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3招搞定《丰子恺散文读书笔记》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5 21:49

3招搞定《丰子恺散文读书笔记》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丰子恺散文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你想要探讨的丰子恺散文的主题。丰子恺的散文作品丰富多样,涵盖了人生、自然、艺术、教育等多个领域。你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作为你的写作主题。
2. 理解作品:在动笔之前,要充分理解丰子恺散文的内容和思想。阅读相关评论、研究文章,了解丰子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以便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旨。
3.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读书笔记应该有清晰的结构。你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a. 引言:简要介绍丰子恺及其散文作品,引出你的写作主题。
b. 正文:分段阐述丰子恺散文中的主要观点、论述,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c. 评价:对丰子恺散文的艺术价值、思想内涵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
d. 总结:概括全文,强调丰子恺散文对你的启示和感悟。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 词汇丰富:使用恰当的词汇,使文章更具文采。
b. 句子通顺:注意句子结构,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c. 观点明确:在表达观点时,要清晰、有力。
d. 引用规范:在引用丰子恺

32年前,我在丰一吟家看了丰子恺晚年十七篇散文的全部手稿

12月11日,丰一吟以九十二岁衰病之躯,终于油干火熄,撒手西归。虽然早已知道她卧床不起,但噩耗当真传来之际,充塞心头的,依然是无尽的哀痛!

一时间思绪绵邈。三十多年来,丰一吟姑对我的帮助、提携,实在是一“缘”难尽(丰一吟故乡石门湾的土话中,“缘”“言”同音)。

2007年八九月间,我岳父病重,在嘉兴武警医院住院。丰一吟专程从上海赶到嘉兴探望他。当时我随侍在侧,亲眼看见两位老人的一言一行。他们之间,没有一点点客套,更没有一丝的矫饰做作。岳父躺在病床上,见一吟姑进来,颇感意外。虽然已是沉疴不起,依然费力地提高了声音说道:“一吟弟,你也来看我,罪过罪过!不想一病之下,竟然病得这般厉害!”一吟姑则不时地宽慰他。临别时,她特意俯下身子,凑近岳父的耳边说道:“于先生,你放宽心!过些时候,我再到崇福来看你!”

岳父去世后未及一月,一吟姑又连续写了两封信来,信中说道:“如今我也79岁高龄了,幸亏在嘉兴见上了一面,而且那时他还清醒……想不到我在杭州时忽闻噩耗。去杭州是为了纪念弘一大师逝世65周年,参加纪念会,无法分身前往崇福,只得委托缘缘堂代办花圈,聊表心意……看了你的信,心里很难过。你岳父本可长寿的,如今突然去世,我更有‘昔年亲友半凋零’之感叹。”

当年,丰一吟因骤闻我岳父去世的噩耗而难过、感伤,今日她也驾鹤西去。人生易老,前辈一个个的凋零,令后辈情何以堪!

1975年,丰子恺最后一次还乡,那时我还在距离缘缘堂二十余里的洲泉乡下插队务农,虽有耳闻,却也是风一样吹过,未往心里去。结婚以后,始知石门湾于家与丰家是几代的世交。岳父于梦全先生常常“宝姐姐”“一吟弟”地叫,与丰家姐妹的关系甚是密切。我便依着岳父的称呼,按照辈分,喊她们“陈宝姑”“一吟姑”(“姑”乃书面语言,石门湾一带土话喊出来,则近似“恩娘”二字之音)。

我与一吟姑的第一次接触,要追溯到1989年。

1987年初,我参加了杭州大学中文系大专起点的本科函授,学制两年半。两年以后,须赶写毕业论文了。当时拟定的题目是“试论丰子恺乡土题材的散文创作”。自觉题目选得不错,却苦于未能找到撰写论文充足的材料。岳父便指点我:“何不向丰家姊妹求助!”说完,他即写信给一吟姑,告知我须写毕业论文的事。我也附了一封长信,详细介绍选题的设想,论文的写作纲要,以及需要寻找素材的迫切愿望等情由。

1989年2月20日,我在殷盼之中,终于如愿收到了丰一吟给我的第一封信。她在信中说道:“论(丰子恺)散文特色的文章确实已有不少了,再要写出有特色的来,较难。你说拟以‘杭嘉湖区域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对作家散文创作之影响’为写作角度,这个设想是可以的。至少它有乡土的特色,非外乡人所能写出。而且实际上,父亲的散文,早期的和晚期的,正好两头都较突出地写故乡风土人物。《缘缘堂随笔集》最末十七篇即是晚期的。父亲平常总爱吟诵‘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之句,可见他对故乡十分眷恋。他的散文中常有一些家乡土话,也不管读者懂不懂。我们自己人读来有浓厚的乡土气。”

