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3招搞定《读书笔记4000字大全》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4 12:48

3招搞定《读书笔记4000字大全》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读书笔记4000字大全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明确主题
1. 确定作文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读书笔记的全貌。可以围绕读书笔记的定义、作用、分类、写作方法等方面展开。
2. 深入挖掘主题:在明确主题的基础上,要深入挖掘主题,使作文内容更加丰富、有深度。
二、合理布局
1. 结构清晰:作文结构要清晰,一般包括引言、正文、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读书笔记的定义和作用;正文部分详细阐述读书笔记的分类、写作方法等;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2. 段落分明:正文部分要分层次、分段落,使文章条理清晰。每个段落要有明确的中心句,围绕中心句展开论述。
三、丰富内容
1. 举例说明:在阐述读书笔记的分类、写作方法等时,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2. 引用名言:在作文中适当引用一些与读书、笔记相关的名言,可以提升文章的文化内涵。
3. 结合实际:将读书笔记与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实际相结合,使文章更具实用性。
四、语言表达
1. 语句通顺:作文中的语句要通顺,避免出现语法错误、错别字等。
2. 修辞手法:适当运用修辞

看完400本书后,我才逐渐走出了读书的误区

你好,我是笔墨之林的阿飞。

从2016年3月份下载了微信读书APP以来,我已经在上面完成了4000多个小时、400本书的阅读。

如算上其他时间读的纸质书,这两项指标还要高不少,但因为无法精准数据,所以这里的数据仅以微信读书为准。

很多人可能都会惊讶:读了这么多书,你一定应该懂很多东西吧?

又或者质疑:读了那么多书又有什么用?

坦白说,我自己的真实感受是没有懂多少东西,也没觉得特别重要(因为生活除了读书,还有许多其他东西)。但我过去这些年来的成长变化,确实都和不断读书有着强相关的联系。

但一直都有一个问题阅读效率低且很多书读过都会忘掉的问题困扰着我。

直到今年夏天,离职后,我骑着自己的摩托车,穿越中国16省,完成了长达9000多公里的独自摩旅之后,我才豁然明白了很多问题,有关于生活的,有关于工作的,有关于人生的,也有关于读书的。

今天,就来聊聊我在读书这件事情上的觉醒:原来过去我一直都深陷在读书的误区里徘徊不前!


01

误区一:急功近利,贪图数量

年轻的时候,总想着证明自己,以寻求周围人的认可,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同事,甚至不期而遇的陌生人。

生怕别人看轻了自己,生怕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个没有思想、没有内涵、没有能力且不值一提的无名之辈。

于是,自己开始到处参加比赛,组织活动,大量读书和写作。

尽管也确实有很大的成长,但这些年来,总感觉一身疲惫。尤其是在进入职场之后,这种疲惫感比在学校的时候要强烈很多。

后来,我遇到了《被讨厌的勇气》,于是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

自己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自己,也不需要寻求任何人的认可,所有要做的事情,必是为了自己,唯一要取悦的人,也必是自己。

在读书这件事情上,同样如此。

我不再刻意追求读书的数量,读书多少不是为了让别人看见,而是为了真真正正地提升自己、丰富自己。

所以,从下半年开始,我便放弃了过往“一年要读多少本书”的阅读目标。

甚至在摩旅期间的两个月里,我还彻底放弃了阅读,我希望自己可以明白,生活不只有阅读书籍,还可以阅读周围的人、事、物。

阅读,应该是一个广义上的事情,而非仅狭义地局限到书本上。


02

误区二:拿起就读,不求甚解

一直以来,我的阅读习惯都是拿起一本书来就看,从第一页一直翻看到最后一页。

偶尔也会写一些读后感,但也都是泛泛而谈。

过上一段时间,便不大记得书里的内容了;再过上个两三年,如果不是所读的不是一本很有名的书,甚至连名字都忘掉了,也记不清自己究竟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

两年前,我遇到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完之后转变了思维,开始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输出能力。

