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6 16:56
写作核心提示:
《漫步书店,品味书香》
在繁华的都市中,总有一处静谧的角落,那里书香四溢,那是书店。书店,不仅是购书的场所,更是心灵的港湾。以下是我对写关于书店作文时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1. "主题明确": - 确定作文的主题,是描写书店的环境、讲述书店的故事,还是抒发对阅读的热爱?
2. "细节描写": - 仔细观察书店的布局、装饰、氛围,以及顾客的阅读状态,将这些细节融入作文中,使文章更加生动。
3. "情感真挚": - 在作文中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无论是对书店的喜爱、对书籍的渴望,还是对阅读的感悟,都要真挚流露。
4. "结构清晰": - 作文要有开头、中间和结尾,开头要引人入胜,中间要详细叙述,结尾要总结全文,留下深刻印象。
5. "语言优美": - 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增强文章的文学性。
6. "文化内涵": - 在作文中融入一定的文化内涵,如书店的历史、著名书店的故事,或者书籍背后的文化意义。
7. "避免空泛": - 避免使用过于空泛的词汇和描述,尽量用具体的事例和细节来支撑观点。
8. "适当
《查令十字街84号》对我形成了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它仿佛召唤我,在远方,有一些新的生活可能性。
——————————
在我高考前,家乡小城的书店,主要由教辅书、童书、文学名著、实用型书籍构成。那时候复习紧张,偶尔被允许上网冲浪一小时,看到有意思的文章或小说,我会偷偷打印出来,藏在床底下,晚自习回来阅读。
高三寒假时,去北京上大学的姐姐回家过年,行李箱里塞着好几本书。我蹦过去一阵翻阅,其中一本书名字吸引了我,叫《查令十字街84号》,感觉是一个有故事的门牌号,可能会给我讲一个特别的故事。
那一晚,窝在房间里假装复习的我,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我被迷住了,那些看似简单的书信往来,却拼接成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时空。嗜书如命的美国纽约女作家,温暖绅士的英国伦敦书店经理,透过一封封跨越万里的书信进行精神交流。
20年间,海莲一直通过邮寄的方式,在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旧书店购书,保持着与书店的弗兰克及其他店员的通信来往。除了书,海莲还会给遥远的异国书店朋友寄食物——为这段纸上书缘增添了几分俏皮轻松的色彩。
海莲最终没能见到弗兰克,而后来这间旧书店也不复存在。书信背后,两人绵延20年的情缘和遗憾令我动容。一生最笃定最丰富的时光,都在泛黄的信纸和书页上闪耀。
我记得,读完《查令十字街84号》的第二天,我就跑去和姐姐分享了难以言表的激动之情。我先问姐姐,为什么老家城市没有这样可爱美好的小书店?姐姐说,这类颇有人情味的民营书店,其实在大城市很常见——一些性格很有趣、学识广博的店主,会在熙熙攘攘的街角开一家书店,分享他的阅读品位与志趣。
姐姐讲起了她在北京、上海逛过的小书店,说有些店主也许看起来很低调,戴着黑框眼镜,坐在柜台后面,或者在店里闲逛翻书。在你面对两本书犹豫不决时,会淡淡地给一句建议,他看似不经意的三言两语,中肯而贴切。若你鼓起勇气和店主多聊几句,没准会惊讶得叫出来:原来他还是一位诗人、作家!
中学时代,我们都曾在时间的缝隙里,阅读与考试无关的“闲书”,《查令十字街84号》对我形成了一种莫名的吸引力,让我陷入奇异的磁场。它不仅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更是召唤我,在远方,有一些新的生活可能性。
高三下学期开学,同学们下课坐在一起闲聊高考想去的理想城市,我说,我就想去拥有类似“查令十字街84号”这种书店的城市,看一下午书,有灵感了,就在咖啡区码上一万两千字,直至天黑。书店打烊了,我踩着暖黄的路灯光走回学校。
同学们都说我这个念头好文艺好浪漫。但我觉得,《查令十字街84号》无意间抚慰和启发了我那段时间略感焦躁窒闷的内心。
老家小城的家长们,对所谓理想人生和漂亮职业的规划,是贯穿于他们对高考生的日常嘱托中的。比如班里那个很擅长艺术创作的女生,明明绘画天赋极高,然而家长还是要求她断了做“艺术生”的念头,要选“保证毕业,工作体面”的高校和城市。
而我内心,也会涌动着和家长要求格格不入的“叛逆”情绪:为什么我们必须早早确定以后一定要干什么?为什么我们才高三,就要接受不感兴趣的规划路径呢?
