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4 12:58
写作核心提示:
小学借读申请书写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一、标题
1. 明确申请目的:如“关于申请小学借读的申请书”。 2. 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句子。
二、开头
1. 称呼:根据学校规定,写上尊敬的校长或相关负责人的称呼。 2. 简要介绍自己:姓名、年级、班级等基本信息。 3. 说明申请原因:简要说明为何需要借读。
三、正文
1. 申请理由: a. 家庭原因:如父母工作调动、家庭搬迁等。 b. 学习原因:如原学校教学质量不高、希望寻求更好的教育资源等。 c. 其他原因:如特殊才艺培养、家庭特殊情况等。
2. 借读意向: a. 明确借读的学校及年级。 b. 说明借读期限,如短期或长期。
3. 个人承诺: a. 保证遵守借读学校的规章制度。 b. 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c. 尽快适应新环境,努力学习。
四、结尾
1. 表达感谢:感谢校长或相关负责人考虑申请。 2. 请求批准:恳请批准借读申请。 3. 祝福:祝福学校越来越好。
五、注意事项
1. 语言表达:使用文明、礼貌的语言,避免口语化、粗俗化。 2. 结构清晰:
日前,为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生学籍管理,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印发。
《办法》明确规定:凡在依法依规设立学校就读的学生均须建立学籍;严肃、及时处理检查中发现的人籍分离、空挂学籍等问题。
同时,《办法》明确:转入、转出学校和双方学校学籍主管部门应当分别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学生学籍转接的核办工作。同时要求,进一步简化跨省转学材料,实现跨省转学“一网通办”。《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有些家长可能不太理解“人籍分离、空挂学籍”,我们给大家简单举几个例子:
一是小学和初中阶段,比如,孩子原本在A校读书,但中途因为父母工作调动或者想去更好学校等因素,于是把孩子转到了B校,但是孩子学籍依然被保留在了A校,这就是典型的“人籍分离、空挂学籍”;
另一种情况,则是在初升高阶段。举个例子,孩子没考上某知名A高中,分数只够B高中,于是,家长就想,我能不能去B高中报个名,但是把孩子送去A高中读书呢?这也是典型的“人籍分离、空挂学籍”。
但教育部在2025年基础教育的1号文件中,已经明确表态:这些操作,统统不行!
今天,我们也来跟各位家长讲一下:空挂学籍,是不是真的如想象的那么好?对孩子未来升学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简单科普一下,所谓空挂学籍,就是指学生实际不在学籍所在学校就读,却拥有该校学籍,人籍分离就是空挂学籍的后果之一。
为啥会产生这种情况?
一是家长因素。如前所述,孩子没考上重点高中,又想读重点高中,于是,家长就想以“借读”的名义,进入重点高中入读。
还有学校因素。部分学校觉得,既然家长有“去更好学校就读”的需求,那我们就收取高额的借读费,满足家长心愿,反正一个班多几个学生,影响也不大,还能创个收,何乐而不为。
但事实上,按照现有政策,高中借读,需要满足比较严苛的条件。根据《四川省普通高中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学校原则上不得接收借读学生。如果要办理借读,学生因父母从事野外或流动性工作、支援边疆、服现役等特殊情况,须到学籍注册学校所在地以外的其他地区学校临时学习的,由学生及其监护人向借读学校提出借读申请,填写《四川省普通高中学生借读申请表》,经学籍注册学校和借读学校同意,并报借读学校和学籍注册学校县(市、区)、市(州)、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截自四川省教育厅官网在义务教育阶段,更是压根儿不存在“借读”这个说法。在2018年印发的最新版《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中,如果学生因家庭住址迁移且户籍变更,或确有其他特殊困难需要到其他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只能通过“转学”。
所以说,普遍意义上的“借读”都是违规操作。
其风险点,主要有这几点:
第一,在教育部新修订的《办法》出台后,学籍管理进一步收紧,一旦发现“借读”,学生很有可能被取消学籍、被迫转学,而且,学籍不仅包括基础学籍信息,还包括非基础学籍信息,一旦出现学籍信息混乱,那么孩子在校的成绩记录、升学资格等等,都可能受到影响。
第二,说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没考上A校,却要把学籍挂在B校,然后硬去读A校,那今后这个孩子考上了大学,算谁的呢?肯定算B校的。那A校的老师会怎么想?既然考得再好也不算我的业绩,我又何必对他的学习多费心思呢?