尽可能地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去写写读书笔记。

效果好了很多,但依旧不够。

了解了费曼学习法之后,我便又加上了一项讲书,通过录制短视频或音频的方式,把自己所读的内容、写的笔记给讲出来。

如此一来,我对于书的理解增强了很多,每逢别人让我推荐本什么书时,我都能立刻想到近期读过的哪几本书比较适合TA,并且能够侃侃而谈地跟对方讲每一本书大概都讲了什么内容,好在哪里,为什么值得读。

从泛读一本书到精读一本书,我走了很长的一段弯路。

有些道理虽然大家都知道,但真正的难点却在于“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也是所谓的知易行难,知行合一更难。


03

误区三:只读一遍,就说读过

我经常遇到一些书友,看到我推荐的一些书单之后,总会说:你推荐的这些书我都读过啦。

言外之意,已经没有新鲜感了,不感兴趣了。

我想,这也是读书人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先抛开你读一遍还记得多少、能不能讲出个一二三来的问题,你又是否真正理解了所读过的每一本书呢?

还是说,你自认为自己理解了?

所有的经典之作,都值得反复阅读,反复揣摩。

以《红楼梦》为例,读几十遍上百遍的人不乏少数。我自己也读了五遍,但依然不敢以戏谑的口吻说“读过了”。

毕竟“读过”和“读懂”之间,隔了不知多少的高山和长河。

所以,但凡经典书籍,每一本都值得重读、常读。

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次新的体验,都会有新的发现,也都能推翻自己之前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04

误区四:不成系统,杂乱无章

我在微信读书上看了一下个人阅读报告的分析总结,以文学和商业为主,却又包含了社会文化、人物传记、影视原著、武侠小说、历史、个人成长、心理学等诸多类别的书。

很显然,庞杂无序,不成系统。

今年在《如何阅读一本书》当中,读到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尤其对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印象深刻,大有醍醐灌顶之感。

今后读书,必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想到什么读什么,看到什么读什么。

还是要做规划,比如自己想要在哪一个领域内有所建树,便要集中主要精力去攻读该领域里的经典好书。

把每一本书都读完、读懂、读透,并且比较分析多本书之间的内容、观点、问题等,梳理形成自己的读书笔记,甚至形成分析报告。

这条道路当然任重道远,但我认为,正是因为难,才会有更大的收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掌握对的阅读思维和阅读方法,才能让读书成为一件高收益、高性价比的事情,否则,只能是在低效中无限循环、浪费时间了。

以上所感,与诸君共勉。


个人简介:

林飞,文学博主,微信读书400+本,4000+小时。

曾担任上市公司商学院高级课程经理,知名图书出版公司主编。

文章先后荣获河南省高校新闻奖文艺类一等奖、评论类三等奖。

个人随笔集《北京,我终于离开了你》。

2024年6-8月,独自驾驶摩托车骑行9000余公里,穿越中国16省。

#分享读书精华##读书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吗##今天读书了吗#

读书笔记-《红楼梦》

昨天(11月15日)读完了《四千年农夫》,看着书柜里的书,想起了涛哥说阅读《红楼梦》是学习人情世故的捷径,自媒体还没有很大的起势,不能浪费时间和精力,所以就写读书笔记继续锻炼写作能力。