上面这段话,我反复读了好几遍,深以为话虽不多,却切中肯綮,应该成为我整篇论文的主旨。

一吟姑还说道:有关她父亲的资料“我这里很多。但全部贴在一册册厚本子上,无法撕下来邮寄。再说,正因为太多了,要我沙里淘金加以选择,也非易事。如果你在沪,可自己来看它三天。”

接读此信,我即决定赶赴沪上,到她家抄材料去。

没有料到的是,一吟姑对我这个素未谋面的后辈竟然如此热心肠。她毫无保留地搬出了家中所藏的有关子恺先生的全部资料。其中有学界对丰子恺的评论、称许,有诸位友朋来往的信函,包括叶圣陶、俞平伯、赵朴初等老人给丰一吟的信函。更可宝贵的是,丰子恺晚年创作的十七篇乡土题材的散文,当时还未结集出版,一吟姑却让我从头到尾看了子恺先生这十七篇散文的全部手稿。

记得那时我带了一大包资料卡片,手自抄录,花了整整三天时间!期间,一吟姑不仅提供资料,还要我在她家一起吃饭。临别之际,还夸我,说从来没有哪个人如此认真地来抄录过她父亲的资料。

这一年的4月下旬,丰陈宝、丰宁馨、丰一吟姊妹仨来到南深浜,给父母上坟。我和岳父闻讯后即从崇福坐轮船到石门,再走到南深浜。丰家姊妹看见我们这两个不速之客,都十分惊异,又有点激动,连连称谢,说:“不敢当,不敢当!”丰一吟当即拿出相机,说要拍下这个有意义的镜头。一吟姑回到上海以后没几天,就将照片寄来了。照片背后,还特意写上了一段话:“感谢你和我们一起去扫我们父母的墓,还有你的岳父,已去了不止一次。可惜这一回电池失灵,只留下了这唯一一张照片。请留念。”

如今,我翻出这张旧照,睹物思人,眼睛不禁有些湿润。照片上围坐在八仙桌四边的共有5个大人,其中丰陈宝、丰宁馨、蒋正东,还有我的岳父,早些年都已先后谢世。如今连丰氏姊妹兄弟中硕果仅存的一吟姑也溘然长逝。往事已矣!

1989年4月下旬,丰陈宝、丰一吟等在南深浜蒋正东家。围桌而坐者,左起:丰陈宝、丰宁馨、于梦全、俞尚曦、蒋正东。丰一吟拍摄

1992年七八月间,有熟人约我写福严寺。当时坊间传闻,民国时寺院方丈古华和尚圆寂时,赵朴初曾致挽联,其中有“百龄缺四”等语。持此说者,固信其有,但细细推敲,犹有若干细节,未能完全释疑。1989年初春去沪上抄资料时,曾看到赵朴老与一吟姑之间的通信,于是冒昧写信,请一吟姑向赵朴老代询此事原委。不多久,就收到了一吟姑转来的赵朴老用毛笔写的回信(此信已全文采入2018年底出版发行的《福严寺志》)。赵朴老的信,不仅澄清史实,书法也是臻于化境,极具美学价值。我将此信视若瑰宝,专门去信问一吟姑,此信如何放置为好?同时也流露了想珍藏此信的意愿。这一年的11月27日,一吟姑特意给笔者来信交代:“你与你岳父都是酷爱书画的。放在你们这样的收藏爱好者家里,我当然放心。所以,这封赵朴老的信,就珍藏在你处吧。不要另觅其他地方了。我对收藏毫无嗜好,所以送给你最合适。”一吟姑的这一份厚爱,令我感动不已!自此之后,赵朴老的信就一直在我的书室里珍藏着。

就在这一年,我在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偶然发现了浙江历代乡试的“齿录”,并在其中找到了丰子恺父亲丰鐄中举的资料,心中不由得一阵狂喜,这份资料还是首次发现。我即刻将它复印,并分别寄给了丰陈宝、丰华瞻、丰一吟等丰家姊妹兄弟。后来,我根据这个材料,写就《丰子恺研究资料的新发现》一文,并将文稿寄呈一吟姑。她指点说,这篇文稿,不妨投寄《新文学史料》,估计他们会需要这类稿件。我依嘱寄去,1994年第3期《新文学史料》果然刊用了此稿。

子恺先生逝世以后,丰一吟接过了父亲的衣钵。她作的“丰画”、写的“丰字”,不似乃父,又酷似乃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声名鹊起,求她画、要她字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不知有多少次去要过她的画或字,一吟姑总是有求必应。非但自己求,还替朋友要画。每当问及润笔多少,她总是再三推却。这在她给我的信函中,不知有多少次提到此事:

1993年5月18日函:“见你信及100元,其实你不必如此客气。这次既已寄来,我就收下,谢谢。以后再有友人要画,务请免润。”

1994年2月23日函:“至于润笔,你介绍的,哪有收润笔的道理!务请不要客气!”

