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5 08:15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十大王洪文讲话原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王洪文讲话原声展开,探讨其历史背景、内容特点、影响等。
2. 收集资料:为了更好地撰写作文,需要收集关于王洪文讲话原声的相关资料,包括讲话的背景、时间、地点、内容、影响等。
3. 确定结构: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王洪文讲话原声的背景和重要性;正文部分详细分析讲话内容、影响及意义;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个人观点。
4. 突出重点:在作文中,要突出王洪文讲话原声的重点内容,如讲话的主要观点、核心思想、对历史事件的影响等。
5. 分析论证:对王洪文讲话原声进行分析论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讲话的时代背景:分析讲话发生的时代背景,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氛围等。
b. 讲话的内容特点:分析讲话的主要观点、核心思想,以及讲话在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特点。
c. 讲话的影响:分析讲话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其历史地位。
d. 讲话的启示:从讲话中汲取有益的启示,如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 自助申请入会「学习恩来」
本文原载于《历史学家茶座》(进入杂志专题页面),原标题为“毛泽东让他们读古书”
汲黯和桓伊
1972年,姚文元传达毛泽东指示,让上海组织人标点一些古书,分送给有关的人看。其中有两篇是给周恩来看的,一篇是《史记·汲郑列传》,一篇是《晋书·桓伊传》。
在林彪折戟沉沙之后,毛泽东面临的头等大事,就是选择一个接班人。经过艰难的思索和反复的衡量,他终于选定了一个人:王洪文。选这个人有两重意义:第一,他是造反起家的,他接班意味着“文革”的成果得以保存,也象征着“文革”取得了伟大胜利;第二,他务过农、当过兵、做过工,工农兵一身而三任。用毛泽东的话说:“我们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什么不找一个姓‘工’的?”
其实,毛泽东心仪的人是张春桥。但他不敢选张,庐山会议使他明白,张和老干部、特别是军队老人势同水火,不能选。朱永嘉曾这样分析:
王洪文能力不行,选择他,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这个选择,对于毛泽东来讲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选这样一个人,可以缓冲一下张春桥跟老人们的矛盾,因为这个矛盾已经是很难挽回了。毛泽东跟林彪讲过,让小张上来接我们的班,这一下就把张放在火上烤了。(《“文革”上海写作组的那些事儿》,《南风窗》2010年第8期)
让王洪文接班,最受委屈的莫过于周恩来。八届十一中全会,周恩来告诉陈毅要让林彪接班,陈毅吃惊地说:“怎么是他呢?应该是你嘛!”不管怎么说,林彪还是位开国元帅,如今要周恩来侍奉一位“儿童团”,其荒诞不经,无以言表。我们还是读读《汲郑列传》:
始(汲)黯列为九卿,而公孙弘、张汤为小吏。及弘、汤稍益贵,与黯同位。……已而弘至丞相,封为侯;汤至御史大夫;故黯时丞相史皆与黯同列,或尊用过之。黯褊心,不能无少望,见上,前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上默然。有间黯罢,上曰:“人果不可以无学,观黯之言也日益甚。”
汲黯很早就位列九卿,是元老级人物。他崇尚黄老,淡于功名。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眼看着夤缘攀附的市井小人,甚至自己的府吏,一个个爬到自己头上,也忍不住心中的怨望。他理解不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积薪式的用人方式。汉武帝敬重汲黯,但也不免讥笑他不学无术。
周恩来何等聪明,他可不是汲黯。王洪文接班,他带头表态拥护,并利用各种场合做党政军内老同志的说服工作,为此甚至不惜和许世友当面争辩(1973年8月23日周在中央和各地党政军负责人会议上的讲话)。
十大会上王洪文正式接班,十大的之前和之后,政治局两次开会批判周恩来。批判是否和接班有关,不敢妄测,但王副主席积极参加甚至主持过批判会,却是不争的事实。批判会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平时对周礼敬有加的人,此时相遇亦形同陌路。周恩来身心交瘁,甚至已做好下台的准备。不料,毛泽东一席话,把一场暴风骤雨化作了风和日丽,而且把事情推到了“不好惹”的“小将”身上。经历了这场生死磨难,周恩来倒真该看看《汲郑列传》的结语:
太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
其实,君王和宰相牴牾,历史上时有发生。东晋的孝武帝和谢安,便是一例。本来,谢安指挥儿子谢玄,淝水一战击败强敌苻坚,稳定了东晋的形势,武帝甚为倚重。后来因小人离间,君臣误会,国家岌岌可危。大将桓伊用一曲筝笛合奏,化解了君臣的心结。《晋书·桓伊传》载:
奴既吹笛,(桓)伊便抚筝而歌《怨诗》曰:“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
桓伊的歌声慷慨激越、悲壮苍凉,直唱得谢安“泣下沾衿”,武帝“甚有愧色”。毛泽东让周恩来读《桓伊传》,用心良苦呵!
