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5 12: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壮观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表达的是对哪个壮观景象的感慨,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遗迹等。确保主题明确,有助于后续写作。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作文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壮观景象的背景和特点;正文部分详细描述你的感受和思考;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3. 描述生动: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将壮观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注意以下几点: - 视觉描写:运用色彩、形状、大小等视觉元素,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听觉描写:描述声音、气息等听觉元素,增强作文的感染力。 - 感官描写:结合触觉、味觉、嗅觉等感官,使读者全方位感受壮观景象。
4. 情感真挚:在描述壮观景象的同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以下是一些建议: - 分享你的感受:描述你对壮观景象的震撼、喜悦、感动等情感。 - 分析原因:探讨你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从个人经历、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 - 表达观点:针对壮观景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5. 逻辑严密:在描述和表达观点时,
【讲述】
重温走进小学课本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一起聆听背后的故事——
画中英雄气,凛然壮山河
编者按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时强调。在从小到大的学校教育中,很多文艺作品成为革命历史、先烈事迹的生动载体,为一代代青少年注入精神养分,坚定奋斗志向。我们选取流传广泛、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作为插图的油画作品《狼牙山五壮士》,师生代表及教材编选者分享相关故事,以此探寻文艺作品在促进“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方面的重要作用,并请专家就新时代教材编选如何更好展现党史、铸魂育人分析建言。
1994年小学语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插图人民教育出版社供图
1980年小学语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人民教育出版社供图
巍峨雄伟的狼牙山。陈晓东摄/光明图片
绘画作品,让英雄人物形象更立体
讲述人: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统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陈先云
《狼牙山五壮士》首次进入小学语文教材,是198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第六套全国通用教材。这篇课文有一幅插图,是根据课文第4自然段内容绘制的,表现了五位壮士高高地举起大石头、奋力砸向敌人的场面。
这篇文章第二次作为课文进入教材,是1994年4月出版的人教版教材。巧合的是,我于1993年进入人教社工作,这本书是我担任责任编辑后编选的第一本语文教材。这一版本的课文插图改用了当代画家詹建俊的油画作品《狼牙山五壮士》。这幅油画抓住五位壮士跳崖前的瞬间动态,用粗犷的笔触,把人物和太行山的造型结合为一体,把五位壮士坚强威严、气壮山河的伟大气概表现得淋漓酣畅,悲壮中透出一股大义凛然之气。学生学习课文时,这幅插画很容易让他们身临其境,直观感受人物的英雄形象,强化革命故事的感染力。
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大多数是根据课文内容找画家重新绘制的,而这幅油画是詹建俊于1959年创作完成的革命军事历史题材作品。教材得以选用这幅油画作品,实在难得。
自《狼牙山五壮士》选入人教版教材后,人教社编写的历套小学语文教材,包括正在使用的统编教材,都将其作为经典篇目保留了下来;詹建俊创作的这幅油画作品也一直作为课文插图,出现在之后每一套小学语文教材里。
从这幅油画作品选入语文课本起到的巨大作用,我深深感受到在教材编选中,采用多样化手段、艺术化形式来烘托课文、强化效果的重要性。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具有的直观冲击力、丰富表现力,能够使英雄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小英雄雨来……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已经成为一代代人的集体记忆,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是深远且持久的。作为一名教材编写者,最欣慰的就是看到广大学子把英雄人物立为标杆,用榜样的力量来引领自己,自觉提升境界、涵养气概、激励担当。
记忆中,他们站成一座不屈丰碑
讲述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
一个人对于英雄的印象与记忆,往往是由文学叙事和绘画图像汇聚而成的。回想自己的少年时代,除了文学名著和影视作品,有一幅课本插图,让我对战争岁月中的英雄形象产生了巨大的感佩之情。
我读小学时,语文课本中《狼牙山五壮士》的课文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中,而课文的插图则塑造了我心中革命英雄的经典意象。当时,我还不知道这幅画出自中央美术学院名师大家詹建俊之手,而他1959年创作这幅作品时也只是一位28岁的青年画家,更没有料想到自己未来与这幅画作及这位作者、这所美术学府之间的机缘。
20年前,我来到北京,进入中央美术学院读博士研究生,专注于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后来,在中央美术学院求学和任教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从事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教学研究和现当代主题性美术研究的过程中,《狼牙山五壮士》作为重要图像文本,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课题。这时我才深入了解到这幅经典之作的创作论价值和美术史意义:画面以纪念碑式的人物造型和三角形金字塔式构图完成主体形象塑造,用明暗有致的油画笔触,凝固了那个震撼人心的历史瞬间。这种手法打破了当时美术界表现革命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固有模式,巧妙凸显了战斗中军民对国家命运的信心及其作为历史主体激昂高亢的民族精神。
10年前,中央美术学院与文化部艺术司共建成立了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我负责中心理论研究工作,有了更多面对20世纪主题性美术经典作品的契机。这一时期,我詹建俊先生回到美院为创研班学员做讲座,把他从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创作方法与经验思考,特别是如何用绘画语言处理好抒情和叙事的关系等问题,包括创作《狼牙山五壮士》时做过的大量资料研究和实地考察、采访、写生过程,分享给美院青年学子,让他们更加深入地走进这幅经典画作,感怀其中透射的不朽精神。
