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5 14:4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软件实训心得体会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标题:标题要简洁明了,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软件实训心得体会”、“实训之旅:我的软件学习之旅”等。
2. 开头:开头部分要引起读者的兴趣,可以简要介绍实训的背景、目的和自己的心情。例如:“随着我国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软件实训,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收获颇丰。”
3. 实训内容:详细描述实训过程中的学习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团队协作等方面。注意以下几点: a. 理论知识:阐述在实训过程中所学到的软件知识,如编程语言、开发工具、数据库等。 b. 实践操作:描述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如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经验总结等。 c. 团队协作:分享在团队中合作的经验,如沟通技巧、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等。
4. 实训收获:总结实训过程中的收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a. 技能提升:在实训过程中,自己的编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提升。 b. 思维拓展:通过实训,自己的思维方式得到了拓展,对软件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c. 人际交往:在实训过程中,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宽了人际关系。
5. 实训感悟:
来源:工人日报
不少职业院校主动将AI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和素养——
【职教实践进行时】AI进职校,如何从技术可用到教学好用
阅读提示
面对AI技术席卷各行各业,不少职业院校主动利用技术满足教学需求,并针对技术进步趋势提前部署,紧跟时代发展前沿。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方面,也面临着技术瓶颈和应用局限等困惑。
24小时在线的AI助教老师,数字人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在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下具有针对性的交互实训……近两年,以ChatGPT、Sora、DeepSeek等为代表的AI大模型生态雏形正加速显现,职业教育也受到AI大模型等技术的深层次影响。记者了解到,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形式、赋能虚拟仿真实训,以及学校数智治理等多个方面,如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探索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有效路径、北京市自动化工程学校打造场景化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等。
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教育生态,与此同时也带来新的难题和挑战。专业人士认为,职业学校在纵深推进AI技术应用时,要坚持“以人为本、技服务人”,将服务和支持师生教与学的需求放在首位。同时,要秉承“应用为王”的理念,加大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使用和共享,确保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和前瞻性。
学习和教学有了智能助手
在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智慧旅游技术应用专业的课堂上,学生能用“智慧学伴”展开课堂辩论,还能利用其制作景点旅游攻略;在该校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的交互实训课上,学生能通过角色扮演与AI互动,熟悉实际工作流程,还能随时发现操作不当之处。
“将AI技术融入教学,不仅能创造真实的模拟场景,还能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和纠正。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学生有机会学会在工作中构建和训练自己的AI智能体,以及管理和驱动智能体,成长为具有管理思维的从业人员。”山东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教师闫雪梅如是说。
人工智能走进学校,不仅给学生学习带来便利,也让教师有了“全能助手”。该校旅游信息系副主任侯衍捍表示,通过大模型技术,每位教师都能生成自己的数字人形象。教师将新的课程内容“喂”给数字人,系统很快能自动生成新的微课。“这不仅提高了教师录制微课的效率,还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2018年起开始引入使用AI技术应用,2021年,该校将新技术的学习和使用作为全校通识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不同专业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课程。
该校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朱元忠告诉《工人日报》记者,近两年,学校通过与科大讯飞等企业合作,将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大模型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对非专业学生来说,能更多地体验与人工智能技术交互的过程,拓展思维和眼界。对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学会更高效和科学地去操作、使用这些技术,提高就业竞争力。学校还利用大模型技术开发了智能教学工具,教师能在这套系统中完成判卷、排课表、制作教案、教学效果评估、资料查询等各项工作,工作效率和专业度得到很大提升。
实际面临多项技术和应用难题
记者了解到,面对AI技术席卷各行各业,不少职业院校主动利用技术满足教学需求,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和素养,并针对技术进步趋势提前部署,紧跟时代发展前沿。但在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方面,不少学校也面临着技术瓶颈和应用局限等困惑。
