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8 18:13
写作核心提示:
《师范生自我鉴定作文注意事项》
在撰写师范生自我鉴定作文时,以下事项应当特别注意:
1. "明确目的": - 确保作文的目的是为了自我评价,展示个人在师范教育过程中的成长和收获。
2. "结构清晰": - 作文应包含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如专业、年级等。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自己在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个人品质等方面的表现。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未来的努力方向。
3. "内容真实": - 避免夸大其词或虚构内容,真实反映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
4. "重点突出": - 针对师范生的特点,重点描述以下方面: - 教学技能:如课堂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 - 知识掌握:对教育理论、学科知识、教育法规的掌握程度。 - 个人品质:如责任心、耐心、爱心、团队合作精神等。 - 实践经验:参与的教育实习、教学活动等。
5. "逻辑严谨": - 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内容,使文章条理清晰,易于阅读。 - 使用恰当的过渡词,使段落之间衔接自然。
6. "语言规范": - 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
作者:陶慧(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在群星炳焕的唐代诗坛,李白无疑是光芒最为耀眼的“巨星”之一。他气挟风雷的天才诗笔与卓尔不凡的潇洒风姿,不仅在当时备受称颂,且遗响绵延至今。介绍李白、普及李白,是当代唐代文史研究学者未尝懈怠的工作。
詹福瑞、刘崇德、葛景春等合作注译的《李白诗集全注全译》,正是近来一部颇具代表性的李白诗歌普及著作。该书在原注者《李白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以海外影印静嘉堂文库藏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为底本,全收全注李白诗歌,并译为流畅的现代散文语体。翻阅此书,读者不仅可以毫无障碍地将李白的传世名作尽收眼底,于字里行间探寻他的人生轨迹与思想世界,还可透过“诗仙”的隽逸丰姿,感受盛唐的气象。
蓬莱文章建安骨
李白的诗歌今存世近千首,其诗风气骨高举、情感恢张、想落天外,又不失明丽自然,当唐之世,即有“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白居易《与元九书》)的评价。《李白诗集全注全译》全收李诗,编排体例一依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共分二十一类,即古风、乐府、歌吟、赠诗、寄诗、别诗、送诗、酬答、游宴、登览、行役、怀古、闲适、怀思、感遇、写怀、咏物、题咏、杂咏、闺情、哀伤。这一分类标准在今人看来或许不尽完美,各类之间难免存在交集,但将李白不同体裁、题材类型各置一卷,有助于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李诗丰富多样的风格类型,集中领略各类作品不同的艺术魅力。
全书首一类为“古风”,收录了李白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这组诗并非一时一地所作,诗歌主旨也各不相同:或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其一),阐述其诗歌理论,表明自己志在删述、复兴《诗》之正声的意愿;或称“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其九),借咏史以寄托自己激流身退的理想;“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其十七),则是记述安史叛军屠戮洛阳军民、大肆封赏逆臣的行径,愤怒沉痛之情溢于言表。《李白诗集全注全译》依照诗序,以“题解”“原诗”“注释”“译文”四部分,分别诠解此五十九篇,可谓纲举目张。其中“题解”主要叙述创作背景,对有据可考者尽量予以编年,并对诗歌主旨进行精要提示,“注释”兼及字词释义、异文校对、典故出处和诗意讲解等各个方面,颇见功底。