读完《查令十字街84号》,海莲颇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思维,弗兰克对她投以的温情和信任,都让我更笃定地思考:从高考结束起,我就要按志趣的召唤生活,而不是始终“被安排”。
时间和阅历会改变和塑造一个人的心性,或许,高考只是一次把我们“推出去”的契机而已。未来,我们会走遍千山万水,看见一束打动自己的光,遇见相似的灵魂。
后来,我如愿考上了心仪大学的理想专业,去了一座有很多可爱书店的城市。
距离大学最近的一家民营书店,是我最常去看书、自习和发呆的地方。那家店有一排长长的落地窗,很贴心地放了好几把软垫椅子,我周末坐在那里,半天能看完一本书。
因为常去,我和书店经理熟了,相处如朋友一般。每次,他一见我进门,微笑点点头,然后顺手抽出一两本自认为最近值得看的书。冬夜去,他还会沏壶茶,一杯一杯端给店内读者们喝,或者大家一起坐咖啡区,观看投影电影。
这不就是《查令十字街84号》中海莲和弗兰克在“平行时空”的相遇的画面吗!幸运如我,在这本书的指引下,得到了书中没写到的、更美好的那一种可能性。(河樱)
2021年06月08日 11 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与北京图书大厦
北京过去有四个著名的书肆,就是东城的东安市场书肆、南城的琉璃厂书肆、西城的西单商场书肆和东城的隆福寺街书肆。
当时我家离西单商场书肆很近,从太平桥大街,往东穿过劈柴胡同,就到了西单商场书肆。
这个书肆面积很大,排列着许许多多书摊,那时书摊都是私营的,一家一个书摊,一户一个门面,各显其能,服务周到。新书旧书,线装精装,中文外文,诸种版本,各色各样,琳琅满目。
我常去淘的多是旧书、工具书等。我上中学用的教科书,大多淘的是旧书,因为便宜。
记得《三S平面几何》,淘一本七八成新的,价钱也就相当于新书的1/4或1/5。
还有工具书,如精装布面袖珍本《四角号码新词典》只要1块钱,省点伙食尾子就能买一本。
后来买中华书局出版的《四库全书总目》(1963年版),精装本、道林纸的,书价是18元,我爱不释手,却买不起。每次去摸摸,遗憾空手回。
后来混熟了,问库存几本,书店老板答:“两本。”我说:“剩一本时告诉我。”
于是我开始攒钱。
半年多以后,书店老板告诉我:“还剩下一本了。”我说:“请给我收起来。”
过了不久,钱攒够了,我去把书取回。
我还淘了“四部备要”本的《说文解字注》等。从此,《四库全书总目》《说文解字注》就成为与我相伴数十年、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后来在西单商场旁边,开了一家新华书店,这自然是我到西单必去看书、买书的地方。
我搬到北新华街北口的房子居住以后,离西单还是很近,从北新华街北口,穿过长安街马路,过了电报大楼,就到了西单新华书店,所以周末常去淘书、看书。
随着城市发展,西单商场改造,1998年5月18日,新盖的北京图书大厦,开始营业。
营业面积1.6万平方米,有图书多达几十万种,后拓展音像制品等至40余万种。这里图书品种多,服务又好,曾踞全国各书店图书销售榜的魁首。
我到过全国各地的许多书店,他们都赞誉北京图书大厦是全国第一书城。
我的《明亡清兴六十年》讲稿由中华书局出版成书。记得当时电视首播与书店售书同步进行,中华书局和北京图书大厦联合在图书大厦举办《明亡清兴六十年》的新书发布与签名售书活动。
2007年2月11日(星期日)早上书店开门前,我们就到了图书大厦,见门前已经排起长龙似的队伍。我们从侧门进入图书大厦之后,直接到新闻发布与新书签售处的八楼。
上午9点,书店大门一开,排队的人群有序地进入图书大厦。
队伍从八层楼道顺序往下排,七层、六层、五层、四层、三层、二层、一层、地下一层、地下二层、地下三层,又开始转圈排队,没有警察,没有保安,虽然人员爆满,却是井然有序。
记得有一位先生排队购书并请我签名,我抬头一看,这位老先生年纪很大。
这使我肃然起敬,连忙站起来说:“请问您高寿?”:“八十二。”
我问:“您从什么时候开始排队?”:“我来晚了一点,从地下三层开始往上排。”
我立刻请书局和书店的同志给老先生搬把椅子坐,并给老先生递瓶矿泉水。
这么大的年纪,从地下三层顺着楼梯,一级一级地爬,爬了十一层楼,是多么让我起敬,多么让我感动,又多么值得我学习,多么激励我前进!
