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福尔摩斯读后感200》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5 15:41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福尔摩斯读后感200》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福尔摩斯读后感的200字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突出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福尔摩斯的读后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2. 简洁明了:由于字数限制,作文应尽量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啰嗦。
3. 结构清晰:作文应具备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使文章结构清晰。
4. 亮点突出:在作文中,要突出福尔摩斯的特点和魅力,如敏锐的观察力、卓越的推理能力等。
5. 适当引用:在论述福尔摩斯的特点时,可以适当引用原著中的经典语句,增强说服力。
6. 表达真情实感:作文要表达自己对福尔摩斯的喜爱和敬佩之情,使读者感受到你的情感。
7. 避免抄袭:在写作过程中,要确保自己的观点和论述具有原创性,避免抄袭原著或其他文章。
8. 注意语法和标点:作文中要注意语法和标点的正确使用,确保文章通顺易读。
以下是一篇关于福尔摩斯读后感的200字作文示例: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侦探小说。福尔摩斯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卓越的推理能力,成功破解了一个又一个棘手的案件。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福尔摩斯的智慧

【荐读】《福尔摩斯探案集》读后感

《福尔摩斯探案集》读后感

我时常想,一本名著的定义,无非是文笔细腻,具有教育意义,亦或是故事情节反映了哪个时代的特色。但福尔摩斯探案集后,我却又改变了想法,也许名著真正需要的是撼动人心。

这部小说把福尔摩斯探案集一共分成了7本《血字的研究和四签名》《福尔摩斯冒险史》《福尔摩斯回忆录》《福尔摩斯归来记》《巴斯克维尔的猎犬和恐怖谷》《最后的致意》和《福尔摩斯案件簿》,记录了华生医生与福尔摩斯相识,第221B号同居,成为搭档一起并肩破案的故事,也许在别人看来,这只是一部普通的小说,顶多能算是名著,但却是唯一一本让我看完后心里翻江倒海感到意难平的小说。

你们也许会问我为什么喜欢这本书?故事的背景是伦敦19世纪,肯定不能说是新奇前卫。整本书的文风虽紧张缜密,但也并不算优美细腻。但整本书贯彻的那种专属于伦敦维多利亚时代的神秘古典与血脉喷张的刺激感让我着迷,深陷其中。

书中的故事,福尔摩斯的助手—-华生医生的第一人称来写的。华生医生曾在一篇故事中用“神探”来形容福尔摩斯。神,既可以是神奇,也可以是神经。这么说吧,福尔摩斯绝不是一个人们刻板印象中的“神探”,他并不一味追求正义,对于法律制裁的恶魔,他会使用自己的手段惩罚他们,以正常人的角度来看,福尔摩斯绝对是个怪胎,他破案不是为了生活和钱财,而是为了给大脑一针兴奋剂,他厌恶一切柔情蜜意。不信任也不喜欢女人,对他来说,过分强烈的情感是一台精密仪器上的沙粒。

并且,他又是个毒舌男,对于愚蠢虚伪的权贵,自以为是的人绝不嘴下留情。但他同时又十分温柔,虽然每次都会嘲笑华生医生的智商,但最后又总会耐心地一一他关于案件的问题。不过福尔摩斯尽管思维敏捷,条理清晰,但在生活中却有许多不成体统的习惯,比如用吸烟代替吃饭,因为他觉得尼古丁有助思考,在拖鞋里装烟丝,在墙壁上进行射击练习等等,这些有点可爱的缺点也可以说是特点也让福尔摩斯这个角色更加的丰富和饱满。以至于我在以前,一直认为夏洛克.福尔摩斯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并且也渴望成为一名侦探,不过后来知道,一名侦探需要的是跳跃的思维,过人的记忆力与超强的身体素质,恰好,这几点我一个也没有。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的加重,这位100多年前的神探似乎在我的心里渐渐模糊,退后。但我知道,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个秘密私藏的,永不消逝的小世界,也许有些人是星光下的霍格沃茨,有些人是牵一匹瘦马走天涯,而终有一天,那个充斥着迷雾,陷阱,罪案和双座马车的贝克街,会再次悄悄地在我心中敞开。

