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周国平散文读书笔记》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4 10:14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周国平散文读书笔记》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周国平散文读书笔记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主题明确:首先,明确你的读书笔记主题,是关于周国平散文的整体感受,还是对某一篇散文的具体分析。主题明确有助于使文章更有条理。
2. 突出重点:在周国平的散文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在写作过程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将散文中的精华部分进行梳理和总结。
3. 逻辑清晰:在阐述观点时,要条理清晰,层层递进。可以按照散文的结构进行分段,使文章更具逻辑性。
4. 引用原文:在分析散文时,适当引用原文可以增强说服力。引用时要注明出处,保持原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5. 结合自身:在读书笔记中,适当结合自身经历或感悟,可以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但要注意不要过度抒情,以免影响文章的结构和逻辑。
6. 避免偏见:在评价周国平散文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个人偏见。要充分认识到散文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7.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吸引力。同时,注意避免口语化表达,保持书面语风格。
8. 适当引用他人观点:在分析散文时,可以适当引用其他学者或评论家的观点,以丰富文章

史铁生《病隙碎笔》:人的命运不由人,但我们每时每刻都是幸运的

在某次关于史铁生的纪念活动中,著名哲学学者邓晓芒说:每个人心灵都有残疾,其实他比我们更健康。

在史铁生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与残疾作伴,他最初也抱怨命运,跑到地坛里拷问上帝为何如此残酷地对待他,最后他得到一个答案,上帝让你来到这个世间,顺便也保证了你的结局,这一生要得到和失去什么,都在上帝的剧本里。

残疾是什么呢?

比起上帝的无所不能,人所不能就是残疾。

01

邓晓芒读史铁生的作品,从一个哲学家的角度说:

“史铁生在中国作家中是对哲学问题思考得最全面、最深入的一个,也是以他的文学天赋表现得最生动、最具震撼力的一个。虽然他是不容易读懂的,但是从未来看,我认为他的作品必将逐渐呈现出思想的前所未有的深度和超前性。”

史铁生写了很多小说,也写了很多散文。

在他的作品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散发着对生命的沉思,充满了对神性和人性的拷问,他的智慧之光,照亮了命运的黑暗。

《务虚笔记》出版后,周国平读了,赞叹不已,他说:

在经历了绝望的挣扎之后,他大难不死,竟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上的健康。

此时的史铁生,双腿早已瘫痪,身上常有一股尿骚味,上帝也还不轻易放过他,还让他受各种病痛的折磨,他把人比作一架飞机,两个肾就是发动机。

可是,他的两个发动机都出了问题,史铁生这架飞机,随时都坠毁的危险,肾上的问题严重得只能靠透析活着。

周国平听说了史铁生的状况,担心他已经没法继续写作了。

他的担心实在是有道理的,因为那时候的史铁生,每三天就要透析一次,每次透析要好几个小时。

透析前后,他都饱受折磨,而透析中,他看着自己的血从身体里流出来,又流回身体里,更加不要说创作了,也就是说,三天时间,史铁生只有一天会稍微有点精神,但病成这样,能有啥精神呢?

可是就是这样,他还是创作了《病隙碎笔》,出版后,周国平见了,惊讶得不行,以为里面难免会有泼妇骂天的抱怨。

读完后,他发现,竟然没有一点抱怨,有的都是积极的思考,有的都是积极的对命运和残疾的思考,有的是对信仰的思考。

周国平说:“他的精神性自我已经能够十分自由地离开肉身,静观和俯视尘世的一切。”“他看到了信仰的真相”“懂得了真正的信仰”

02

残疾之初,他思考生死,想找到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最终得到的结果是: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而在地坛那些人的身上,他又看到了上帝这一出人间戏剧的需要,那对每天在园子里散步的夫妻,从中年变成老年。

还有那个喜欢唱歌,却唱得不是很好的人,也和史铁生互相说了“你好,再见”之后再也没见过。

那个想靠长跑改变命运的人,却总是阴差阳错地差之毫厘,几年后,他和史铁生相互叮嘱“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后来,这个人去了很远的地方生活。

他还遇见一个饮者,一个捕鸟的汉子,一个女工程师,还有一个漂亮的女孩,可是后来他发现这个女孩脑袋并不聪明。。

他也发现,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

多年后,在《病隙碎笔》里,他说:

“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随意调换。”

史铁生扮演的是一个什么角色呢?

