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精心挑选《宝顶观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5 18:56

精心挑选《宝顶观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宝顶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主题明确:在写作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主题,即对宝顶观的整体感受、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所得到的启示等。主题应具体、明确,避免过于宽泛。
2. 结构完整:一篇好的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宝顶观,主体部分阐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更具文采。同时,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连贯性,避免出现语病。
4. 观点独特: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尽量提出一些独特的观点,展现自己的思考。避免人云亦云,使文章更具个性。
5. 举例说明:为了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可以适当引用宝顶观中的景观、文化、历史等元素,通过具体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6. 情感真挚:在写作过程中,要真诚地表达自己对宝顶观的喜爱和感慨,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7. 遵循写作规范:注意文章的格式,如标题、段落、标点等,确保文章规范、整洁。
8. 适当引用: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宝顶观的相关资料、文献等,以

大漠孤烟直,长陵落日圆——访明成祖朱棣长陵有感

出北京德胜门往北,经沙河,至昌平;再北行七八里路,就到了天寿山。此地距北京故宫大约一百许里,埋葬着明代十三位帝王,号称十三陵。当年,顾炎武和龚自珍,都曾循着这条路,一袭青衫,一马一驴,前来观览山川形胜,探寻历史遗迹。

天寿山

2021年立秋过后,暑热难耐,便思去山里一游,于是重访十三陵。这里先前曾来过数次,不仅游览了开放的陵寝,也曾参观过封闭的后妃和太监墓。

此次十三陵之行以长陵为主。长陵游览区分为神道和祾恩殿两个部分,分别售票。虽然时隔数年再度前来,依旧感到长陵的神道是真的“长”:从大红门、下马碑到石像生尽头的龙凤门(棂星门),大约五里路,再到七孔桥大约三里路;从七孔桥到祾恩殿,又要六里路。这样算来,整个神道竟然要走十四里路。

曾有资料说中国帝王陵寝中神道最长的是河北遵化清东陵的顺治孝陵,那里我也去过,感觉它的神道要比长陵短不少。

长陵,是明成祖朱棣效仿乃父洪武皇帝朱元璋所修建的孝陵,为自己和徐皇后营造的又一座帝后合葬陵寝。长陵的得名,大约取自国祚长久之意。明清两代帝王,生前有年号,死后有谥号、庙号,还有陵号。比如朱棣,年号为永乐,谥号为文皇帝,庙号初为太宗,后为成祖,陵名长陵。在文献中,这些名号都可以指代朱棣。

长陵的第一位主人,是朱棣的徐皇后。永乐五年徐皇后在南京逝世,她的灵柩一直停放在南京的皇宫内,直到六年后,才落葬于北京的长陵。南京有朱元璋的孝陵,离南京不远的凤阳,还有大明的皇陵,不仅如此,凤阳还是徐皇后的故里(她是徐达的女儿),朱棣之所以没有在南京和凤阳两地为徐皇后谋划陵寝,而是在北京的天寿山修筑长陵,显然和他盘算已久的迁都计划有关。

明代立国之初,朱元璋一直想在家乡凤阳建都,并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修建了明中都,但最终作罢。朱棣也想在自己的龙兴之地北平建都,这个念头,估计他在南京登极之时就已经有了,十九年后,他终于把心愿变成现实。

长陵神道

长陵的修建,促进了朱棣的迁都计划:自南京去长陵祭祀,千里迢迢,对皇子和大臣来说,无异于一件苦差事,若迁都北平,就轻松多了。

长陵所处的天寿山地区在风水上是个绝佳所在,估计朱棣在修建长陵时也为后世子孙预留了位置,所以长陵的神道修得格外漫长,使它具备了后世陵墓共享的总神道地位。长陵神道的石像生分跪、立二姿,和南京明孝陵一样,有十八对。凤阳明皇陵(朱棣祖父母陵墓)的石像生,则有三十二对,是现存石像生最多的皇家陵寝。