在这幅经典画作中,壮士们为了国家民族不惜献出生命的伟大气概,如一阙史诗、一座丰碑,成为整个民族永不磨灭的记忆,也一直感染和激励着我。
课本里这幅画,是我创作路上的指引
讲述人: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科版画系2019级研究生尹伊阳
很小的时候,家人就给我讲过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依稀记得初读《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英雄们从山顶纵身跃下的举动让我觉得既震撼又感动。通过学习,我深刻理解了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
课堂上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詹建俊教授绘制的油画插图。我从小在美术氛围浓厚的家庭里长大,所以对这幅画作格外在意。我盯着这张占据了大半页的插图久久观察,更觉5位壮士的动作、神态、表情刻画得各不相同、极为生动。
学习美术专业后,返回头再欣赏这件作品,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构图方面,詹先生用稳定的三角形结构,突出人物坚毅的性格和不可动摇的决心;在色彩方面,背景颜色比较暗淡,人物色调明亮突出,让五位壮士的形象更加夺人眼目。
这样的优秀美术作品还有很多。它们深深印刻在我的记忆里,引领我走上了艺术创作道路。其中,木版画制作方便、便于复制,曾为革命宣传作出巨大贡献。每当看到这些作品,我都感到心潮澎湃。
近些年,我也加入到了红色题材的创作中。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我参加西部计划,前往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2020年5月,剑川县退出了国家级贫困县行列,县领导希望以“张伯简”和“剑川‘四二’武装暴动”为主题创作两本绘本,作为剑川县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这个光荣的任务落在了我肩上。我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相关信息少之又少。这更让我意识到此次绘本创作的重要意义。
为了筹集前期资料,我走访县里的老人们,聆听他们口中的革命故事;到访县党史办公室,向专家们请教革命史实。之后,我和县里的美术工作者们集中创作,不断讨论……绘本创作从3月中旬开始,历经十余次调整和修改,最终如期完成,在“学习强国”平台发布。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到红色题材创作中。能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把这些动人故事进行再创作,我深感自豪。我想,这正是我们青年应该做的——在认真学习党史的同时,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努力提升自身素质,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服务人民。
用特别的方式,讲述特别的一课
讲述人: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语文教师李善
保定是一座红色之城,无数革命先辈曾在这里浴血奋战、舍生取义。我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土生土长,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深感肩负着传承革命血脉的重大责任。
如何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根据学校的整体项目规划,我设计了“跟着党史立信仰,探寻红色基因密码”的主题教学,让历史鲜活起来,让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光辉党史,感悟红色精神。
《狼牙山五壮士》的感人故事发生在保定,每次讲解这篇课文,我心中的敬意便油然而生,每一个教学细节,我都会精心设计。
“孩子们,你们知道1941年9月25日是什么日子吗?”语文课上,面对提问,学生们眨眨眼睛、摇摇头,满脸不解。当我把著名画家詹建俊的油画作品——《狼牙山五壮士》的图片投放在多媒体屏幕上,孩子们才恍然大悟,小脸上露出由衷的敬意。
“狼牙山上,五位壮士面对敌人步步紧逼,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了悬崖……”随着我的讲解,孩子们认真地观看着油画,用心感受每个细节。为了让学生们重点领悟“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三个壮烈场景,我会在课上播放慷慨悲壮的音乐,带大家齐读课文,将情感融入字里行间,让每个学生都能真切体会到那气壮山河的英雄气魄。随着情节展开,孩子们一会儿显得很焦灼,一会儿又义愤填膺;一会儿小拳头微微攥起,一会儿眉头慢慢舒展开。这些变化让我感到欣慰,因为我感到了孩子们已全身心地沉浸其间。
“李老师,您这样讲解《狼牙山五壮士》,我觉得特别容易记住。”“看着这幅画,我更加敬佩英雄们的壮举。”“我一定好好学习,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在最后的谈感受环节,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相发言,革命故事给他们带来的强烈共鸣久久不散。
用曲线勾勒出狼牙山的险峻山势,用红色画出壮士们的累累伤痕,用凌厉笔锋表现怒视敌人的眼神……生动的画面、朴实的配文,课外,孩子们自主创作的《狼牙山五壮士》绘本,总是让我眼前一亮。每次我都会把好的作品推荐到班级群内或校内专题展上,让学生们的真挚情感感染更多人。
今日之责任,在我少年
讲述人:甘肃兰州市新区方家坡学校七年级一班学生赖恩荣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有许多革命故事,最让我难忘的是《狼牙山五壮士》。这篇生动的课文和形象的插图作品,深深震撼了我。五位英雄战士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为了国家的安危,关键时刻破釜沉舟,将敌人引上绝路,最终毫不犹豫地跳下了悬崖。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壮丽的英雄乐章。
最初读到这个故事时,我不禁动容。我竟不敢想象,战士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将敌人引诱至狼牙山顶峰的,因为那是一条必死之路。他们对革命坚定不移的信念触动着我的神经。我依然记得当时老师朗读这篇课文时的情景,依然记得那幅油画中每个战士的高大、坚定与不屈。那一堂课,我和同学们都异常安静,仿佛置身于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听到了壮士们发出的慷慨悲歌。
后来,随着年龄增长,我读了更多红色书籍,看到了更多革命画作。像狼牙山五壮士一样,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披肝沥胆、前仆后继,才为我们赢得了现在的幸福生活。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已经不再有烽烟炮火的考验,但生活中仍然有很多难关等着我们去克服,有新的使命需要我们去承担。“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我辈当自强,继承烈士的遗志好好学习、努力奋斗,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有分量、有意义。
项目团队:
光明日报记者王美莹、靳晓燕、耿建扩、王斯敏
