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写作《大地 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4 17:41

写作《大地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大地》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作品内容": - 首先要确保自己充分理解《大地》这部作品的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主题思想等。 - 分析作品所反映的历史背景、社会现实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信息。
2. "明确读后感写作目的": - 确定你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是为了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还是为了分析作品的艺术价值,或是为了探讨作品的社会意义。
3. "组织文章结构": - "开头":简要介绍《大地》的基本情况,如作者、出版时间、作品类型等,并引出你的读后感主题。 - "主体":分段阐述你的感受和思考,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对故事情节的感悟 - 对人物性格的剖析 - 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 对作品艺术手法的评价 - 对作品现实意义的思考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主要观点,并可以提出对未来的展望或建议。
4. "注意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避免使用模糊不清或过于口语化的表达。 - 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你的观点。
5. "引用和论证": - 在适当的地方引用作品中的

读《大地》副刊有感

上午有时间,阅读了4月30日人民日报副刊---《大地》上登载的文章。

首篇是阿成写的"我们都是收信人″。又到春日,我采来山岭之间最艳丽的山花,放在赵一曼的纪念碑前。1936年8月东北抗日女英雄在张广才岭慷慨就义。在就义的途中,赵一曼写下了给孩子宁儿的信"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仅仅是一个母亲写给自己儿子的信吗?不,这分明是在用血脉传递着英烈嘱托的红色家书。

我是在小学五年级从同学手里借到《赵一曼》"小人书″,读到了女英雄的故事。英雄"所愿除国难"的坚定信念,"报国死何难″的的顽強革命意志,深深震撼了正在成长中的少年的心灵。当天晚上,我不能入睡,"小人书"在我脑海中一页一页地翻过。索性坐起,在煤油灯下一口气写了超过300字的作文(老师要求作文至少要写300)。这篇作文老师给打了全班最高分,至今还清晰地记着老师批改的笔迹"学习英雄,写的感人"。

阿成“誓志为国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我想起赵一曼烈士生前写的那首《滨江述怀》,多么英勇,多么豪迈!

登在副刊右侧的陈福民文章"工作着始终是美丽的″。看到标题,勾起了对近四十年工作过程的回忆。我曾于2005年在参与单位选拔上岗时,以"工作着是美丽的″主题演讲,夺得了竞争选优第一名现在读到陈福民的文章,才知道早在1949年就有部类似《青春之歌》的长篇小说,书名就是《工作着是美丽的》。

副刊左下方是山西作家葛水平的文章"中国,有多少村庄就有多少个戏台。乡村的戏台经历了完整的嬗变过程,它是热闹的中心,于平淡平常之中系着揪肠挂肚的乡情。文中说到村里的老戏台,一群大小娃娃在人群中挤着看大戏,就是我们小时候看戏看热闹的情景。"一台戏拢住村庄的人气",一篇文章牵动着我的想象。

"人这一辈子有多少人事可以入了戏?戏剧人生,人生戏剧。

找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空间——读《这方热土》有感

【光明书话】

作者:刘海燕(军旅文学作家)

一口气读完杨海蒂老师新作《这方热土》,忍不住啧啧称奇,拍案叫绝。作者用纯美、自然、厚重、深情的笔触,描绘出一副生机盎然、超尘脱俗、涤荡心灵的绝美画卷,奏响了一曲人与自然琴瑟和鸣的天籁之音。

《这方热土》杨海蒂著

中国林业出版社

这是一场盛大的视听盛宴。在这方热土,“森林静悄悄的,偶尔传来几声蝉鸣鸟啾”,那是“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静谧幽深;顷刻间,“壮丽的红日一跃而出,橘红色阳光穿越云朵的缝隙,万丈光芒照耀着大地”,则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雄浑壮美。山海之间的万千气象,朝霞撒下的轻柔光线,万物生灵奏响的美妙晨曲,营造出一种交相辉映、错综复杂的审美意境,既古老又现代,既温情又浪漫,既清新又浓烈,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这是精彩纷呈的科普课堂。在这方热土,果似腊肠的吊瓜树,能让人味觉变甜的神秘果,号称“地球植物老寿星”的龙血树,原产热带非洲的火焰木,树冠大而体态美的雨树,具神奇医疗功效的野生茶树,永远两株相接母子相连的母生树,“树上有树,双树叠生”的古老天琴树,还有“热带雨林中的精灵”海南长臂猿,斑纹状如龟背饰文的云豹,“原野精灵”海南坡鹿,被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海南脆蛇蜥,体型最小、模样萌萌哒的海南兔等,各种来历不凡、珍稀名贵的野生动植物,应有尽有目不暇接,让你多识草木鸟兽虫鱼之名,长知识、拓视野、见世面。

这是一趟绝妙的洗心之旅。当你踏进这方热土,“晚霞渐渐隐退,夜幕悄悄降临,月亮和群星升起,皎洁的月光洒满幽暗的山谷,清辉笼罩着沉静的山峰,嶙峋的群山万壑变得柔和。此时此刻,耳畔只有昆虫低鸣、花朵低语和树上果实掉落地上的声音。”你静静仰望苍穹,或许体悟到古诗中的清幽意境:“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犹如作者所写“红尘中的喧嚣全然消退,世界呈现出空灵之美”,而就在那一刻,你的身心仿佛得到彻底洗礼,清爽怡然,“肝胆皆冰雪”。

这是人与自然的琴瑟和鸣。人类来源于大自然,自然是人类文明的根基。中国人有“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敬畏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为友,留下许多人与自然琴瑟和鸣的传世名篇。无论是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或是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无不寄情于天地中,徜徉于山水间。

近现代以来,随着工业文明脚步的狂飙突进,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一度“剑拔弩张”,荒漠化已影响到全球1/5的人口和1/3的陆地面积,大约有100万生物物种受到威胁或濒临灭绝。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任性贪婪地掠夺自然,必然遭到自然的反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天下计、为世界谋,提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推动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在神州大地铺展开来,也在世界范围内激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共鸣和响应。杨海蒂老师笔下这方遗世独立的美丽新世界——海南热带雨林,正是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出的果实之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了人居环境质量,提升了人民幸福生活指数。然而面对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丰厚馈赠,也有少数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偶约三五亲朋“到此一游”,也不过走马观花,“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当我们跟随杨海蒂老师的热情指引,走进这方热土,走进这片充满着原始野性魅惑、张扬着令人窒息之美的热带雨林,听着“婉转动听的山歌,乘着夏日傍晚的微风,从雨林深处悠扬地传来”,或许能唤醒我们尘封已久的心灵记忆,找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空间。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13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