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7 21: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树的故事读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这篇读后感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可以是关于树的象征意义、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等。
2. 概括故事:简要概述故事的主要情节,包括树的生长过程、遭遇的困境、最终取得的成就等。概括要准确、简洁,避免过多细节。
3. 分析故事:结合故事内容,分析树所象征的意义,如坚韧、生命力、和谐等。可以从树的成长过程、遭遇的困境、取得的成就等方面进行阐述。
4. 表达感悟: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谈谈对树的故事的体会。可以谈谈故事对你生活、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你对树的敬佩之情。
5. 举例论证:在表达感悟时,可以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佐证你的观点。例如,你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树给你带来的启示。
6. 结构清晰:作文要有明确的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故事背景和自己的观点;主体部分阐述观点和感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自己的观点。
7.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同时,注意语言的规范性,避免出现错别字、语法错误等。
8. 观点明确:在表达观点时,要
《中国网·中国湖北》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中国网专门设立、全方位服务新时代湖北外宣的专业平台,投稿邮箱:yanx@china.org.cn,联系电话:027-88221118,传真:027-88221101
【编者按:日前,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撰文《古树的情怀》,向黄冈市干部群众推荐阅读《树梢上的中国》一书。刘雪荣同志的这篇文章,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黄冈创建森林城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古树的情怀刘雪荣▲独木成林|摄影:王俊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是由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科普作家梁衡所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树梢上的中国》。初见此书,眼前一亮。开卷展读,掩卷沉思,爱不释手,如沐春风。于是情不自禁将这本书推荐给大家,与大家分享。
书的扉页上写着:“在伐木者看来,一棵古树是一堆木材的存储;在科学家看来,一棵古树是一个气象数据库;在旅游者看来,一棵古树是一幅风景的画图;而在我看来,一棵古树就是一部历史教科书”。
作者在前言中开门见山,“这是一本专题散文集,想从过去没有人用过的角度,来看环保、看生态、看人与树的关系。”写作之初,作者本想写一百棵人文古树,但动手之后才知难度之大。写一棵树要来回数千里,采访三四遍,耗时几年。所以只能将已经发表的22棵树(22篇散文)呈献给读者。
▲日照莒县浮来山千年银杏树(图源网络)
《华表之木老银杏》这篇散文写的是山东莒县浮来山上的春秋老银杏树。这棵树有“四奇”。一是树龄之老,距今已三千多年。《左传》记载公元前715年鲁莒两国曾在此会盟。二是树形之大,胸围15.7米,树高26.7米,树冠遮盖800多平方米。三是色彩之美,“在风中像一座隐隐闪现的金山,又像夏收后打谷场上遍布的麦垛”。四是名气之大,有说不完的故事,从古至今不知疲倦地讲述着“毋忘在莒”“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成语,讲述着晋代刘勰《文心雕龙》的故事,讲述着与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杨虎城等古今名人的交往和友谊。这哪里是一棵树啊,分明是一座底蕴厚重、荡气回肠的自然、历史、文化博物馆。
▲斗立树|摄影:汪利群
这22棵古树分布在从东海之滨到天山脚下、从林海雪原到天涯海角的祖国大地上,古树的故事从远古到当代,作者带领我们展开了一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时空旅行。读着读着,我浮想联翩、思绪万千。联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顿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从政治的、科学的、文化的、民生的角度深刻认识树木和森林,重构人与森林的和谐共生关系。毫无疑问,《树梢上的中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解读的范本。
▲柏木和香樟|摄影:汪利群
人类从森林中走来,森林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的祖先本是狩猎采集者,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从树上来到地上,大约20万年前走出非洲,扩散到世界各地。但人类的基因里始终保留着对森林的记忆和渴望。就像那首歌唱的“我一见你就笑”,我们见到森林就兴奋,读到梭罗的《瓦尔登湖》就共鸣,听到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就律动。中华文化的瑰宝唐诗宋词写在哪里?写在“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里,写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里,写在“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里,写在“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里,写在“杨柳岸,晓风残月”里。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森林,就没有唐诗宋词、没有《本草纲目》、没有中华文化。
