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3招搞定《龟虽寿中心思想》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6 14:49

3招搞定《龟虽寿中心思想》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龟虽寿》中心思想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理解作品背景:《龟虽寿》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属于豪放派诗歌。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诗歌结构:《龟虽寿》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为五言绝句。注意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以便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 主题提炼: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中心思想。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如生命短暂、岁月易逝等; - 诗人对命运的思考,如命运无常、命运抗争等; - 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如追求长生不老、追求自由等; - 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如对历史的回顾、对历史的反思等。
4. 论证观点:在作文中,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运用具体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例如,可以从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入手,分析诗人想要传达的中心思想。
5.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 语句通顺,避免语病; - 用词准确,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词汇; - 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

五四青年节 ,赏析东汉·曹操《龟虽寿》:青春,不是年华 而是心境

龟虽寿

东汉·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创作于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胜利后的归途之中。

此时的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在古代已属暮年,却正值其政治军事生涯的巅峰时期。他刚刚击败了北方强大的对手袁绍父子,又平定了乌桓叛乱,统一了中国北方,正准备南下征讨荆州与东吴,以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这种特殊的时空背景与个人境遇,为《龟虽寿》注入了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情感。

值得注意的是,在曹操北征途中,他的重要谋士郭嘉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八岁。这一变故无疑给曹操带来了关于生命无常的深刻触动。面对自己已过知天命之年的现实,加上亲密战友的突然离世,曹操在军事胜利的喜悦之余,不免产生了对生命有限性的哲学思考。

然而,与常人不同的是,曹操并未陷入消极悲观的感叹,而是以一种更为积极进取的态度回应生命的局限,这就形成了《龟虽寿》中那种独特的既清醒认知死亡又昂扬奋发精神的辩证思想。

诗歌开篇即以"神龟"和"腾蛇"两种传说中的神异生物为喻,揭示生命有限的普遍规律。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神龟在古代传说中能活三千年,《庄子·秋水篇》就有"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的记载。而腾蛇(也作螣蛇)则是能腾云驾雾的神物,《韩非子·难势篇》称其"飞龙乘云,螣蛇游雾"。曹操却反用这些典故,指出即使是这样长寿通灵的生物,也终有生命终结之时,最终化为尘土。四句中,"虽"与"犹"、"终"的转折运用得沉着有力,表现出作者对生死规律的清醒认知。

作者从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出发,否定了神龟、腾蛇一类神物的长生不老,说明了生死存亡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

2、“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这四句是全诗的核心与灵魂,由物及人,由马喻过渡到人事。

"老骥"指年老的千里马,"枥"是马槽,形象描绘出一匹曾经驰骋沙场的骏马如今伏卧马槽旁的景象。然而,它的精神并未衰老,仍然怀着日行千里的志向。

由此引出"烈士暮年"的自我写照——"烈士"在此指有远大抱负的人,不同于现代为正义牺牲之意。曹操以五十三岁高龄,仍胸怀统一天下的雄心,正是"壮心不已"的生动体现。这四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


3、“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

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

诗中的"养怡之福"颇有深意,它不是道家的无为静养,也不是单纯的生理调养,而是指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曹操认为,这种精神上的"养怡"不仅能提高生命质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命长度。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积极的心理状态确实对健康长寿有促进作用,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曹操思想的超前性。

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壮志豪情。

面对人人不可避免的死亡终点,曹操没有选择追求肉体长生或沉迷享乐,而是将价值寄托在建功立业和精神追求上。在他看来,生命的尊严和价值正在于不断超越自我、创造功业的过程之中。


曹操在创作此诗之后,的确在政治与军事的舞台上持续活跃多年,直至六十六岁离世前夕,依旧投身于征战之中,切实地践行了诗中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此诗歌给予我们以深刻的启示:生理年龄的递增诚然无法逆转,然而心理年龄以及精神状态却能够由自身把控主宰;生命的价值并非取决于其长度,而在于怎样于有限的时光里缔造出最为重大的意义。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在这个特定的时刻赏析曹操的《龟虽寿》,我们明白了:

青春,不是年华 而是心境

纵使时光老去

梦想在,

勇气在

青春,就在

奋斗的路,是最美的路

追梦的青春,是最美的时光

愿你我

永葆青春,永远年轻!