学术支持中央美术学院、人民教育出版社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23日08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5月8日电 新华社8日播发署名钟华论的文章《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全文如下: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在这个青春洋溢的季节,我们迎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
“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凝聚起踔厉奋发、勇毅前进的青春力量。
逐梦百年路,奋斗向未来。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上,中国青年重任在肩,青春中国前程似锦……
(一)
一个有前途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青年工作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百年前的5月5日,珠江畔的广州东园,简陋的竹棚下,马克思画像悬挂在主席台上,“团一大”在“社会革命万岁”的呼声中开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次“慷慨激昂,使人奋发”的大会标志着中国共青团诞生,中国青年运动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鲜红的中国共青团团旗上,黄色圆圈环绕五角星,象征着广大青年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回望百年,中国青年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诚始终如一,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步伐从未停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青年不怕牺牲、敢于斗争,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青年勇于拼搏、甘于奉献,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忘我劳动、发愤图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青年开拓创新、勇立潮头,为推动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锐意改革、砥砺奋进……
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一部百年中国青年运动史,就是一代代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的历史,就是党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的历史。激越澎湃的青春之歌中,“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主旋律贯穿始终。红色,是中国青年最为鲜明的气质,更是深深融入血脉的基因。
(二)
像春雨沁人心脾,似春风唤醒绿叶。从地方到中央,一路走来,习近平始终重视青年、关爱青年、教育青年、引导青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党的青年工作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职责使命、实践要求,科学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建设什么样的共青团、怎样建设共青团等一系列重要课题,为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指明前进方向,推动青年发展事业实现全方位进步、取得历史性成就。
“总书记是我们的学习榜样和人生导师”,在广大青年心中,习近平总书记是亦师亦友的知心人。论志向,他勉励青年“立志做大事”;谈学习,要求青年“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说成长,强调“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指出“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话担当,希望青年“担负起历史重任”“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品读习近平总书记讲给青年的“知心话”,如同打开了青年的“成长指南”。坚定的理想信念、深邃的人生智慧、火热的奋斗豪情,激励广大青年与时代同向同行,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成长成才、建功立业。
在广大青年心中,习近平总书记是他们追梦路上的领路人。在总书记关心指导下,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青年领域专项规划——《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制定出台,明确党管青年原则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提供根本政策指引;针对青年在学成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各项政策举措持续出台;从中央到地方的青年工作机制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为奋斗者铺路,为年轻人鼓劲,民族复兴的青春力量更加澎湃——“要撑起中国龙的骨骼,撑起祖国的未来,让中国龙更加腾飞起来”。
(三)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来自河北省阜平县的孩子们用希腊语唱响奥林匹克会歌,质朴而优美的歌声打动世界。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从太行山深处,到冬奥舞台全世界聚光灯下,小小少年迎来了梦想绽放的高光时刻。托举起孩子们美好梦想的,正是一个阳光、富强、开放的中国。
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不久前发表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超过2500万贫困青年彻底摆脱贫困;2020年底,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4.9%;2021年,中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4%,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430万人,居世界第一……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面临着追梦圆梦的难得人生际遇。
青年是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如同一堂堂生动而深刻的“大思政课”,让广大青年更好地读懂中国、把握未来。各项事业发展的傲人成就,让青年见证“中国之治”的独特优势;全面小康的千年梦圆,让青年感知“一个都不能少”的发展温度;疫情来袭时的果毅决策,让青年理解“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让青年拥有“平视世界”的自信从容。每一个奇迹的创造,每一个难关的跨越,都在坚定青年对党的爱戴与忠诚、对中国道路的认同、对民族复兴前景的信心。
“出生在一个伟大的国家,成长在一个最好的时代,通过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感到很幸运”。正如冬奥冠军苏翊鸣在写给习近平总书记的信中所说,“伟大的国家”和“最好的时代”是放飞青春梦想的坐标,也是广大青年奋斗向未来的底气所在。