无聊与悠闲:福尔摩斯的双重生活

从福尔摩斯的生活里,看看什么是“幸福”。

在看《神探夏洛克》(Sherlock)时,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福尔摩斯简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啊。

倒不是因为他有华生相伴(^_^),而是因为他总是可以沉浸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里。当然,福尔摩斯偶尔也会不开心,比如他接不到有趣的案子而无聊发呆的时候:

每到这种时候他都会焦躁得发疯。福尔摩斯是完全无法忍受无聊的。而一旦有感兴趣的案子出现,他就立刻全情投入案件之中,专注的眼神里满满的都是幸福感。

我想,大部分人在工作繁忙的时候都渴望停下来休息,觉得什么事都不用做才是人生最美好的境界。而福尔摩斯却只有在工作时才有幸福感,这是为什么?

人的本能是追求将当前的快乐最大化。可是如果条件真的允许如此,我们真的沉溺于享乐主义的生活,这却不会给我们增加多少幸福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需要通过努力就能获得奖赏的安逸生活本身就不会给我们增加幸福感,反而可能会造成抑郁。所谓的幸福,就是像Sherlock这样,“忙忙碌碌地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忙碌意味着你正在为目标努力劳作(忙碌中最好还要包含着一些体力劳动);另一方面,“自己真正喜欢”则意味着这件事情的完成能直接给你带来快乐。

分头解释一下——

1. 劳作与幸福

从直觉上来说,幸福似乎应该来自于无忧无虑的安逸生活。但这可能是对幸福的一大误解。

你一定听说过“渔夫与富翁”的寓言故事:

渔夫在沙滩边晒太阳,大富翁走过来,对他说:“你不该在这个时候晒太阳啊,现在正是捕鱼的好季节,现在出海,你可以捕到很多很多鱼。”

渔夫说:“捕到很多很多鱼,又怎么样?”

富翁说:“那样你就可以赚到很多很多钱。”

渔夫问:“赚到很多很多钱,干什么?”

富翁说:“那样,你就可以雇到很多很多人,帮你打鱼,还可以买到大渔船了啊。”

渔夫问:“雇到人,买了大渔船又怎么样?”

富翁道:“那样,你就不用出海打鱼,就可以在沙滩上晒太阳了啊。”

渔夫:“你看我现在在做什么?”

按照一般的解读,这个故事的寓意在于:在追求幸福这件事情上,渔夫似乎更懂得幸福生活的真谛,而富翁舍近求远,绕了一个大圈子最后回到了原点。

真是这样吗?事实可能正好相反。从享乐目标的实现手段来看,渔夫不劳而获,而富翁通过劳作获得奖赏。——而我们的大脑构造其实更适应于后一种生活。

“通过努力获得奖赏”其实是进化赋予我们的一种巧妙的机制,它激励早期人类保持获取生存资源所必需的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对于人类早期社会来说,显然体力劳动占绝大多数的比例)——来寻找食物、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可以想象,人类祖先很少能像渔夫那样轻易获得足够的生存资源,他们必须通过艰辛的努力才可能维生和繁衍。而当努力的劳作获得了生存所必须的资源时,大脑就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和愉悦感来使这种努力得到激励,这样一来人的努力和勤奋就得以为继。

事实上,研究发现这个“通过努力获得奖赏”的机制在大脑中是由“伏隔核-纹状体-前额叶皮层”组成的环路共同负责的,其中前额叶皮层负责控制思维过程,在人类大多数高级活动中都会涉及它的作用,而伏隔核是大脑的快乐奖赏中心,纹状体则负责控制身体运动。也就是说,快感的获得,与身体的劳作有密切的关系,缺了这一环,大脑里的奖赏回路就难以联通,人们也就自然难以获得快乐。

