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4 16:26
写作核心提示:
在撰写关于网络电影观后感的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定你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或感受,这将是作文的核心。
2. "选择合适的电影": - 选择一部你认为值得深入分析的影片,确保你有足够的兴趣和了解。
3. "结构清晰": - 作文应该有清晰的开头、中间和结尾。 - 开头部分简要介绍电影的基本信息,如片名、导演、主演等。 - 中间部分详细阐述你的观后感,包括对剧情、角色、导演手法、音乐、摄影等方面的评价。 - 结尾部分总结你的主要观点,并可能提出对未来的期待或建议。
4. "详细分析": - 对电影中的关键元素进行深入分析,如角色发展、情节转折、主题表达等。 - 结合具体场景或对话来支持你的观点。
5. "个人观点与客观评价相结合": - 提出你个人的感受和看法,同时也要基于电影本身的客观评价。
6. "语言表达": -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确保表达清晰、准确。 - 避免使用过于主观或情绪化的语言,保持客观性。
7. "避免剧透": - 尽量避免在作文中透露电影的剧情细节,以免影响他人的观影体验。
8. "引用
《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悲壮历史。志愿军的装备“万国造”,敌人的补给武装到牙齿;志愿军的实物化雪水吃土豆,敌人的伙食午餐肉加面包,在这极寒严酷的环境下,东线作战部队凭借着钢铁般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爬冰卧雪,克服缺弹少粮,冻伤减员等重重艰难困苦,扭转战场态势,打败了美军王牌部队,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劣胜优战争奇迹,为长津湖战役胜利作出重要贡献,集中展现了人民军队炽烈的爱国情怀,充分体现了对党和人民的无比忠诚,生动诠释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长津湖》以悲情惨烈的战争场面,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无情,更生动诠释了志愿军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血性胆魄。“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一句简单对白,让人看了更是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正是我们志愿军的流血牺牲、无私奉献,换来了今天的山河无恙、家国安宁。致敬我们志愿军同志,致敬我们最可爱的人,致敬我们伟大的祖国!
昔日苦难不再,今日韶华长存,来日繁华可期。我们要持续继承和发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竭尽个人所能,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再创盛世繁华贡献力量。
2024年岁末,三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出品的纪录电影陆续映上银幕,走入院线。它们分别是聚焦北京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您的声音》、刻画新时代奋斗者群像的《盛世如愿》以及反映新中国防灾、抗灾工作的《极限守护》。
作为纪录片的重度“发烧友”,我分别观看了这三部纪录电影,有感而发,聊记一二。
身为看着《新闻简报》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中央新影对我们并不陌生;它诞生至今近90年,曾产出了大量最重要、最具有文献价值的新闻纪录片,成为共和国的历史影像档案馆。这些影片真实地记录了从辛亥革命一直到当下的历史脚步,成为百年中国的完整纪录。
不管身处哪个时代,我们总是能从中央新影纪录片人创作的作品中,感受到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团队薪火相承的传统。
“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中央新影的前身——八路军总政治部延安电影团成立四年后的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高度概括和总结了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根本问题——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服务于人民,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观,我以为一直是几代新影人所坚守的重要传统。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从中央新影的发展历程中,从这个团队所摄录的40多万分钟的纪录电影素材中,我们能深深体会到,扎根生活沃土、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的创作传统;我们能深切感受到,那种文章归于人心,立言达乎民情的纪录者情怀。
2024年尾陆续公映的三部纪录电影,题材各异,风格不同,但如果梳理它们共同之处,那就是创作者都同样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咀嚼和消化生活,在丰沃的生活土壤上,刻画细节,塑造形象。
纪录电影《您的声音》聚焦于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带动的城市治理改革,本身这个题目,政策性强,宏观而浩繁,容易让观众感觉枯燥,但可贵的是,导演选取了七段发生于基层的凡人小事,从北京市民和基层社区干部的视角,从万家灯火、柴米油盐里发生的碰撞、矛盾出发,生动讲述了一个自下而上、推动城市治理的新时代主题。影片里的人物,似乎完全无视了镜头的存在,松弛地呈现生活的本真面貌;影片里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你我身边,它们以自然、合理的状态展示在观众面前。创作者没有回避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以及群众的诉求、意见,但创作者抓住了生活的本质,并以此构建起含蓄又坚定的主题,让看似一地鸡毛的生活琐事,都在润物无声的累积和递进中形成宏大叙事。
看完电影,我会记住不辞辛苦,有时会遭遇误解的社区工作者小徐,会因为居民李奶奶的故事而发出会心一笑,看到邻里间关于加装电梯的争吵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绝不可能是偶遇;靠摆拍和表演,也无法达到这种似曾相识的真实,“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我们坚信,纪录片的魅力与价值,一直在于深入生活、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和镜头——而这,理应是我们每一个艺术创作者所应珍惜和延续的艺术观和方法论。
在中央新影近期呈现的这三部纪录电影中,我们都能清晰看到这种宝贵的传统。电影《盛世如愿》用六位普通岗位奋斗者的故事,刻画了新时代中国奋进的群像;电影《极限守护》更是以人道主义的立场,站在普通人的角度,讲述了中国抗灾、救灾、防灾的制度优势和显著成就。
我们发现,宏大的主题,总是能被中央新影的导演们落地于平凡世界,落实于微小的切口、真实的故事。那些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他们的真实经历、他们的甘苦冷暖、他们的憧憬梦想、他们所从事的伟大实践,层累起时代的高山。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阐释了艺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底色。从抗战烽火年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新影创作的纪录片作品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以人民为中心”的觉悟与诚意。
时代总是在不断变化,艺术的手法、品味和风格也“无日不趋新”,然而,植根于平凡生活的土壤,时刻与人民同在,这始终是艺术作品成功之所在,也是一个团队所应一直秉承、延续并努力发扬光大的。(人民政协网 田珉)
来源: 人民政协网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