祾恩殿

走过神道,首先进入的是祾恩门。遗憾的是,门上的匾额,有一个明显的错字——稜,本来应为示字旁,却写成了禾木旁。对比后面的祾恩殿的匾额,这块匾显然是新修的,写错了,没人发现,也就将错就错地挂上了。

所谓祾恩,通俗地说,就是“给你给我”——后人祭祀先祖,先祖荫庇后人。长陵的祾恩殿,建筑等级和故宫太和殿一样,都是重檐庑殿顶,九开间,五进深,寓意九五之尊。殿内有六十多根黑乎乎的巨木大柱,均用伸手摸不到顶的塑料挡板围住。不过,在殿外的建筑说明牌上,并未解释这些大柱子为何种木料,为何要包裹起来。其实,这些都是珍贵的金丝楠木,直径在一米以上,均采自西南深山,据说,当年采木料的人,进山一千,出山的只有五百。

祾恩殿内景

出祾恩殿,即到明楼和宝顶,这里是朱棣和徐皇后合葬的墓冢所在。在明楼下面的门洞里,有一方巨大的碑碣,上书:成祖文皇帝之陵。从这几个字表明,石碑不是原初的旧物,而是立于嘉靖以后——因为成祖这个尊号,是嘉靖皇帝朱厚熜出于一己之私,硬派给朱棣的。

朱厚熜是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的堂兄弟,因武宗亡故时并无兄弟子嗣,以杨廷和为首的一班朝臣便拥立远在湖北安陆的朱厚熜作为明孝宗朱佑樘(读如橙,年号成化)的嗣子来继承大统。此时朱厚熜年仅十五岁,既颇有心计,又充满叛逆。自湖北安陆北上进京时,就开始和朝中大臣斗智斗勇,并逐渐在所谓的“大礼议”中占据上风。

祾恩门

惯于朝廷内斗的杨廷和,在有早慧之名的少年面前,显得束手无策。比如,他本来安排朱厚熜从故宫东华门进入,那是太子和朝臣的进宫路线,但朱厚熜义正辞严地拒绝了:我不是来当太子的,我是来做皇帝的!必须从大明门(今不存,原址在人民英雄纪念碑附近)、奉天门(今天安门)和午门进入奉天殿(今太和殿),否则就打道回府,宁愿放弃皇位。最后,大腿拧不过胳膊,杨廷和等妥协了。后来朱厚熜又得寸进尺,要把自己的生父搬进太庙祭祀,并为此进行了一些列操作,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措施,是将朱棣的庙号由最初的“太宗”,升格为“成祖”。

朱厚熜为什么一继位就迫不及待地抬升朱棣呢?他这样做,主要出于两个私心:一是借尊奉朱棣而凸显他父子二人的嫡传地位;二是利用祭祀规则,便于在太庙中将他父亲的牌位塞进去。

神道石像生

由太宗一变而为成祖,这个免费升级,朱棣本人恐怕不想要。在他之前,历代王朝只有开国皇帝才能被尊称为祖,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等,而那些继位者,再怎么英明神武,也只能称宗,如唐太宗李世民。

朱棣的庙号本为太宗,这符合他作为朱元璋合理继承人的身份。作为明成祖,虽然戎马一生,但不同于后世被尊为清圣祖的康熙,朱棣实际上对国家并无多少力挽狂澜的再造之功,而且,“祖”隐含“打天下”的经历,也与他所标榜的“清君侧”、“靖难”身份有所不同。

神道石像生

朱棣身上有个洗刷不掉的标签:篡位。如果说朱元璋是“始为僧,继为王,终为帝”(凤阳龙兴寺联,孙家鼐撰),朱棣则可说是“始为王,继为叛,终为帝”,这是他成就帝位的三部曲。而太宗这个名号,是继开国君主之后第二个皇帝的传统尊号,尽管有时不是和平交接,如唐太宗之于唐高祖,宋太宗至于宋太祖(有杯弓蛇影的嫌疑),但庙号显示的却是合理过渡,能有效洗刷篡位的嫌疑,所以朱棣心里可能会更喜欢这个庙号。

何况,太宗文皇帝,历史上一共只有三位,一是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二是贞观之治的成就者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就是永乐盛世的开创者朱棣,能与前两位著名的帝王并列,朱棣何乐而不为呢?