所以,与幸福相联的,恰恰不是安逸,而是某种程度的劳作。在福尔摩斯的例子里,福尔摩斯是一个身体力行的行动派侦探,他的工作里还真就包含了大量的体力劳作,所以行动派的福尔摩斯一定比那些坐在壁炉前纯粹靠脑子推理的“安乐椅侦探”更幸福。

而现代人的不幸福,可能也和劳作的缺失有关。

对于早期人类来说,努力劳作和获得奖赏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直接的:猎杀猎物,然后获得食物;播下种子,在田间劳作,然后收获粮食。这种显而易见的联系在今天的农业生产中或许还尚可维系,而在城市生活里,我们不需要播种然后收获粮食,不需要把牛养大再吃它的肉,我们只需要开车去趟超市就能买到任何食物;我们不需要用搓衣板一件件地搓洗衣服,直接把衣服丢进洗衣机就可以;我们也不需要从井里打水再把水烧开才能洗上热水澡,直接拧开水龙头就可以了。

虽然理性地来看,超市里买食物的钱、买洗衣机的钱、洗热水澡的水费和电费都是自己通过努力劳动获得的报酬,但它们之间的联系已经间隔得十分遥远,以至于无法被人类直观地感觉到。在我们的感受里,赚钱是一回事,眼前的享乐是另一回事。

所以,虽然客观上绝大多数人都要努力工作赚钱来购买生存资源,但是在主观感受上,我们其实都是寓言里那个不需要努力就获得享受的渔夫,总是绕过“努力”这一环而直接去获得奖赏。因此大脑中那个“通过努力获得奖赏”神经环路就被打断了,负责身体劳作的纹状体没有被激活的情况下,负责快感的伏隔核也就很难被激活。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现代人的的生活比以往的任何时期都安逸,人们却不幸福。研究表明,20世纪中期出生的人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20世纪早期出生的人的10倍。更安逸的生活没有增加幸福感,反而让更多的人陷入了抑郁。

这也就是为什么福尔摩斯怕无聊——安逸是一种不能承受之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怕无聊。虽然工作太忙时我们总觉得无聊才是幸福,可如果真的让你什么事都不干,那又没有几个人能受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奚恺元教授和他的合作者在一项实验里招募来一群学生填写两位份问卷。填写两份问卷之间有15分钟的时间间隔。在此期间,学生可以就近提交第一个调查的结果,然后干等15分钟,或者步行到一个较远的地方递交结果,在路程上度过这15分钟。无论选择哪一种,他们都会获赠一块巧克力。结果,68%的人选择了就近提交,显示出人爱偷懒的本性。可矛盾的是,根据后来的报告,走远路去递交结果的人(忙碌)比待在原地的人(无聊)感觉更加快乐。

心理咨询里有一种改善情绪的技术,就是准备一块农田让来访者耕种,让他们体验劳作之后收获的快乐。这种疗法就是有意无意中应用了上述的理论。如果抑郁症继续蔓延下去,我想未来的城市白领最热爱的旅游方式就不再是“农家乐”,而是“周末下乡种田”了。

因此,在上面那个寓言故事里,贫穷的渔夫反而更像各种生活资源唾手可得的、富裕的现代人,而富翁的生活方式则更像那些为获取来之不易的生活资源而努力劳作的祖先。相比而言,富翁反而更有可能获得幸福。

2. 兴趣与幸福

但是,寓言里的富翁可能也没能找到他的幸福。因为最后带给他快乐的也还是整天躺在海边晒太阳,而不是工作成就本身。现代人不幸福的原因,一方面是奖励绕过了劳作,而另一方面就是自己拼命劳作的工作却不是自己真正喜欢和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完成工作本身并不能直接给人带来多少快乐。很多人做的工作只能为自己带来金钱报酬,而金钱只是换取其他奖励的媒介。