作为AI“智慧学伴”项目开发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办公室主任肖磊告诉记者,传统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旅游业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需求,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不匹配一直是教学痛点。“为解决痛点,学校曾尝试使用市面上的一些通用大模型,但这些工具并非针对旅游职业教育设计,使用效果欠佳,因此学校决定开发自己的AI大模型。”
不过,肖磊也直言,目前学校研发的大模型工具仍有一些应用局限,例如,需要持续整合旅游行业的动态数据,如用政策法规、行业标准、案例等进行模型训练时,数据来源的广泛性和时效性仍不足;传统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引导者”,但部分教师可能缺乏人工智能工具的操作经验或对技术应用持保守态度。
“此外,人工智能的介入可能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如何平衡理论教学与人工智能辅助实践仍需探索。”在肖磊看来,要推动职教大模型从“技术可用”向“教学好用”,需要从教学设计的系统性、技术应用的深度以及教育目标的协同性等多维度综合考虑。
“新技术的应用往往有两面性。”朱元忠担心的是,AI技术让学习和教学变得高效的同时,降低了复杂问题的求解难度,学生和教师是否会对技术过度依赖?如何在教学中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是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将在考核评价体系中偏重创新思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敬杰对《工人日报》记者表示,AI大模型对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职业教育领域体现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形态和育人生态被重塑;依托数字导师、虚拟导师等构建新型双师课堂,实施多元融合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加精准化。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的学习也更具个性化,基于数据驱动的学情分析和诊断,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更具专业化、个性化和终身化的知识图谱。”王敬杰说,此外,AI大模型通过“数字画像”能为学校各类决策和科学治理提供数据“军师”。“例如,通过对学生进行‘数字画像’,能帮学生找出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实现人才需求端、供给端和服务端精准对接。”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闫向军介绍,目前该校90%的课程已融入人工智能内容或应用手段,所有教师都是大模型训练开发的参与者。但是,他也直言,“现阶段人工智能还只是教学工具,学校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老师的教学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利用AI进行人机协作拓展能力边界的意识。”
朱元忠介绍说,为了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和教学,接下来会考虑在学生和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偏重创新思维能力。“不再局限于用传统方式去评价一个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而是更加注重处理问题过程的思路,以及开放型思维的能力。”(工人日报 记者 陶稳)
市场上目前已经兴起各种干细胞疗法,真正获批的干细胞产品有多少?
与火热市场形成对比的是,今年1月,我国首款干细胞治疗药品才获批上市。专家解释,有些疾病适合用干细胞治疗,有些疾病可能不适合,不要为了商业化把它说成“包治百病”,公众需要了解干细胞的真正用途、正规渠道以及安全边界。
干细胞药品和技术为何迟迟难以落地应用?4月24日至27日,以“创新转化•百姓可及”为主题的2025博鳌干细胞产业大会在海南博鳌召开。会议围绕干细胞技术、药物和产业化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来自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单位和企业的近千名代表参会。业内人士如何看待干细胞治疗,从科研到市场应用还有多远?
4月24日至27日,2025博鳌干细胞产业大会在海南博鳌召开,图为开幕式现场。本文图片均为 活动主办方供图
何为干细胞
什么是干细胞?它是维持机体正常运行的重要细胞类型,具备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能力,并且能够分化形成身体内各种功能细胞。
如果干细胞不能正常自我更新,身体就会出现各种疾病——如造血干细胞缺失,会造成贫血;干细胞异常更新、增殖以及无法正常分化出功能细胞,会导致肿瘤。机体衰老,被认为与干细胞数量减少、功能减退相关,因为无法持续产生正常细胞。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补充外源干细胞来治疗疾病。”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高绍荣表示,干细胞可以解决传统手术或化学药物无法解决的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王广基也指出,干细胞未来在免疫调节、组织修复和抗炎方面有广阔发展前景。
目前,在临床试验中应用较多的干细胞类型包括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等,主要来源为脐带、脂肪、骨髓、皮肤等组织。
目前市场上已经兴起各种干细胞疗法,但真正获批的干细胞产品极少。今年1月2日,国家药监局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附条件批准艾米迈托赛注射液上市,用于治疗14岁以上消化道受累为主的激素治疗失败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这是我国首款获批的干细胞治疗药品。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截至2024年10月,我国共受理了148例干细胞药物获临床研究申请(IND),其中106例已获批。其中,间充质干细胞药物合计78例,占比73.6%,是干细胞药物研发主要的细胞类型。
目前,我国在干细胞临床研究及转化应用方面采取“双轨制”:一是药物路线,企业完成动物实验后,条件符合者可以向国家药监局申请开展临床试验;二是技术路线,医疗机构向国家卫健委申请备案并获批后,方可开展临床研究。
大会会场外设有干细胞相关企业的展位。
从研究到转化,卡在哪?