事实上,终其一生,朱棣都在努力证明自己不是个篡位者。一是在血统上表明自己的正当性,如宣称自己是朱元璋和马皇后嫡出,并先后四次前往凤阳祭祖;二是努力建功立业,以表明自己这个皇帝当得不比朱元璋差,是真正的天命所归。在这一点上,朱棣的使命感爆棚,他一生乐此不疲地做着一件又一件大事。

长陵陵门

长陵的特别长的神道,其实也体现了朱棣的好大喜功。此外,南京中华门外的大报恩寺,朱棣为纪念父母所修建,历时二十年,堪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寺院。又如南京城东的阳山碑材,利用整座山体开凿,重量达三万余吨,是空前绝后的天下第一碑。今存于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重达四十六吨,上有被朱棣誉为”我朝王羲之“的沈度所书二十三万字,是中国最大的青铜钟。耗时六年编辑完成的《永乐大典》,汇集了古往今来的八千多种图书,共两万多卷,是有史以来的最大的图书集成(百科全书)。始于永乐三年的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更是一直为后世津津乐道。征服安南(越南)将其再度纳入中国版图,也是朱棣的壮举。还有,修筑宏伟的北京城以及美轮美奂的紫禁城,也是朱棣给历史留下的一份珍贵遗产。当然,不必讳言,诛杀方孝孺十族,更是朱棣在历史上首开的暴行。

神道石像生

清高宗乾隆,到处宣扬自己有十全武功,若和朱棣比起来,他那些小肚鸡肠的算计,有些根本就不叫事。若盘点起自己的武功建树,朱棣简直可以秒杀乾隆。因为和养尊处优的弘历不同,朱棣的许多伟业都是不顾体力、不管年龄的亲力亲为,并不惜为此付出自己的生命。

五次统帅大军亲征漠北,朱棣将历史上的帝王事业推向了一个顶峰。虽然当时和后世都有人对这种劳民伤财的做法表示异议,而且这五次亲征所取得的功效,似乎也不怎么大,但是,仅深入漠北腹地这份壮举,尤其是在六十五岁高龄还策马颠簸于扬尘黄沙之中,自古及今,又有哪一个帝王够做到呢?康熙、乾隆的巡游江南,和朱棣的扬鞭漠北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神道牌坊

朱棣对漠北蒙元势力的五次征伐,体现了一个孤独的理想主义者的执着与顽强。他的父亲朱元璋,那么雄才大略的一个人,当初对漠北草原发动了十余次讨伐,尤其是大将蓝玉,在捕鱼儿海获得大捷,但始终没能彻底铲除蒙元残余势力。面对朱元璋的无奈,朱棣则不依不饶,接过了朱元璋的指挥棒,一心一意对蒙元穷追不舍。虽然他最终也是劳而无功,但足迹所至,已经超过汉代的卫青霍去病和唐代的李靖,可谓超唐迈汉。

遗憾的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在第五次北征回师途中,朱棣染疾病逝于榆木川(今海拉尔)。如果不死,可以想见,顽强的朱棣定当还会发动第六次北伐。

朱棣死后,与他一生既敬又爱的徐皇后合葬于长陵。在徐皇后生前,朱棣没有册封任何妃嫔;在徐皇后死后,朱棣也没有再立过皇后。朱棣一生有四个儿子,除一个早夭,存活的三个,均为徐氏所出。长陵这草木茂盛的土丘,有幸见证了朱棣一生的情感。

