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3招搞定《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7 15:50

3招搞定《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即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可以从王守仁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目标等方面进行阐述。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王守仁的生平、成就及其在儿童教育领域的贡献,为读者提供背景知识。
3. 教育理念:分析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包括其教育理念、教育原则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教育目标:阐述王守仁对儿童教育的期望,如培养儿童的品德、智慧、才能等。
b. 教育方法:分析王守仁的教育方法,如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注重实践等。
c. 教育内容:探讨王守仁所提倡的教育内容,如儒家经典、文学、艺术等。
4. 举例论证:结合具体事例,如王守仁的教育实践、儿童成长案例等,来论证其教育思想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5. 比较分析:将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与其他教育家的观点进行比较,如孔子、孟子、陶行知等,以突出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独特之处。
6. 现实意义:分析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如对现代儿童教育的启示、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如果你拼尽了全力,都培养不好孩子,请了解一下王阳明的育儿观

孩子不学习、无志向、不工作怎么办?

沉迷网络、游戏、玩手机怎么办?

无法沟通、链接不上孩子的心怎么办?

孩子自闭、暴躁、冷漠怎么办?

在一次阳明心学沙龙活动中,很多人都提出了教育子女的问题,字字句句都充满了作为父母的苦痛和焦心。

@王阳明心学智慧认为:培养孩子,不妨参考一下阳明先生的一段话,里面说出了他的育儿观。然后再看一看他幼年是如何成长的,就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启发。

01王阳明的育儿观

王阳明对于孩子培养的观点概括起来是一句话:要顺应性情使天性自然舒发。

他在成年后回忆时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催挠之则衰萎。"

他说爱玩害怕拘束是人的天性,像树木一样,自然发展才能枝繁叶茂。压迫它不能长了。

他还说:"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要顺着性情使天性自然舒发。

由于王阳明是老年得子,所以我们无法看得他培育子女。但是我们可以看一看他本人在成长过程,尤其是幼年时期的成长过程,也很好地体现了他的育儿观。

因为父亲王华在朝为官,王阳明从小就是跟着爷爷奶奶,爷爷王伦品格高尚、饱读诗书,是当代有名的读书人,很多大户人家都请他当家庭教师。所以说,王阳明实际上得到的是当时最好的教育,因为有爷爷作为他在读书识字方面的启蒙老师。

当然爷爷王伦对他的教育,也是顺应性情,使天性自然舒发,因为家庭条件好,爷爷和父亲又都是开明之士,所以王阳明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对他日后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02王伦带出了神童

王阳明原名"云",后来王伦给他改名马上改名"守仁"。取自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希望自己的孙子用仁保守住自己的智慧。

王阳明也确实没有让爷爷失望。一天与王伦念书时,刚读出上一句,王阳明立刻就能接出下一句。

王伦又吃惊又高兴,问王阳明:"你怎么会背呢?"王阳明:"爷爷念的时候我不是听到了吗?然后我就记住了呀,小时候不会说话,现在当然可以背出来呀。"王伦听了心里乐开了花,连声称赞:"好孙子!你真是个天才!"

爷爷王伦不但让王阳明读万卷书,还带他行万里路。王阳明十岁时,父亲王华中了状元,到北京做官。第二年,王华为了对父亲尽孝,打算接王伦来北京居住。王伦开心,但是一定把孙子带着。

王华有以下3方面考虑:

第1、 他考虑到,余姚到北京去,路途遥远,正好让王阳明见识一下沿途风物,接触一下民情文化,这是一个难得长见识学习的机会;

第2、 王阳明天性活泼,顽皮可爱,一路上有孙子伴着,还可以一起说话解闷,自己也有个乐趣;

第3、 把孙子带到北京可以使他们父子团圆,京城可以增长见识,还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一举多得。

爷爷王伦对王阳明的培养就是以激发为主,不做任何预设,顺应了王阳明的天性,尽量创造条件让王阳明发挥,这对现代人是非常重要的启发,因为以分数为中心的教育是今天的主流,这一点无法避免。家长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把分数和孩子天性的舒发结合起来。

03十一岁的天才诗人

王伦带着王阳明走到金山寺时,在朋友的下喝酒。

当晚上月色静好,读书人聚在一起自然要做诗。可是大家都做得艰难,迟迟写不出好诗来。

谁都没想到王阳明做成了一首: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这首诗意境深远,具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出潇洒的气象。王伦的朋友们都纷纷赞叹,这孩子真是一个天才!

