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4 10:1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京剧心得体会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心得体会是围绕京剧的哪个方面展开的,如京剧的历史、艺术特色、表演形式、人物形象等。
2. 突出个人观点:在写作过程中,要表达出自己对京剧的独特见解和感受,避免千篇一律的描述。
3. 逻辑清晰:文章结构要清晰,论述要有条理,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你的观点。
4. 丰富内容: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阐述你对京剧的理解,如京剧的起源、流派、代表剧目、著名演员等。
5. 运用修辞手法:恰当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6. 举例说明:在论述过程中,适当举例说明,增强说服力。例如,可以列举京剧中的经典剧目、著名演员的表演片段等。
7. 语言表达: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口语化、重复啰嗦的表达。同时,注意文章的文采,使读者感受到京剧的魅力。
8. 适当引用:在论述过程中,可以引用一些权威资料、文献,以增强文章的学术性和可信度。
9. 总结归纳:在文章结尾,对全文进行总结,再次强调你的观点,使读者对京剧有更深入的认识。
10. 格式规范:遵循作文的基本格式,包括标题、开头
【读书者说】
作者:崔伟(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
京剧是中国戏曲文化的典范,也是人类戏剧艺术的璀璨明珠。200多年来,历代京剧名家以智慧和心血创造了杰出的表演技艺、精彩的歌唱风格,涌现出灿若繁星、才华卓著的众多名家。京剧当之无愧可被称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与象征意义的符号之一。但近年来,京剧书籍的出版始终存在理论与实践、舞台经验与文字讲述“两层皮”的痼疾,比之历史上《舞台生活四十年》《粉墨春秋》等经典记述确实佳作不多。这固然有京剧艺术作为舞台表演本体特殊性的难题,更有许多书写者本身陌生表演,或者道听途说并非真通真懂的局限。应该说,呼唤一种有深度、有卓见、有实实在在表演心得与经验总结的读本已迫在眉睫。
近日非常欣喜读到《京剧生行名家谈戏实录》一书。该书由资深戏曲专家刘连伦先生联合多位同人将25位京剧生行名家讲述的内容进行梳理、遴选、编撰,并配以精炼的文字介绍,串联成一部具有高度凝练性和系统性的读本。该书文字简练、平实,读来没有距离感,是亲近大众阅读的一本好书,对弘扬京剧艺术具有很强的普及性。
《赵氏孤儿》中马连良饰程婴。
《京剧生行名家谈戏实录》刘连伦编北京教育出版社
《京剧生行名家谈戏实录》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25位京剧名家的口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京剧生行艺术的特点、内涵与本质,无论是流派的传承、表演的创新,还是对细节的琢磨,都会令人为这门内涵丰富的艺术惊叹,都会对京剧大师们的敬业与专注肃然起敬。徽班进京200余年里,京剧艺术达到过几次高峰,很大原因在于当时涌现出了一批完全独立、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个性的艺术大师。恰好这些名家正是这些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有些还是大师身边的学习者。通过他们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读者或者说现在的年轻人有机会理解过去京剧行里所发生的故事。能够提供作为京剧发展变化参与者的视角与声音,为当代京剧的从业者及其读者提供更多深层次的思考,是本书最大的价值。
直接得到过麒派创始人周信芳大师亲授的上海京剧院著名老生表演艺术家童祥苓,在讲述学戏过程中与大师之间的交流和内心活动时,所述的小故事最打动人心,生动、有趣、鲜活的形象能够马上呈现在我脑海中。陈国卿老师在讲自己学习甩发功时,雷喜福老师当年怎么训练他,动作、手势、眼神,种种细节,既生动有趣,又给人很多启发,令我们感受到了大师德高为范的光辉品格。
