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4 16: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我的大学》的读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了解作品背景:《我的大学》是著名作家、教育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在写作读后感之前,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鲁迅的生平经历以及作品的主题思想。
2. 确定写作角度:在写作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所表达的核心观点,如对教育、人生、社会等方面的看法。 - 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鲁迅自己、他的同学、老师等,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等。 - 语言风格:探讨鲁迅在作品中的语言运用,如讽刺、幽默、比喻等修辞手法。 - 艺术特色: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如结构、情节、描写等。
3.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以下结构: - 引言:简要介绍作品的基本情况,如作者、作品背景等,并引出读后感的主题。 - 主体部分:围绕写作角度,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可以分段论述,每段论述一个观点。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并给出对作品的整体评价。
4. 表达观点:在表达观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 独立思考: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受,提出独特的见解。 - 论证充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纪录电影《大学》即将上映。
影片开始,字幕“《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别误会,这不是一部讲古籍的纪录片,镜头对准的是清华园里4个活生生的人:高三毕业生严韫洲、博士研究生宋云天、留美学者蔡峥、大学教授钱易。
在一次点映时,有观众提出了犀利的问题,既然拍的都是清华的人和事,片名为什么不干脆叫“清华大学”?
导演孙虹解释,影片中文名“大学”,英文名“The Great Learning”,“大学”意为“大学之道”,“虽然以清华为拍摄对象,但更想通过清华的个例,去窥探大学精神的一隅,去阐释大学精神对个体的影响”。
导演王静说,大学有3个含义:一是空间,即大学校园,是学生奋力学习、偶尔摸鱼的地方,是青春发生的地方;二是时间,念大学的那些年;三是生命历程,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形成价值观、学着走向社会的一段重要人生。
4位《大学》的主人公,在片尾时头衔发生了变化——他们分别成为在读本科生、基层选调生、青年教师、荣休院士。他们都跨过了自己的一个人生转折,这,就是《大学》。
人生转折
《大学》的拍摄历时3年,素材超过1000小时,最终成片时长110分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母校对三位导演的影响的产物。
孙虹说:“我相信很多人跟我有相同的感受,那就是大学是塑造和定义一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最重要的阶段。每当我反思自己当下生活的时候,都会深刻地体会到毕业后的每一个选择和决定,都有着来自大学时期的烙印。”
于是,孙虹开始对大学好奇,它究竟是怎样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当代青年人的?影片没有选择更为大众关注的“明星人物”,来自清华大学的主创团队,希望通过记录普通师生的日常,来寻找答案。
“在开始拍摄之前,我们就有一个大致设想,希望拍摄一些正在经历人生转折的人。因为每次进入新阶段,人们都需要抉择和适应的勇气,而这背后会透露出个体的价值观和大学给予个体的影响。”孙虹说,“大学由‘教’与‘学’、‘老师’和‘学生’共同组成,因此我们对人物的设想是一名新生、一个毕业生、一位即将入职的新老师和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教授。”
有了这样一个初步框架,导演们开始寻找。严韫洲是王静发现的,也是片中第一个确定的人物。
“开拍是2018年4月底,临近高考,学校怕对学生心理造成干扰,推荐了一些不仅成绩好心理素质也好的学生,严韫洲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他身边拍,他该学学、该玩玩。”王静透露,当时同时拍摄了十来个学生,后来证明,剧组的眼光十分精准,这些孩子最后全部考入清华。