其中一位还有点怀疑,一个小孩子能做出这么有意境的诗?是不是提前准备好的呢?

于是就提出:"我要考一考,现在月色下,风景这么好,能不能以蔽月山房为题目,再来作一首?"

王阳明不假思索,立刻又做了一首: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大家一看,这首诗更牛了!不但有意境,还包含了美妙的哲理在其中。诗中表达出了一种深刻的洞察力,是一要超出了常识束缚揭示真理的理解和想象力。要知道这时的王阳明只有十一岁,而且也没有系统学习过写诗。

到了北京后,父亲王华给他开始找先生。在学校里,王阳明十分顽皮。经常有些奇奇怪怪的想法。

有一天,他问老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人生头等大事是什么?先生,读书才能有功名,大事是登第做状元。

王阳明说不对,人生头等大事是做圣贤。这差不多,被父亲王华听到了,笑他说:"凭你那,还想做圣贤?"

可是王阳明不为所动,他在有了这想法后,终生未改,不断地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努力,而且最终获得了成功。

今天,升学压力山大,为了考进一个好学校,各种拼纷纷上演,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培育人,为了让孩子在做人上成功,其他的都是手段。顺应性情,使天性自然舒发,这句话确实值得家长和老师们深思,而如何兼顾分数,需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最合理的选择。

备注:图自网络侵删

作者:向金-kimi曾经是武警老兵,今天在闹市修行,和你一起修心,传播正能量。更多内容请关注:@王阳明心学智慧

如果喜欢,请点赞、转发,分享给其他朋友,非常感谢!

李吉林儿童教育思想述评

2019年7月18日,中国情境教育创始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去世。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李吉林老师自1978年开始探索情境教学,历经几十载创立了“中国特色原创的教育思想流派”。今天,我们特别编发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叶水涛的文章,回溯并学习李吉林老师的儿童教育思想体系,再次感受她为了教育、为了儿童的师者风范和人格魅力。

——————————————————————————

李吉林,新中国培养的儿童教育家。她的儿童教育思想,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浸润着她对儿童深深的爱,处处闪耀着智慧创造的光芒。

儿童本位,心灵的寄托与不懈的追求

李吉林是一位儿童本位的教育家,爱儿童贯穿于她的一生。在李吉林的心目中,童年是那样的美好,儿童是多么的可爱!儿童有无数的奇思妙想,有穿越逻辑规定的直觉,他们那质朴的情感闪耀着纯真本色的光芒,好奇的追问包含着发现的灵性与创造的智慧,看似荒诞不经的言行却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然而,儿童又是不完善和成长着的,因此他们需要教师的爱护、教诲与引导。教师需要有充分的爱心与耐心。

爱儿童的前提是认识儿童。童年是生命的未成熟状态,同时又蕴含着无限的发展可能,充满着勃勃生机。作为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儿童必须通过学习应对成人社会所需的各种知识与技能,以适应未来生活的挑战。

童年与成人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心智系统。童年,这段漫长的未成年期,在人类改变世界和自身能力上所扮演的角色,其重要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正是基于儿童的发展心理,从爱护儿童与护卫童年发端。情境教育思想体现了李吉林对儿童的关爱之情,蕴含着她“发现儿童”、与儿童心心相印的教育智慧。

在西方,现代童年概念始自启蒙运动,儿童教育被寄予了启蒙理性的期待。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儿童的精神在最柔软、最易于支配的时候”,应当“使之遵从戒律、服从理性”。通过对儿童理性的培育,使儿童得到更好的成长,这无疑是必要的。但让理性凌驾于儿童的自然生命之上,反过来又扼制了儿童的自由发展。

在卢梭看来,儿童生来带有一种自然的善,教育的职责在于保护这种善, “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这与洛克所说的“最应该花时间、下苦功夫和努力的,是使他们养成德行的原则、实践良好的教养”,形成了显在的对立和反差。

“人之初,性本善”,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相信儿童为赤子,有先天的心灵纯洁。然而,又很难容忍儿童依天性自由发展,对儿童的教育是由外到内的严加管教与规训。朱熹的《童蒙须知》,对学童的衣食起居、言行举止、仪容外观,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王阳明的《训蒙大意》,也以立人为本,但对于怎样启迪儿童心智,如何培育儿童人格,他有自己的见解。“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他看到了童心之活泼、儿童好玩乐的天性,教育须容其“舒畅”,才能使其欣欣向荣、生长茁壮。