王洪文主持毛泽东追悼会(资料图)
刘盆子
1972年,王洪文从上海调中央,毛泽东开始近距离地观察和栽培接班人。据徐景贤讲,毛泽东对王洪文确实抱有希望,循循善诱,耳提面命。无奈王洪文根基太浅,是扶不起的阿斗。王的秘书肖木说,有一次毛泽东讲起张勋复辟的事,可以想见老人家当时是忧心忡忡,担心“文革”夭折,而王洪文竟连张勋是谁也不知道,问毛辫子兵是怎么回事,毛让他自己去查。带这样的学生,实在是累。十大之前,王洪文到上海搞调查研究。一到市委康平路办公室,他就急忙派人去找朱永嘉。原来,毛泽东要他读《后汉书·刘盆子传》,他看不懂,不知毛是什么意思,所以趁回上海之机,赶快找朱永嘉给讲讲。
刘盆子是西汉末赤眉起义军推出的领袖。为了名正言顺,起义军要推一个刘姓皇室后裔为王。他们找了三个人,让他们按年龄大小依次抓阄,结果年幼的刘盆子抓到了,遂被推为皇帝。那年盆子十五岁,刚放牛回来,赤着双脚,衣衫褴褛,见大家跪拜,竟吓得要哭。
王洪文的经历还真有点像刘盆子,早年也放过牛。刘盆子当皇帝是因为姓刘,王洪文接班是因为姓“工”。让他读《刘盆子传》,朱永嘉说:“这无非是毛泽东给他敲警钟——你不要自以为了不起,你不过就是个刘盆子。”
行文至此,不由得想到,1966年林彪接班时,毛泽东也让他读古书,读的是《三国志·郭嘉传》。郭嘉是曹操的谋士,曹起兵初期的战役,擒吕布、破袁绍、征袁尚,端赖郭嘉。可惜郭嘉英年早逝,他死时曹操对群臣说:“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郭嘉号)最少。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赤壁战败,曹操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毛让林读《郭嘉传》,流露出他对林多谋善断的赞赏,和对林多病之躯的担心。短短五六年时间,毛泽东从选郭嘉到选刘盆子,心理上该有多么巨大的落差。
朱永嘉一字一句地给王洪文讲清楚了《刘盆子传》,王洪文不傻,也都听明白了。但明白归明白,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接班后的王洪文,吃酒、打牌、看电影、打猎,一个通宵一个通宵地连轴转。毛泽东病重时,政治局委员轮流值班,王值班时,竟丢下病人,偷偷溜到中南海去打野鸭子。徐景贤说他“比刘盆子还刘盆子”。
他哪里比得上刘盆子!刘盆子很善良,也有自知之明,在哥哥刘恭的帮助下,曾几次推辞帝位,只是未获允准罢了。刘秀平掉赤眉,很同情他,“赏赐甚厚”,刘盆子因此得以善终。王洪文的结局可就悲惨多了。“两案”判刑之人,大都保释出狱,只有他,病死秦城。在秦城监狱,吴法宪曾对他说:“当年我们打长春的时候,你还是一个孩子(其时王在长春),一下子当了接班人,主持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工作,你应该想一想,这个台,你压得住吗?”王洪文说:“想到这些都已经晚了。”言谈之中,透出一丝“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悲凉。
长安街
读书会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崛起好好学习读书,学习养才,读书报国。现有近千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直机关及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学员、全国青联委员、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大家以书相聚,多读点好书!