二十岁上下双腿瘫痪,后来又是各种生病,记者问他的职业,他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

确实,他写的东西,都是这样。

《病隙碎笔》更是如其名,是他透析之余,一点一点写出来的。

但是他智慧地说:

我们每时每刻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03

史铁生讲了一件让他后怕的事。

刚坐上轮椅的时候,大夫担心他的视神经也会作乱,隔三差五推他去做检查,但并不把实际情况告诉他,怕他承受不住。

事后才告诉他,说他已经逃过了一场大凶险。

这次经历让他后怕不已,因而常常瞑揖默谢。

他说:

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幸运,这实在有失厚道,是对神明的不公。

但如果有人劝他去烧香,求神给他好运,还他健康,他总是不干,因为他觉得,满腹功利不是对佛法的尊敬,就算是去烧香,也不该有那样的要求,不该以为命运欠了你什么。

莫非是佛一时疏忽错有安排?倒要你这凡夫俗子去提醒一二?”

史铁生觉得,就算是求,也该是求一份智慧,以醒贪迷。佛门清净,凭一肚子委屈和一沓账单,实在算不得什么朝拜。

人间苦难不断,所以才需要信仰,但信仰不是满腹功利的诉求,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做的投资,倘若不是这样,就只是人间的游戏,而非真正的信心。

周国平说:史铁生看到了真正的信仰,找到了信仰的真谛。就在于此,信仰后面,是没有许诺的,但信心就是道路,就是永恒。

04

在信仰这件事上,史铁生说:约伯的信仰是真正的信仰。

约伯信仰上帝,但上帝给他的,不是福乐,而是接连不断的苦难。

约伯为人正直,行善离恶,敬畏上帝,他有7个儿子,三个女儿,有7000头羊,3000个骆驼,还有很多牛。

可是突然有一天,约伯的牲口被人全部抢了去,全部的子女也突遭意外死亡。

这还不算,上帝还拿走了约伯的健康,让他贫病交加,浑身上下长怪病,受尽折磨,妻子劝他一死了之,但约伯觉得,人可以从神手里得福,也可以从神手里得祸,人都要接受。

约伯也曾动摇过,他质问上帝:

作为一个虔诚的信者,为什么要遭受如此深重的苦难?

但上帝仍然没有给他什么许诺,只是说约伯不懂苦难的意义,上帝将他的伟大创造指给约伯看,意思就是说,这就是你要接受的全部,威力无比的现实,这就是你不能从中单单拿掉苦难的整个世界。

人这一生,就要接受者威力无比的现实,不能单单拿走福乐,也不会全部都是苦难。

世界就是这样的世界,就是一个整体,人只是他的一部分,它不会为了单个的人而更改整体的意图。

史铁生说:

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但希望与你同在。


信仰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难的时候可以领受。

苦难是无法逃避的,但苦难不仅仅是苦难,苦难之中,神也会告诉你,希望就在前面。

05

史铁生继续思考,发现有三类神。

第一类自吹自擂好说瞎话,声称万能,其实是扯淡。

第二类喜欢恶作剧,玩弄偶然性,让人找不着北。

第三类神博大、仁慈、完美。

仁慈在于,只要你往前走,他总是给路,只要你想走的路,他都会给你,你可以走向任何地方。

说他完美,则是在于人永远是残缺的,所以人要走向美,走向善。

在这三类神中,该向谁祈祷呢?

