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墨梅的中心思想》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6 10:49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墨梅的中心思想》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墨梅的中心思想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墨梅的中心思想。墨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题材,代表着高洁、坚韧、清高、淡泊等品质。在作文中,要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2. 深入研究墨梅文化:在写作之前,要对墨梅的相关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墨梅的历史渊源、艺术价值、象征意义等。这样可以使作文内容更加丰富、有深度。
3. 选择合适的论点:围绕墨梅的中心思想,选择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论点进行论述。例如,可以从墨梅的象征意义、艺术价值、人生哲理等方面入手。
4. 结构清晰:作文结构要清晰,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墨梅的背景和中心思想;正文部分展开论述,分几个段落阐述论点;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墨梅的中心思想。
5. 语言表达:语言表达要准确、生动、有感染力。在描述墨梅的特点时,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6. 引用典故:在作文中,可以适当引用与墨梅相关的典故、诗词等,以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7. 分析论证:在论述墨梅的中心思想时,要对论点进行充分的分析

王一楠评《墨梅》|咏花人的跨媒介言说

《墨梅:一种文人画题材的形成》,毕嘉珍著,陆敏珍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25年3月,648页,199.00元

2025年3月,美国布朗大学艺术与建筑史系荣休教授毕嘉珍教授的中译本专著《墨梅:一种文人画题材的形成》(以下简称《墨梅》)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再版,作为海外汉学经典书系“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艺术系列”之一推出。该书于1998年荣获美国亚洲研究协会设立的“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是毕嘉珍学术生涯的代表作。本次再版,译者、浙江大学历史学院陆敏珍教授对翻译进行了全面修订,出版社也适应新时代的阅读需求将黑白插图替换为彩图,称得上是嘉惠学林的喜事。

当然,这也意味着《墨梅》一书具有经过时间证明的独特价值。通过对梅花流派的系统性研究,《墨梅》几乎穷尽了中国艺术与文化中相关主题的讨论空间,早已成为艺术史和文化史课题中难以忽略的典范。自1996年英文版问世到2025年中译第二版登场,已经过去近三十年的时间,但即便在当下被“性别”“政治”“种族”三重旋涡支配的全球人文研究潮流中,《墨梅》所揭示的主题研究、跨媒介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仍然具有方兴未艾的生命力,以纤巧的花朵撬动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如果说毕嘉珍是沉浸在梅花世界中的咏花人,其言说自身也如同老梅新枝,吸引着后来的学人流连其下,使庾信的诗句焕发了新的意义——“今朝梅树下,定有咏花人”。

作为一项最初以单一艺术家为核心设计的研究,《墨梅》呈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深度与广度。其叙述的历史重心仅聚焦宋元两代,却完整展示了墨梅艺术从初诞到定型的全貌,揭示出梅花和墨梅在中国文化中富有的多重意蕴:既象征花朵般脆弱易逝的生命(如虚构的“梅妃”形象),又彰显枝干般坚韧的品格(作为“岁寒三友”之一);既可喻指青春易老的红颜,亦能比况高洁隐逸的诗人;既关联宫廷仕宦,又呼应野逸不羁;既是清廉官员的自我写照,亦是思念故旧的情感载体……毕嘉珍为墨梅所下的最低限度定义是以墨为媒介和以梅为题材的组合,但是,正是对“简单的媒介与图案”的超越标识出一种独特的绘画类型,“将墨梅同其他梅画以及其他水墨花卉画区分开来”,乃至到十四世纪,墨梅画在画论品评中已被视作跃出十三画科之列的独立艺术形式。

这部四十万言的皇皇巨著材料浩繁,作者以惊人的掌握能力将复杂的信息熔铸为清晰的演进脉络,唯有对史料与图像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方能紧跟其论述节奏。在导论部分,作者一口气提出了与本书有关的二十二个问题,这些问题均围绕“作为一种独特文人画题材的墨梅如何在历史中生成”的根本问题展开。正如作者所说:“墨梅的出现不只是对原先已存在的诗歌形象与思想的视觉化问题,墨梅的典型图像与题铭要素也不是存在于一个简单的、公式化的与视觉对等关系之中。这些艺术中的关系是复杂的,在因循守旧、在诗画不会被周围世界所左右的情况中,艺术不会前进。”以如此宏大的篇幅展开一个看似纤细轻巧的主题,恰恰折射出中国文化深厚的内在肌理。