·END·
长安街读书会
相聚长安街 走读长安街
长按上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给已经78岁高龄的毛泽东精神上的打击是沉重的。从这时起,他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尽管头脑仍很清楚,体力却越来越难支撑,不断受着老年疾病的折磨。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后,他的睡眠已经很不好,不停地咳嗽,痰多又吐不出,打针也不管用,不断地好了又犯。有时因为咳嗽而无法卧床,只能日夜坐在沙发上。1971年快入冬时,他被诊断为大叶性肺炎,肺部的疾病又影响心脏。1972年1月6日陈毅去世。1月10日,毛泽东突然决定冒着严寒出席追悼会。其后,其病情急遽变化。一个月后,毛泽东突发休克,经紧急抢救,才脱离危险。这次重病后,毛泽东的健康状况再也没有得到恢复。
毛泽东重病的情况,外人自然都不知道。1972年的一年内,毛泽东没有出席重要会议,没有长篇讲话,在文件上作的批示也极少。
到了1973年,毛泽东的病情稳定了一些,但他的健康状况已远不能同从前相比。这一点,毛泽东自己也意识到了,并在会见外宾时多次谈起。2月17日,他会见基辛格。周恩来陪同基辛格进入会客室时,毛泽东迎上前走了几步,说:“走几步吧!走几步,对我很困难。”基辛格说:“我看主席这次比上次好得多了。”毛泽东:“看起来是这样,实际上上帝给我下了请帖。”3月26日,他会见喀麦隆总统阿希乔时说:“我们的报纸和我们总理都讲我身体怎么好,其实我经常害病啊!”
8月24日晚,党的十大在北京开幕。毛泽东就是在这种不太好的身体状况下参加大会的。
十大有三项议程:一是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作政治报告;二是王洪文代表中共中央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并向大会提出《中国共产党章程(草案)》;三是选举中央委员会。开幕式上进行前两项。
毛泽东宣布开会后,周恩来先问:“主席讲几句不讲?”毛泽东没有讲,只是说请周恩来作报告和请王洪文讲话。
当周恩来读到报告中的“时代没有变,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没有过时,仍然是我们今天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时,毛泽东插话:“哎,不错。”当周恩来读到“应当强调指出:有不少党委,埋头日常的具体的小事,而不注意大事,这是非常危险的”时,毛泽东说:“对。”周恩来、王洪文讲完话,毛泽东宣布:“报告完毕,今天至此为止,散会!”
两个报告用了不到一个小时。散会时的情况,护士长吴旭君作过这样的回忆:
“1973年十大召开的那段时间,毛主席的身体不太好,主要是他的腿不行,走路走得不太稳,可以说是步履艰难,而且有点气喘吁吁。大会开幕的时候,主席出席了,代表们热烈地鼓掌,气氛相当好。后来宣布散会了,我看到主席两只手扶着椅子使劲往下压,他想让自己的身体能够支撑着站起来。于是我马上叫人过去搀扶他,并把椅子往后挪,好让他站稳。这时,台上台下长时间地鼓掌欢呼,持续了十分钟之久。我估计是总理发现主席的腿在颤抖,他让主席坐下,主席也就毫无顾忌地一下重重地坐到椅子上,一动也不动。而台下的代表仍一个劲地向毛主席欢呼。尽管总理打手势要大家赶快退场,代表们还是不肯离去。”
事实上,毛泽东再站起来是很困难的了。但又不能让代表们知道毛泽东身体的真实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只得向代表们说:“你们不走,我也不好走。”
此时,周恩来对代表们说:“毛主席要目送大家退场。”于是,毛泽东显出笑容,在周恩来的陪伴下,待到会议落下帷幕。
坚强如铁的毛泽东竟然衰老至此;人民爱戴的好总理也已身患癌症,以五尺虚弱之躯,忍辱负重,力撑危局。看着这一幕,不免让人感伤万分。
这是两位伟人最后一次出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此情此景长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摘编自李颖著:《党代会历史细节:从一大到十八大》,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