在今年植树节召开的全市创建森林城市动员大会上,我提出“三个拼命”。一曰拼命栽树。森林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提高森林覆盖率,让森林和绿色无所不在。山上、路边、田边、水边、房前屋后,所有能栽树的地方都应植满种足。二曰拼命护树。每一颗树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自然界的寒来暑往、山崩地裂,都收录印刻在树的年轮里。必须依法保护每一棵古树。“砍树如砍人”,任何情况下任何说词都不能成为任意砍树的理由。每一棵大树的移栽都是对生命的亵渎,都会摧残乃至葬送一棵大树的生命。三曰拼命讲树。树有生命,树有历史,树有文化,我们要用心用情讲好树的故事,给每一棵古树写一篇文章、作一首诗、拍一段视频、建一份档案,为子孙后代留下和传承文化的血脉。栽树、护树、讲树三位一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轻描淡写,得过且过,当然无济于事;唯有“拼命”,方能振聋发聩、磨杵成针、见到成效。
在本书的后记里,作者提出创立“人文森林学”,实施“人文森林工程”,倡导“重回森林”生活模式。他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唇齿相依,唇亡齿寒。人类既是森林的朋友又是森林的大敌,通过‘人文森林’的推行,化斧锯为甘露,必将带来绿色满人间。”这些观点,我是完全赞成的。
【刘雪荣简历】
刘雪荣,男,1963年9月出生,汉族,湖北天门人,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8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工商管理硕士。
1980.09--1984.07华中工学院电力工程系电机专业学生
1984.07--1985.03十堰市汽车制动蹄厂车间主任助理、团委书记
1985.03--1985.12十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
1985.12--1987.03十堰市汽车制动蹄厂宣传科长
1987.03--1987.09十堰市委组织部干事
1987.09--1989.06十堰市委办公室秘书科干部(1988.04任副科级干事)
1989.06--1992.10共青团十堰市委副书记
1992.10--1997.01共青团十堰市委书记、党组书记
1997.01--1998.09竹山县委副书记、县长
(其间:1994.09--1997.07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学习)
1998.09--2000.06竹山县委书记
2000.06--2001.12十堰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其间:2000.03--2001.03美国俄亥俄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习)
2001.12--2003.02黄石市委常委、统战部长
2003.02--2006.07潜江市委书记
2006.07--2006.08黄冈市委副书记
2006.08--2007.01黄冈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2007.01--2013.02黄冈市委副书记、市长(其间:2008.09--2008.11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专题研究班培训;2009.10--2010.01中组部第九期外语强化训练班培训;2010.07--2010.08美国哈佛大学中组部“政府高级管理者项目”学习培训班学习)
2013.02--2016.01黄冈市委书记
2016.01--2016.03黄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2016.03--2018.01黄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委党校第一校长
2018.01——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委党校第一校长
《爱心树》这一本书是我看过最好看的书了,这本书讲了一棵大树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
书中讲到,大树能够实现别人的愿望,于是这个小男孩就不断地向大树提出愿望,想要各种东西。大树为了满足男孩的愿望,把自己的树干都砍了下来,做成了木船送给了小男孩,这个男孩还不满足,还要大树给他做个能休息的地方,大树只好将自己剩下的树墩都拿出来给男孩当凳子用。这个故事里的男孩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小男孩,那么那一棵大树就是代表过于爱溺小孩子的大人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身为一个小朋友,要体谅家长的辛苦,向大人提出要求时,先要想一想这一个要求到底过不过分,我们大家千万不能像书中的小男孩一样。只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先思考。
爱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它让我们世界更加美好。所以,让我们像“爱心树”学习吧!人与人之间才能多一分信任!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