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5 16:15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厨师个人简历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结构清晰:简历应包含个人信息、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专业技能、荣誉证书、兴趣爱好等部分,确保条理清晰,易于阅读。
2. 突出重点:在有限的篇幅内,突出自己的优势、特长和成就,让雇主一眼看出你的价值。
3. 语言简洁: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冗长和复杂的句子,确保简历内容易于理解。
4. 量化成果:尽量使用数据和具体事例来描述自己的工作成果,如“提升菜品口味满意度5%”、“带领团队完成1000桌宴会”等。
5. 突出技能:根据应聘职位要求,重点介绍与岗位相关的技能,如烹饪技巧、刀工、摆盘等。
6. 诚信为本:在简历中如实反映自己的工作经历、学历等个人信息,避免夸大或虚构。
7. 针对性:针对不同岗位,调整简历内容,突出与岗位相关的经验和技能。
8. 格式规范:使用统一的字体、字号和间距,保持简历的整体美观。
9. 避免错别字:仔细检查简历中的错别字和语法错误,确保简历的专业性。
10. 附件准备:根据招聘要求,准备相关证书、作品集等附件,以备面试时展示。
以下是一个关于厨师个人简历的示例:
---
"个人简历"
"基本信息
毛泽东身边有一个杭州厨师,从1953年到1976年,整整为毛泽东服务了23年。
有一次,毛泽东找到这个厨师,开口就问道:
“你这个师傅姓什么呀?”
厨师有点纳闷,主席明明知道我的名字,为什么这么问?
厨师赶紧道:
“主席,您忘了,我姓韩呀!”
毛泽东哈哈一笑:“原来您姓韩啊?我看你这个师傅不姓韩,叫你咸师傅吧!”
湖南话韩和咸音非常相近,毛泽东用这样幽默的方式,指出厨师炒的菜太咸了。
厨师赶紧道歉,毛泽东不以为意,哈哈大笑,又开玩笑道:“下次你要再放这么多盐,我就喊您咸师傅!”
毛泽东口中的这个“咸师傅”就是韩阿富,这个场景令韩阿富一生难忘,铭记在心。
韩阿富和毛泽东
韩阿富,浙江绍兴人,1914年出生在一个贫困农民家庭。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韩阿富从小就聪明懂事,勤劳肯干,经常帮家里干农活。
韩阿富家里实在太贫穷了,当和他同龄的孩子在教室读书时,他却在田里挥汗如雨。
1929年,韩阿富的父亲找了点关系,把15岁的韩阿富送到杭州城里一家小酒馆,认了一个厨师,举行拜师礼,当起了小学徒。
说是说学徒,其实就是一打杂的。
厨师是门手艺,师傅讲规矩,刚进门是不可能直接学炒菜的。
学徒要先从杂工、跑堂、帮厨做起,端碗洗碗,折菜洗菜,切菜配料然后才能掌勺烧菜,师傅才会教真手艺。
那时候的师傅就是师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动辄则咎,非打即骂。
韩阿富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干得比谁都认真,学得比谁都刻苦。
他用自己的勤奋与聪明,获得了师傅的认可,认真学习,终于出师了,学到了一门好手艺。
有了这门手艺,韩阿富很快就在杭州许多饭馆里当起了厨师。
韩阿富年纪轻,厨艺了得,经常被一些达官贵人请到府中操办红白喜事。
韩阿富也算成为杭州城里小有名气的厨师,他通过这门手艺,还成了家,娶了个媳妇。
不过,那时候再厉害的厨师,也只是一个“厨子”,低人一等,就是一个“下人”。
稍有不慎,就惹恼客人,挨骂挨罚就不说了,甚至还有可能连工作都没有了,要是碰见一些流氓恶棍、兵痞黑帮来找茬儿,挨打都是轻的。
韩阿富就曾多次被这些人欺负,挨了不知道多少打,赔了多少次笑脸。
曾经有一次,他因为上错了一道菜,直接被赶出店门,流落街头,还被一帮流氓打得鼻青脸肿。
杭州解放
1949年5月3日,解放军解放杭州,韩阿富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和所有浙江百姓一样,翻身做主了。
韩阿富再也不是一个被人鄙视的“下人”、“厨子”,而是一个靠自己手艺谋生的光荣的劳动者。
新中国成立后,韩阿富和妻子筹了一笔钱,在劳动路开了家小饭馆。
饭馆规模不大,就两个人。
韩阿富是饭馆厨师,妻子是饭馆老板娘兼跑堂,其实就是一个夫妻档嘛。
韩阿富不仅手艺精湛,而且为人忠厚老实,饭菜分量十足,物美价廉,他的妻子也比较开朗,能说会道。
因此,饭馆没开过久,就有很多回头客光顾生意。
很快,韩阿富的饭馆就打出了名声。
附近的人都知道,劳动路的韩家饭馆,店不大,饭菜却很好吃。
1953年年初,一天晚上,韩阿富店里来了一个公安局干部。