寻找正在求职清华的青年教师的时候,蔡峥进入了孙虹的视野,哪个导演能拒绝“仰望星空”的科学家的魅力呢?“在拍摄中,我们才知道进行天文观测是很孤独的,但他们所坚持的这个事业,代表了人类对于宇宙和未知的探索。”
对导演柯永权而言,拍摄这样一部电影,是回望母校、回顾过去,但更重要的是寻找自我、帮助自己选择未来的道路,“我相信这对其他青年人也是有意义的,一同通过电影去思考大学的使命,探寻大学对社会、对青年人的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为影片拍摄带来麻烦,原计划拍到2020年年中,因为疫情不得不中断。但同时,负责影片校园风物部分的柯永权捕捉到了大学的另一种情景:空荡荡的教室,只有老师对着直播设备上课,没有学生,老师的认真和热情却丝毫不减;空荡荡的校园,大雪覆盖了一切,很少有行人的脚印,但一切似乎都在等待新的生机。
大学之道
从客观条件来看,跟拍蔡峥去夏威夷观测,是《大学》拍摄过程中最艰难的。参与观测的人都要靠吸氧维持工作状态。摄制组要边吸氧、边扛设备,还要在非常寒冷的环境下拍摄星空延时。
夏威夷的莫纳克亚山,海拔4206米,世界最著名的天文学研究场所之一,那里遍布世界各国的天文望远镜,是旅美十年的蔡峥曾经“看星星”的地方。但他这些年最开心的事,是拿到了一张回国的单程机票,他现在更喜欢去青海冷湖的塞什腾山,海拔4576米,2021年5月,一架口径6.5米的光谱巡天望远镜,确定落户于此。
人类离星空更近的地方,蔡峥离梦想更近。
6月27日,《大学》在青海点映。映后交流时,一个小女孩问蔡峥,“黑洞里面有什么”,蔡峥很老实地,“我也不知道”。“那一场有很多孩子来看,他们对宇宙有天然的好奇,问的很多问题,是成人观众不太关注的。只要永远有孩子好奇,我想问题终将会得到答案。”王静说。
三位导演都上过一门钱易开了20多年的全校公选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年过八旬的她,全程站着上这门90分钟的课程。她说,能做一点工作还是做一点好,还是要继续上课啊……而钱易是所有人中最后一个答应拍摄的,原因是“她实在太谦虚、太低调了”。即便在最后的成片中,钱易依然说:“不要拍我,有太多比我厉害的老先生……”
正因为她的谦逊,更坚定了想拍摄她的意愿,去呈现她身上所体现的“行胜于言”的校风。最后,剧组给钱易手写了一封信,向她解释,通过拍摄她的工作和生活可以非常自然地呈现许多跟她年龄相仿,甚至年龄更大的老一辈教师。
也许在了3回加上手写信的“加持”下,钱易最终同意了拍摄。观众也得以跟随钱易的脚步,去探望她的老师们——年逾百岁的许保玖、陈志义(2021年过世)。
剧组每次去钱易家中,都发现她家里其它房间的灯都是关着的,只有书房的灯亮着;去湖北出差,钱易的博士生怕老师热,在开会前打开了酒店房间的空调,但等学生一走,钱易就把空调关了。王静说:“她时刻都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她教给学生的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许保玖的家中墙上,挂着一幅字画,落款是“学生钱易”。影片的另一个镜头,在人文清华的一次讲座上,钱易的学生集体录制视频感谢恩师,唱了一首《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歌声并不专业,但绝对真诚。
这大概就是大学之道,就是大学精神的传承。
大学是理想永远年轻的地方
《大学》的宣传语是“理想与你皆耀眼”。孙虹说:“大学是理想永远年轻的地方。这几段故事,告诉我们理想是如何萌发、生长、蓬勃和坚守的,也呈现了个人的理想如何与国家和时代互动。”
严韫洲的理想不仅是好好学习考上清华,更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将来想做的事;宋云天的理想不仅是去当村官“造福一方百姓”,更是“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命运、发展进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蔡峥的理想不仅是推动光谱巡天望远镜项目在中国落地,更是发展中国人探索宇宙未知的设备和技术;钱易年轻时的理想就是当老师和做环境保护工作,她用一辈子践行了自己的理想,通过自己和同仁的努力,让“可持续发展”概念家喻户晓。
“鲁迅先生曾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想并不是所有观众都能对电影里的几位人物产生强烈共鸣;但是鲁迅先生还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每一个人都可能在电影中看到自己此刻所处的阶段和处境。”柯永权说,“所以,这部电影与此刻的我们有关,与我们此刻的时代也有关。”
看完这部电影,也许你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大学时光,这是人生中最青葱美好的岁月;也许你会恍然大悟,虽然他们的高考分数比我高一些,但是大家还是会遇到一样的问题啊……