谈到京剧的传承,童祥苓讲排演现代戏《智取威虎山》是如何传承借鉴老戏时,他说:“我们排现代剧不是凭空捏造,先辈为我们创造了很多样板。‘打虎’‘脱大衣’的动作哪里来的?是从周信芳大师的《义责王魁》里择出来的,‘奴才的衣服我脱下身’与‘打虎’的动作一对比就知道。”书中这种鲜活的例子不胜枚举。
有的名家将多年学戏的感悟归纳出来,对当代戏曲学习及表演具有很强的借鉴、指导意义。奚派老生名家张建国在讲学习奚派的感悟时说:“学习流派是‘入帖、出帖’的一个过程,我跟大家强调的就是起初阶段一定要学得像,学到神似,但是后期阶段要根据自身的生理条件、生理变化,在保持原有所学奚派艺术精神的同时,旁借其他流派的表演特点、演唱特点、艺术风格,把它们融合进来,主旨就是塑造一个好听、好看、可信、受人喜欢的艺术形象。”
在讲京剧吐字发音时,陈国卿老师就归纳得非常好:京剧字的发音可以理解为“阴平不动”,遇到阴平第一声的时候不能动,不能有别的声去把它给念倒了;“阳平可调”,因为原来余派的人都觉得余派是阳平高唱,但是仔细一听余派的唱片和宗余这些人的唱腔和念白,发现阳平不都是高唱,也有低唱低念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旋律的需要、旋律的安排来调整的。因为程砚秋的程派是阳平低唱,程先生的唱腔凡遇到阳平字,必是低唱。比如《锁麟囊》里的“春秋亭外……”,“春秋”两个字都是阴平,不能动,亭字是阳平字,程先生怎么唱呢?“亭外……”,亭字用去声唱,低唱了,所以我觉得阳平比较灵活;第三是“逢上必滑”,遇到上声字滑着唱更好。当然滑也分若干种,比方说长滑、短滑、急滑、慢滑,也要根据剧情、人物有所区别。因为“逢上必滑”对思想感情的表达以及对情绪的展现有一定帮助。比如《文昭关》里的“恨平王无道乱楚宫,父纳子妻理难容,我的父谏奏反把命送,满门家眷血染红”的“染”就是上声字,第三声,这时候滑着唱非常好,“满门家眷血染红”中“染”字有气势,也好听。如果你不滑着唱,说我嗓子棒,“血染红”听着也挺有劲儿的,但是就觉得气势不够;第四是“去声低唱”,去声,即第四声,要低着念、低着唱。先生的这些讲述,令我入迷,更意犹未尽。
张幼麟在讲到其父武生大家张世麟时常说一句话:“无戏不服人,无技不惊人,无情不感人,无术不抓人。”“武生没有好节奏,或者节奏感不强,都不是好武生。节奏是武生的命脉。”叶少兰在讲到叶派小生艺术的特点时用16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文而不媚,武而不粗,穷而不厌,儒而不俗”。这些高度概括的艺术表演心得和艺术特点总结,无疑是助推大众更好地理解京剧武生、小生艺术的真谛。
全书将艺术家从艺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最珍贵的经验与总结,通过刘连伦老师的梳理,犹如将散落的珍珠串成最美的项链,成为普及京剧生行艺术的珍宝。刘连伦先生是京剧编、导、演出身,作为京剧发展的见证者和传播者,70年来,他既见证过京剧的蓬勃盛况,也经历过京剧的式微困境,由他编撰的这本书,非常客观准确地将京剧生行艺术的精髓精准地展现出来,确实非常难得。
通过阅读本书,我能够很清楚地感受到每一位京剧艺术大师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不断经受磨难,努力追求创新,这是除了个人天赋以外,成就他们达到艺术高峰的最根本原因。玉汝于成,功不唐捐。25位京剧生行艺术传承人讲述学艺、演戏的点点滴滴,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成功是奋斗出来的”这个深刻道理。阅读本书,读者收获的不仅是系统的京剧知识,艺术大师们德艺双馨、追求卓越的光辉品格和精进精神,也同样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启迪和激励。
《京剧生行名家谈戏实录》作者刘连伦先生,是一个舞台经验和观戏识见非常广博的真行家。可贵的是,在这部著作中处处体现了他对京剧的敬畏,对名家的敬重,以及选择推介各位大家宝贵经验的精准眼光。
《京剧生行名家谈戏实录》谈的是戏曲的传承、创新,弘扬的其实是工匠精神,这正是该书的魂。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10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①:民族歌剧《沂蒙山》剧照。 图②:民族歌剧《英·雄》剧照。 刘海栋摄