我们可能话讲得比较糙,但就是这个道理。
异地高考,很好理解,就是利用各省市录取线不一样的空子,在高水平地区接受教育,去较低水平地区高考,从而试图“低分上好大学”。
但是家长要注意,你以为你在给孩子铺路,但实际可能是在为孩子高考之后的人生“埋雷”。
按照现有政策,如果被查出“异地高考”,学生将面临取消学籍的风险,因为这种行为本质上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迁移户口或伪造户口,等同于“作弊”,可能被认定为“采取其他手段骗取报考资格”。
根据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第十一条规定:考生以作弊行为获得的考试成绩并由此取得相应的学位证书、学历证书及其他学业证书、资格资质证书或者入学资格的,在入学前发现的,取消入学资格;入学后发现的,取消录取资格或者学籍;毕业后发现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学历、学位证书无效,责令收回或者予以没收;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此前曾有一位贵州考生被查处“异地高考”的案例,可谓“竹篮打水一场空”。该考生在高三的下半学期,从衡水一中转入贵阳观山湖一中。高考填报过程中他提供了虚假的学习资料取得贵州高中学籍,2018年7月被复旦大学录取。该考生被查处后,根据相关规定建议复旦大学给予其取消学籍处理。
取消学籍,意味着即便学生已经毕业找到工作,公司也可以根据查处结果宣布学历证书无效而解除劳动合同,甚至受到处分。
截自天眼新闻近年来,各地也加大了对“异地高考”乱象的整治。去年12月,天津市公开宣布教委严查“异地高考”,相关部门在高考报名中逐一审查考生资格,确保高考报名工作的公平公正;就在上个月,黑龙江省发布《黑龙江省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通知,其中明确:不符合《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生报名资格审查工作规定》和《黑龙江省普通高级中学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中有关户籍、学籍规定的人员,不得报名。
此番新修订的《办法》,更是从学籍管理的源头上入手,杜绝“异地中高考”乱象。《办法》强调:“学校应当至少每学期核准一次学生学籍”。同时,为了进一步防止机构或者个人进行学籍系统的违规操作,《办法》还规定,学生基础学籍信息的采集与管理通过国家学籍系统,非基础学籍信息由各省(区、市)进行管理维护。
也就是说,未来,学籍信息可能像身份证信息一样,全国联网,一查就知。
总而言之,家长们应该明白,不管是“借读”还是“异地高考”,这些不合规、不合法,通过钻学籍管理的“空子”获取的教育或升学优势,并非为孩子的未来“栽花”,而是“埋雷”。如果有这样想法的,建议早点打消;如果正处于“借读”的,建议赶紧看看手续是否合法合规。
记者丨樊英
在经历了9年义务教育后,孩子们就将迎来人生第一次公开的、正式的选拔性考试。
虽然已经有指标到校、直升、艺体特长等多种路径就读高中,但依然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要凭据自己的分数就读相应的高中。
有考试,必然就有成绩高低。这当中,也就必然会有一部分同学,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中考成绩不理想,从而与理想的学校失之交臂。但如果要“将就”去一所普通学校,家长和孩子似乎都心有不甘。
最近,就有初三家长向成都商报教育发布记者咨询:从孩子“二诊”成绩来看,今年中考要想考进重点高中有些难,因此,这位家长最近四处打听,看是否能进入一所优质高中“借读”。但是自己不太懂,想问问“借读”这种途径是否靠谱。
图源摄图网
这里要解释一下,所谓的“借读”,通俗来说,也就是挂靠学籍,学籍挂在A学校,但是人在B学校学习。
为什么要借读?家长的是“希望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有更好的师资”。表面听起来,似乎够变通,也不伤害谁的利益。那么,借读真的如想的这么好吗?
先提醒家长一句:小心把孩子给坑进去了。
先说借读
也分政策允许的借读与违反政策的借读
首先,如果对照规定来看,借读也分两种形式。
而这种空挂学籍的借读,首先必须要跟各位家长明确,这是违反政策规定的!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相关问题处理的通知》 (教基一厅 〔2016〕2号)、《四川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相关问题处理的通知》 (川教函 〔2016〕379号) 等文件精神,要求坚持“一人一籍”、“人籍一致”、“籍随人走”原则。
在教育部、公安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综合治理“高考移民”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监管,重点发现和纠正人籍分离、空挂学籍、学籍造假的现象。请注意,教育部对于这些学生,也是做了相当严厉的处理,对于通过该手段获得学籍的考生,全部作取消学籍或退学!所以,要特别提醒家长,这个代价是非常严重的,千万不要试图去做。
同一学区空挂学籍
看似隐蔽合理,其实危害也很大
那可能会有人说,我在同一省份、同一市内空挂学籍,不就没事了么?毕竟,目的只是为了追求更好的教学质量。
听起来好像没什么风险了?其实不然。
图源摄图网
先说费用,空挂学籍的前提,往往是得交学费或者管理费,然后学校帮忙办理学生在校需要履行的全部手续。比如替学生建学籍档案,会考时也替学生报名。这当中,涉及很多具体事宜,比如,要出具对学生的学分认定、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考试等考核评价等等。相当于,学生要虚拟一份自己在校学习、生活的完全档案,然后学校再将这份虚拟登记入档。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学生造假、学校作假的过程,这种情况一旦被发现,其后果不言而喻。
再来说实际的所得。首先,想进入借读的学校,大多数学校都需要家长出一笔借读费。但是,学生真的到了借读学校后就会发现,可能老师只管学生是否上课,别的啥也不会太尽心地去管,因为很现实的一个问题是,借读生的成绩跟老师所在班级的成绩并无直接影响。而且,一些综合性考试、会考、报名等,借读生往往需要请假回原学籍学校,少则一天多则几天,这对借读学校的班主任来说,这不显然影响班级秩序吗。也就是说,你以为是去获得更高质量的教学,但是在借读学校的角度,你的孩子并没有太高存在感。
当然,一旦空挂学籍被查处,不仅学生面临退回学籍等,学校也会受到相应的处罚。这也是另一重风险。
综上,我们还是想请家长如果有类似“借读”的想法,务必三思。有高中老师还生动地打了一个比喻:把一辆面包车拿去和F1赛车一起训练,面包车能获得什么呢?其次,不同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承压能力都不同,站在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的基础上,强行拔苗助长的意义不大,希望家长可以量体裁衣。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