全书共分为四部分,层层深入地论证了墨梅传统的确立如何与文人画的演进紧密交织。第一部分介绍梅花在自然界、文学、图像和通俗文化中的角色,以南朝咏物诗为起点,探讨了中国古代梅花的丰富美学意蕴;第二部分讨论了墨梅诞生在北宋的历史语境,涵盖早期的墨梅图文本、水墨花卉图的发展、文人画理论及实践的准备;第三部分以仲仁(1123年卒)和扬无咎(1097–1169)为中心,分析墨梅题材逐渐定型的早期过程,并触及院体风格与文人风格之角力;第四部分聚焦“蒙古统治下的墨梅”,着眼于元代墨梅图式与此前传统的断裂及现代墨梅传统的开启,这意味着自元代起,墨梅画派的理论和风格已基本定型,而王冕(卒于1359年)是这一时期关键的人物。

扬无咎《四梅花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冕《墨梅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毕嘉珍对墨梅文化根基的挖掘体现了其对传统美术史仅关注视觉材料的研究范式的突破,尤以第一部分最具代表性地彰显本书对跨媒介材料的运用方法与写作风格,确立了本书在琳琅满目的艺术主题写作中的不可磨灭的价值。诗歌、画论和民俗传说的多重奏鸣,共同勾勒了作为自我身份的隐喻、文化正统的表征和纯然纹饰的梅花意象,超越阶级和文化区隔的书写意识将文人画与宫廷画、民俗图案都收编于一个庞大的梅花传统。当然,文学的经典化仍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从梁朝宫廷的咏物对句,到林逋(967–1028)的隐居诗句,再到苏轼(1037–1101)流放诗中的关键书写,对梅花的人格化叙述奠定了文人阶层对这一植物母题的共识性认识。

由此可知,墨梅自唐代丰腴艳丽的牡丹审美中突围绝非偶然,在这之中,北宋文人无疑扮演了决定性角色。苏轼的艺术观念使墨竹画成为文人们表现自我、挥洒书意的专属题材,进而成为墨梅在概念和形式上的先驱,而黄庭坚(1045–1105)对苏轼的应和直接地影响到墨梅画始祖仲仁对士大夫文化的参与和建构。作者敏锐地捕捉到宋代文人对梅花鉴赏的独特感知趣味:“他们界定了理想的梅花意象以及赏梅条件,它不是光艳照人的明晰意象,而是变幻不定的朦胧意象。”这种朦胧幽微的审美体验恰与水墨形式相契,成为催生墨梅这一创造性画题的基础,而此种文人意趣显然有别于现代人晴日赏花的通俗趣味。

难能可贵的是,在“文人”、“文人画”这些看似一贯和自洽的话题下,毕嘉珍意识到术语内部存在的多元认知、差异视角与历史断裂,它具体呈现为画家、作品实际表现与后世书写之间的微妙博弈,从而打破了所谓“画史连续叙事”或所谓“文人画正统”的迷思。这一点特别体现在从仲仁影式点染技法到扬无咎书法结构式线描技法嬗变上,尽管其背后理念皆可追溯到“书画同源”和“诗画一律”——这是自苏轼以来文人群体的主流艺术主张——二人的艺术实践却拥有完全迥异的面貌。而到了蒙元时期,内在于“文人画”系统中的张力更加扩大,虽然主导墨梅表现的仍是文人意趣,但墨梅具有了抵抗异族统治的新象征,其创始者的生平亦被重构:时人为塑造扬无咎的隐士形象,在画史书写中将其疏狂放浪往事默契地隐去,而此时无论专业画家还是业余画家皆采用较为一致的文人构图法(画皆佐以题跋,以劲健笔法突显立意),实则再次偏离了扬无咎创制的以书法意趣为特征的文人墨梅模式。