1995年5月29日函:“以后你有友人要画,尽管对我说。价格不必拘泥。免费赠送也可以。如果对方一定不肯,那就付二十元一张(至多三十元)。通过你(友人)介绍,即使免润,我也一样会画的。”

1996年10月31日函:“至于画润,不必客气。你岳父对我这样好,你和我也不是初交,也帮过我不少忙,何必客气!”

……

长年累月的通信,多次的见面,我与一吟姑之间,逐渐地有点熟不拘礼了。2006年初,我在一封信里向她提出:“以前您给我的信,差不多全是用圆珠笔写的,甚是担心,时间一久,字迹会不会慢慢模糊?您的信我是想长久保存的,因此斗胆想求您一封毛笔信。”2月28日,一吟姑的毛笔信就寄到了。信中说道:“今年除(夕)日我曾去东浜头宿了三夜,其间于年初二专诚去崇福访令翁于梦全先生。那一次去,也没有通知你家,怕惊动芝定来车接送。我去崇福时,由我表妹联系了一辆车送去。回来时本拟搭公交车,岂知于先生已电之乐来送,还是客气不过他……以余墨写此信给你,笔是新笔,所以写起来很生疏。”

同一天,她又有一封钢笔信寄我,信中谈道:

“给你写一封毛笔信,比写一张字还吃力。首先,要找信纸。这种信纸是别人送我,我从不用毛笔写信,所以一直打入冷宫。找出来后,发现有洒金,我不喜欢。无奈没有别的,只好写了。好不容易从善琏去访来我要求的毛笔(我要求的毛笔很苛求,人家从日本买来的反而不好用,湖州买的偏偏是长锋又不喜欢。于是就专程从善琏访来),但毛笔这样东西,初用时犹如婴儿;用到后来,就很好了,犹如成年;再后来就衰败了,犹如老年。所以我写时很不习惯,故而我说,写起来很生疏,比写字(书法)还难。”

捧读这两封信,我真是又是喜来又是愧!喜的是,终于如愿以偿,一吟姑的毛笔信,工工整整的字迹,满满的两页洒金纸;愧的是,我这么一个不近情理的要求,害她寻纸又访笔,费尽了周折,还要耗费精力!我想,我收藏这封毛笔信,不但是一件难得的书法作品,更是老人的一份不容忘却的真情。

大概在2014年春天,丰一吟又来南深浜小住数天。我与家属去拜望她,尔后又开车送她去崇福看望一个亲戚。就这么一桩小事,却让她念念不忘。一月以后,专门画了一张画寄来,还在信里再三道谢,并称赞我家属车子开得很稳。

丰一吟赠给作者的一幅画

获悉一吟姑去世,我将这不幸的消息告知家属。她知道后又说起了当年赠画的往事,并絮絮说道,“这么好的一个人,说走就走了,真让人舍不得。若不是疫情的缘故,真的要到上海去见上最后一面……”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龚星摄 资料图 图片编辑:项建英

题图:丰子恺旧居日月楼,丰子恺之女丰一吟坐在当年父亲的位置上。

来源:作者:俞尚曦

丰子恺画作里的爱与真

【光明书话】

作者:刘伟(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

四十五年前,中国现代漫画第一人丰子恺逝世,给后人留下了四千余幅漫画作品。时至今日,完整保存下来的漫画作品不足其全部创作的一半,彩色漫画更是少之又少,仅有两百余幅。这两百余幅,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结集成《白云无事常来往:丰子恺画语》出版。这是市面上唯一一部丰子恺彩色漫画集,弥足珍贵。

《白云无事常来往》丰子恺绘/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曾在1940年,将丰子恺散文《缘缘堂随笔》译介到日本。在前言中,他写道:我觉得,著者丰子恺,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这并不是因为他多才多艺,会弹钢琴、作漫画、写随笔的缘故,我所喜欢的,乃是他艺术家的真率,对于万物的丰富的爱,和他的气品、气骨。如果在现代要想找寻陶渊明、王维这样的人物,那么,就是他了吧。

“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诚哉斯言。

率真、爱,凝聚在丰子恺的心中,也就自然流露在他的笔下、他的画端。多撷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象,却在平凡中见出不平凡,在熟悉之外透出陌生的诗意与美感。《白云无事常来往》一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稚子儿童、民间都市、古诗新画、护生护心,212幅彩色漫画,无不浸润着丰子恺对世间生活的无比爱意。