重排版经典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剧照。 资料图片
核心阅读
创作者要在历史记录中寻找人物的本真面貌,在千军万马、大气磅礴中寻找恢弘浪漫的情感澎湃,这个过程是进入创作的过程,也是艺术创作的切入点
红色题材戏剧创作要从当代观众审美需求出发,探索以戏剧为主体的舞台多元化表现方式,注重结合视听艺术,在坚守戏剧本体的前提下,调动一切舞台艺术综合表现手段
红色题材的戏剧创作,讲述的是英雄的故事,展现的是英雄气概,无论时代更迭,红色故事蕴含的精神特质都可以打动人、感染人、鼓舞人。
40多年的军旅生涯,让我有更多机会接触这类题材,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有了更全面深刻的了解。百年征途上的中国共产党人,将自己的精神融进祖国的江河、民族的星空,汇入天地凛然长存的浩气之中,他们的精神力量和人性的真善美感染着我,我渴望通过艺术创作将他们伟大的精神呈现给观众。
近6年来,我创排了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沂蒙山》《英·雄》《红船》《银杏树下》《半条红军被》、话剧《春天的承诺》《天上草原》《深海》《记忆密码》、红色题材现代京剧《母亲》,重排经典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等。我深刻体会到,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戏剧创作,始终需要创作者不忘初心使命,认真修炼艺术功力。
尊重历史,注重对“人”的解读、开掘和塑造
红色题材戏剧大多有人物原型或取材自真实历史事件。艺术的观赏性来源于生动和真实,在创作中,找到与当代观众有认知度、有共情点的“人”是关键。戏剧是“人学”,注重对“人”的解读和开掘、对“人”的塑造,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创作命题。
让作品和人物形象可信、可近、可看、可感、可敬,要通过真实细节、艺术再现,彰显人物精神。创作者要在历史记录中寻找人物的本真面貌,在千军万马、大气磅礴中寻找恢弘浪漫的情感澎湃,这个过程是进入创作的过程,也是创作的切入点。
民族歌剧《英·雄》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和丈夫何孟雄的故事。百年前,20多岁的他们执着于打破黑暗的旧世界,创造一个美好的新世界。当时,那些年轻人是时代的引领者,今天,我们的青年通过奋斗努力实现着中国梦。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我们是否有百年前青年的激情、勇敢、坚韧与奉献精神?在追寻这种精神的共性时,我找到了这个题材的内核和当代性。为了进一步再现真实的缪伯英,最新的剧本重点修改了一场戏,增加了缪伯英和新生的孩子依依不舍、又不得不告别的内容。走进英雄的内心,他们是鲜活的普通人,面临艰难的抉择,他们的“舍”便更显崇高。
舞台呈现的生动性,来自创作者对生活的发现与提炼。深入、多次的创作采风是必需的。排演民族歌剧《沂蒙山》时,创作团队沿着八路军115师东进的路线,对沂蒙革命老区、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大青山突围战遗址、“沂蒙山小调”纪念地、红嫂故里等与沂蒙儿女英雄事迹相关的地点进行深入采风,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情感在大量素材的支撑下逐渐丰盈起来。排演《母亲》时,我来到葛健豪的家乡——湖南省双峰县的深山,只有到了那里,我才能想象和感受到,这样一位革命母亲是如何凭着一双小脚走出大山寻找革命的真理,是怎样独立抚育培养自己的孩子们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将恢弘的历史还原于活生生的人物身上,这种感同身受是创作的源泉。
创作过程中,要把握“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创作者要思考事件和行动,去探究这些是否“有可能”发生在人物身上。“有可能”,是指一切都要符合人物的信仰追求,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或是相类似的一群人的形象高度集中,反映在剧中某个人物身上。
