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精心挑选《名著读后感高中》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6 00:41

精心挑选《名著读后感高中》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名著读后感的高中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你的读后感主题,即你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或感悟。这可以是对人物、情节、主题、语言等方面的思考。
2. 确定结构:一般来说,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包含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名著的作者、背景和内容;主体部分分析自己的感悟和思考;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化观点。
3. 严谨论述:在主体部分,要严谨论述自己的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人物分析: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心理变化等,探讨人物命运与主题的关系。
b. 情节分析:梳理情节发展脉络,分析情节安排的巧妙之处,以及情节与主题之间的联系。
c. 主题探讨:提炼出名著的核心主题,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d. 语言风格: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平实、幽默、典雅等,以及这种风格对作品的影响。
4. 结合自身实际:在论述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感悟和思考,使文章更具个性和说服力。
5. 适当引用: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原著中的精彩语句或段落,以增强文章的论证力。
6. 注意篇幅:高中作文一般要求在800字

震撼灵魂的精神力量——评梁衡新书《千秋人物》

□古滕客

梁衡是当今文坛思想敏锐、个性鲜明的作家,其散文独树一帜,曾引起很大的反响。在其新书《千秋人物》(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4月第1版)中,梁衡以细腻敏锐的笔触,向世人展示了震撼灵魂的精神力量。

《千秋人物》以“人物”为主题,精选梁衡最新人物散文50篇,包括对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以及诸葛亮、韩愈、李清照等古今名人的评点、感悟和思考。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加上梁衡独到犀利的点评,文字或典雅明快或严谨朴实,引经据典,意境深邃,极具艺术性和可读性。书中的人物,多是一些忧国忧民且经历坎坷的仁人志士,梁衡从他们身上发掘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读来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梁衡的散文以理性见长,也不乏真挚深沉的情感,字里行间迸发出的思想火花随处可见。比如在评述周恩来时,梁衡以六大惊人之“无”,高度概括了周总理的一生,看似一无所有,实则拥有着彪炳史册的人格风范之“大有”;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辛弃疾的一生是“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梁衡将文字的激情蕴藏在深沉的思考中,避免了简单的叙事与抒情,显示出大散文的气韵。

梁衡点评的人物都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些人物往往是民族的脊梁和时代的骄子,他们身上彰显着崇高的品质和鲜明的时代气质。如《周恩来让座》中,写周总理总是为他人着想,在生活中绝不摆什么架子;在《邓小平的坚持》中,邓小平的坚持是意志力的表现,而意志力的背后是思想的穿透力;对韩愈这位命运多舛的唐代文学家,梁衡最敬佩的是“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对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梁衡最为折服的是他那“先忧后乐”的名言,“能创造一种精神,能提炼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的思想”。

梁衡作品中的许多人物都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诸葛亮、韩愈、辛弃疾、范仲淹、林则徐……他们有时身处命运的洪流却能在逆境中奋起,他们的人生经历让人在感慨唏嘘之外,更体会到一种悲壮之美。梁衡用如刀之笔剖析一个个孤独英雄的灵魂,指出了他们在历史坐标中应有的位置。他常说:“复杂的背景,跌宕的生活,严酷的环境,悲剧式的结局更能考验和拷问一个人的人格。”

梁衡的语言扎实且不缺乏弹性,诗化的意象里充满睿智的妙语,含着耐人咀嚼的理趣之美。他创造出了各种美妙的意境,如《把栏杆拍遍》中形容辛弃疾:“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让人在阅读之余还可抑扬顿挫地浅吟低唱。梁衡还善于通过联想使文章生动传神,如《读韩愈》中这样描写韩愈:“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丰富的想象力,加之生动形象的描绘,使读者眼前仿佛浮现出当年韩愈在路上孤寂的身影。

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评价说:“梁衡总能将对国家民族的满怀忧心,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尚无第二人。”读梁衡的散文,感觉他就像一位洞悉万物的智者,总是在轻轻拂去历史尘埃的同时,向我们娓娓讲述那独到的思考和感悟。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千秋人物的真实情感,也认识了一位对历史、对时代满怀敬意的作家的美好心灵。

书写信仰大爱与生命尊严——读报告文学《张桂梅》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好书荐读·文学】

作者:梁鸿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一个清瘦、慈祥和疲惫的女教师,以她不平凡的事迹打动了亿万人。关于她走过的人生历程,关于她的精神世界,李延国、王秀丽的报告文学《张桂梅》(云南人民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揭示得立体鲜活,感人至深。一部三百多页的作品,伴随着我,从春天到盛夏,一次次阅读,让我为书中刻画的那个圣洁心灵所折服与感动。

