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5 19: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从百草园》读后感的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理解作品内容": - 仔细阅读《从百草园》全文,确保对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和写作手法有深入的理解。 - 思考作者鲁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2. "明确读后感的目的": - 确定你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是为了表达个人感受、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品意义,还是其他。
3.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从百草园》的基本情况,如作者、背景、主要内容等,并引出你的读后感。 - 主体部分: - 分析作品:讨论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写作手法等。 - 个人感受: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情感,谈谈作品对你产生的共鸣或启示。 - 批判性思考: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指出其优点和不足。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你的主要观点,并给出个人评价。
4. "写作风格": - 使用清晰、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你的观点。 - 避免使用模糊不清或过于主观的词汇。 - 保持逻辑性和连贯性。
5. "注意事项": - "避免抄袭":确保你的读后感是原创的,不要直接复制粘贴他人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华子
吟诵是中国特有的读书方法,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为了民族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莱芜作协朗诵团组织了这次诗文吟诵培训活动。在莱芜作协朗诵团吟诵培训班里,华子有幸又成为了一名小学生,坐在三味书屋的课堂上。一起听课学习的还有很多年长的老师和十多个八九岁的孩童。高新刚老师对汉诗文吟诵颇有研究,他用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示范讲解,不仅让我们重温了经典名著,还让我们对历史和文字背后的故事有了新的认识。
老师说自古读书皆吟诵,百年以前,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朗诵。所有中国文人都是吟诵的。由此上溯三千年,所有的中国文人、所有的汉诗文都是吟诵的。什么是吟诵?吟诵是汉诗文原来的声音;是汉诗文的读法;在古代学校里代代口传的。吟诵分为吟咏和诵读。吟诵是文读雅言的。吟诵人人不同,但有公共规则。吟诵的规则是一本九法。一本是声韵涵义 ,而九法则是因文体而异,依字行腔、依义行调 、模进对称、入短韵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虚实重长、文读语音、腔音唱法。老师分别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经、短歌行以及杜牧的清明和将进酒等进行了生动的讲解演绎,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起承转合到意境之美让我们叹服,又让我们跃跃欲试。听着高老师采录的九十岁高龄老人再读儿时读过的诗文,那神态那形象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高老师还讲解了鲁迅先生的范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而今天我们正好坐在三味书屋的课堂上,或许是机缘巧合,又或许是命中注定。鲁迅先生的百草园和我们成长的百草园是一样的,都充满生机和欢乐,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早已在脑海根深蒂固。听鸣蝉在树叶里长吟;看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看轻捷的叫天子从草间窜向云霄;自由自在的捕鸟捉蜈蚣等,是多么惬意又是多么让人难忘的的时光啊!
鲁迅先生从色彩缤纷、生机勃勃的百草园到早上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的三味书屋,和我们今天所在的三味书屋截然不同。童年是一样的童年,百草园是一样的百草园,而三味书屋却是不一样的三味书屋。这里有梦想,有阳光,有唐诗,有宋词,有元曲,有吟诵的高亢,有感恩的思想……
这是梦想起航的地方,是读书学习的场所,是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优雅环境,是诗书文画于一体的文学成长乐园,或者说三味书屋是我们的另一个百草园更为恰当。
2022—8—15日吟诵培训有感
壹点号 华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
刘洪鹏
选入初中课本的鲁迅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经典之作。读着这篇散文,感觉就像看到了一条流淌在古老岁月里的河流。随着文本的展开,读者的感情和作者一起波澜起伏,向前汩汩涌流,最后在融入大海的那一刻,虽戛然而止,却余响无穷,意味隽永。
一篇文章能给人这种感觉,首先来自鲁迅那博大充盈的思想和勇敢无畏的精神,再是鲁迅旺盛的文思以及他高超的散文创作方法。
这篇散文的主题是通过描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场所来反映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经历,然后通过自身经历间接反映时代和社会,也是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和我们普通作者采用的方法没什么两样。
但是,这篇文章的妙处全在作者对结构章法的精心设计构思,以至于让人看不出任何斧凿痕迹,好像完全出于自然。
文章以倒叙开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点明了百草园是作者童年的乐园。然后从三个方面去进行说明。
第一方面写自然之乐,两个“不必说”,把百草园的大致情形勾勒出来了,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这是随时可见的景物和植物,鸣蝉、黄蜂、叫天子(云雀),这是经常遇见的动物。后面又对视觉进行了补充,涉及听觉、触觉和味觉,简直把百草园的自然之乐写活了。
第二方面写人文之乐,叙述了百草园中赤练蛇作怪及被飞蜈蚣治死的故事。故事本身虽有点恐怖,但是写出了百草园的古老历史和人文趣味,可以看做对儿童的思想启蒙,因为“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因而提高了思辨能力,而且能够引起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
第三方面写人情之乐,“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要注意这句话,不是真的“无味”、绝对的“无味”,而是“比较的无味”,和谁比较?和自身来比较,春夏秋季节里的百草园趣味无穷,冬天感觉稍差一些;还有不下雪和下雪时来比较,雪一下,乐趣就来了,可以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也可以捕鸟雀,“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还有一层比较,就是跟三味书屋后面那个园的比较,那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相比之下,三味书屋后面那个园更加让人感到索然无味。
以上三个方面有机结合,充分说明了百草园作为“我的乐园”之乐。
接下来就是描写到三味书屋后的生活,与前面的百草园生活形成一种强烈对比,百草园里的种种乐趣荡然无存,统统化为乌有,使读者心理产生了巨大落差。
三味书屋号称“三味”,其实只有一味——“苦”。
第一苦就是求知欲得不到满足之苦。学校本来是解决学生疑惑,传授学生知识的地方,但私塾先生完全不管这套,只是机械地传授一些“死知识”,对儿童的正常提问,对鲜活的知识,粗暴地以“不知道”作答,以“脸上还有怒色”对待,根本不考虑、不涉及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第二苦就是情感得不到慰藉之苦。学生们每天绷紧神经去学“死知识”,连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等事情也不敢大胆去做,他们害怕被老师批评、害怕挨板子、害怕罚跪,总之,情感空虚寂寞,身在私塾中,心却在私塾外。
三苦是受“死知识”折磨之苦。读私塾课程单调:“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内容费解: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学习这些过时的、驳杂的、无用的“死知识”,令人感到无比痛苦。
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对比,通过苦与乐的对比,反衬出那个时代学校教育的失败,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弊端。那种社会那种教育,因袭守旧,没有任何民主科学思想可言,到处死水一潭,只能勉强培养出子承父业的锡箔店店主一类人物,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没有丝毫推动作用,但这些人物却凭仅有的一点可怜的知识就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反映了旧中国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以及社会面貌的极端落后。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刻画的人、物、事无不鲜明生动,令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它没有一句废话,且每句话都饱含深情,进步思想深蕴在字里行间,把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章两部分相互补充映带,相得益彰,尤其是了解了后面的苦,我们更重视前面的乐;有了前面的乐,我们更觉出后面的苦,从而萌生出强烈的憎恶,直至鼓励我们发出呐喊,有所行动。
看了上面的分析,有人也许会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过去私塾先生教的并不全是“死知识”,对旧时代私塾的作用不能“一概抹杀”。当然,私塾作为旧中国科举制度的伴生物,要想准确评价其作用,尚需翻翻旧账,包括重新评价一下旧中国的科举制度。然而,旧中国的科举制度既然早已废除,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现在讲究东西文明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还是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怎样把有营养的东西拿来吧。
作者简介:刘洪鹏,沾化区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