站在朱棣的坟前,看着满眼的翠绿,不觉又想到六百年前漠北的烟尘。修好了紫禁城的朱棣,没有在自己发祥的皇城内安享晚年,而是亲率大军孜孜不倦地追逐、驰骋于草原大漠,这不同于满清皇帝到避暑山庄去围猎、享乐,而是要寻找蒙古人的主力决一死战。杜甫替诸葛亮感到惋惜的两句诗,其实也可以加在朱棣身上——志决身歼军务劳,出师未捷身先死。

漫步明楼,放眼望去,远山如屏,绿树如障,长陵就静卧在这群山环抱之中。不禁又为朱棣感到一丝庆幸。时光流逝,岁月难宁,长陵躲过了明清易代的硝烟,躲过了清末、民国时的战火,也躲过了数十年前吴晗郭沫若等人明火执仗的发掘。而今,秋风又起时,长陵依然在。

离开长陵时,已是夕阳西下,再看一眼朱棣与他情有独钟的女人的合葬墓,忽然想到王维的两句诗,若改动一个字,就是对朱棣一生最好的描述:大漠孤烟直,长陵落日圆。前者是他想要的生活,后者是他理想的归宿。人生如此,夫复何憾?

「夜读」人文赣州|温燕霞: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访赣县客家文化城有感

一座古城,一片绿洲,一块沃土;客家摇篮,红色故都,东江源头,这里聚千年灵气,集一方诗情,承载着太多太多的美誉。这块土地有着婀娜多姿的容貌,风情万种;这块土地有着独特的魅力,文化多元, 12月1日起,江西日报与赣州市文联携手,赣州市作协、全民悦读赣州阅读会协办的《古韵今风 人文赣州》散文专辑,在江西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推出,让我们跟随作者们的笔触,走进赣州,领略千年古城的神韵,感受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追寻革命足迹,畅游生态家园……

今天要与您分享的是第十九篇作品,来自温燕霞的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访赣县客家文化城有感》。

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访赣县客家文化城有感

文/温燕霞

600亩的面积,相对于祖国广袤的疆土而言,无疑是渺小的,即便在土地面积2993平方公里的千里赣江第一县——赣县,它也同样微不足道。但是,当这600亩以国内规模最为宏大、功能最为齐全的客家文化城的面目出现时,谁又能忽略它的存在呢?

客家文化城位于赣县县城东南面,南依碧波荡漾的贡江、山势雄峻的杨仙岭,晴时可见水光潋滟,雨中能赏云雾飘渺,水映着城、城衬着山,山、水、城交相辉映,构成一道让人流连忘返的优美风景,同时也为所有客家人筑起了一个集祭祀庆典、文博展览、商贸活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精神家园。

走近客家文化城,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巍峨的城门牌坊“三和坊”。牌坊宽29米,高14.9米,四根由整石雕成的精美石柱撑起厚实、巨大的牌匾。石柱庄严肃穆的灰色让人想起那沉淀了几千年的时光,那时天也许比现在蓝、水比现在绿,但是社会的动荡却让先民们不得不离开碧水蓝天的故乡,踏上颠沛流的旅程。自西晋永嘉年间起,中原先民先后五次南迁,地处赣、闽、粤金三角的赣县,位于赣江源头,据五岭之要会,扼闽粤之咽喉,因其地势开阔,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物产丰富而成了最早接纳南迁先民的重要集散地和聚居地,成为客家的摇篮。想当年长途跋涉来到赣县的先辈们身上也披着和石柱颜色相似的风霜吧?而今,他们的后代举全县之力,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建造了这座外方内圆、秉承了传统文化理念的客家文化城,其目的正是纪念千年前那段动人心魄的跋涉、缅怀千里万里之外的中原故乡,彰显海内外客家儿女的迷人风采。这沧海桑田的巨变,古人是否有知呢?三和坊上由客家知名人士曾宪梓书写的“客家文化城”几个金粉大字尤如深邃的眸子,睿智的目光穿透时光的迷雾,给了我们一个肯定的。