对中外教育史稍加回顾,我们便可以看到,对于儿童教育的必要性几乎没有什么分歧,但怎样看待儿童、如何进行教育,则大体有两种不同的思想。一种可以视作社会本位,认为应该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对儿童进行相应的规训与塑造;另一种可以视作儿童本位,认为应该从儿童的天性出发,对儿童成长进行相机引导。无论东方或西方,规训的教育与塑造的教育总占主流地位。

李吉林的儿童教育思想有其独特的价值,儿童本位的教育观与她的爱心与责任紧密地交织在一起。60多年的教师生涯,40多年的情境教育探索,一以贯之地热爱儿童,与儿童息息相关、心心相印。就此而言,中外的大教育家鲜有能与之对比的。李吉林对儿童理解之深刻,共同生活之长久,教学艺术之精湛,儿童教育理论之丰富与完整,中外大教育家也鲜有能比较的。李吉林儿童教育思想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但又是李吉林继往开来的原创性创造。

李吉林是长大的儿童,始终拥有一颗童心,这既是她的人格特征,也是她的学术个性。

生活本源,让儿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儿童是以整体的经验去整体地感知世界,在儿童的精神文化中,纷繁复杂的世界是一个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处于儿童的直观之中,也因此渗入了儿童的经验而成为充满童真和童趣的世界。“学校教育源于生活,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就进入到另外一个抽象的符号化的世界。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难题。李吉林的研究就是在探索一条途径,寻找到一个中间事物使它能够与生活连接起来。”这是资深教育学者鲁洁教授对李吉林及其情境教育理论的高度评价。

李吉林说:“1978年秋天,我走进了一年级的教室,当时语文教学的课堂是封闭的,没有形象、没有情感、没有生气,我觉得那是一片荒芜的土地,小苗在这儿不可能枝繁叶茂。”她勇敢地把孩子带出封闭的课堂,走进风光无限的大自然,孩子们睁大眼睛看着这五彩斑斓的世界,发现世界竟是如此美丽、神秘。孩子们兴奋得如同小鸟从笼中飞回了林间,幼小的心灵竟装得下浩瀚的宇宙。儿童对大自然场景的观察,以及由此得来的诱人的审美感受,让他们感动其中,激动其中,周围世界中智慧的源泉汩汩地在心中流淌。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旖旎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吸引儿童,激发儿童的美感,开阔他们的视野,唤起他们倾诉表达的强烈愿望。

李吉林说:“儿童通过感官非常具体地认识周围世界,这就加深了儿童对情境中画面的感受,唤起表达的欲望,让他们就一景一物说出一段话、写出一篇短文,虽短却言之有物。”儿童的习作尽管幼稚,但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照相式的直观,而是融进了思想与情感的创造,是以语言为媒介的思想情感与社会生活的融合。儿童的语文学习,不仅能获得抽象符号的知识,而且能勾连起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从而获得精神生命的成长。

情境教育将知识、儿童、生活三者衔接起来,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身心解放,并建构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诚如杜威所言:“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与规律的世界。儿童世界的主要特征不是什么与外界事物相符合这个意义的世界,而是感情和同情……”

情感本体,诗性的智慧与审美的意韵

情境教育以情为本、寓情于境,其显著特点为诗性的智慧与审美的意蕴和与儿童的童心、童趣心心相印。儿童世界是诗性逻辑的世界,充溢着强烈的感性色彩和浪漫主义想象。儿童的精神成长以想象力为基础,以思维的跳跃为特征,这是诗性智慧的发展,不同于成人的概念性智慧。

李吉林说:“中国古代文论‘意境说’,含蕴着东方文化的智慧和审美意韵,让我仿佛在迷雾中看到闪烁着温暖光亮的灯盏”“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若没有对“物”的感受,“情”如何“迁”;“情”不动,“辞”又如何发?情感既是文学创作的起点,也是儿童教育的起点。“意境说”是中国古典文论的精髓,内蕴非常丰富,它启迪了李吉林,情境教育的思想由此而发端与升华。

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在特定的情境里,儿童才有特定的感受;只有在审美的情境里,儿童才有审美的愉悦。教师的职责和匠心就在于教育情境的设置,在于审美氛围的营造。身临其境的审美感受与体验,唤起儿童探求、诉说、表达的急切愿望,学习过程自然而然地为儿童带来审美创造的快乐。