王冕《香雪断桥图(寒梅图)》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或有读者诟病这一叙述存在一个深层问题,即作为墨梅画源头的仲仁绘画全部佚失,不可得见,仅能依靠诗文推测其面貌。然而此缺憾并不构成墨梅研究的根本障碍。“看不见的作品”仍能发挥其艺术史效力,这是因为在历史话语的重构和观念的层累中,它们仍会被后世安置在时代风格谱系所需的角色中,并借助时人对典范的集体想象发挥其影响力,因而从未缺席。换言之,艺术史本身不仅由实存物构成,所谓“传统”,往往是后世追溯性建构的产物,这一过程必然倚重跨媒介的书写,墨梅传统亦复如是。但即便在此前提下,作者的部分论断仍稍显武断,这或是源于其对某种“二元对立”叙事方式的偏爱:当谈论扬无咎在墨梅技法上的创举,在未有仲仁作品实存的情况下,将仲仁之作定位为与书法性结构对立的、对朦胧雾气(墨晕)和花影的表现,是一种过于简单的处理。事实上,扬无咎作品未尝不具氤氲气象,而二者风格的融合在后世墨梅创作中屡见不鲜(如徐禹功、颜辉、吴镇之作),并不存在完全的决裂。

更难以忽视的问题是,由于作者关注到技法差异,文人画和宫廷画在最初被隐晦置于对立框架中。无论是墨竹还是墨梅,文人选择以书法笔意作画常被归因于绘画技法训练的缺失,因此与这种对立关系相伴而生的是一个坚不可摧的等式——文人画家被等同于业余画家。毕嘉珍认为:“宋代文人画家创造出一种艺术,切实反映了他们的审美价值、作为书法家的经历以及因缺乏训练而引起的实践局限性。通过这种方式,它们发展出了一种与当时流行的画院绘画模式相悖的美学。”但在两宋时期,职业画家与文人画家、宫廷画与文人画之间并不是后世所想象的那样的泾渭分明。

一方面,如前文所述,有着明晰风格、演进线索和作者属性的“文人画”是经由后人建构的晚出概念,在文人画观念初诞之北宋,士大夫对院画家的态度实则暧昧难明。郭熙、崔白、韩拙、燕文贵等供职宫廷的职业画家多次得到苏轼、王诜、黄庭坚等士大夫的赞誉,前者还深刻影响了后者的绘画风格和技巧。北宋文人虽已形成“重意不重技”的绘画观念,但并未在实际创作中拒斥院画家所掌握的技法。

另一方面,画院机构不是社会交互的绝缘体,宫廷画家也主动向文士身份靠拢。譬如,供职宫廷的画师郭熙与韩拙都自然地在其创作中表露儒家的道德观念和君臣思想,他们试图使被视作“末技”的绘画契合士大夫的行为规范,并将之纳入后一群体的生活方式中,竭力使绘画脱离“匠技”范畴。《林泉高致》与《山水纯全集》便显示出在传统政教观念中申明艺术之正当性的努力,在这些画论里,我们还会发现院画家是如何极力避免自己的创造被当作纯然的物质生产,如何迫切地想要调和技术的专业化与意趣的文人性之间的鸿沟。当然,皇帝的偏好更强化了院画家从主观表达出发作画的倾向,特别是宋徽宗统治期间的画院以诗题甄试画士,使绘画与作为“经国之大业”的士大夫文学传统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加剧了整个宋代画学的文人性转变。

这些现象无疑模糊着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的边界。而出现这一情形的关捩之处或许根植在士大夫的自我言说中,苏轼便指出:“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在这一对比关系中,“士人画”与“画工画”最重要的区分标准不在于职业身份与技巧训练,而在于能否通过形象传递出内在的精神气度,所以他才强调“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要求绘画同文学创作一样“取其意气所到”。这也解释了为何苏轼会盛赞某些院画家——因其作品确具“俊发”之气。而以图像来寓意寄兴、展现精神境界,同样是院画家的重要追求。虽然作者观察到南宋时期文人与宫廷绘画在美学观念和绘画技巧上的互渗,但这种交融实已孕育于北宋的艺术言说和实践当中。

王冕《南枝春早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出了一系列二元对立的范畴,如梅花美人与梅花隐士、张鎡与林洪、官梅与野梅、野趣与雅趣、黄派与徐派、富贵与野逸、北方风格与南方风格、书法模式与图画模式,尽管这些术语有其概括性意义,但它们非系统化、非历史化的方式散见于全书各个章节,不仅为本书带来了冗余的材料和细节,亦徒增读者理解的负担。特别是将墨花技法差异同南北方山水画的不同风格关联在一起的尝试,在有限篇幅中缺乏充分论证,且由于不同题材间的联系并非不证自明的,恐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但需指出的是,对地理空间所具不同文化特质的瞩目是本书值得称道的亮点。毕嘉珍敏锐发现,从南朝到南宋,随着政治文化中心南迁,梅花逐渐成为“南方性”的国家象征,而“梅花热”正因其对中华文化中南方特质的宣示达到高潮,从而在十四世纪勃发,这是富有见地的观察。

