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德行观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8 01:12

推荐《德行观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德行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德行观的核心观点和主题,以便在作文中有所侧重。可以从德行的定义、重要性、培养方法等方面入手。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观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德行观的主要观点,主体部分分析德行观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结尾部分总结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3. 论证充分:在分析德行观时,要充分运用事实、例子和理论进行论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a. 德行的定义:阐述德行的内涵,如诚信、善良、责任感等。
b. 德行的重要性: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层面,论述德行的重要性。
c. 德行的培养方法:介绍如何培养和践行德行,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
d. 德行观对现实问题的启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德行观对解决现实问题的启示。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尽量避免使用口语化、模糊不清的词汇,力求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5. 观点独特:在分析德行观时,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a. 德行观与其他道德

观影有感:德行 坚守 担当

最近去看了著名导演吴天明执导的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慨良多!这部影片通过讲述关中大地,无双镇水庄的唢呐匠焦三爷带领的焦家班由盛转衰的过程,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在传统与现代的剧烈冲突中,借助焦三爷和游天鸣的言行表达了对德行的敬畏,诠释了坚守与担当。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焦三爷作为无双镇为数不多的唢呐匠,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受到庄里庄外人的尊重,他的焦家班成员也能通过红白喜事、婚丧嫁娶的演出养活自己和家庭,甚至掌握着对亡人的终身评判权,沿袭着古老的演奏规则:亡人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

死后能由焦三爷吹上一曲“百鸟朝凤”不仅是对这个人一生德行、功绩最好的肯定与评价,也是整个家族莫大的荣耀。然而时过境迁,改革开放的号角如同一声春雷乍响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头,当焦三爷的徒弟天鸣成为班主,他再也没有能力带领他的游家班依靠吹唢呐这份技能来生存,无论是洋乐队的流行,还是村民不行接师礼,都从内外挤压着唢呐匠的生存空间,唢呐匠不得不前往城市打工谋求生计,游家班解散。

对无双镇的唢呐匠来讲,他们遭遇的是一场生存和规矩的礼崩乐坏。

焦家班由盛转衰的过程,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后许多传统行业走向衰败的一个缩影,是市场的触角伸进农村的必然,伴随着传统手工业的没落与消失,更多的是观念上的转变对人们内心的巨大冲击。

影片中蓝天白云、青草碧水,精致的小饭桌、浓浓的“小米”饭、绑在织布机上五颜六色的线条,都将我的思绪拉进那朦胧模糊的童年记忆当中。想到,焦三爷的唢呐吹给自己听,“百鸟朝凤”吹给德高望重的亡人,游天鸣为了给师傅的承诺坚守着这份已经没落的行当。在遭遇礼崩乐坏的时候,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们的脾气,证明了他们特有的德行、坚守与担当。那我的德行、坚守与担当又是什么?

作为儿子就是要孝敬父母,作为丈夫就是要爱护妻子,作为父亲就是要疼爱孩子,作为检察工作人员就是要“忠诚、为民、公正、廉洁”。

我想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追求,也是属于现代人应当具有的德行、坚守与担当。

(作者:西安市人民检察院 任静涛)

来源:陕西检察网

简凡-思无邪 随笔:道德的实践——读《世说新语》有感(一)

说起儒家文明,人们自然想到它是一种道德哲学,并且非常注重道德的实践。譬如儒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些“六艺”首先是一种技能,需要时时操练、实践。即使是在宦官横行,儒学衰微的东汉末年,许多家学深厚的士族仍然非常注重儒学的研修与实践。读《世说新语~德行》有云:“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著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是太史奏:‘真人东行。’”

文中讲到东汉太丘长陈寔拜访荀淑,他让长子驾,幼子拿着他的拐杖在后伺候。而荀淑让三子迎接贵客,让六子斟酒,其他的儿子上菜。其实在古代儒家是非常注重“勤洒扫,知应对,明进退”的,这些教育是放在蒙学阶段的首位的。因为洒水、扫地,应对宾客等各种言行都是要讲究礼仪,讲究规矩的。所以,需要孩子们不断研修、操练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在这种研修和操练中悟到礼仪的根本,也渐渐学会了担当。然后再读四书五经,再学历史。而儒家的“六艺”也是在读四书五经的同时学习的。

由此,我感到我们的先人是把德行教育放在首位,放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之中,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而反观我们的“应试教育”,家长往往不惜一切代价来保证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孩子分数高,所有的家务、劳动全部免除,更无需承担任何家庭责任。这种教育理念是极度病态的,它造就了一大批考试工具和分数的奴隶,同时也造就了孩子人格的缺陷。

写于2022年7月4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