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7 11:50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孔子及其时代背景,使读者对孔子及其教育思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因材施教思想概述: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进行概述,包括其内涵、意义和特点等。
4. 举例论证:结合具体事例,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贡等,展示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在实际教育中的应用。
5. 分析评价: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进行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a. 优点:强调因材施教思想的科学性、针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b. 局限性:指出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局限性,如过分强调道德教育,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等。
6. 当代启示:结合现代社会教育现状,探讨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现实意义,如:
a. 对教育改革的影响:提出因材施教思想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b. 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启示:强调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7. 总结:总结全文,强调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8.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简洁、生动,
人文课堂
孔子
他是光芒万丈的至圣先师,是读书人顶礼膜拜的素王,但他也是一个真实洒脱的人,《冬颖老师讲孔子》还原一个丰富又充满魅力的孔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阅读之声《人文课堂》推出《冬颖老师讲孔子》,更多完整音频,欢迎移步“云听”APP。
孔子教导学生是如同我们今天一样,一个班级很多同学坐在一起听老师讲同样的内容吗?
不是。
孔子的教育方式是因材施教,也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首先,区分智力的差异,讲授不同的内容。
为了因材施教,孔子非常注意区分人在智力水平、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把人的智力分为上、中、下三等。他说,中等智力以上的,可以给他讲授较难理解、比较深奥的问题;中等智力以下的就给他讲授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
孔子弟子中,既有“闻一知十”的颜回,又有“闻一知二”的子贡,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智力较低的学生,就教给他们与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识,否则欲速则不达。
再次,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孔子认为,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因此教学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教学的内容应各有侧重。《论语·先进》篇中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听到别人说某件事应当去做,那么是否应该马上行动呢?”
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还在世,怎么能不同他们商量就干起来呢?”可是,当冉有问同一个问题时,孔子却说:“立即去做吧!”
看到这一幕,旁边的公西华同学感到有些迷惑不解,就问孔子:“这两位同学问同一个问题,您的怎么不一样呢?”孔子说:“冉有平时胆小,做起事来容易退缩、保守,所以我鼓励他大胆去做;子路胆量过人,做事莽撞,所以我有意限制他一下。”
孔子就这样“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播讲人简介:
刘冬颖,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古诗词吟唱的传播与推广,出版《诗经八堂课》等多部作品;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古典诗词吟唱的新媒体传播”。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你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吗?孔子到底厉害在什么地方?
孔子厉害在不仅自己的思想见解深刻,而且有很敏锐的识人能力,只有真正识人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智者。
一个好老师,除了业务能力强、对知识的掌握扎实之外,对学生的了解,对不同的人的性格的把握,可能更为关键。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理念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一次,冉求问孔子说:“夫子,如果听到一件事,这件事是应做的事,那是不是应该立马就行动起来呢”?孔子:“是的,马上做”。又有一次,子路问孔子说:“夫子,应该做的事要听了就马上去做吗?”孔子说:“不是的,父亲和兄长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这话的意思其实是说,要跟其他人商量之后再去做。
孔子针对不同学生的同一问题,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这件事被弟子子华知道了,他觉得很不解,就问老师:“夫子,为何一个问题有两种答案呢?”孔子告诉他:“是的,是有两种答案,因为冉求的性格是做事畏缩多虑,行动力差,所以我要激励他;子路做事胆量过人,孔武有力,所以我要抑制他,这就是为什么一个问题两个答案的原因。”
孔子的带给我们的启发在于,世界上从来没有一陈不变的答案,也没有一陈不变的方法,一个人既要在专业知识、技能上站得住脚,又要在识人、察人、引导人上做到精准和恰如其分。在这则故事里,孔子的身份是一个老师,然而这仅仅是一则如何教育学生的故事吗?
其实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包括与包括家人在内的亲密关系相处中,“因材施教”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我们与家人之间,不可谓不熟悉,不可谓不亲密,但是你懂他/她的性格吗?你愿意倾听他/她的内心吗?你走进过他/她的精神世界吗?
所以,教育的本质,一方面是传授知识,另一方面是识人,然后在识人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更好地传授知识。而这种把关注点往识人方面倾斜的做法,在普通的人际交往和相处中,亦有很大的启发性。
春秋时期的韩非子在《说难》中曾有这样的观点:劝诫一个君王,何其难也,但不是难在我的观点不深刻,也不是难在我的口才不好,也不是难在我不敢说,而是难在如何去了解到一个君王的心理,然后用言辞去适应他的心理,进而引导他。这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因材施说”。
孔子是一个思考很深刻的人,更是一个目光跟锐利的人,他看懂的是人性、人情和人的内心世界,这是他最厉害的地方,他一生研究的都是“人”的学问,怎么识人,怎么和人相处,怎么和社会相处,怎么修持自己,怎么在人群中立足。
孔子是把为师之道、为学之道、为官之道、为人之道结合起来看的,这几个方面其实都是相同的,比如为师之道要因材施教、要诲人不倦、要教学相长,为学之道要学而不厌、敏而好学、学思结合、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为官之道要谨言慎行、少说多做、以身作则、持久不怠,为人之道要忠信仁爱、中和礼智。
一个人在社会上,最主要的是如何行得通,得到他人的认可,而关于这一点,孔子的非常简单:“说话忠诚信实,行为真诚恭敬,即使在蛮荒之地与蛮夷之人交往,也行得通,反过来讲,一个人若说话没有诚信,待人的行为没有恭敬,傲慢失礼,即使与乡邻相处,恐怕也是行不通的,也是得不到别人喜爱的。常将忠信笃敬四字存于心间,时时谨记,这样才能行得通”。
不管是孔子的因材施教,还是后面谈到的为人之道,其实我们看孔子的观点和做法,他的侧重点在于对人的关注。如果说世界由两个因素构成:事和人,那么只有关注到人,从人的因素着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不管是教与学,还是人际相处,人,总是最关键的方面,而事情,其实是为人服务的。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