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道家的基本思想》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6 20:15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道家的基本思想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明确要探讨的道家基本思想,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阴阳平衡等。
2. 了解背景:对道家思想的起源、发展及代表人物有所了解,如老子、庄子等。
3. 结构清晰:作文应具备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使文章层次分明。
4. 论证充分:运用道家经典著作中的观点和事例,对所探讨的道家基本思想进行论证。
5. 语言规范:遵循作文的基本规范,如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避免错别字等。
6. 观点鲜明:在论述过程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思想进行对比。
7. 举例生动: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使道家思想更加贴近现实,增强说服力。
8. 注意篇幅:根据作文要求,合理安排文章篇幅,避免过长或过短。
9. 引用经典:适当引用道家经典著作中的语句,增强文章的学术性和权威性。
10. 避免偏颇:在论述过程中,要客观公正,避免对道家思想进行过度美化或贬低。
以下是作文的一个基本框架,供参考:
一、引言
1. 简要介绍道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2. 提出本文要探讨的道家基本思想。
二、正文
1. 道
什么是道家思想?它的要义是什么?
古哲人老子的“道生—道德—道相—道势”宇宙论框架的理论学说,代表着中国最高的形而上学,也代表着中国哲学的诞生,以及中国哲学宇宙本体论的理论根基。古哲人老子建构“道”的学说,就是在探寻、解释宇宙世界的本原问题。而且,迄今为止,还是老子率先提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皆从道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于“道”。并且,老子解释了是“无限无体的阴阳者之本之一”创造了“有限有体的阴阳者之体之多”的宇宙万物,解释了宇宙世界的“第一推动者”的阴阳行为原则之德之势,以及解释了宇宙万物都遵循服从于“自然的行为原则”之德之行。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道”在生化万物的活动中,始终遵从自然的行为原则,亦即“道法自然”。因此说,古哲人老子建构“道”的学说,代表着中国古哲人认识主体从“有神”的思维向“无神”的哲学思维跃迁的重要标志。
西方哲学或伦理学在理论上就没有“道德观”的学说,或者说,西方哲学是无法解释、什么是道德普遍原则。其原因是,西方哲学舍去了“上帝”(宇宙本体)与“上帝的行为原则”(宇宙本体的行为原则)的追问与解答,使得西方哲学家的理论观点或给出的哲学概念都不具有终极性、普遍性、绝对性,他们所给出的结论或哲理概念只具有相对性。因此,西方哲学家是无法解释、“第一推动者”的行为原则之道德。这就是我为什么说西方哲学是没有“道德”理论学说,或者说,西方哲学是没有“道德观”的。然而,西方哲学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或充其量可以认为是相对性的人的伦理。在近代,由于日本和中国学者没有透彻地理解中国古哲人称谓的“道”与“道德”的哲理本义,将西方哲学中的" Morality"错译成“道德”,使得中国哲学核心概念“道德”被狭义化,进而严重影响了后学和中国哲学的范式。
要理解中国哲学核心概念的“道”、“道德”的定义是什么?那么,首先我们要理解中国古哲人老子称谓的“道”,其哲理本义是什么?进而我们才能理解、解释“道”之“性”的行为原则之“德”,即“道德”。简单说,哲学是研究宇宙万物的终极性、普遍性与普遍行为规律的学说,也就是说,
哲学概念一定要具有普遍性,以及哲学概念要给出哲理性的定义。哲学,不是哲学家的名言或格言的集合,如"我思故我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等命题,也不是哲学层面里方法论的“逻辑”,“否定之否定”,更不是狭义的西方哲学“第一性原理”。中国哲学核心概念“道”的定义是什么?根据老子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哲理本义,我在哲学范畴给出“道”的终极性、普遍性与普遍行为规律的定义:
“万物之本之一”生化“万物之体之多”的生命机制中,“有与无”共同存在,“无”依存在“有”之中,并且“无以势之行”之形式,依存在“有”的目的之中,称之为道。或者,宇宙生化之道,是道中的“有与无”共同存在,“无”依存在“有”之中,并且“无以势之行”之形式,依存在“有”的目的之中,称之为道。即,老子说的“道可道”。注:老子的“有”与“无”是具有最为普遍性的、极高抽象性的、哲学概念的一对共同存在的名词,不是科学范畴里的“有”和“无”是一对反义词及概念。在无限无体的“万物之本之一”中,“有”反映的是无限无体(无质量)的阴阳双方之精,“无”反映的是阴阳双方之间的“气”之“势”;在有限有体的“万物之体之多”中,“有”反映的是宇宙物质世界,“无”反映的是宇宙精神世界。“有”是“无”的本体,“无”依存在“有”之中而共同的存在,不存在“无”与“有”,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伪命题,或截然的相互孤立、对立、反义的科学概念的“无”和“有”。老子曰:有无相生。
中国古哲人老子称谓的“德”,主指“道之德”或“道德”。即,道是德的本体,德依存在道中而共同的存在。道德的本义是指宇宙本体的行为原则,也就是指宇宙万物的行为原则。因此,“道德”也就是人类世界之上的无时间、绝对性、终极性的“道德普遍行为原则”,或者“道德普遍原则”。特别指出:西方哲学是无法解释、“道德普遍原则”是什么?其原因,西方哲学是无法解释、“上帝的行为原则”是什么?
道德普遍原则,必须具有一般的形式,必须普遍有效适用于一切场合和一切人,即适用于宇宙万物(不涉及具体的人、习俗、宗教、意识形态)。也就是说,针对人道而言,道德普遍原则能够作为人类相对行为标准秩序的终极绝对标准来接受。正因为,“道之德”是最高的、无时间、绝对性的道德普遍原则,所以“道之德”之“和”的行为原则,就是全球人类自身有时间、相对伦理道德的本体,就是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共识,就是全球人类社会中不同的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必须遵从的伦理道德底线。然而, 中国古哲人称谓的“道之善”或“道之德行”,即为“道德理性”,其本义是指宇宙万物的行为理性(简称:道理)或宇宙万物的“伦理”。那么,“宇宙万物的伦理”的英文译法对应于西方“ethics”, 其实两者的本义也是不同的。
道德理性,就是道之本之“一”的精气,在生化万物的过程中存在物质理性、生物理性和万物的伦理性,进而体现出“道之善”。正因为,客观存在道德理性,这就为人类认识世界、认识真理提供了本体。所以,人类认识主体所认识的物理化学规律、生物生理规律、万物及人类伦理,都要遵从最高的道德理性,或者说,都要遵从最高、最为普世的自然价值取向客观的行为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