王静说:“也许大家不在同一个校园,也不是在同一个时间读大学,但大家都经历过这样的一段重要的人生。这部电影意义在于唤起观众:如果你觉得生活艰难,那就让曾经那个读大学的你来鼓励此刻的你。”
“我记得大家小时候的理想都是当科学家、大文豪、宇航员……一个赛一个宏大;长大一点,想当老师、医生、警察……眼中也满是憧憬;直到跨进大学校园,谁还不是个热血少年?!踏入社会,理想却似乎成了羞于被谈及的话题,仿佛距离现实生活遥不可及。”王静说,这部电影与当下年轻人最大的共鸣,也许是回到做梦光荣的大学时光,在走出影院后,我们又敢大声地谈论理想。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三纲。大学的三纲是深层次的,非常高妙的,不可思议的把我们人世间运转这个伟大的秘密告诉我们,告诉我们怎样相亲相爱的生活在一起,怎样做到身心和乐,家庭和睦,世界和平,万物和合。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朱熹
孙中山先生说,《大学》是全世界最伟大的政治书。有一位民国的大师说,读懂读通大学的第一章,我们便通了人道。大学这一篇文章,他就是从三纲八目,把人世间所有的问题都给我们进行了梳理。
第一纲:明明德。爱是最大的德,真爱是明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的最大的德就是爱,就是这种仁爱,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就是一种慈悲,那么真爱就是《大学》里面讲的明德。其实爱对于父母而言就是孝,对朋友而言就是信,对于上级就是忠,对于长辈就是敬,所以爱就是天地最大的德。
爱是每一个人本自具足的,只不过是被贪欲和习性屏障了,变得很阴暗、,麻木不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要彰显这种被屏蔽掉的真爱。
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阳明先生讲:满大街都是圣贤。毛主席讲:6亿神州尽尧舜。六祖慧能讲:何其自信,本自具足。佛陀讲: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些讲的都是一个意思,这告诉我们,天地宇宙最大的规律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本自具足,天地万物,本自具足。
人可以分为大人与小人。在中国儒家文化里面,讲君子小人,不是我们目前讲的小人。现在的小人讲的是坏人,讲的是搞阴谋诡计的坏人。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家讲的君子与小人,是指一个人的格局,也就是讲一个人的良知被屏蔽的程度。大人,就是君子古圣先贤。大人与小人的区别是什么呢?大人,就是在明明德,他在不断的彰显自己本自具足这种光辉的善心。小人下达君子上达,君子不断的提升自己,不断地在成长自己,不断地在成为一个光明的人,而小人,他是听任自己的欲望与习性,再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厌恶,越来越愚痴,越来越贪婪,这就是君子与小人,大人与小人的差别。大学讲的是大人之学。大人之学并不是说大人才可以学,所有的人都可以来学习怎么做一个大人。
怎么来做一个大人?大学的三纲里讲得非常明白,首先要克制自己的贪欲,化掉自己的习性,然后彰显良知与光辉的善心,这样就能明明德。当明明德的时候,心中就拥有了慈悲的真爱。当拥有慈悲的真爱的时候,我们做什么呢?
第二纲:在亲民。亲民,简单地讲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亲近所有的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就是亲民。
如果立志做大人的话,人与人之间都可以相亲相爱,和和睦睦。所谓亲民,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民首先要对他人感兴趣,把他人放在心上。也就是说心中要有他人。当我们能够真正的看见他人、去倾听他人的时候,两颗心就交融了,就能真正领会到他人跟我们是一体的,我们的心是在一起的。亲民就是要把屏障我们的那些欲望、习性全部拿掉,然后真正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第三纲:止于至善。当我们不断地去明明德,不断的去亲民,无我利他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变得越来越光明。毋使一念不善存在我们心中,当我们心中有善的时候,就是天理。当我们心体光明,这个时候可以说是抵达到了至善的状态,其实真正到了至善的时候,就是一种无善无恶的状态,他是自然为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面包含的秘诀就是要我们要做大人,做大人在于大格局,你有多大的格局,就有多么宽阔的人生,就有多么宽阔的舞台,就有多么无悔的一生。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