当然,这些白璧微瑕无法掩盖《墨梅》在中国文人文化中的价值,它凭借主题研究、跨媒介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为理解中国文人艺术的生成和演变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视角。尤为珍贵的是,毕嘉珍在严谨论证中流露出对梅花的深沉挚爱,而陆敏珍教授精准传神的译笔,无疑为这种情感增添了双翼。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一楠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4月艺术研究联合书单|墨梅:一种文人画题材的形成

《艺术与文明:西方美术史讲稿|(原始艺术—文艺复兴初期艺术)》

范景中著,上海书画出版社

本书为《艺术与文明》三部曲之第一部全新增订版,文字和图片均有大幅度调整,几乎重新编写。本书从史前艺术的起源讲起,贯穿古埃及、古希腊、罗马艺术,再到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变革,细致梳理了艺术风格与技术的发展脉络。书中不仅分析了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还探讨了艺术与宗教、政治、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了艺术在塑造人类文明中的核心作用。

《维纳斯与阿佛洛狄忒 : 一个女神的历史》

贝塔妮·休斯著,万博译,译林出版社

从这位女神的诞生地塞浦路斯开始,贝塔妮·休斯通过艺术作品、神话传说、考古发现和哲学探索,破译了隐藏在维纳斯这一形象背后的一系列文化密码,追溯了其在不同文化中的演化与流变,揭示了这位不朽女神的影响力缘何持续至今,讲述了其在人类文明时空之旅中的非凡故事。

《中国绘画:元至清》

巫鸿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文人画如何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诗、书、画、印”结合的方式为何能够成为中国画的经典范式?怎样在历史发展中理解明代绘画中的“浙派”与“吴派”?如何看待寺观壁画在元、明、清时期的发展?在元至清这长达六百余年的历史过程中,绘画蓬勃发展,传世画作与画论浩如烟海。本书在历史原境中展开对元、明、清三代绘画作品的细读与梳理,不止围绕名家名作展开,亦将目光投向女性画家与女性题材绘画、风俗画和人物画,探讨图像创造者的不同身份和性别,以及图像在不同场合中的应用和流通,剖析文人画、宫廷绘画与商业绘画的交融互动,揭示绘画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以及地域文化对绘画发展的影响。

《中华美学精神》

王柯平著,陕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涉及中国诗学传统、诗学与美学批评、公共道德修养、魏晋个体风度、“儒、道、墨、释”等传统审美意识的流传与形态等诸多中华美学论题,多角度论述了中华美学传统、中华审美精神的核心内蕴。

《中国书论史》

朱天曙著,商务印书馆

书法虽为“德性之学”,仍有其“文献”流变。中国古代书论肇始于汉魏六朝,演进变迁于唐、宋、元、明、清历朝。书论文献和书法行为本就是书法一道的一体两面。本书先总论概述古代书论的历史变迁,再按朝代分述历代论书的主要文献、主要内容及其主要价值,重点介绍了著名书法家、书论家的书法理论如“逸品”论、“神韵”论、“天真”论等。

《墨梅:一种文人画题材的形成》

毕嘉珍著,陆敏珍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在过去的600年中,墨梅是最受青睐、得到最广泛实践的东亚水墨画题材之一。作者全面阐述了这种中国画类型的形成,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展现了艺术、文学、文化和政治以及群体、个人的活动如何相互作用促成了新的画派及其范式。墨梅出现于12世纪初的宋代,在14世纪中期蒙古统治下形成范式,这些均可得到文献证明。此外,本书批评性地考察了墨梅如何从宋代精英文人的艺术选择成为后来中国绘画正统艺术的过程。

《遇见宋瓷(修订版)》

许晟著,上海三联书店

本书是作者对顶尖宋瓷片做的一份“审美报告”。在本书中,为了让读者一次性看到最好的宋瓷,他针对80余片顶尖瓷片,拍摄并精选了百余幅高清照片,并逐一对宋瓷的艺术特色与美学成就进行赏析,介绍了宋瓷及各著名窑口的传奇与荣光,以及它们所提醒的、纯粹而抽象之美的境界。在修订版中,作者新增十余种宋瓷完整器型。