曹操《龟虽寿》赏析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帝;如果在古书上看到魏武帝这个词,那就是指曹操。在讲《观沧海》时,我们介绍过曹操。

《龟虽寿》是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乐府诗,是《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作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这时曹操已53岁。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人生态度,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先解释部分词语:1.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据说可以活几千年。2.腾蛇,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腾云驾雾。3.枥(lì):马槽。4.烈士:指有远大抱负的人,不是指为正义事业牺牲的人。5.盈缩:指人的寿命长短。盈,满,引申为长;缩,亏,引申为短。6.但:仅,只。7.养怡:指调养身心。8.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意思是高兴到极点了,就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意。其实,这两句是合乐时加的,跟正文没关系,是乐府诗的一种结尾形式。

试用白话文翻译这首诗。

神龟虽然长寿千年,但仍然有生命终结之时。

腾蛇尽管能乘雾而飞,但最终也会化为土灰而死。

年老的骏马伏在马槽上吃草,它的志向是一日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到了晚年,其雄心壮志也不会停止。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

只要自己善于调养身心,生命可以永存不息。

高兴极了,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意。

最后,还是赏析这首诗。

第一点:暗用比喻。

为什么说是暗用呢?诗歌开始写神龟,接着写腾蛇,再后来写老骥,最后写烈士。这四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前三者,是喻体,而“烈士”却是本体。原来作者是要用神龟、腾蛇、老骥的特点来说明烈士的情况的:神龟、腾蛇虽然长寿,却也有终结之日,烈士也同样如此;老骥伏枥是要日行千里,而暮年的烈士也有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这样看来,写神龟,写腾蛇,写老骥,最后都是为了写烈士。而这里的“烈士”又是谁呢?当然是曹操。你看,这种比喻不像一般的比喻一看就懂,读者必须认真阅读,仔细体会,才能想到。所以,我认为这种写法叫暗用比喻(不是暗喻)。

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可以唤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兴趣,提高读者的鉴赏能力。

第二点:妙用对照加转折的表现手法,揭示人生的意义。

诗的开头写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接下去,似乎应该是“烈士长寿,最后也死”吧?可作者出人意外地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种写法岂不是对照加转折?这样写,十分恰当地揭示了曹操内心深处独有的那种与众不同的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奋斗不止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启示读者:人生的意义与健康的秘诀是:要有理想,要有追求,要永远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第三点:诗如其人,影响当时与后世。

曹操清楚地知道,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即使是神龟、腾蛇一类神物,也有终结之日。他不像秦始皇那样去寻找长生不死之药,但他也不是听天由命,他相信:只要善于正确地调养身心,生命就可以延长,而延长生命则是为了有所作为。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但人的智慧与力量也是不可低估的。

于是,写出了这样的诗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前面说过,写这首诗时,他是53岁,已经平定了乌桓叛乱与消灭了袁绍残余势力,正准备南下征讨荆州与东吴。此时,他由神龟与腾蛇联想到人总是要死的,所以诗的开头便无限感慨,似乎有一点凄婉。但他接着就想到了伏枥老骥的表现,于是立刻想到自己应是“烈士”,要像老骥那样卧薪尝胆,以日行千里的精神状态去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他深深懂得,只要善于调养身心,就可以延年益寿,而只有延年益寿,才可以干更多的事情。这里要说明一点,诗中所写的“养怡”绝不是无所事事,坐享其成,而是指信心百倍,对前途充满希望,始终保持一种胜不骄败不馁的状态与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事实也充分证明,曹操真的做到了。

曹操的诗影响了当时,更影响了后世。

评论家们讲到曹操,认为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除武功外,也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新鲜的空气。比如,当时,他身边就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多是有志有才之士。他戎马倥偬,还为文赋诗。其诗直抒胸臆,绝不无病呻吟。可谓前无古人。

至于曹诗对后世的影响,这里只举两个例子:一是南朝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写道:东晋时重兵在手的大将军王敦,常在酒后歌咏曹操的《龟虽寿》。二是现代出版的任何一部选讲古代诗词的著作,恐怕没有哪一部不收曹操的诗篇。尤其是《龟虽寿》与《观沧海》,更是脍炙人口,是雅俗共赏的诗歌上品。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