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中国干细胞发展到了什么阶段?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名誉院长、上海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院院长刘中民表示,从基础研究来看,中国发表论文和专利的数量在国际上仅次于美国;但在转化应用方面,中国进入临床研究的项目占比不高,尤其是进入二期、三期临床的比例更低。谈及转化瓶颈,刘中民指出,首先是起步较晚,其次审批路径不同,再者干细胞生产制备相当复杂。
刘中民提到,一些企业虽成功通过干细胞药物的审批,但因单批次细胞数量不足以满足临床试验需要,无法开展全程临床试验,若更换细胞批次又需重新申报。
此外,大多数医院临床研究需要从企业采购细胞,若企业提供的不是同一批次的新鲜细胞,临床结果难以重复,难以形成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资料和疗效判定。
尽管当前采用“双轨制”推动干细胞研究与转化,最终仍需实现“并轨”。目前,同济大学和东方医院已经打通转化路径。刘中民介绍:“我们拥有基础研究团队、生产制备和质控质检体系,所有细胞都由我们提供,规避了外来细胞批次不统一或来源不明等问题。干细胞直接心肌注射治疗心梗后心衰的临床研究已通过国家药监局IND(临床试验申请)审批,正在开展临床试验。”
上海同金干细胞科技有限公司即为这样一家聚合多功能的平台,总经理于宁妮表示,干细胞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仍存在巨大鸿沟,其间需要大量动物、临床实验数据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具备大批量生产能力。
产业发展挑战
干细胞从科研到应用还有多远?
2020年开始施行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先行区医疗机构可以在先行区进行干细胞、免疫细胞治疗、单抗药物、基因治疗、组织工程等新技术研究和转化应用。今年2月1日,博鳌乐城《生物医学新技术转化应用实施办法(暂行)》正式施行,首批3个干细胞技术项目落地,这是国内首次允许干细胞技术临床收费应用,开启了干细胞技术临床应用的“破冰之旅”。东方医院专家团队参与并承担了2个临床研究项目。
临床研究只运用于少数病人,最终要转化为药品才能普及。刘中民坦言,把干细胞变成老百姓可及的产品还有很长的路。刘中民也提到,从抗衰美容到抗癌救命,市场上“干细胞治疗”说法层出不穷,公众需要了解干细胞的真正用途、正规渠道以及安全边界,监管部门也要清楚其科学属性和能否在老百姓层面上推广普及。
“我国干细胞发展仍处于0到1的阶段。现在通过备案制适度放开,干细胞产业迎来了窗口期。”高绍荣表示,产业发展需要政策支持,也要强有力的监管。“干细胞不是包治百病。有些疾病适合用干细胞治疗,有些疾病可能不适合,不要为了商业化把它说成包治百病,理解治疗机制和作用是关键。”
关于干细胞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专家学者们都提到了安全问题。
欧洲科学院院士、苏州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时玉舫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避免无序发展,应建立完善的投资评估体系,对干细胞项目的技术成熟度、临床转化潜力、市场前景等进行科学量化评估,避免盲目跟风投资;同时引导资本向基础研究、中试平台建设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倾斜,保障项目全周期资金稳定。
高绍荣认为,干细胞的来源、制备和质检需要有严格标准。刘中民持有类似观点,“输入最有活性、最有效的细胞,是细胞药物的基本标准”,若细胞过度分化或污染,其功能和质量将大打折扣,因此必须规范生产工艺、统一试剂和耗材标准;另一方面,干细胞产出的成活率通常在90%,而当前的质检体系难以筛出不合格细胞,因此质检手段和能力亟待提升。总之,“最重要的是保证细胞源头安全。”
关于干细胞产业高质量发展,刘中民建议:一是把控门槛,不是所有病人都适合干细胞治疗,也不是所有医疗机构都有能力使用干细胞,需要进行评估;二是完善政府监管体系,覆盖全产业链条。
澎湃新闻记者 陈悦
来源: 澎湃新闻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