张桂梅与学生在校园内交谈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这是一部大写的奋斗者的信仰之书。我从作品的字里行间领悟到,这个因忘我而大半辈子匆忙得近乎踉跄的人,是因为灵魂里有真金白银,有闪光的信仰和目标,才得以成就伟大的事业。她舍弃现实世界浮躁、实惠的诱惑,认准的事情做到底。她带着满身的病痛为山区女孩教育成长呕心沥血,为贫困儿童健康成长鞠躬尽瘁,是一个有坚定信仰的楷模。

《张桂梅》是对大爱的礼赞,以无数感人的故事,揭示出一个跨越65年不平凡岁月走来的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是如何锻造的。应该说,张桂梅的成长格外具有传奇性。她生于东北山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是十二个孩子中存活下来的第六个,是女孩中差一点被送人的第五个。让人喘不过气来的贫穷一直紧跟着这个多子女的家庭。母亲在48岁生她时便已身患癌症,每当季节变换,都要到鬼门关走上一回。张桂梅人生的艰难曲折是难以想象的,她自幼除了瘦弱还患有严重哮喘,少时失怙,壮年失偶,困苦,贫穷,孑然一身,没有子女,没有家庭,没有私产,疾病与她如影随形,但她具有顽强的意志,没有被任何困难压倒或逼退。

作品向我们揭示出,张桂梅如何在严酷的艰难中,在不起眼的日常生活中,让理想萌发并成就自己的大爱。她小时候生病,亲人奔走救治,心忧如焚,日夜守护,同学们天天看望,帮她补习课程,背着她去看电影。在学校里,她目睹一个在家里备受宠爱、平时胆小的美丽老师,为了救学生,从学生裤管里亲手扯出蛇,将之扔远,随后自己也昏倒在地。参加工作后,知青哥哥姐姐们热情无私的帮助,唤醒隐藏在生命深处对知识的渴望,一度加入高考补习队伍,在与大家一起学习生活中感悟浓浓爱意。宝贵的亲情,人与人之间爱的传递,成为她艰辛生活中温暖的亮光。生活的磨砺使她明白,没有爱就没有生活,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生。

张桂梅献身教育事业的坚定不移,是命运的安排,更是生活教育的结果。在工作中她一次次发现,女孩更容易失去教育的机会,特别在农村,女孩受教育的权利可以随时被剥夺。她从实践中意识到,教育落差、资源有限扩大了教育不公,由此导致社会不公。消除这种不公的利器就是公平普惠的教育。她把爱护尊重每一个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指导教师不断矫正个人好恶,把以公平公正之心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作为基本品格。她决意从事改变山村女童的教育事业,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做华坪儿童之家130多个孤儿的“妈妈”,用知识改变山村孩子的命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沐浴在文化教育恩泽之中。她把自己作为一棵树种在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园里,以自己的浓荫遮风挡雨,更用文明、感恩、自强的乳汁哺育下一代,将自己的无私大爱,将文明的生活方式传递给学生,通过改变农村女孩改变山村,泽被后代。

《张桂梅》同样是一部彰显生命尊严之书。张桂梅17岁就从辽远的黑土地走到彩云之南。在像铁轨一样长的生活中接受摔打,接受生活课堂所赐予的一切。为了更好揭示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与生命历程,两位作者不同寻常地采用了第二人称方式叙事,文本像是倾诉、叩问与对话,他们像手执摄像机和长镜头一样,带着读者穿越时代风雨,见证生活如何造就了主人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张桂梅的精神世界很充实,对父母有着生死相依之情,她在困苦中锤炼意志,丰富内心。她与董玉汉的恋爱和婚姻充满传奇,他们的爱情肇始于张桂梅的美丽直率、热情善良,作为知识分子的董玉汉笨拙而真诚,经常与她共同分享古典文学营养,共同接受美好情感的沐浴,这成为她一生的滋养。失去丈夫的张桂梅,挥洒着爱与被爱的力量,勇于接受生活考验,学会忘记痛苦,投入工作。作品将这一切写得催人泪下。张桂梅固然以事业为重,但全书注重揭示她对人的热情与对生活的热爱。她对世界万物、对人怀有大爱,更怀有美好的情怀。在她看来,对孩子们而言美育是最好的素质教育。于是她和孩子们一起种植玫瑰、月季、鸢尾、米兰、剑兰、夹竹桃、夜来香,一起浇水、施肥,把校园变成了一座美丽花园,让孩子们的生命之花也与美一起随之盛开。

张桂梅老师六十多年的人生跋涉得如此之远,行进得如此壮丽,她让两千多名山村女孩的命运得到彻底改变。张桂梅的故事是当代中国故事的一部分,将存于历史长河。李延国、王秀丽以张桂梅精神写张桂梅,为读者奉献了一部鼓舞人心的佳作。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03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