民族歌剧《沂蒙山》中,夏荷这个人物是虚构的,但她又是“真实”的。剧中,夏荷在牺牲之前用血水喂养女儿、给她取名小沂蒙并托付给海棠抚养的情节,取材于抗日英雄陈若克母女的真实故事。夏荷牺牲前抱着女儿,一曲《沂蒙的女儿》唱得观众热泪盈眶。“告别了四面荷花三面柳,湖水半城山一城。书香已被炮火染,安逸的心难再平静。”真实的人物原型,让夏荷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并具有代表性。再比如,民族歌剧《半条红军被》中,长征路上“半条棉被”的故事已经被大众熟知,但史料有限,不足以立起一部大戏。如何用艺术方式展现这个题材?我们从给老乡剪下半条棉被的3位女红军战士出走之后说起,在作品里展现这3人的命运以及另外半条棉被的“命运”,这就是艺术想象的空间。
守正创新,注重以表演为中心的“整体戏剧”呈现
舞台呈现的手段越丰富,艺术门类的融合表现越综合,观众审美要求越多元,创作就越要注重以表演为中心的“整体戏剧”呈现,追求一戏一格。所谓“整体戏剧”,就是舞台呈现不仅是音乐的、文学的、表演的,它还可以是美术、建筑、光影、声音等空间和时间艺术的综合。从这个角度看,创作就具有了创新意义,将带来一种现代艺术语境下的综合审美愉悦。
当代戏剧要发展,“当代性”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创作者要注重艺术内容、艺术样式和艺术品格的多重“升维”。红色题材戏剧创作要从当代观众审美需求出发,探索以戏剧为主体的舞台多元化表现方式,注重结合视听艺术,在坚守戏剧本体的前提下,调动一切舞台艺术综合表现手段。
在舞台艺术创作中,承载红色题材的戏剧门类是多样的,话剧、歌剧、戏曲……无论是何种戏剧门类,导演都应从一度创作到二度创作对作品进行把握,用符合当代艺术审美的方式进行舞台呈现。比如,民族歌剧《红船》以“红船”为题材,聚焦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我们选择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采用18块3米宽、10米高的大板,在舞台上不断变化,通过推拉帷幕、投影、灯光的有机运用,形成蒙太奇式的转换,通过两个转台带动50个场景和空间,将多个历史瞬间流畅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再比如,话剧《深海》讲述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创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隐姓埋名几十载,为我国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故事。我们以核潜艇深潜300米为叙事纵轴,以他一生的奋斗为叙事横轴。舞台呈现上,使用具有高度象征性的下潜深度和气压坐标,这既是潜艇的坐标,也是黄旭华人生的坐标。声光电的设计融合电影手段,借助光影变化,既突出戏剧悬念,也反映了人物内心变化。
戏剧创作中,导演的创作工作要“前移”,应当介入一度创作。创作民族歌剧《沂蒙山》时,导演从策划开始,就与编剧、作曲进入创作,从戏剧文本创作开始就构思舞台呈现样态。比如,我们希望民族歌剧《沂蒙山》更加交响化和合唱化,希望它更具艺术张力,就从剧本结构、合唱和重唱的人物设置讨论研究,这是区别于传统民族歌剧创作的不同点。全剧40段唱,有相当一部分是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和多声部合唱,形成了该剧恢弘大气、史诗交响的音乐特质。我们还在建立戏剧情境和营造戏剧场面上下功夫,如将众多真实故事进行提炼、集中、再创作,对第一幕“战争与婚礼”、第三幕“以命换命”的剧本情节进行大改。
创作者还要探寻与当代观众建立观演互动的语境,在“守正创新”的大方向上寻找创作思路。在《母亲》的创作中,我试图寻找一扇吸引青年观众走进京剧的门,一道艺术之门。在坚守传统京剧演奏与演唱的基础上,融入了歌剧的大合唱与交响乐团的伴奏。在舞美呈现上,将京剧的高度写意性与具有冲击力的视觉舞台设计结合在一起,使一桌两椅的写意形式变得灵动多变。这既符合当代青年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完成了创作者对中国当代戏曲舞台呈现的一次探索。
(作者为原总政歌剧团团长、国家一级导演)
制图: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18日 20 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