴,浓墨重彩的自然画卷。也只
有大自然才会有如此的大手笔吧。怎能不让
人豪气万丈,诗情澎湃。大概刘禹锡也是在
秋天的画卷里沉醉了,才把秋词唱的昂扬豪
迈,让它散发出的艺术光辉映照了千年。
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写悲秋的诗词数不
胜数。他们在秋天看到了时光流逝,看到了
万物萧索,感到落寞悲观。秋天在高蟾眼中
是画不出的伤痛“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
日泛秋声。世间无数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
成。”在杜甫心里是年华老去的叹息,“老去
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明年此会
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是范仲淹秋夜
辗转不寐,听到的落叶之声,“纷纷坠叶飘
香砌。夜寂静,寒声碎。”“愁肠已断无由
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
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
回避。”
而刘禹锡的《秋词》指引人们看到的是
振翅高飞的仙鹤,排云直上,冲破了秋天肃
杀的氛围,不屈昂扬之气直破云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数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这首
刘禹锡的另一首秋词。景随人移,色由情
化。你眼里看到的世界,也是你心里反映的
世界。是人在看世界,还是见世界如看人
呢?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刘禹锡笔
下的秋天正反应出作者的风骨。试上高楼一
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明,不会
象那繁华春色,教人轻浮若狂。
时光流逝中,宋代诗人张伦补充了秋天
的又一个风格——秋之洒脱。“秋入云山,物
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
边,黄花千点幽岩下。已喜佳辰,更怜清
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常与野人期,忘
形共说清闲话。”秋山如画,秋月醉人,
美的让人忘形。一壶老酒,闲淡之人,谈古
论今,秋亦潇洒,人亦潇洒。
人说秋风萧瑟,而我却觉得秋风飒爽。
风吹秋叶沙沙作响,树枝摇曳,万种风情。
当秋风卷起落叶犹如飘飘悠悠的小船,载着
梦想之舟飘向远方。对于秋天,有人欢喜,
有人悲凄,有人忧愁,有人落寞,同样的风
景,不同的心态。秋天的美,在景色,更在
人心。那么何不坦然步入秋天,感受秋天的
气息,细品秋天的味道,去享受清风朗月的
畅意吧。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