他非常满意韩阿富做的菜,也很欣赏韩阿富夫妻的为人,吃过饭后,他很亲切地和韩阿富夫妻俩聊了聊家常。
没过几天,这个公安干部又来到了韩阿富店里。
这次,他不是来吃饭的,而是找韩阿富帮忙。
原来,杭州西湖孤山边上有个楼外楼菜馆,一直负责给来西湖旅游的上流社会人士做饭,因此楼外楼菜馆非常有名,是杭州城数一数二的高档大菜馆,请的厨师都是杭州城里的名厨,像韩阿富这种厨师,做梦都不敢想能在里面烧菜。
1952年,楼外楼菜馆老板将菜馆捐献给了西湖公安分局,好多人员都被遣散了。
西湖公安分局接管后,发现少了人手。
杭州楼外楼菜馆
这个来找韩阿富的公安干部就是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局长的曲琪玉。
曲琪玉吃过韩阿富一次饭菜后,就想让韩阿富去楼外楼菜馆入职。
这次入职可不简单,楼外楼菜馆是公安局产业,菜馆员工也算公安局正式职工。
这对于韩阿富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他当即答应。
就这样,韩阿富成为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楼外楼饭馆14位正式职工之一。
曲琪玉成为了韩阿富生命中的“贵人”。
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馅饼,所有的机遇都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回过头来看,试想如果不是韩阿富手艺精湛,人品很好,曲琪玉会他去楼外楼工作吗?
韩阿富激动坏了,他觉得自己运气太好了。
此时,他绝没有想到,日后他能给毛泽东当厨师,一当就是23年。
杭州是浙江省会,自古就有“人间天堂”的美称,杭州西湖更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名胜地。
毛泽东非常喜欢杭州,新中国成立后,他到杭州次数有43次之多,累计住了1000多天。
他曾动情地说过:“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
在杭州工作之余,总喜欢登上西湖周围的山,喜欢散步于西湖畔。
1953年12月26日,毛泽东60岁生日这天,阔别32年后,来到杭州。
这一次,毛泽东来杭州不是简单的视察工作,而是做一件永载史册的大事。
毛泽东在杭州
从1953年12月27日至1954年3月14日,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在杭州完成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的草拟工作(1954年9月20日经过反复修改和征求各方面意见,正式通过了宪法草案)
杭州西湖成为了新中国首部宪法见证地。
在此期间,毛泽东以及工作小组在西湖丁家山山畔的刘庄(又名水竹居,就是现在的西湖国宾馆)办公。
毛泽东来到西湖办公后,他和工作小组的安全和生活、伙食由杭州公安局配合中央警卫局一起办理。
这一次,毛泽东带来的厨师,人手不够,急需杭州公安局安排人员补充。楼外楼就承担了这个任务。
很快,楼外楼经理姜松龄,找韩阿富谈话,决定派他去刘庄,为从北京来的中央首长服务。
姜松龄没有说为谁服务,这是公安局的纪律,只管执行,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
韩阿富也没有问,收拾东西就来到了刘庄,给北京来的两位厨师李锡吾、廖冰夫做帮厨。
有一天,李锡吾让韩阿富到西湖边的鱼笼里捞一条鱼。
因为他听说韩阿富有一道拿手好菜——西湖醋鱼,他有意让韩阿富掌勺,中午做给首长吃。
此时,韩阿富并不知道,这个首长就是毛泽东。
韩阿富吃过早饭后就去捞鱼了。
刚到湖边不久,他看见有一群人走了过来。
走在人群前面的人,个子高大,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又虎踞龙盘,霸气侧漏。
韩阿富远远的一眼瞟过去,感觉有些面熟,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韩阿富也没多想,低头继续忙自己的活。
不想,这人走了过来,问他:“同志,你在干什么呀?”
这人说话口音很重,韩阿富有些没听懂,大概猜出了意思,抬头一看,这人真眼熟。
他正仔细想这人是谁,忘了回话。
这时,旁边随行的一个人问韩阿富道:“主席问你话呢!”
一听这话,韩阿富如梦方醒,难怪自己这么面熟呢,原来这人就是毛泽东。
这是韩阿富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毛泽东,他非常紧张,手足无措,问答道:“我在捞鱼。”
毛泽东微微一笑,关心地提醒道:“注意,不要掉下去啊!”