在“三和坊”与客家宗祠之间,是开阔、雄伟的太极广场。巨大的太极图尤如美丽的鲜花,绽放在迷离的时空之中,夺目而又神秘。“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万象。”这貌似简单的图案里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深奥道理,游人置身其中,对生命的本原是否会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顿悟呢?也许还来不及思考这些玄妙的问题目光就被迎面的客家宗祠牵住了。这座借鉴了客家著名民居“九井十八厅”概念的宗祠是客家文化城的主体建筑,沉稳大气中透着典雅清秀,就像客家人的性格,既有中原的雄浑开阔,又有江南的斯文细腻。坐北朝南的方位体现了客家民居的一贯特色。宗祠分为前庭、中堂、后殿三个部分,风格、布局古朴气派。在这里,时间和空间被浓缩成一本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族谱和一块块姓氏源流牌。客家人根在中原,裔播四海,宗法观念浓厚,他们每到一地新开基业,都要建立宗祠,缅怀祖先,也以此维持宗族的团结。客家人热衷修族谱,甚至规定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为晒族谱日。古老的线装书、新印的精装版本,工整隽秀的小楷,色彩绚丽的照片,这些族谱尽管形制不一、修成年代各异,但那一行行、一排排的汉字后面无一例外都是真实鲜活的人物和血肉丰满的故事,是祖先生命原始而客观的记载,是客家人尊崇的纸上故乡。那些看似枯燥的文字里凝结了无数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他们的故事朴实如泥土般;有的比江河更为宕荡,丰富多彩、吸人入胜,是前人留给后人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遗产。

在中堂、后殿之间的回廊上,按新百家姓顺序逆时针方向挂了159块姓氏源流牌,展示客家百姓的源流分布和发展情况。规整的木牌、简要的说明,并没有任何出奇之处,但是却有一股幽远之情扑面而来。“我是谁”“哪里来”这些不再是深奥难解的哲学命题,每一个客家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千年前的根,甚至能看见人类以几何级数递增时产生的美丽的树枝形图案。穿过庭院来到谒祖堂,迎面看见后殿中堂供奉的炎黄帝座像,座像高达3.6米,用实心椴木雕刻而成,明亮的金箔使这位传说中的祖先显得高贵典雅,于千年万年的沉寂中熠熠生辉。座像两旁供奉着160个姓的祖牌,华盖宝顶、镂空龙饰,姓氏木牌像一个个俯瞰苍海的智者端坐其上,多少金戈铁马、多少世事更迭,全都风流 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姓氏历史沉淀至今,融合出一个伟大的坚强的民族,可谓华夏一体、百姓一家。人们在这里寄托那份永存心中、绵绵不尽的情怀的同时,也体会到祖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者简介

温燕霞,江西安远人,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高级编辑。现任江西广播电视台交通频率总监,兼任江西省文联和省作协副主席。已出版长篇小说《此恨无关风和月》《夜如年》(即《围屋里的女人》)《黑色浪漫》《寂寞红》《红翻天》《我的1968》《半天云》《磷火》《珠玑巷》、中短篇小说集《乡俗画》、报告文学《大山作证》等15部作品。《夜如年》改编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围屋里的女人》曾在全国热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长篇小说《红翻天》获得了第十一届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第七届解放军文艺图书奖。长篇报告文学《大山作证》荣获江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先后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等荣誉称号。

朗诵者简介

周子玥

江西新余人

现就读于赣南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2018年在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江西省教育厅举办的回望峥嵘读初心——江西省高校“诵读红色家书·讲述英烈故事”比赛中荣获本科学生组二等奖

2018年江西省图书馆学会举办的全省“我荐赣版书”读书演讲比赛决赛中荣获第一名

2017年在赣州市银行业、赣南师范大学举办的“学习十九大·传播正能量”银行杯第一届朗诵大赛中荣获第一名

作者:温燕霞

朗读者:周子玥

总策划:吴志刚、邱玥

执行策划:张雪、李芳

制作、编辑:李芳

美编:胡嘉慧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