《明初官窑考》

白兰士敦著,沈诗贝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西方学术界首部系统研究明初官窑瓷器的著作。作者全面解析了永乐、宣德、成化、弘治四朝官窑的生产概况、品种类型、装饰风格等,并提出了鉴别永宣瓷器的标准。书中不仅以款识、釉色、纹饰、器型为切入点,结合丰富史料与实物考据揭示各朝瓷器特质,更以20世纪初景德镇实地考察为基础,从胎骨、青花料、釉质、圈足等工艺层面深度剖析,探究了瓷器胎、釉、色形成的原因和技术手段。

《画非画:古代绘画中的图像与政治》

尹吉男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由中央美术学院尹吉男教授主编,汇集历史学家邓小南、伊佩霞,建筑史家傅熹年以及美术史家余辉、贺西林、郑岩、邵彦、黄小峰等一系列研究成果。

《货郎图:小商贩肩挑大历史》

黄小峰著,河南美术出版社

基于作者多年来的持续观察,本书对南宋宫廷画家李嵩的《货郎图》系列进行了细致、新颖的全面阐释。以百物杂陈的货郎担为中心,在逐一辨识所有货物的基础上,书中进行了一次从微观到宏观,从图像史到社会史,从小人物到大历史的追踪,围绕医药、祭祀、茶酒专卖制度、元宵表演、亲子图像等诸多问题展开了有趣的考察。

《波斯中国风——13世纪蒙古帝国治下的伊朗艺术》

門井由佳著,吴凡译,中西书局

由于丝绸之路的延展开拓,中国与波斯的贸易往来古已有之,并在13世纪蒙古时期达到了巅峰,两大古老文明间的碰撞交流使这一时期的艺术成为伊朗艺术史上极为精彩的一叶。当时的织物、瓷器、绘画等艺术形式中均包含着对中国艺术元素、风格、技法等的借鉴,呈现出浓郁的中国风。英国爱丁堡大学的艺术史学家門井由佳以敏锐的学术眼光发掘了这一课题,逐一分析伊朗艺术作品对中国主题的运用过程,为中国艺术对世界艺术史的影响提供了新的佐证。

《来者是谁:13—14世纪欧洲艺术中的东方人形象》

郑伊看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本书为读者呈现了一类鲜为人知的东方人图像,散见于13—14世纪的欧洲绘画中。这些图像由何而来,又体现了“谁”的形象?书中通过5个独立又彼此相关的个案研究,围绕两幅编年史插图、两组修道院议会厅壁画、两个传统基督教主题,分析图像的流传轨迹与生成机制,深入欧洲古代社会的文化和宗教传统,看见东西方跨文化相遇与碰撞的过程中,古人的记忆、情感与想象。

《园境:明代十一佳园》

王丽方著,上海三联书店

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蓝本,呈现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特征。明代园林更是融会两宋精细秀美的特点,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大成。然而,如今我们所见的园林建筑,多是清代的遗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丽方教授挖掘明代文人所写园记与明代史料,用图文诗意地“还原”出11座明代佳园,如“城市山林之巨丽”的弇山园、“中国罕见的几何形园林”的筼筜谷、“林环云拥的大山园”横山草堂、“田野耕读而洒脱自在”的澹圃……作者运用独特的自然建筑学分析法,既有对单独景观的微观分析,又有宏观视角的解读;同时辅以200余幅精美手绘图,恢弘再现消逝于历史中的明代佳园。

《走向现代:西方艺术1789—1914》

贝尔特朗·蒂利耶著,李少平、李静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这部著作以开放的国际视角对广义上的欧洲(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和东欧)及北美地区进行了思考,回顾了长达一个多世纪(1789—1914)的艺术创作。19世纪是理论思考的发展时期,也是艺术、艺术品和文化遗产真正大众化的开端。艺术家的培养、沙龙的改革、艺术市场的出现、艺术批评的增多、博物馆的诞生、建筑与城市的设计、公共雕塑的竖立、摄影的发展……作为艺术品受众的群体深度参与上述各个方面。从“为了艺术的艺术”到“为所有人的艺术”,现代艺术家或学院派艺术家面临着促进、展示和传播艺术创作的需要。书中包含近700幅精美插图。