二十一种门类中,收诗最多的为“乐府”,这也正是李白历来最为人称道且最能代表他个性风格的诗歌类型。那些传颂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如《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静夜思》等,均被前人归于此类。其中,尤以《将进酒》最可见谪仙风采。书中“题解”指出,“将进酒”一名本为乐府旧题,大略以饮酒放歌为意。李白承古题兴发,引入个人遭际怀抱,开篇连用“君不见”领起两组长句,如黄河奔流直下,落天走海,气势恢宏。注引《唐诗合解》曰:“连用二个‘君不见’,是提醒人语。以黄河水为兴,高堂白发为承。”提示此二句的高妙之处。诗歌正文中,既有“但愿长醉不复醒”“与尔同销万古愁”等慨叹,又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豪言,在愤世同时未失自信昂扬之气。注释指出,诗中所用典故,多出自曹植诗、《世说新语》与《晋书》等文献,将诗仙的豪旷之气上接至建安气骨、魏晋风神,不可谓不精当。
《峨眉山月歌》(明版画) 选自《唐诗画谱》
天生我材必有用
作为唐代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人之一,李白的形象在历代“小说家言”的叙述中渐成神话。然而要真正还原这位“谪仙人”的历史形象,他感慨系之、心血铸之的千首诗篇,实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李白虽不像杜甫那样,生平行迹于诗文之中历历可考,但他人生的主要经历、重大转折,以及漫游行踪、日常交游等,亦皆可于诗中点滴见之。
李白幼年随家人迁居蜀地,少年时期于故乡读书习剑,后出蜀漫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西入长安,北上太原。其间游历所经,可于《李白诗集全注全译》中所载“登览”“行役”及部分“怀古”类诗中略见。之后,他“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又先后于嵩山、终南山、徂徕山等地隐居。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终于迎来人生中第一次重要转机,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临行之前,他写下了著名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欣喜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仿佛“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留别王司马嵩》)的人生理想,也指日可待了。
令人遗憾的是,李白以翰林待诏身份入宫之后,始终处在文学侍臣的位置上,并未进入正规官僚序列。从他这一时期所作的《宫中行乐词八首》《清平调词三首》等作品来看,玄宗对他的身份定位是很明确的。这与李白“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政治抱负显然不相符。理想屡遭挫败,又兼受朝中权贵谗毁,李白终于被赐金放还。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诗歌以排遣仕途失意的苦闷,如《行路难》《梁甫吟》《登金陵凤凰台》等。其中,《行路难三首》的创作年代,学界历来多有争议,或认为前二首为开元年间李白初入长安时所作。《李白诗集全注全译》则于解题中提出此三诗皆创作于“天宝初李白辞京之后”,并通过注释与译文提示读者,诗中所用之典故,如归隐以待时的伊尹、曾得燕昭王厚遇的郭隗、受谗被疏的贾谊等,正与李白天宝初在朝中的遭遇颇为相似。“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正是他此时苦闷心境的写照。
【唐】李白《上阳台帖》 故宫博物院藏
虽在仕途上遭遇了重大挫折,但李白的入仕之心并未就此消歇。当安史之乱发生后,他未加详虑便加入了永王李璘东巡的队伍,并写下一组《永王东巡歌》,歌颂永王军容的同时,抒发自己“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情壮志,以致后来因此获罪流放。对于自己的能力才华,他始终抱有高度自信,直到晚年,还想参加李光弼出征东南的军队,“冀申一割之用”,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做最后一次努力。透过李白的诗歌,我们可以看到这位谪仙人复杂的性情面貌,他既渴望功名又蔑视权贵,既向往自然又无法忘怀尘世,而终生如一的,是他始终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乐观心态,以及对于理想不言弃的执着精神。
今月曾经照古人
作为最能代表“盛唐气象”的诗人,李白其人在现代语境之下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他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风骨,“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的风神,以极强的个性魅力,令无数后世之人神往。从思想层面而言,他既有儒家“修齐治平”的入世理想,又有道家“逍遥齐物”的出世追求,同时还一定程度上受到佛教“空观”论的影响。与此同时,因早年师从赵蕤研习《长短经》,李白的思想中还包涵十分独特的战国纵横家特色。鲁仲连、范蠡等战国策士是他奉为偶像的前贤,像他们一样奋其智能以为帝王师,然后功成身退,“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是李白人生的最高理想。出身蜀地,又为他的文化性格增添了羌胡特色和游侠之风。可以说,李白多样合一的思想特点,正是盛唐文化自由包容、海纳百川的缩影。
