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5 14:50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董建华1997年讲话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了解背景:首先,要了解董建华在1997年讲话的背景,包括当时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背景、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这将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讲话内容及其意义。
2. 确定主题:根据董建华讲话的核心内容,确定作文的主题。例如,可以围绕香港回归、董建华的施政理念、香港与内地的关系等方面展开。
3.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具备清晰的结构。你可以按照以下结构来安排:
a. 引言:简要介绍董建华讲话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b. 主体:详细阐述董建华讲话的核心观点、政策主张以及讲话对香港和内地的影响。
c. 结论:总结董建华讲话的意义,以及对你个人或社会的启示。
4. 引用讲话内容:在作文中适当引用董建华讲话中的关键语句,以增强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的内容要准确,避免断章取义。
5. 分析讲话内容:对董建华讲话中的观点进行分析,阐述其合理性和现实意义。同时,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讲话对香港和内地关系的影响。
6. 结合时事:在作文中,可以适当结合当前香港和内地的时事,探讨董建华讲话在当今时代的意义。
7. 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要准确、流畅、生动。注意
视频加载中...
这是20年前董建华宣誓就职的场景,如今,董建华早已离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的职务,现在的身份是全国政协副主席,20年的时间,董建华一头标志性的短发已从半白到全白,但工作状态依然忙碌,尽管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已经成为董建华的固定标签,但在有限的采访时间内,他希望更多地讲述由他牵头成立的民间智库组织,“团结香港基金”。
是因为我很关心香港,我觉得香港在长远的规划方面,在长远的发展眼光方面,我们是不够的,在经济的发展民生方面,香港都不是很理想,贫富的差距越来越大,对社会上带来的冲击是很厉害的,所以这个问题,还有很多社会方面的问题,我们开始成立了这样一个团结香港基金。
我们现在在做些什么,第一我们做的就是去研究一下,全香港的老百姓,人们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查出来第一个,排第一的就是房屋和土地,第二就是经济的何去何从,第三就是医疗方面的,我们的投入是不够的,第四比如说社保的问题,也有人说应该是教育的问题,我觉得可能教育的问题更重要一点,类似大的问题,我们现在都在做研究。
基金会里面研究,研究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在这个位置里面,怎么会变成今天这样的呢,是过去我们做了些什么事情,使得今天的楼价这样贵,使得我们土地这样不够,过去我们做了一些什么事情,三年五年十年做了一些什么事情,那么我们可以看未来十年,十五年应该做一些什么事情。
团结香港基金的宗旨是集合香港、内地和国际精英,以香港长远和整体利益为出发点,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和广大市民,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政策研究、分析和建议,顾问团成员涵盖10多个界别,共104名有成就的人士,为了提升香港人对国家的认识和了解,2016年,团结香港基金创办中华学社,中华学社开办中华大讲堂,内容涵盖中国历史、中华文化和当代国情,请内地的官员和学者与香港市民进行分享和交流。
听的人很多,每次都有几百人 一千人去听的,比如说解振华,我请他来讲一讲给香港人听,关于国家在环保方面的努力,在巴黎怎么样同美国一起达成了一个国际性的协议,这些都是了不起的事情,而且是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觉得很骄傲的事情,希望大家香港人知道,原来现在国家已经变成这样了,而且在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地位,也请了金立群先生来讲讲亚投行,他讲得非常好,金一南他讲的题目就是历经沧桑,大国的崛起,让香港人知道原来是这样的,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就是说希望香港人能够更多了解国情是怎么样的,将来的发展会变成怎么样的。
虽然现场的座位有限,但通过电视转播和包装上网,中华大讲堂的内容被分享给了更多的香港市民,然而董建华觉得这样还远远不够。2016年9月,团结香港基金举办“创科博览2016”,博览会为期8天,现场展出了包括中国航天及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50项尖端科技项目,给香港人提供了亲身触摸、认识国家科技实力的机会。