韩阿富磕磕巴巴地:“没事,水不深。”
这时,毛泽东又含笑问道:“你是哪里人呀?”
韩阿富有如小鸡啄米,温声细语道:“绍兴人。”
毛泽东笑了,又道“哦,原来你是鲁迅的老乡嘛!”
这话一出,韩阿富憨厚地笑了笑,不知道该怎么回话,旁边人都笑了。
而后,毛泽东见韩阿富如此紧张,叫韩阿富注意安全,也没有多说,带着人继续走了。
韩阿富痴痴地望着毛泽东的背影,有些不敢置信,想不到自己居然见到了毛泽东,还和他说话了。
韩阿富已经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回去的了,回到厨房,他才回过神,用心地做了一道西湖醋鱼,给毛泽东吃。
吃完饭后,李锡吾找到韩阿富,高兴地对他说:“韩师傅,你这道西湖醋鱼做得好,主席都夸你呢,下次教教我们,主席最喜欢吃鱼了。”
听说毛泽东夸了自己炒的第一道菜,韩阿富有些发愣,有些自豪。
当天,韩阿富紧张、激动、喜悦的心情持续了一整天,晚上都没睡个好觉。
韩阿富很意外,他没想到毛泽东这么平易近人,更没想到,毛泽东会喜欢他烧的菜。
韩阿富给自己打气道,好好做菜,一定要让主席满意。
韩阿富取得了开门红,从此,他开始亲自掌勺,为毛泽东烧菜,尤其是炒鱼,基本上都是韩阿富做的。
1954年春,曲琪玉亲自找到韩阿富,让韩阿富随毛泽东一起回京,去中南海给毛泽东做厨师。
就这样,韩阿富正式被调到中央警卫局,成为毛泽东专职厨师。
韩阿富心里很激动,同时又有些忐忑不安。
这是他此生第一次离开浙江,来到北方。
韩阿富有些水土不服,极不适应北方的生活习惯,也不适应中南海的工作氛围,再加上韩阿富母亲刚去世不久,他非常想家。
因此,来北京工作20多天后,韩阿富经过深思熟虑,鼓起勇气,向时任中办警卫局副局长兼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提出申请,他准备回杭州工作。
张耀祠闻言有些纳闷,回复道:
“我个人还是希望你最好留下来,有什么困难我们可以商量解决。”
但韩阿富已经打定了主意,不顾张耀祠的劝阻,毅然决然,回到了杭州。
呃,韩阿富就这样炒了毛泽东鱿鱼。
回杭州后,韩阿富刚在家休息两天,曲琪玉找到了韩阿富,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批评道:
“我看你就是考虑自己的事太多了,贪图安逸,不顾大局。革命者应该四海为家,哪里需要哪里去,党叫干啥就干啥。我是山东人,不也到杭州来工作了吗?调你去北京工作,是中央首长和省市领导再三考虑的,是组织上对你的信任,别人想去还去不了呢!你可好,去了又跑回来,这和战场上的逃兵有什么区别?张局长留你,你还坚持要走,你还有点组织观念吗?”
(注:后来曲琪玉调任中央警卫处处长,和韩阿富一起为毛泽东服务,从杭州调来的还有警卫员封耀松、服务员钱水涛、理发师周福明等人)
毛泽东在杭州
在曲琪玉的严厉批评和耐心地开解下,韩阿富认为到了自己的错误,认真写了检讨书。
两个月后,他又回到了北京中南海,安安心心地为毛泽东服务,做起了毛泽东专职厨师,这一做就是20多年。
在20多年的时光里,韩阿富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毛泽东的个人魅力,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毛泽东对他的关怀。
有一次,韩阿富在厨房做饭的时候,突然发现毛泽东走了进来。
他连忙说道:“主席,您怎么来这了,这地方脏啊!”
毛泽东不以为意,笑道:“哪里脏啦,我闻你的菜香,肚子都饿咯!”
还有一次,毛泽东乘坐专列外出视察工作时,韩阿富也跟着出行,为毛泽东做饭。
那时正值盛夏,天气炎热,车上又没有空调,韩阿富只穿了条短裤,光着膀子,肩上搭了条毛巾,汗流浃背地忙活了起来。
没想到,毛泽东却突然来到了厨房,韩阿富连忙走过去,堵在门口,说道:“主席,请主席赶快出去吧,这里太热,等下要中暑了。”
毛泽东却走到韩阿富身前,笑着关心道:“是太热了,你们怕我中暑,我还怕你们中暑呢,先不要做了,走!我们一起找个阴凉的地方避避暑!”