看一点有了感触就写一点,所以这篇读书笔记会很长,也不是一次性写完,是跟着我的读书进程而写的。个人读书笔记,看到哪些用词不合心意,划走就行。切莫把情绪表达出来。

  1. 《红楼梦》的开头也是女娲娘娘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开始,这和《西游记》的开始类似。区别在于前者的那块石头化作人形经历一番,而后者直接孕化出孙去西天取经;
  2. 《红楼梦》是还泪之说。是那块石头在成人形之前不断的浇灌一颗绛珠仙草,成人形之后和绛珠仙草报浇灌之恩的故事。是一个付出和回报的故事;
  3. 这样看来人类是下凡之前神仙故事的延续,只是人在经历的时候并不知道之前的神仙故事具体是什么,难怪我们总是对神仙向往;
  4. 我在想如果当时有互联网,《红楼梦》会不会像当年明月那样在一个网络平台上连载,最后再出书。这样作者也不至于穷困潦倒;
  5. 红楼梦里所有的人物都是围绕着付出报恩这一个故事而来的,是一批投胎的。这就是他们之间的缘分,只是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命运;
  6. 林黛玉不算是总哭哭啼啼的,她只是情绪太多。这就是绛珠仙草接受了太多露水而没有报答所导致的。林黛玉是一个高敏感人格,这样的人格如果没有能力切断自己和外界的共情,那就是我们常说的内耗;
  7. 《红楼梦》里的年轻人好像没有持续学习这种生活,也就是没有新的东西注入到他们的内心当中,这个活力就是慢慢的在减少;
  8.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前半句是说内心的洞察力观察力,后半句是说由此洞察力驱动出来的言行非常具有逻辑性,很让人舒服,看起来就是所谓的文章;
  9. 作者的想象力是极其丰富的,光是普天下所有女子的过去未来蒲册就分了痴情司,结怨司,超啼司,暮哭司,春感司,秋悲司,薄命司.......可见情绪真是复杂异常,难以捉摸;
  10. 《红楼梦》里那些神游太虚幻境的场景就是人和神的交流,这一点和《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的团队组合是一样的,而且更有轮回转世的描写,这实在不像是普通人能够写出来的;
  11.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这一回要多看几遍,这里面的说话技巧值得揣摩。本质就是两个资源不在一个层级上的人做交换,我个人觉得不到万不得已别用这种社交,平时还是要多提升自己;
  12. 个人感觉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那不是真正的爱情,因为他们之间有太多的情绪纠缠了,这个很内耗。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倒是沟通很顺畅,没有太多的情绪纠缠;
  13. 冬天喝酒一定要热一热,酒性趁热喝下去,发散的快,犹如心中升起一团火,温暖了五脏六腑,但是如果冷喝下去,那么就会凝结在脾胃,拿其它脏腑来暖它,就适得其反了;
  14. 林黛玉的心思太重了,心念想法太多了。她需要将这些想法念头表达出来引起别人的注意,但是给人的印象却是太过于内耗了。关键的问题是她能将这些想法念头完整的表达出来;
  15. 第九回:“训列子李贵承申饬(Chi,四声,申饬:告诫,斥责),嗔顽童茗烟闹书房”,读书学习是平缓心性的最好办法,只是这一回全都是这些人在书房打闹;
  16. 《红楼梦》里有一段把脉的描述,大夫说:根据这脉息,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但聪明太过,则不如意之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太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可见这种逻辑性是整体性的,对人的格局要求非常高;
  17. 王熙凤的管理水平是和一般的企业老总水平相当的,赏罚分明,雷厉风行,干脆利索,处理的全都是管理层面的事情;所以对总经理的任职要求是品质的要求,并不是具体业务技巧的要求;
  18. 现在的大数据真的是太强悍了,我正在看纸质书《红楼梦》,休息期间刷小视频就刷到了87版《红楼梦》片段,而且情节就是我刚看的。这是怎么做到的,太神奇了;
  19. 昨天(十一月十三号)的时候有人在上告诉我《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是一个坟场,我个人觉得这个观点有些悲观,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不断让自己学习提升的警示;
  20. 贾宝玉在给大观园拟名的时候被父亲贾政说“他未曾做,先要议论别人的好歹,可见是个轻薄东西”。所以,我们在自己行动之前,先不要着急下定论,这样就能有效把控自己的浮躁心,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