当然是第三类,他把行和路做同一种解释,保证了与人同在,路没有尽头,便是他遥遥地总在前面,保证着希望永不枯竭。

史铁生说,他寻找这一类神已经多年,才有了一点体会。

对神的思考,史铁生不是抱怨神的不公平,而是看到了在神的完美的镜子前,人人都需要忏悔。

“发现他人之丑恶,等于发现了自己之丑恶的可能,因而是已经需要忏悔的理由了。”

一个人,看到他人之问题,就是看到自己之问题的可能性,因而时时警惕。

所以他说:人所不能,就是残疾。

因为他看见的,已然是神的完美。

06

我喜欢读史铁生,因为我觉得他是智慧的。

我之所谓智慧,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但看清不是为了厌倦,而是为了理解背后的本质。

我喜欢读史铁生,是因为他从人身上看到神性。

人性在世俗中,和世俗融为一体,而神性则上扬着,里面有神的痕迹,博大,完美,慈爱。

我喜欢史铁生,因为他告诉了我,苦难并不可怕。

苦难并不可怕,而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存在着,它不是作为幸福的对立面,而是与幸福携手同行。

就像村上春树说:死不是作为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存在。

生活艰难的时候,读史铁生,你会看到,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

内心困惑的时候,读史铁生,你会看到,恰恰是神的完美映照了人的残缺。

文|不有趣灵魂

周国平:我的文章绝不是心灵鸡汤

作者:孙珺

周国平,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多年来,他的作品不管是学术著作还是生活随笔,都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爱,他的理性思考里总有一种温润的感性力量。

这一次,他为大家带来的是至今唯一的一本旅行笔记,一部极具人文气息的游历散文集《偶尔远行》。

《偶尔远行》 周国平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要求自己做到诚实

充满哲思是周国平散文的一大特色,这当然是因为他本身是学哲学、研究哲学的。

曾经也有人将他的文章归为“心灵鸡汤”,而他认为,那些把他的作品归结为心灵鸡汤的人,是没有真正读进去的。“心灵鸡汤是有现成的配方的,然后按照这个配方批量生产,都是大同小异的,一个小故事来一点小抒情,归纳出一些小哲理。我与之不同就在于我是有我的问题的,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是灵魂中的问题,我必须要解决它。我不能用一些似是而非的、华丽的语言来哄自己。所以,我的文字是比较朴实的,应该还是有内容的,不是那么空洞的、大同小异的。”

他说,自己从来没有抱着“为大众解除困惑”这样的目的去写作。开始写作,是因为自己有困惑,把这样一个思考的过程、结果写下来。他说:“我相信,唯其如此,我写下的东西才会对世人也有一些价值,人们无论褒我还是贬我,都有了一份值得认真对待的参考。我唯一可以自许的是,我的态度是认真的,我的确在认真地要求自己做到诚实。”

唯一一本旅行笔记

周国平勤于思考和写作,这么多年来,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等,散文集《爱与孤独》《灵魂只能独行》《何以滋养灵魂》等,纪实作品《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等。这本《偶尔远行》是他至今唯一的一本旅行笔记,一部极具人文气息的游历散文集。

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记录了南极乔治王岛之行始末,原本是一次新闻事件的“人文学者南极行”,在作者看来无关新闻,而是一个人在孤岛上的58个昼夜,在千古荒凉的极地中体验生命的静寂;下编则为游访欧洲见闻,途经德、法、瑞、荷、意等国,或漫步,或短居,或寻访,以一个思想者兼异乡人的视角,感受西方人文历史的深厚与色彩。

他在文中感叹道:“南极洲的乔治王岛,地球最南端汪洋中的那一片陌生的土地,从天边向我漂来,在我的生命中停留了五十八天。而现在,它又已经远在天边,成了封存在我的记忆里的一座岁月之孤岛,犹如封存在琥珀中的一只美丽的昆虫。”(孙珺)

精彩书摘

书中金句

哲学家和探险家似乎是完全不同的人,前者以沉思为人生至乐,后者渴望最直接的行动。然而,一个人无论去什么地方,他的灵魂必须独行。否则他虽然身体到了那个地方,也不能说他真正到过了那里。

人生永远既是道路,又是家。我现在的想法是,这两方面的意识都是必要的,缺一不可。只是道路,就活得太累;只是家,就活得太盲目。我们必须把人生当做家,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休息。我们也必须知道人生是道路,让自己的心灵有超越的追求。

只有天边还是亮的,层叠的山峰绵亘在这亮的背景前,没有雪的山是黑色的,有残雪的山黑白斑驳,一律轮廓分明。在岸与天边的山峰之间,青灰色的大海平静地流淌。举目四望,天地间的景色像一幅工笔水墨画。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