(四)
“室内‘露营’不为看星星、看日出,而是为了助力一座城市的复苏。”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不少青年主动请战、驰援上海,一个个大爱无疆、甘于奉献的暖心场景多次刷屏。
“人生最浪漫的事莫过于:祖国召唤时,我们正青春。”危难时刻,青年挺身而出,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用行动践行铿锵的誓言,这正是青春最美的样子。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囿于小我,眼前即是世界;心有大我,世界便在眼前。以青春奋斗开创未来,当有心系祖国、志存高远的大胸怀、大格局。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把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中,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在工厂车间一线,青年工人苦练本领、精益求精,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在田间地头,青年农民寒耕暑耘、精耕细作,努力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建筑工地,青年农民工不畏辛劳、挥洒汗水,用一砖一瓦筑造起一座座高楼大厦;在体育赛场上,健儿们顽强拼搏、争创佳绩,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资机构青年员工辛勤工作,为推动互利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这一届青年很行!”无论是危急关头的勇毅担当,还是平凡岗位的发光发热,事实充分证明,当代青年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是勇挑重担、堪当大任的一代!
梦想有多高远,天地就有多辽阔。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亿万青年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新征程上,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用奋斗成就精彩人生,新时代中国青年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五)
“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在中国空间站“出差”半年后,航天员王亚平和战友翟志刚、叶光富平安返回地球。这次全球瞩目的太空之旅,又一次点燃亿万青少年探索浩瀚宇宙的梦想。
心至苍穹外,目尽星河远。还有什么比仰望星空更能感知梦想的引力,比开拓创新更能激发青春的热情?青年常为新,青年也最能为新。以青春奋斗开创未来,更需激发创造的激情与活力,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创新是“冲刺跑”,唯有奋勇争先以胜之。前方没有路,就自己闯出一条新路来;没有先例,就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敢闯“无人区”,敢破“天花板”,勇当“探路者”,才能见人所未见、识人所未识,收获别样的风景,开辟崭新的天地。
创新乃终身事业,唯有坚韧者始能遂其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从来没有捷径可走,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坚定“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决心,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才能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回信,勉励广大航天青年勇于创新突破,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
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创新的大门,永远向青年敞开;创新的事业,呼唤着青年不断奔赴。
(六)
不久前,第二十六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揭晓。这份光荣的名单中,有带领乡亲们脱贫奔小康的85后第一书记,有在奥运赛场摘金夺银的运动健儿,有年轻有为的科研工作者,有投身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90后女生,有守护万家灯火的人民警察、消防员……在奋斗中闪闪发光的青春,总能触动我们的心灵,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
“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风雨百年,“奋斗”是一代代青年的人生座右铭。那是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的无畏身影,是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垦荒队在山川大地树起的鲜艳旗帜,是“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是“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深情告白,是“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奋斗的道路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今天,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交织,我国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青年在前进道路上也面临各种困难与挑战。如何战胜艰难险阻,在新征程上破局开路、书写新篇?答案,依然是不懈奋斗、艰苦奋斗、永远奋斗。
“断崖是山的挫折,却产生了壮丽的瀑布。”世上没有“躺赢”的捷径,奋斗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在困境中奋起拼搏,在磨砺中锤炼自我,青年就能强心志、壮筋骨、长才干,掌握解锁难关的“密码”,搭起通往梦想的阶梯,让未来跃动在广阔的地平线上。
近日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09—2021)》显示,青年网民群体普遍相信“努力有用”。“躺平”没有出路,拼搏才有未来。敲响内心深处的战鼓,高扬乘风破浪的风帆,奋斗,永远是青春的别名!
5月4日,一支由80后、90后组成的科考队登顶珠穆朗玛峰,中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五星红旗映照下,攀登者们立于地球之巅、探索科学奥秘,青春芳华绽放于天地之间……
最激昂是少年志,最闪耀是追梦人。不忘初心,青春朝气永在;志在千秋,百年仍是少年。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励着广大青年明心立志、开拓进取,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追梦无止境,我们正青春。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在于青年!《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09日 08 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