我就是希望香港人对国家要认识更多,香港人应该知道一下,现在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发展,已经到了什么样的势头了,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应该很骄傲,那么尤其年轻人,让他们去学去看,看了以后,他们自己也可能会有,心里面带动了他们的创意,去内地发展也可以的。
其实我是高高在上,总是同我说OK,但是我讲给你听,关键是怎么样,我自己年轻的时候,我都去看这种,我在做学生,我在英国念书的,跑到比利时去看世博会,也去看看,在我看的过程当中,我自己就有一个经验,我觉得这个不行,因为不懂,他给我看一个飞机的主机,但是我看下去 ,我也不懂怎么一回事,看了就看了,假如说真的要做好这样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有很多事先的讲解,那么怎么做呢,我们会有两个,在展览会里边我们有两个房间,一个房间就不停地播电影短片,为什么呢,我们有这样多的,比如说太空的海底的,我们每一件事情我们都在播,解释,怎么做怎么做,那么你进来以后先去看一看,那边怎么一回事,等你去看真的东西的时候,就知道原来是这样的,另外一个其实科技部安排得很好,他们还组织了一些,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同我们一起会谈,这是另外一个房间,每天都有的,谁来了谁来了,有的人讲什么,有的人讲什么,大家踊跃得不得了。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会展中心新翼举行,这一中国人的永久记忆,对于董建华来说,意义尤为深远。
我想在1997年的7月1日,最难忘的一个时刻,看着英国的国旗降下来,我们的五星红旗升上去了,一个60岁的人,盼望的一个时刻,香港回归祖国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而且是一个非常兴奋的时刻,很感动,很感动,那么同时也自己知道,做特首的责任真是很重。
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是“一国两制”在港实践的首位执行者,从1997年到2005年,他引领香港民众走出了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影响,也跨过了那场人类的SARS灾难。
一定能够打好这一仗 ,打赢这一仗。
回顾这20年,董建华说香港走过了很多困难的路程,但每一次都有国家做后盾、中央给支持,中央自始至终着眼大局,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2016年11月11日,董建华在“团结香港基金”成立两周年晚宴上提到《邓小平文选》中的一段话。
邓小平说有一个问题必须说明,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不行的,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中央确实是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具体事务,也不需要干预,但是特别行政区是不是也会发生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事情呢,难道就不会出现吗?
我就想借这个机会,讲一讲基本法的初心是怎么样的,原意是怎么样的,让香港人知道到底是怎么样一回事,那么邓老先生,他很有智慧的,很有远见的,那个时候他就讲他看到可能性,讲给我们香港代表听,就不要以为香港人我交了给你们,你们自己就可以,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得出来了,以后就没有事了,天下太平了,其实可能不会是这样的,可能有些麻烦的事情会出来,香港就有这种问题存在,觉得一国两制就是两制的问题,对一国的重视不够,那么用邓先生的话是最有力量。
我是这样感觉两制也是很重要的,要维护好这个两制,也是中央本来的初心,这样才会设计一国两制这样的概念出来的,其实有了一国才可以有两制的,我们自己要认识到这样一件事情,还有一点很重要,其实在这个我自己当特首的过程当中,一国两制这件事情,香港很多人而且海外很多人总是说,是不是他们在干预,其实中央领导人真是不干预香港,香港自己具体的事你们自己去做去,但是牵涉到国家安全的问题,牵涉到国家利益的问题,那当然国家要出来讲话,对不对?
因为领会的人没有这样多,那个时候他在北京讲,我们香港可能有一些报道,但是不多的报道,所以借这个机会再讲。
董建华这个时候重提邓小平30年前的这段话,传递的信号非常明确,因为,就在发表这番讲话的一个月之前,个别候任议员在香港特区第六届立法会就职宣誓仪式上,故意违反宣誓要求,公开宣扬“港独”,侮辱国家和民族,闹出宣誓风波,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作出解释,该解释文规定,宣誓人故意宣读与法定誓言不一致的誓言或者以任何不真诚、不庄重的方式宣誓,也属于拒绝宣誓,所作宣誓无效,即丧失就任相应公职的资格。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怎么看,前不久两个香港年轻人他们所追求的那种所谓的香港独立的想法呢?