做不喜欢的事情无法获得快乐,这似乎无须进一步解释。不过如果把问题反过来问,就可能有稍微深挖一下的必要了——为什么做喜欢的事情就会快乐

这同样是个大问题,原因可能非常多。比如说,我们厌恶压力。压力会引起一系列神经生理反应,导致负面情绪增加。而做不喜欢的事情的原因几乎只能是迫于压力,心理感受到的压力强度就相对比较大,情绪自然就低落了。而做喜欢的事情时,驱动力的很大一部分可能来自于内部动机,这样一来外部压力造成的心理负担相对来说可能就减弱了。(当然,如果持续在巨大的外部压力下做本来喜欢的事,保不准最后就粉转黑了。所谓“干一行,恨一行”,一开始因为好色而入行的AV男优最后很有可能变成性冷淡退役。)

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往往只有在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时,我们才有可能变得很专注。而专注是一种幸福的体验

哈佛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做了一项调查,他们在随机的时间点向参加调查的几千名受试者的手机上上发送提示信息。志愿者一旦收到信息,就要登陆一个网站这样三个问题:

Q1:你此刻的心情怎么样?

Q2:你此刻在做什么?

Q3:你心里想的事情是正在做的事情吗?(选项:1.是;2.不是,在想其他愉快的事;3.不是,在想其他中性的事;4.不是,在想其他不愉快的事)

在对几千人的数据进行分析之后,研究者首先发现做白日梦是非常普遍的,调查中发现人们46.9%的时间里想的事情跟做的事情都不同。而更重要的发现是,相对于专心做事时,人们在走神时比较不开心。当人们做着不愉快或者中性的白日梦时,他们的愉快程度明显降低。而且即便是幻想愉快的事,他们的愉快程度还是比专心做事时稍低。 也就是说,专注地做事最快乐。现在又流行起来的所谓“冥想”修炼,最核心的东西其实也无非就是培养专注力嘛。(专注能够提升快乐这个现象也被若干神经科学的研究所证实,这里就不展开了~)

据说有这么个禅宗公案:

年轻和尚:“请问老和尚,您得道之前,做什么?”

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

年轻和尚:“那得道之后,又做什么?”

老和尚:“还是砍柴、担水、做饭。”

年轻和尚于是哂笑:“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我得道之前,砍柴时惦念着挑水,挑水时惦念着做饭,做饭时又想着砍柴;得道之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这就是得道。”

专注就是得道。

积极心理学家喜欢把这种做事情时高度专注的状态叫做“心流”体验。沉浸在“心流”中的人经常报告说他们能在这个过程里感受到巨大的幸福感。显然,除非是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否则是不太可能达到高度沉浸状态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福尔摩斯再次抓住了幸福的核心特质。福尔摩斯探案时的那种高度沉浸与专注,就是“心流”。

进一步挖下去,“喜欢做的事情”里还可以进一步区分。比如有些事情是直接带来感官上的快乐的(美食、性爱),一开始做这些事情时,“心流”可能很强烈,但也可能衰减得快(想想AV男优)。人毕竟是社会性动物,更持久的快乐可能更多来自社会性活动。重复吃一样的美食容易让人厌倦,而在朋友圈里晒美食得来的快乐可能就能持续得久一点了。而最可持续的快乐,应该是来自于那些不但喜欢而且觉得有意义的事情(这通常当然还是些社会性活动)。至于什么叫“有意义”,那又是个超级大的问题,这里无法展开。

有些人觉得悠闲的生活就应该是像“渔夫和富翁”那个故事里的渔夫那样整天躺在海边晒太阳,但实际上这是无聊而不是悠闲。“在没有什么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完全靠内部动力去做自己真正爱做、并且觉得有意义的事”才是真正的悠闲

所以在我看来,福尔摩斯过上的就是一个在无聊和悠闲之间切换的双重生活,而他的生活里后者的比例显然远远高于前者。福尔摩斯是悠闲的人,所以也是幸福的人。

文本节选、改写自我的心理学科普书《迷人的假象:光影中的心理学秘密》。

文:魏知超

———————————————

欢迎订阅我的公众号:

妄想型精分影评(微信ID:moviemad

精分影评思路广,脑洞无边欢乐多(^o^)/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