最后,毛泽东又说:“你们可以轮流出去休息,凉快一下再干,韩师傅,你最好把衣服穿上。”
这种发自内心的关心照顾,平等对待,是韩阿富此前从来都没有感受到的。
毛泽东和外宾用餐
其实,毛泽东对生活没什么特别要求,平时伙食上,要求也不高。
毛泽东是湖南人,爱吃辣,口味重,喜欢吃葱、姜、蒜、辣椒等刺激性的食物。
尤其是辣椒,如果菜没有放辣椒,毛泽东食欲都没那么好。
除此之外,毛泽东就不怎么注重了。
有一次,韩阿富烧菜的时候多放了点盐。
毛泽东吃过后,特意把韩阿富叫了过去。
于是,就出现了文中开头的那一幕。
毛泽东用自己特有的幽默,既委婉地指出了韩阿富的问题,又照顾了韩阿富的情绪。
还有一次,韩阿富给毛泽东做了一只鸡。
菜端上去后,毛泽东又问道:“这只鸡怎么没头没脚啊?”
端菜的同志赶紧解释道:“这些东西都让韩师傅摘去了。”
毛泽东哈哈一笑,开玩笑道:“该不是韩师傅自己吃了吧?”
原来毛泽东吃鸡和很多人不一样,他爱吃鸡头、鸡爪、鸡脖子,还特别爱吃辣子鸡丁。
而韩阿富炒的是杭帮菜,鸡头、鸡爪都砍去了。
此时的韩阿富也比较熟悉了,他知道毛泽东没有生气,这是在跟他开玩笑呢。
从此,韩阿富给毛泽东炒鸡,都是整只整只地做。
韩阿富厨艺确实很好,他有一道招牌菜,就是杭州的“叫花子鸡”。
毛泽东晚年身体不好,保健医生一直叫他不要吃得过辣,因此厨师们给他做饭时都尽量不放辣椒。
这让毛泽东十分不习惯。
因此,他特别喜欢吃韩阿富做的“叫花子鸡”,每次想吃的时候,都说:“告诉韩师傅,今天来只叫花子!”
最让韩阿富记忆犹新的是他做的一张饼。
有一次,韩阿富给毛泽东做了葱油饼,毛泽东吃剩下了一只。
当时,有个工作人员很久没有沾油水,就将毛泽东吃剩的葱油饼给吃了。
结果第二天,毛泽东还记得这个葱油饼,叫人送上来……
当毛泽东知道这事后,没有责怪工作人员,安慰道:“没浪费就好。”
最后,韩阿富又重新做了葱油饼。
毛泽东在杭州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不幸逝世,韩阿富与他朝夕相处的时光遗憾地画上了一个句号。
韩阿富每每想起,这20多年来,自己与毛泽东相处的往事,他总是热泪盈眶,无尽怀念。
有段时间,社会上对毛泽东有一些不公正的评论,韩阿富看到这些消息后,气愤填膺,长叹一口气。
他气嘟嘟地说道:
我没什么文化,也不懂什么大道理,我炒了一辈子菜,只有主席是把我当人看。主席是怎样的人,只有我们这些身边人才懂,我一辈子都信主席!
韩阿富退休后,因为他为毛泽东服务20多年的这段特殊经历,社会上很多人把他当成了名厨。
韩阿富谦虚地说道:
“我不算什么名厨,给主席做饭,其实并不难,我给主席做菜觉得特别轻松自在。他什么都不挑,不爱吃什么山珍海味,就喜欢吃家常小菜,老百姓都吃得到,没什么特殊的。”
这就是毛泽东和韩阿富的故事,一个普通人和一个伟大领袖的故事,平凡、平淡却格外感人。
毛泽东已经离开我们45年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怀念他。
我想不仅仅是他为中国带来的改变和他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不仅仅是他无与伦比的才华和高山仰止的品德,更多的是他真正的把身边所有人当朋友、同志,他让更多的人活得更像一个人,一个有尊严,有信仰的人!