每一个社会都会有这样的人,但是他们是受了误导的,香港搞独立的话,香港生存不下去的,香港搞独立的话经济方面生存不下去,国际的地位方面根本没有了,全世界都承认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它怎么去生存,香港人都了解这一点,所以不支持这件事情。
所以我们也多讲话,我也见很多年轻人的,我经常约年轻人同我来谈话,听听他们怎么说,而且我见年轻人的时候,总是让他们先讲话。
听他们讲到底怎么一回事,大多数的人都不接受港独。
我住在香港,我接触的阶层多得不得了,上上下下的都有的,这个是我的感觉,我猜想我没有错的,问很多朋友你们觉得怎么样,大多数的人都觉得他们没有这个,有些人在鼓吹,那么有些年轻人就去响应去了,这个不是年轻人自己去搞出来的事情,有人在鼓吹,有人在动作,所以不是一个很大的力量。
虽然董建华对港人智慧有信心,认为“港独”根本没有市场,但不可否认,这些年来在香港社会,“占领中环”非法集会事件时有发生,香港和内地民间摩擦也时有出现,香港主权回归20年,要真正实现港人内心对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
在回归方面,我们有的时候就自己感觉到,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当然很高兴,香港回归给祖国了,就是这样一回事,但是忽略了我们离开了祖国156年了,一段很长的时间,过程回归了,心的回归有一段时间的,一步一步地要去做的,但是这个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一点都不担心。
心的回归这种提法,是一开始在香港回归,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是说随着香港回归祖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心的回归,可能要比经济其他方面的回归,更为重要,这是一个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吗?
像我这样的人,我觉得我高兴得不得了,香港回归了祖国的怀抱,所以还要什么心的回归呢,当然是很自然的了,但是其实因为离开了祖国时间比较长,所以后来才看到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我们要去做工作的。
我是几十岁的人了,我是1937年7月7日生的,卢沟桥事变的时候生的,所以对我是特别深刻的一件事情,我父母亲总是说,日本人侵略的时候你生出来的,你这个孩子,你知道你以后应该怎么做,要做一个好的中国人,骄傲的中国人,所以这个过程不同的,那么现在香港很多年轻人,一直是殖民地以下的年轻人,所以应该有一个心的回归的过程。
从主权回归到人心回归,董建华觉得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承接2016年的成功经验,董建华正在筹备“创科博览2017”,博览会将于今年9月24日至10月2日在香港湾仔展览中心免费向公众开放。
因为我自己觉得我也可以不做,因为我其他工作也很多,我喜欢做事的人,但是看来看去,我觉得这些工作都是要做的工作,目的是什么,为香港好,大家为香港好?
香港好,国家好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们香港是最早投入在改革开放的过程当中,那么为国家改革开放方面做出了努力,那么那个时候,所以第一段是叫作香港好,国家好,那么为什么叫国家好,香港就会更好,国家好了以后,香港会更好,因为这个是一个非常大的国家,那么我觉得国家假如起飞以后,那香港一定是会受惠的,对不对,同其他的城市比较的话,我们比他们的优势就多了一环,就是一国两制,这个给我们一个很好的优势的,那么今天也证实,我们祖国是全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那么全世界的国家也好,城市也好,都要来乘顺风车的,我们香港就在隔壁,又是国家一部分,又是一国两制在香港,我们为什么不跳上去,在顺风车上,这个就是国家好,香港会更好。
人民日报
1997年7月1日,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洗去了香港百年的屈辱。一个永载史册的时刻终于到来了: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作为祖国大家庭的一分子,香港同胞与内地民众共享伟大祖国的尊严与荣耀,共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使命。
背靠祖国面向世界
“月光光,照香港,山塘无水地无粮”。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解决缺水问题,港英政府向内地请求援助。为了香港同胞的福祉,内地克服重重困难建设东江—深圳供水工程,1965年正式对港供水。50多年来,东深供水工程实现不间断地、优质地向香港供水,截至2019年6月底,累计对香港供水255亿立方米。
源源不断的东江水,持续供应的电力、天然气,以及每日载着满满当当的鲜活食品、冷冻商品经深圳抵达香港的“三趟快车”,让资源匮乏的香港获得了基本的民生物资,为其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间的列车来到上个世纪80年代,借助内地改革开放的东风,香港又一次迎来发展机遇。
内地第一家合资企业、第一条合资高速公路、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第一家五星级合资饭店……改革开放之初,一批得风气之先的香港同胞踊跃北上投资兴业,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香港80%以上的制造业转移到珠三角等地,促进内地出口导向型制造业迅速发展,助推内地产业融入全球产业链。很多内地企业通过香港逐渐熟悉和适应国际市场,学会了在国际市场的海洋中游泳。
血浓于水、风雨同行,背靠祖国、面向世界。香港同胞是国家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是受益者也是贡献者。
活力无限风采依旧
1997年7月1日,当五星红旗在香港政权交接典礼会场上升起,在现场见证这一时刻的香港著名企业家曾宪梓先生不禁高呼“祖国万岁”。“他们都看着我,我当时心里想,经历了百年殖民统治,今天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有谁能不激动呢?”