《卢浮宫全史》

乔治·普瓦松著,姚想、孔庆敏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卢浮宫非一日建成。从最初的城防城堡、王宫宫殿到世界一流博物馆,这中间经历了800载的悠悠岁月。《卢浮宫全史》是一部建筑史,始于腓力·奥古斯都时期,昔日城堡遗址的重见天日揭开了卢浮宫的历史序幕;是一部装饰艺术史,这座王室宫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经历了各种修建、改造、修葺,后经过当代艺术家的努力,才有了如今的卢浮宫;是一段政治史,宫墙内外,阴谋与流血、革命与凯旋在这里轮番上演;最后,是一段收藏史,它追溯了五个世纪以来从古埃及的文物到近现代绘画大师的杰作数十万藏品的踪迹。

《敦煌遇见卢浮宫:何以为美》

罗依尔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如果达·芬奇穿越到敦煌,他会对哪个洞窟更感兴趣?面对九层楼大佛,米开朗基罗又会生发出什么样的灵感?让我们打开脑洞,在卢浮宫和敦煌的梦幻联动中,开启一场横跨东西的艺术碰撞实验。

《不为人知的柴科夫斯基》

波·叶·瓦伊德曼主编,司丽杰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俄罗斯国立柴科夫斯基故居博物馆珍藏的两百余份档案资料包括通信、手稿、照片等,经过勘定、破译与复原,完整收录于本书,部分资料触及了长期围绕他的争议性话题。通过这些原始文献,揭秘作曲家及其生存实录、隐秘社交、情感内幕和真实遗嘱。

《点缀年华:大运河上的年画故事》

孙磊著,天津教育出版社

本书从年画与运河两条主线入手,以天津杨柳青为中心,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讲述大运河上的丹青妙笔传递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以及年画艺术在传承至今的历史过程中与时代的碰撞结合。全书共收录141幅珍贵年画。

《走向公开:近现代中国的文物论述、保存与展示》

王正华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在近现代中国的巨变中,传统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有着何种命运?如何被定义?又是如何体现民族国家的形象?本书从展示与观看的行为重新审视“中国”在晚清民初的种种转变。“展示文化”在传统文物、艺术品“走向公开”的过程中成为国族认同与文化建构中的重要一环。

《沙公临古》

胡小石著,魏美强整理,商务印书馆

本书裒集了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胡小石先生临写甲骨、金文、秦篆、汉隶、汉晋简纸、南北朝及隋代碑志法帖等古代书迹作品一百三十余件,涉及殷商甲骨文八种,两周金文两种,秦代篆籀三种,又有汉代钟鼎、镜铭、墓券、刻石、摩崖、画像题榜等十四种,悉用荣宝斋精制仿古笺纸,古道颜色,交相辉映,可见先生欲以遍临古代书迹自现之意。胡小石的临古,既有古人风神,又具自家面目,且于题识中屡屡写下自己的得失体会,既以临古作为书法艺术和人生感慨的表现形式,又再现了中国书学和书法艺术的历史与精神。

《20世纪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下卷》

邱春林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1900年至2000年整整一个世纪内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总结不同时期在内外因推动下所取得的工艺进步和产业成就;分析不同时代工艺美术设计和创作上所发生的审美变迁的总体动向;关注起到关键作用的政策实施过程和代表性人物的新思想的影响以及代表性艺人的技艺实践;提炼工艺美术大事记;揭示百年内工艺美术发展变化的历史逻辑。

《移动的圣城:四座欧亚城市的隐秘传记》

刘爽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城市的拓展亦是一个征服“高地”的过程,从“七丘之城”罗马到罗马帝国境内的大量山地城市,“山地建城”的理念逐渐成为罗马城市的一大共性,在地中海世界催生出一座座“山巅之城”。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罗马这一特殊的“七丘”形象不仅再次得到强化,更在海权时代拓展到了大西洋沿岸: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一面展开系列“重建罗马”的计划,一面将其高低理念带往印度洋的各个海岸和岛屿。随着印度的果阿被塑造成了一个“东方的罗马”,罗马人的圣城理想也从地中海、大西洋驶入了印度洋。虽然在葡萄牙人的目的地——中国,强大的东方传统最终挫败了曾经的“山城理想”,但在特定时期的澳门,一座“水上的罗马”却赫然出现在半岛之上。

来源:艺术研究联合书单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