  21. 贾宝玉每说出一个自己的建议,基本上就得到父亲贾政的否定。父亲的本意是让儿子有自己的主见,但不要妄自菲薄,这种相互对冲的纠结就是一种无言的父爱,而这种言行一定会在孩子的心中产生纠结,也就是说人情世故这种东西必须要用血缘关系的亲情,父母这种级别的人才能教给孩子;
  22. 贾宝玉在袭人家看到一个穿红衣的女子,感觉很特别,就说这样的人应该生在深宅大院,让这颗特别的心性有保障;再听到那女子要出嫁的时候,不禁可惜了两声,貌似贾宝玉也是对婚姻这种事情是有特殊看法的,总觉得有些灵性不应该被婚姻所影响;
  23. 平儿这个丫头是可以和王熙凤过招的,心思太缜密,逻辑性强,会说话,能想王熙凤和别人所想,能够在不同的人之间穿来穿去,游刃有余。以前看的时候没注意,现在才感觉到;
  24.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想起了三体里面的那句话:愚蠢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狼这种动物只会以纯粹的得失心,并且只选择好得来驱动自己的言行,很典型;这个傲气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另外,得志以后便会生出傲气这个逻辑循环也要注意;
  25. 王熙凤处理玉皇庙和达摩庵里的小和尚小道士的方法就是妥妥的现在总经理处理公司闲置人力资源的方法,都是遵循着成本最小原则又兼顾了后续使用方便快捷的原则来做事的;
  26. 《西厢记》和《牡丹亭》讲的都是关于爱情的故事,区别在于《西厢记》的结局是乐观向上的,而《牡丹亭》最后则成了人鬼相恋。这些内容在当时是不被允许带进大观园里的,而现在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好好的品味这些东西了,估计连百度百科都看不完;
  27. 生活和工作中你不需要事事都特别的讲究,但你不能事事都将就,一定得有主次之分。将就是因为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讲究是因为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一件事情上。这两个都不能适用于所有事,否则你必定焦虑迷茫不从容淡定,心力不足够;
  28. 林黛玉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容易陷入自怜的情绪当中出不来。一个原因是父母双亡,依栖他家,无依无靠,没有安全感的人稍微碰到外界的一点刺激,就会落泪悲哀。时刻要记住,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一定要学会避免陷入自怜的情绪当中,用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来面对不够用的安全感,在这一点上,只能是自己救自己,永远记住自力更生和自强不息;
  29. 普通人和贾家比起来就是小门小户了,这个体现在物质水平上,长期的物质生活短缺必定会导致心态上的封闭。也就是见识会远远不足,所以,一定要大量的阅读经典和写作,淡化这种影响;贾母是个善良的人;
  30. 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就是一种极限拉扯,两个人明明都对对方有意,却要适用各种方法来试探对方,来获得自己感觉上的舒服。就是《红楼梦》里说的,这两个人都有一些痴病;
  31. 我个人觉得这个为人父母要是有一个贾宝玉或者林黛玉这样的孩子,尤其是他们在恋爱的时候,那可真的是心里干着急,受罪。因为只能看着没办法帮忙;要不贾母不会说“几时我闭了眼,任凭你们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偏咽不下这口气。”;
  32. 我感觉《红楼梦》里有一点缺失,那就是可以将这些主角的命理八字信息给展示出来,尤其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这种有不同于常人的言行的人,可以作为一个学习的案例;
  33. 以前看《红楼梦》若即若离,想不通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和大观园有啥关系。现在才明白葫芦案里面的关键人物薛公子是薛宝钗的哥哥(以前只知道他们都姓薛),后面就学习在大观园;
  34. 刘姥姥在大观园里的各种言行看起来好笑,其实是不同认知水平的外在呈现。刘姥姥对自己身份的定位认知非常清楚,所以她的言行言行自然,没有任何自轻的成分;这个很难做到,也有很多心酸和无奈;
  35. 《红楼梦》里说林黛玉和晴雯长的很像,几乎是一个模子里面刻出来的。
  36. 一个团队里面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贾宝玉他们搞了个海棠诗社,定期起社。但是遇到有新人进来,林黛玉生病,有的人也不会作诗。人总是七上八下的不够,也只能推迟几天;