稚子儿童,是丰子恺漫画中较早关照的对象。他最早的漫画集《子恺漫画》,收画60幅,多描绘家中的儿童生活。

于是,他的可爱的儿女便成了他的模特,他创作了大量反映儿童生活的漫画,如《阿宝赤膊》《爸爸回来了》《穿了爸爸的衣服》《弟弟新官人,妹妹新娘子》《瞻瞻底车》《“爸爸耳朵里一支铅笔”》等。这些漫画,多为寥寥几笔,有些甚至连五官都未画全。为此,有人说丰子恺的画“不要脸”。但正是这些“不要脸”的漫画,每每能传达无穷的趣味。其实,这正是丰子恺所追求的“意到笔不到”的境界。当初朱自清看到一幅竹久梦二的漫画,说:涂呀抹的几笔,便造起个小世界,使你又要叹气又要笑。当他欣赏了丰子恺的漫画,更是为其所折服:“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你将诗的世界东一鳞西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这就像吃橄榄似的,老咂着那味儿。”

丰子恺有一篇著名的散文《儿女》,淋漓尽致地传达了他的儿童观。他在文中结尾动情地写道:“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

丰子恺之所以处处描绘与书写儿童世界的美好,是因为他看惯了成人世界的险恶与虚伪。抗战爆发后,丰子恺一家老小颠沛流离,他创作了大量反映战时百态、民间流离的漫画,《邻人之爱》《星期六之夜》《话桑麻》《云霓》等,尽可能呈现成人世界的美好与幸福,温暖人心。但其中也不乏针砭时弊之作,反映穷苦人的真实生存状态。《劳动节特刊的读者不是劳动者》,即是一例。画中的搬运工正扛着沉重的货物艰难行走,腰弯曲着,被货物压得很低;旁边的凉棚内壁报栏处一众人正在围着看劳动节特刊,叼着烟,提着鸟笼,好不悠闲自得。强烈的对比,作者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对当时社会乱象的讽刺,力透纸背。

后来,丰子恺则更多地把画笔聚焦在“护生护心”上,描绘自然界的生命给世界带来的希望与美好。他的《春草》《战场之春》《炮弹作花瓶,世界永和平》便是这类实践。有一幅漫画,让人印象尤为深刻,全幅画真正没有几笔,就画了一根从破墙的砖缝里钻出来的小草,题为《生机》,讴歌大自然的原始生命力,寄寓遭受苦难的中华民族孕育着未来的无限生机。

古诗新画,是丰子恺漫画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用漫画的形式重新赋予古诗词更多的韵味。他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画题源自宋代诗人谢无逸的词作《千秋岁·咏夏景》,词末写道:“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丰子恺巧妙化用原词,新月换淡月,一幅三五知己纵情畅谈,浑然不知月已悄然挂在天边的景象就跃然纸上。这幅画最初发表在《我们的七月》杂志上,郑振铎一眼便被它吸引。这种寥寥数笔却能小中见大的绘画风格,带给郑振铎莫名的愉悦:“虽然是疏朗的几笔墨痕,画着一道卷上的芦帘,一个放在廊边的小桌,桌上是一把壶,几个杯,天上是一钩新月,我的情思却被他带到一个诗的仙境,我的心上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美感……实在的,子恺不惟复写那首古词的情调而已,直已把它化成一幅更足迷人的仙境图了。”

同样的,他的《白云无事常来往》也是撷取古诗中的精妙之语进行的再度创作,看他的漫画比单纯读古诗要丰裕充盈得多。白云无事常来往,语出清朝诗人清恒的《山居》一诗。他并不是声名显赫的诗人,丰子恺留意到他,一则因为两人均为浙江桐乡人,二则清恒是一名僧人。《山居》全诗为:帘卷西风雨乍晴,闲凭小阁听流莺。白云无事常来往,莫怪山僧不送迎。丰子恺的画作“白云无事常来往,莫怪山人不送迎”,较原诗更是多了一份静穆,一丝“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禅意。

在丰子恺的笔下,古诗被赋予了更多的意味,或崇高,或伟大,或纯仁,或娴静,或慈爱。正如俞平伯所言的“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艺术家丰子恺一生创作了近五千幅漫画,用画笔营造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蕴藉着童心、率真、慈悲、诗情。捧读《白云无事常来往:丰子恺画语》一书,就会遇到一个充满仁爱、童趣、悲悯,与世无争的丰子恺。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漫画家,还是一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等,他创作的散文《缘缘堂随笔》,翻译的《源氏物语》等作品均为传世经典,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表彰丰子恺的卓越贡献,2020年6月,天上的一颗小行星被国际小行星委员会正式批准命名为“丰子恺星”。从此,天上多了一颗“丰子恺星”。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09日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