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6 16:5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南归》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比如对南归主题的理解、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感悟、对作者创作手法的评价等。
2. 理解作品:在写作之前,要充分了解《南归》这部作品,包括作者背景、作品背景、作品内容等,以便更好地进行观后感的表达。
3. 分析人物: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如主人公、配角等,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命运轨迹等,为写作提供素材。
4. 感悟主题: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如南归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故乡的情感等,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悟,写出有深度的观点。
5. 评价手法:对作品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分析,如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运用等,评价其优缺点,为作文增色。
6. 结构安排:合理组织文章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和自己的观后感;主体部分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手法等,并表达自己的观点;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自己的感悟。
7.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表达不清的情况。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8
(作者:江俊)每当秋风吹起,我总会想起范仲淹笔下那个苍凉的西北边塞。北宋庆历年间,这位以"先天下之忧而忧"闻名的文臣,在延州城头写下这首千古绝唱。它不是寻常文人案头的闲愁,而是一位军事统帅蘸着边关风沙写就的家国情怀,让我们跟随这位特殊"导游",走进千年之前的塞外秋色。
上阕如一幅动态水墨画徐徐展开。"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字如画龙点睛,带我们走进与众不同的边关秋色。南归的雁群掠过衡阳的天空,不似江南大雁的依依惜别,这里的候鸟决绝得"无留意",仿佛被凌厉的边风催促着逃离。四面此起彼伏的边声,既有战马的嘶鸣,也有号角的呜咽,更有风卷战旗的猎猎作响,构成震撼人心的边塞交响。
诗人用"千嶂里"勾勒出层峦叠嶂的天然屏障,一座孤城如棋盘上的棋子,在群山环抱中紧闭城门。这种视觉上的压迫感与听觉上的轰鸣形成多维度的战场体验,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金戈铁马的古代战场。最妙的是"长烟落日"的意象,既有"大漠孤烟直"的壮阔,又暗含"日暮乡关何处是"的苍凉,将时间与空间完美交融。
下阕笔锋转入内心世界,"一杯浊酒"成为打开情感闸门的钥匙。这酒不是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迈,也不是李清照"三杯两盏淡酒"的凄婉,而是混合着沙粒的苦涩,沉淀着将士们复杂的乡愁。"家万里"三个字重若千钧,道出了空间距离带来的心理重压,而"归无计"更将这种无奈推向极致。
"羌管悠悠霜满地"是神来之笔,笛声与寒霜构成通感意境。月光下的白霜既是真实的自然景象,又暗喻着将士们鬓角早生的华发。夜不能寐的将军徘徊城头,看着士兵们和衣而卧,铁甲上凝结的夜露与思乡的泪水早已不分彼此。这种集体无眠的夜晚,让"将军白发征夫泪"超越了个人情感的范畴,升华为整个边关的群体肖像。
"燕然未勒"的典故用得恰到好处,东汉窦宪大破匈奴后刻石记功的典故,在这里化作沉甸甸的责任。范仲淹何尝不想"了却君王天下事",但现实是西夏骑兵虎视眈眈,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如野草般疯长。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归无计"三个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词中始终涌动着两种力量:向外是"长烟落日"的豪迈,向内是"羌管悠悠"的柔情;向上是"燕然未勒"的壮志,向下是"将军白发"的沧桑。这种张力让整首词如同紧绷的弓弦,在豪放与婉约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点。当我们读到"人不寐"时,仿佛看见烛光摇曳的军帐中,将军正在地图前沉思,他的影子投射在牛皮帐篷上,与万千士卒的身影重叠。
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吟诵这首词时,不仅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更能感受到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范仲淹用文字建造了一座精神的烽火台,那里燃烧着知识分子的担当,闪耀着武将士卒的忠诚,更流淌着中华文化中深沉的家国情怀。
这杯浊酒里的滋味,是戍边者的乡愁,是读书人的气节,更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钙质。每当秋风再起时,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向这些守护文明星火的先辈们,献上最诚挚的敬意。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