“一国两制”从构想变成现实,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回归22年,香港在变与不变中稳步前行,优势稳固提升。
——经济继续平稳发展。1997年至2017年,香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3.3%,高于发达经济体同期平均增速;年人均生产总值由2.7万美元增至4.6万美元,增长了七成,失业率近七年来都保持在3.5%以下的低位,主要经济指标表现出色。
——营商环境保持良好。香港继续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重要地位,连续24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在多家国际权威机构进行的竞争力排名中长期位居前列。
——香港同胞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回归后,香港同胞享有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特区在政治稳定、政府效能、社会法治、贪腐控制等方面的指标都远高于回归前。
香港向世人证明,“一国两制”是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是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的。
坚强后盾巨大机遇
2018年10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亲临珠海,宣布港珠澳大桥开通。这条横跨伶仃洋、连接香港与珠江西岸的世纪工程,与此前开通的广深港高铁香港段一道,构成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任督二脉”。
“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这句常被引用的话,出自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之口。从1997年到2017年,港股市值增加近8倍,日均成交额增加近4倍。其中,内地在港上市企业已经占香港上市公司总数的近50%,市值更是接近70%。
“回到祖国的怀抱,每当香港遇到困难的时候,都有国家做强大的后盾。”
2003年,内地和香港同时遭遇非典疫情侵袭。中央政府立即倾尽全力,向香港无偿提供急需药品和防护用具。
金融危机和非典疫情过后,香港亟待重振经济。简称CEPA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在香港回归祖国6周年之际签署,这份中央政府送给特区的“大礼”,赢得了香港同胞发自内心的喝彩。
“利好”接踵而至:“个人游”、支持内地企业到港上市……“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发展规划也张开双臂欢迎香港“上车”,香港与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道路更加宽广。
聚焦发展坚定前行
前无古人的“一国两制”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前进的道路上难免出现挑战和冲击。不断应对和化解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的过程,正是彰显“一国两制”强大生命力和制度韧性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审时度势、果断决策,针对香港形势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提出一系列治港新思想、新方略。
“任何危害国家主权安全、挑战中央权力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权威、利用香港对内地进行渗透破坏的活动,都是对底线的触碰,都是绝不能允许的。与此同时,在‘一国’的基础之上,‘两制’的关系应该也完全可以做到和谐相处、相互促进。要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香港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重要讲话,为在香港正确推进“一国两制”实践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立下了规矩、划出了底线。
发展是解决香港各种问题的金钥匙,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香港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中央先后出台制发港澳居民居住证等多项便利港澳同胞在内地求学、就业、生活的政策措施。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为香港提供了全方位的发展机遇。
事实有力证明,祖国不仅是香港抵御风浪、战胜挑战的最大底气所在,也是香港繁荣发展的巨大机遇所在。
《 人民日报 》( 2019年09月30日 10 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