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7 21:50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围绕党的根本思想路线展开论述。可以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政策或现实问题进行阐述。
2. 理论基础:深入了解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的理论内涵,包括其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地位等。确保在作文中对党的根本思想路线有全面、准确的把握。
3. 结构安排:合理规划作文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的背景和意义;正文部分展开论述,从不同角度阐述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的重要性。
4. 内容充实:在论述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事实、数据、案例等素材,使作文内容充实、有说服力。可以引用党的经典文献、领导人讲话、历史事件等,以增强作文的理论深度。
5. 观点明确:在论述党的根本思想路线时,要立场坚定,观点明确。既要肯定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的正确性,又要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6.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避免出现错别字、语法错误等。同时,要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使作文更具可读性。
7. 逻辑严密:在论述过程中,要保持逻辑严密,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要有紧密
集理论之思,汇大家之言。《理论圆桌会》栏目,紧跟理论热点,关注理论动态。
本期主题: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把“改进调查研究”摆在第一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深刻阐释了什么是调查研究、为什么要重视调查研究、怎样做好调查研究等重要问题,把我们党对调查研究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关于什么是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从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层面,深刻阐明了调查研究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的辩证统一。党员干部要认识到,之所以说调查研究是了解实际、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正是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运用于实际工作而得出的客观结论,彰显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融通。党员干部要认识到,只有通过深入群众的调查研究,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才会获得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决策;也只有使这种认识和科学决策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而实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加强党的理论武装的有机联系。党员干部要认识到,只有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调查新情况、研究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才能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成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全文】
通过调查研究来破解难题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毛泽东通过对井冈山和中央苏区的深入调研,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邓小平走遍全国多省市,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调研开局、调研开路,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召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文件起草组组长,全程擘画、组织调研、精心指导、把脉定向,部署38个重点课题、指导16个调研组分赴全国各地,广泛集中党内外智慧,形成重大改革命题,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描绘了蓝图。可以说,我们党10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接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历史。【全文】
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重在求“深”,不能只看“花瓶和盆景”,更要看“后院和角落”
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重在真发现问题、真面对问题、真解决问题,只有把更多目光投向看似不那么光鲜亮丽的“后院和角落”,多从细节细微处用功用力用情,多朝着基层走、奔着问题去、向着难处攻,始终秉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才能让调查研究真正成为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担当的有效途径。有的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时搞得大张旗鼓、热热闹闹,到头来却什么实际问题都没有发现,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这背后,或许有工作方法不得当的原因,但也不排除是因为调研的形式主义色彩太浓、官僚主义味道过重。还有个别领导干部在调研时习惯于坐在车上沿着设计路线隔着车窗看亮点、看表面,只看到了面子上的光鲜亮丽,却忽视了“后院和角落”的急难愁盼。这种“观光式”调研,不仅失去了调查研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而且疏远了党群干群关系,对党和国家事业有百害而无一利。在调查研究中能不能走进“后院和角落”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既是检验调研质量的“硬指标”,更是检验领导干部担当作为的“试金石”。【全文】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学习时报)
点击查看“理论圆桌会”栏目专题
作者:张志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
“两个结合”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方法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这说明,“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成功的根本途径,“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因此,“两个结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实践方法论的地位。
“第二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第二个结合”作为方法和途径的意义,在于巩固了道路根基、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打开了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成为又一次思想解放,让我们具有了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让文化自信有了依托,让我们打开了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空间。
“第二个结合”在筑牢道路根基、打开创新空间、巩固文化主体性三方面的重大意义,成就了三种主体性,即文明主体性、文化主体性与创造的主体性。其核心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华文明主体性的根基,创造属于我们时代新文化的文化主体性。在这个意义上,“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从根本上解放出了文化创造的主体性,是树立文化创造主体性的方法和途径。
从实践性把握“两个结合”的关系
“第一个结合”是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针对理论教条的思想解放。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所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思想基础。实事求是就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实践的方法论。“第一个结合”作为思想解放,解放出的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方法。
那么,“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的关系是什么?
这就要从实践的三性关系来把握。实践的三性是指实践的客观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实践的客观性既是实践真理的物质前提,也是实践真理的效用标准;实践的客观性更是检验一切理论真理的前提和标准。因此,实事求是首先是实践客观性的表达。不过,实践的客观性也是需要主体去确认和发现的,实践的客观性也是主体认识的结果,这种对实践客观性的认识,就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在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里有实践的主体性,在某种意义上,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当然也包含着实践的创造性。因此,“实事求是”也是实践三性统一的结果,只是实事求是更加强调实践客观性的前提性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第一个结合”是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的“第二个结合”,应该说,是在实践客观性前提下,进一步解放实践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产物。“第二个结合”在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出面向未来的创造性。这种面向未来的创造性,不仅破除了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条,还破除了一切理论教条,更破除了对于脱离实际落后传统的教条。“第二个结合”解放出的文化创造的主体性,是在破除了复古主义、全盘西化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理解之后的创造,是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之后进行的更进一步的创造,创造出既前无古人、更无榜样可效法的新文明。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向人类示范的新文明。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第二个结合”是守正创新的方法论。基于以上的认识,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就是根据时代任务而形成的从实事求是到守正创新的方法论推进,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就是在实事求是基础上实现的守正创新,是在守正创新中对实事求是方法论的辩证综合。因此,“两个结合”从根本上也构成了一种求是创新的综合方法论。
“两个结合”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
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的实践进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作为实践真理而发挥作用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形而上学的理论教条,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体系。作为实践真理,来自实践,用于实践,理论不过是实践之间的中介,理论真理是朝向实践真理的中介。这是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共识,也是二者契合的前提。
正是在此意义上,“两个结合”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这充分说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一套实践的真理体系,它并非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理论教条。自主是基于实践客观性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自主的知识是超越西方主流社会科学所标榜的价值无涉的实践的知识论,所有以价值中立来标榜知识的客观普遍有效的知识论,都是以一种方法研究一切对象的方法论霸权,都是做不到实事求是的知识。自主的知识以实践为对象,以现实的总体性为对象,现实并非事实,现实是包含着主体性和创造性,涵盖着过去未来和现在的实践总体,因此,关于现实的知识必然包含价值、立场、主体及其对未来的创造,是关于实践客观性、主体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实践总体的知识。因此,自主的知识体系,作为人文社会的知识,关于人自身的知识,是研究人的实践的知识论,是由具体对象决定具体方法的知识论,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论,是通过解决实践问题而不断进行创造性实践的知识论,是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的知识论。这种知识论创造的知识体系,就是马克思所谓的历史科学或实践科学。
因此,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从根本上说,就是马克思所谓的历史科学或实践科学。“两个结合”作为将实践客观性、主体性和创造性解放出来的方法论,也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方法论,是建构马克思所谓历史科学的方法论。实事求是、守正创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方法论。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