  37. 《红楼梦》很吸引人的一点在于作者能够将一些诗人和其风格归纳总结成几个字,让人听了以后要思考半天,然后连连称赞。比如这个: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
  38. 之前说王熙凤和平儿有现代企业总经理的管理水平,今天看到探春和宝钗的思量和考虑,觉得她们的水平也是很高的,处理事情有原则有灵活性,还能够顾全整体,这个真心不容易;
  39. 忧思生病,这一点在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体现的淋漓尽致。黛玉的丫鬟紫鹃骗宝玉说黛玉要回苏州林家,宝玉一听就顿时失了魂,黛玉知道宝玉状况后也把之前的药给吐了出来;病情更加严重,两人都病了;可见两人之间的忧思已经形成了量子纠缠;
  40. 学有所获得标志是你能够把自己代入到书里面的角色,体会到他们的感受,同时你也能够从这种感同身受当中出来。比方说《红楼梦》里紫鹃原本是大观园的人,黛玉来了以后就去跟着黛玉了,偏偏和黛玉关系比黛玉从苏州带来的还要亲近。所以,如果黛玉要回苏州,那么她就面临跟着黛玉回去还是留下来的选择,去就是离开了家,没了安全感;不去心里又否定了和黛玉相处的亲近。这不是和现在的外出打工一样吗?他乡容不下灵魂,故乡容不下肉身,于是有了远方和漂泊。现实是除了这种无奈,你只有继续学习;
  41. 贾瑞没有父母,只有爷爷。其人生早期是缺乏安全感的,这可以解释他的玩世不恭叛逆轻浮的言行,但是这一点解释不通他怎么会对王熙凤产生不一样的认知;
  42. 王熙凤,贾琏,尤二姐之间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增强自己的内心能量,否则就会一直活在别人的情绪里。不过女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上进方向是两边,男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上进方向是上下,两个人要互相理解和包容。我感觉人和人的相遇不是自己选择的,而更可能是老天注定的,你总需要在一段时间里明白一些事情。愿每个人都能多读一些经典杂书,多明白一些自己。
  43. 以平常人来看,王熙凤和贾琏的婚姻不是一个好的婚姻,因为这种婚姻当中里面充满了各种阴阳和算计,没有相互之间的信任。灵魂如果发现自己要投胎的地方是没有安全感的,他们也会选择不来;但是老祖宗已经给了解决办法,那就是谦虚的学习,冲过这种得失计较的氛围,只是很难;
  44. 《红楼梦》里讲佛经:俗说《金刚经》就象那道家的符壳,《心经》才是符胆,故此《金刚经》内必要插着《心经》,更有功德。这个佛经和道符的类比有意思,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要去除这种分别心才行;
  45. 宝玉和宝钗的婚事是老太太和太太定的,但他们直接忽略了因缘这种事情是月老的事情。宝钗和黛玉掉包的法子是王熙凤想出来的;
  46. 黛玉是一个极其痴情的人,这一点在绛珠仙草转世成人的时候就注定了,也注定了她在知道宝玉娶的是宝钗的时候会绝望。我在想她如果知道了她转世之前的事情时还会不会是这样的结果;
  47. 宝玉也是个可怜人,一出生的氛围是以形式逻辑为主,钟情的人在结婚的时候也被掉包,所以他最后成了和尚的原因应该不只是因为掉包这件事的打击,更重要的是其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话了。宝玉应该发挥自己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离开那个氛围,不断的学习;但这又好似命中注定,能不能有用也只能先试一试;
  48. 卦象占卜,八字命理,阴阳五行,治病医理,这些东西是相通的,《红楼梦》里这段贾蓉给母亲看病的话算是把这个给全涉及了,只是那个医生起名叫毛半仙让人感觉玄的很;
  49. 从天道来的人,比方说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是有天赋的,尤其是在悟性或者学东西这个层面。贾宝玉是不愿意学,但凡只要稍微一用心,什么都会无师自通并且学的很好。而林黛玉的文学造诣是极其深厚的,她用了很多的书籍来支撑自己的天赋,所以贾府那些人的才学在林黛玉面前根本没法说,不是一个层面的;
  50. 11月15日开始阅读《红楼梦》,到今天12月1日阅读完,共计15天时间,大概算了一下这个版本的总字数(每面大概1500字,共计528面)大约是80万字,每天阅读大概35面,18页左右。

个人读书笔记,有疏漏的地方多包涵。感谢您的阅读时间。

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平安健康,有钱有闲。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