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7 06:12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校园作文素材作文写作注意事项
正文: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作文素材。然而,在运用这些素材进行作文创作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事项,以确保作文的质量和效果。
一、真实反映校园生活
1. 选择熟悉的素材:作文素材应来源于自己的生活,这样更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我们可以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入手,如课堂上的趣事、校园活动、师生之间的互动等。
2. 生动描绘场景:在描写校园生活时,要注重细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场景展现出来,让读者身临其境。
二、突出主题,紧扣中心
1. 明确作文主题:在写作之前,要明确自己的作文主题,确保素材的运用紧紧围绕主题展开。
2. 突出中心思想:在运用素材时,要注重挖掘素材背后的深层含义,使作文更具深度和内涵。
三、合理安排结构,层次分明
1. 合理安排段落:在作文中,要合理安排段落,使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2. 注意过渡:在段落之间,要使用恰当的过渡词或句子,使文章更加流畅。
四、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1. 恰当运用修辞:在作文中,要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2. 注意语言的锤炼:在表达时,要注重
请关注抖音、号 “国文山海”
《校园牡丹情》 国文山海校园的幽谧一隅,时光宛如一位温情的画师,悄然将牡丹的绚烂多姿绘入青春长卷,留下一抹浓得化不开的绮丽色彩。暮春时节,似一首悠扬小调,阳光如温柔纱幔,轻轻覆在校园广场上。绕过那如历史长者般庄重的教学楼,不经意转身,嘿,竟与那片牡丹园撞了个满怀!一圈质朴的竹篱笆,如忠诚卫士,悉心守护着这片牡丹。它们似被岁月藏起的珍宝,在这方小天地里静静散发独特光芒。步入牡丹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牡丹叶,宛如大自然谱写的灵动诗篇。那层层叠叠的叶片,如翡翠精心雕琢,闪烁着生命光泽。宽大厚实的叶片,边缘微微卷起,似大自然巧裁的精美花边。阳光如细密金线穿透叶片,清晰勾勒出岁月脉络,仿佛诉说着古老而鲜活的故事,让人怎能不沉醉其中?而那花朵,更似从神话中走出的精灵,美得令人窒息!一朵朵硕大牡丹,如华丽裙摆,在微风中肆意舒展,演绎着世间的繁华艳丽。层层相叠的花瓣,柔软细腻如丝绸,轻触上去,仿佛能触摸到时光的温柔。看那深紫色牡丹,似岁月沉淀的美酒,散发着神秘高贵的气息。微风拂过,花朵轻轻摇曳,如身着华服的仙子在云端翩翩起舞,姿态如诗如画,让人怎能不深深沉醉?伴随着明丽的晨光,同学们背着书包,精神抖擞地大步迈向教学楼,他们或是三两成群,欢声笑语如清脆鸟鸣,洒落校园各处;或是独自一人,脚步匆匆,似怀揣梦想的追光者。活泼的少年与牡丹艳丽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鲜艳花朵如青春燃烧的火焰,热烈张扬;同学们的身影似青春跃动的旋律,充满活力与朝气,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场景!凝视着这些牡丹,往昔校园奋斗的日子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我们如牡丹一般,在青春季节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养分,积蓄破土而出的力量。只为未来某一天,能在岁月长河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璀璨光彩。牡丹盛放是对春天最深情的礼赞,我们的拼搏又何尝不是对青春最崇高的致敬?总之,校园里的牡丹,不只是一道美丽风景,更是青春岁月的永恒见证!它们在阳光下无畏绽放,迷人芬芳如温暖鼓励,激励着我们在求知路上勇敢前行。愿我们都能如这牡丹一般,在青春舞台上绽放最绚烂的自己,不负似水韶华,不负如梦的校园时光!图说:夜光杯校园行活动来到行知实验中学 新民晚报记者 陶磊 摄(下同)
昨天下午,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指导,新民晚报主办的“夜光杯”校园行活动走进了行知实验中学。由上海大学创意写作博导、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特聘教授谭旭东主讲“谈谈阅读如何促进写作”。谭教授将阅读与作文之间的关联度,以及如何从阅读经典美文出发去挖掘作家的思维方式娓娓道来,大量生动的案例又是信手拈来,让高中生们备受启迪。
图说:谭旭东教授引导学生思考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
行知实验中学的校址系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旧址。1946年6月9日上海新民报晚刊(新民晚报前身)刊发消息:“陶行知氏于抗战时在重庆市区草街子创设之育才学校,收容战区儿童,采取自由发展天才之教育制,极著成效,自陶氏来沪后,即积极筹备迁校事宜,现已稍有头绪,校址可能由某人捐赠在沪郊附近,一俟决定后即可着手迁移。”后来迁移建立学校的旧址就是现在的行知实验中学所在地。
图说:行知实验中学的校址系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旧址
谭旭东说,学校的这段历史佳话也让他思绪万千。因此,他的讲座从童年时家庭生活的艰难、母亲悉心的呵护、靠采野生药材挣钱购买了第一本新华字典等几个小故事入手,引导同学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富贵的学习机会。“正是这本小小的字典,为我的阅读打开了一扇门,让我可以一本接一本地去阅读世界名著。”他说,很多同学经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就是自己也读了不少书,为啥一到写作文时就觉得缺乏素材无从下笔呢?对此,谭教授解释说:“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缺乏‘感受力’,即对生活的感受能力,还有对真善美的感受能力。比如读《红楼梦》,我们能不能从四大家族的衰变、从全著200多首诗的意境,以及主要人物的最后归宿等角度去分析曹雪芹是怎样感受社会、感受人生的呢?再比如,当我们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我们能从中读出杨万里对大自然美景的真切感受吗?有了对身边人、事、景的熟悉与感受,何愁没有写作文的素材呢?正是从这一点来说,许多写作的素材不是‘找’来的,而是从生活中感受来的。”
高一的盛欣瑜同学说,谭教授的报告给她的最大启发就是对成长的感悟,这里面就有着写不尽的素材,作文的逻辑性、思辨性哪一样都离不开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思索。潘之琳同学则认为,从提笔到写完一篇高中的议论文,其实也是一个思维发散的过程,从构思观点到找论据再到语言组织,的确要像谭教授讲的那样,多从名家名作里去学习和效仿作家们是怎样直面生活、剖析生活的。
“一篇好的作文究竟该如何立意?”“初中记叙文侧重于生活的体验,高中议论文还需要平时生活的积累吗?”“从注重情感表达向注重逻辑思辨转化,在写作技巧上又该做哪些训练呢?”行知实验中学的高中生们不断提出心中的疑惑。
图说:行知实验中学学生踊跃提问
谭教授的则是将落脚点放在引导同学们认真去想一想,仔细再读几遍小学课文里曾经学过的散文《落花生》。许地山的文字非常质朴,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读《落花生》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把一件事讲明白了,把一个道理讲清楚了,这就是成功的文字表达。换句话说:最美的语言就是‘用对了’的语言。”
新民晚报记者 王蔚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