至于李白的诗歌,更是完美承载了盛唐的江山风貌与时代气质。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的庐山飞瀑,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的三峡急湍;从“三山半落青天外”(《登金陵凤凰台》)“湖清霜镜晓”(《送友人寻越中山水》)的江南吴越,到“看花东上陌”(《洛阳陌》)“笑入胡姬酒肆中”(《少年行》)的洛邑长安……盛唐的江山胜景与都邑繁华,在他的笔下历历在目。他诗歌中所呈现出的昂然自信,以及积极用世的乐观精神,更是盛唐时代气质的最佳写照。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即便身当逆境,也应如扶摇九天的大鹏,自信“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
《李白诗集全注全译》 詹福瑞、刘崇德、葛景春 等注译 凤凰出版社
时至今日,诗仙风采与盛唐气象依然令人神往。要真正触及那一时代的历史脉搏,仍然需要适当的专业辅助。《李白诗集全注全译》一书可作为诗国长河上沟通古今的一叶扁舟。此书注译者作为唐代文学研究方家,以深厚的文史功底与细致严谨、洞见深刻的治学态度,以及优美流畅的文笔,使千载而下的读者得以在“题解”与“注释”中触摸古代诗歌的创作肌理,并于“译文”的当代散文语体中感受诗意的古今流动。虽然细读译文,其内容仍不免存有可进一步商榷之处,但瑕不掩瑜,且诚如注者在前言与后记中所说,古诗今译本就是一件极为艰难、很容易“费力不讨好”的工作,个中甘苦,恐难为外人所道。这部普及著作本身的嘉惠读者之功,仍是不可小觑的。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4日 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夏国强(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
生活在唐代鼎盛时期的李白,内与外都散发着强唐的盛气。他在诗歌写作上,一洗前代艳丽空虚,远绍《诗》《骚》风雅。李阳冰《草堂集序》云:“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李白在陈子昂汉魏以来五百年风骨莫传、风雅不作的道弊警论之下,擎旗发力,以斯人斯作独步当世,冠绝古今,其自论云:“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欤?”中国古代文人的这种自信与魄力不仅书写在文学作品中,更在人生抱负上,李白也是如此。安旗在《论李白》中说,李白的人生和唐王朝的起伏是密切联系的,在他的诗歌里表现得很通透。当我们欣赏李白的诗歌时,确实被他丰富的想象所震撼,往往会忽略他背后的愤懑与不平。刘熙载《艺概》论曰:“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而于嗣宗之渊放,景纯之儁上,明远之驱迈,玄晖之奇秀,亦各有所取,无遗美焉。”阮籍、郭璞、鲍照、谢眺在李白身上的复现,是放俊超群、远迈秀融,也是坎壈孤寂、郁郁难求。
李白擅长以歌行体来起兴写志,对情志的描写祖风雅而承乐府。胡应麟《诗薮》云:“凡诗诸体,皆有绳墨,惟歌行出自《离骚》、乐府,故极散漫纵横。”李白歌诗亦源于《骚》,主调浑雅阔大,孟棨在《本事诗》中评他为“才逸气高”,并记录贺知章在京见到李白《行路难》,誉为“谪仙人”,观其《乌栖曲》,叹之“泣鬼神”。由此李白的“非人间”称誉光赫,其作品中的天地磊落气也照耀人间。那么,谪仙人的人间书写又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李白为其友人崔成甫诗集序文中,推其诗为“犹《风》《雅》之什”,也借此表达了他的创作观:“观其逸气顿挫,英风激荡,横波遗流,腾薄万古。至于微而彰,婉而丽,悲不自我,兴成他人,岂不云怨者之流乎?余览之怆然,掩卷挥涕,为之序云。”这里不仅有广阔的天空大地,也有细微的人间感受,是《风》《雅》来源于人世又可以导引世事人心的再续,或可看成是李白人间书写的理据。在李白众多的诗作里,铺夸的比兴,华美的用典并不少见,因此成就了李白的独有写作风格,即跨越空间、时间,大气磅礴,吞吐风云。而“微婉”且“彰丽”,用在这些作品不甚贴合,难以窥看其中的“悲不自我”“兴成他人”之处。在《静夜思》中,却能找到这种韵味。
一般认为,李白的《静夜思》大约写于二十六至三十一岁之间,是李白出游之后的思乡之作。安旗以为,此诗情境似《秋夕旅怀》,又有“山月”之句,推测作于开元十五年。郁贤皓《李白选集》判断是“客久思乡”之后,约在“东涉溟海,散金三十万”之后,时间上相距不远。孙宏亮则不执此说,提出应在天宝六载至天宝八载之间,也就是李白四十七至四十九岁之间。这是李白两个不同的人生阶段。