今年6月份,我曾写过一篇,名为《毛泽东问警卫员:你是不是姓开封的封?他:不是,是一封信的封》的文章,算是此文的姐妹篇。
文章讲述的是毛泽东和另一个来自警卫员封耀松的故事。
越是知道这些普通人和毛泽东的故事,我越是敬佩,越是感动。
伟人之所以是伟人,正是因为伟人从来都没有高高在上,远离群众,他的心中装着人民,人民就永远铭记他。
原创 田螺姑娘说历史 田螺姑娘说历史
2025年04月09日 09:03 江西
中国炊事兵曾被称为“地球最强兵种”,他们拿起锅铲是厨子,扛起枪杆是战士,在战争时期炊事兵立功的事迹屡见不鲜,只是炊事兵的职业生涯较短,他们要么复员回家、要么转行提干,能在军中留下“厨神”一名的军人极为罕见。然而在现代军队中,出现了一位军衔最高的厨师,他把军人精神与中华饮食交相辉映在一起,他就是李春祥。李春祥1959年出生在辽宁铁岭的一户农家中,他6岁时就能熟练操持全家人的三餐,父母外出劳作时,他踩着板凳翻炒铁锅的身影,与灶膛里跳动的火苗共同构成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为了让哥哥姐姐多挣工分,这个瘦小的孩子想到了“一锅出”烹饪法,把豆角与米饭巧妙融合,在效率与美味间找到平衡。李春祥上学后仍是家中的“主厨”,每天往返于学校与灶台间,锻炼出处理复杂事务的统筹能力。正是出于对烹饪的热爱,1978年李春祥参军后主动请缨成为一名炊事兵,这个农家少年在军队食堂中展现出惊人的天赋:新兵训练期尚未结束,他已能独立完成包饺子、炖肉等老兵专属技能。不同于普通炊事员的按部就班,他总能在标准流程中注入巧思,他调整火候让炖肉更酥软,改良配比使面食更劲道,短短半年间他就从四号灶台跃升至一号主灶。八十年代的中国,烹饪教材稀缺如油,李春祥在旧书店发现残破菜谱时如获至宝,他将每月津贴尽数投入食材实验。在沈阳军区食堂,他独创的“桃花菜花”用西红柿汁染就春日盛景;他研发出用驴皮与牛筋打造的“假熊掌”,不仅破解了野生动物保护与美食传承的矛盾,更以假乱真的口感让军区首长惊叹不已。“创新”是李春祥炊事兵生涯中最明显的特点,他的厨技在反复推敲中酝酿奇迹,1988年全国烹饪大赛的舞台,见证了李春祥首次高光时刻。面对国宾馆大厨与民间高手的双重夹击,他用刀工雕出雄鹰展翅的视觉奇观,用分子料理理念重塑传统东北菜的风味层次,这次大赛中他荣获七枚奖牌,不仅为他赢得首个一等功,更开创了军队厨师参与国家级专业赛事的先河。1992年的世界烹饪大赛是李春祥职业生涯的巅峰时刻,当西方大厨在法式鹅肝与意大利松露等高档食材中寻找创作灵感时,他端出了艺术品“玉器什锦古塔”,他以豆腐这种最朴素的食材雕琢出东方美学,用素食材重构荤食味觉体系,让评委在琉璃盏与翡翠羹中见证中华饮食的哲学智慧。最终他斩获两枚特别金奖,同时再次荣立一等功,也是在这一年他由少校晋升为中校,并聘请他为国防大学烹饪高级顾问,他成为当之无愧的“军中厨神”。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李春祥把烹饪当作生命的一部分,他潜心钻研、不断突破,当数字化浪潮初现端倪时,他率先在军区推行营养配餐系统,将战士体能数据与膳食结构精准对接。这些创新成果的背后,是无数个通宵达旦的实验室时光,他为测试不同谷物对体力的影响,曾连续三个月记录千余名战士的饮食与训练而得出的数据。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李春祥精心设计的营养餐谱不仅满足了运动员的能量需求,更将古老的二十四节气养生理念融入其中,使世界各地的体育健儿在品味美食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中华文明独特的时间哲学。这种将烹饪科学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开启了“功能性美食”的先例,为美食与健康的结合提供了全新的思路。2019年,李春祥以大校军衔退役,这位军队中军衔最高的厨师转战地方后继续开辟“战场”,他设计的6.3米巨型筷子获得吉尼斯认证,在联合国总部展示时,各国代表在惊叹工艺之余,更透过餐具读懂“和为贵”的东方智慧。在“一带一路”美食峰会上,他巧妙运用胡辣汤演绎文明交融,用分子料理技术重现古丝绸之路的香料传奇,让各国政要在味觉之旅中理解中国方案。李春祥已经把饮食文化提升至文明对话高度,重新定义了厨师在国际中的角色,他通过饮食外交让世界透过舌尖品味到中国军人的文化自信。如今,他创建的饮食文化基金会持续资助残疾厨师创业,研发的仿真食材技术惠及素食产业,培养的弟子遍布五大洲,这个中国最强“炊事兵”在锅碗瓢盆的协奏中,谱写出属于中国军厨的壮丽诗篇。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