在排队签名的读者中,有从广州、深 圳坐飞机来的,有从昆明坐火车来的,也有从西安、沈阳、兴城、抚顺、天津、石家庄等地坐火车来的……
这不是我个人的魅力,这是中华民族爱读书、善学习的力量,这是改革开放人们精神振奋和社会风貌的一次展现。
藏着一家图书馆的书店
“书非借不能读也。”这句话固然是至理名言,但如果出现在一家书店里,那就有点儿古怪了,这不是拆自己的台吗?
然而,在王府井新华书店的六楼,便有这样一行标语。
原因其实很简单——王府井新华书店别开生面,居然在自己的店堂里面藏了一家图书馆,找到“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标语,便找到了这家面积不大却充满书香味道的小馆。
我问过书店的管理人员,为什么在这里开一家图书馆,不影响营业吗?
那位满头银发的老先生温和地一笑,说:“来的都是爱书的人,怎么会影响营业呢?”
抬头看去,果然是一群安静的读书人,颇有人埋了头,读到得意之处惬意地伸个懒腰,就跟在自己家里一样自在。
至于营业……我看到有老先生走出图书馆,便顺手捎上两本书,递到柜台上让店员包了带走。
那份闲适自然,就像是老北京茶馆的客人,临走叫伙计包二两香片带回家去一样。
我忽然想,这家书店的老总莫不是故宫出来的?单霁翔院长的手段便是让你先看,看完了顺便再买点儿故宫的文玩带回去,硬是把文化做出了效益,还不带一丝烟火味儿。
我问同去的女作家林特特有什么感受,她说当然有,不过你先说。
我说我的感受,就是仿佛回到了童年。
那时候我经常来王府井新华书店,但可不是来买书。当时囊中羞涩,难得有这样一家大的书店,早上进去看书,到人家关门才依依不舍地出来,一个星期天就这样过去了。至今在那里读过的书还记得清楚呢。
“光看不买,人家没有赶你?”特特问。
“没有赶过。”我说,“那时候看书都小心翼翼,生怕把新书给人家看脏了没法卖,像我这样看书的人不少,店员从来不管,从你身边走过,就像没看见一样,这份看不见,其实给了我们这些兜里没钱的读书人一份难得的尊严——他们尊重读书的人。”
说完了,我问特特:“你呢?”
特特说了个不相干的事情。她当年是在中国书店工作过的,说刚进书店,便见到一位白头发的老店员,给他们这些新人一一介绍店里的情况。末了,特特知道他在书店里已经工作几十年了。
“几十年,遇到过什么有趣的事情吗?”特特问他。
老先生想了半天,说:“几十年前啊,我也刚到这里——自然,那时候店名也不叫‘中国书店’,年纪小,下午的时候一不留神在柜台上睡着了。
“被掌柜的叫醒,很是惶恐。却见掌柜的是陪着一位有翘胡子的先生进来挑书,那位先生便和蔼地摸了摸我的头。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鲁迅先生。”老店员说完了,坐在和煦的阳光里,不再说话。
“那时候,我才觉得原来我离鲁迅先生的距离,竟然也只隔了身边这位老人。”特特说。
一瞬间,我们都沉默了,都不大想说话,而阳光,一如当年那个温馨的下午。
似乎,这是个不相干的故事,可是那份悠远的书香,却仿佛从那个下午,一直传到王府井书店的小小图书馆来。
作者:阎崇年,萨苏,本文摘自《遇见一家书店》。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