作于开元十四年的《秋夕旅怀》及《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徵君蕤》这两首与《静夜思》意旨相近的作品,是李白在扬州卧病感慨所书。他二十六岁始出蜀地,诗中感慨虽多,但是仍然充满了“天外”“远山”“飞鸿”“连山”“银汉”等阔大意象,也有“目极”“心断”“梦长”“泣下”等情尽之辞。作于二十七岁的《山中问答》仍然充满了“别有天地非人间”之感。《静夜思》中的描写看起来就甚为淡然,与这些作品颇有风格上的不同。这首小诗中明以“床”开头,暗以“床”结尾。字句朴实无华,含义却隽永深刻。
“床”是什么,历来有三说,卧具之“床”、坐具之“床”和井上之“床”。从“床”的字形来看,《说文解字》解释即“安身之坐者”;从语音角度来看,“床”“装”语源相近,“床”字是崇母阳部,“装”字庄母阳部,仅声母清浊有别。因此,刘熙《释名》说:“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归结为词语性状,只要可以承载包容,就能够称之为床。坐、卧之床就是如此。那么井床有无这一功能,还得看出土文物的实证。河南汤阴白营遗址的水井之中有交叠为井字形状的横木,山东诸城前凉台汉墓画像砖上有井形的打水框架和底座。以此来看,井床是修砌井壁或代替井壁的承载木架,可以延伸至地面,成为挂吊桶的井架,有着承托物体之用,和今天的车床、机床类同。因此,四十七岁的李白所作《洗脚亭》“前有昔时井,下有五丈床”就比较容易解读,五丈的地下井床延伸地面,可以打水,以供行人歇脚,“樵女洗素足,行人歇金装”可得施行,否则五丈深床怎么供人洗脚,无从解释。再看李白关于“床”的其他诗句,除了明显为卧具的“床”和标明“胡床”的诗歌外,有似于“井床”的有《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水峥嵘。”《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二诗分别作于天宝八载和乾元二年,皆在《洗脚亭》之后。另一有争议的说法是“绕床”,出现在《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和《猛虎行》“有时六博快壮心,绕床三匝呼一掷”中,前作写于开元十四年,后作作于至德元年。《猛虎行》中的“床”显然不是井架,据此我们也不太能判断《长干行》之“床”是否为井架。宋人苏汉臣善画儿童嬉戏,在他的婴戏图中,有儿童水嬉,却未见儿童绕井追逐之景。或许这里的“床”也是博戏之床,尚未可知。
据此来看,李白或是来到金陵之后,在《洗脚亭》见到古井之床,颇为惊叹,故有“五丈床”之语。不久后作《静夜思》,首句“床前明月光”与“前有昔时井”场景正可照应,其后作品中就开始出现“井”“床”连用,也可算作李白诗歌的一个自证。
天宝八载,李白还写下了《寄东鲁二稚子》《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两首思家之作,均有“我家”入诗,以“肝肠”忧断为喻,愈见怀乡之迫切。虽与《静夜思》的相对雅淡不同,却和《静夜思》构成了一体的人间书写。《静夜思》中时间和空间都相对固定,不似李白其他的诗歌有很大的跨度,思绪飞越,无有阻滞。全篇以“床”起首,描述月光在静夜之中洒在井架前的空地上,看起来犹如起了一层薄霜。李白在夜半户外感觉到的寒冷,使其身心都有了悲秋的基调,会很自然地兴起回家的念头。当他抬头确认是月光而非秋霜,未至归家之时,于是低下头来,凝视月光下的井架,更添一份思念。用“井”来触发思念为李诗习用,如《陈情赠友人》“卜居乃此地,共井为比邻”,而《长相思》中“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栏”更把“思”“秋”“井”并举。井架此刻承载的也是一种情思。篇尾的“低头”见“井”,引发对故乡的思念,符合李白《静夜思》的主题。“低头之思”在白居易“闭目常闲坐,低头每静思”,以及后周延沼“万种方圆在目前,低头思虑万重关”等诗中还能看见,深思所引发的细微情触,都被一个夜晚所笼括,确实是既微细又显明。全诗首尾相扣,构成了静夜中思绪的反复叠加,“婉转”且“附丽”。李白在此处引发的感情留下了很多的空白,不仅仅有八载的思家之情,还有感人肺腑的共同感受。他用即见小景,写出人间共情。
李白诗中还有一首未知何时所作的《望月有怀》:“清泉映疏松,不知几千古?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无因见安道,兴尽愁人心。”像是《静夜思》的加长版,把“光”“月”“思”都铺写开来,诗中几千古的松,摇清波的月,还是一个从《静夜思》的人间返回天上的李白。
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中写道:“白,人也。”“白,野人也,颇工于文,惟君侯顾之。”在这篇有如身世自述的文本中,两次提到的“人也”,恰是李白对他“非人间”写作的人间告白。他自言不是“天地”,不能不告而知心意。但他《静夜思》中融入天地之间的自然表达,让后来者有了与之共通的人间感受。天宝六载到八载,李白在金陵滞留,是离开朝堂之后的失志时期,面对玄宗朝不可逆转的颓势,他的政治敏感使之痛苦不已。他所思的是故乡,也是朝堂。天宝六载,他在《送陆判官往琵琶峡》中说“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也可为《静夜思》的思念作一注脚。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8日 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