儿童教育尤其需要关注感情的温度,激活审美的感受,并以此感染学生的心灵。李吉林说:“‘美’的情境具有教育的多功能,魅力无穷。由此我想到美学,想到艺术,提出‘让艺术走进阅读教学’的创意,‘让阅读教学美起来’。”她认为,由此可以打开儿童学习阅读的新思路,甚至可以生出灵感,这是真正为了整合而跨界。

儿童是感性的存在,形象思维胜于抽象思维。马克思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语文教学只有扣住感性的形象,才能吸引儿童;只有艺术的表达,才能打开儿童的心扉;只有通过艺术的美感,才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潜移默化地引导儿童阅读走向深入。

情境教育是由“情”及“境”的教育,也是由“境”见“情”的教育。情境教育是化抽象为形象的教育,也是由符号返回生活的教育。情境教育唤起儿童的想象与联想,引导儿童在品味语言文字、鉴赏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领悟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技巧。对于儿童而言,阅读的过程既是接受的过程,也是发现的过程,更是形成自己独到见解的创造过程。

李吉林说:“课文本是有情有境,我运用艺术的手段与语言描述相结合创设情境,课堂上我和孩子们共同沉浸在美的教学情境中。”情境教育在符号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找到了儿童与文化适切融合的生长点。作为情境教育理论的创建者,李吉林终身保持儿童的本色与诗性智慧。哲学家、美学大师宗白华说:“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意境是‘情’与‘境’(意象)的结晶品。”

情境化的语文教学依据儿童的感性特征与自由奔放的思维特点,在语言文字的符号化教学活动中,精心构建充满儿童色彩和绚丽审美意韵的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切实有效培育了儿童的语感和美感,提高了儿童的语言应用能力,也培育了儿童对民族母语的亲近感与依恋感。

文化本色,民族风格与一方水土

情境教育是中国本土原创性的教育理论体系,具有最为本色的民族风格。情境教育理论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受益于民族文化的滋养,对李吉林教育思想形成影响最深的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代表作。

《文心雕龙》的“意境说”,是情境教学起步阶段的指路明灯。“意境说”让李吉林在苦苦求索中豁然开朗,她说:“我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将中国古代文论‘意境说’大胆地运用于小学教育,中国民族文化给予我智慧的启迪与理论滋养……‘意境说’,不仅为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进一步支撑了整个情境教育的研究和情境课程的开发。”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促成了由情景教学到情境教学的飞跃,推动情境教育理论走向成熟与完善。王国维从境界论上讨论“情”“境”问题,他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为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无境界。” “真、美、情、思”,这是情境教育的四要素,由此形成完整的体系,美也就成为情境教育的最高境界。

情境教育不仅适用于形象化的母语教学,同样适用于抽象符号化的数学教学。李吉林将生活展现、实物演示与艺术手段结合起来,“让儿童感悟数学的文化性和美感性,把数学教育中数学知识的获取、数学技艺的掌握与数学文化、数学美感熏陶三重功能结合在一起,从而丰富了儿童的精神世界”。情境教育从文化的高度与审美的视野来定位数学与数学教育,儿童的数学学习因此更为快乐、充实、高效。

李吉林生于江苏南通,长于南通,受教于南通师范学校,一辈子执教于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南通文化以崇文重教著称,对近代南通影响最大的是清末状元、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李吉林就读的南通师范是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由张謇创办。李吉林任教的南通师范二附小,是当年张謇的私家花园。由花园到学校,开现代学校制度的先河,寄托着张謇桃李满园的美好愿景。

教育是薪火相传的事业,南通敬师重教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宋代的胡瑗先生。胡瑷是宋初第一位大教育家,作为南通教育文化的奠基者,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见之于风土人情、教育气象和士子修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通崇文尚教的传统、有容乃大的风气,地方先贤谦和雅致又刚健有为的精神,给予李吉林开放的胸襟、兼容并蓄的心态和发愤图强的个性品格。

李吉林一直站在教育学术研究的前沿,有高屋建瓴的思想穿透力,情境教育作为非凡的理论建树,这与她的学习精神和文化心态有必然的关联性。情境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儿童教育思想,李吉林儿童教育思想惠及无数的教师及莘莘学子,在人类历史文化的长河里将永远闪耀璀璨的光芒。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李吉林(1938-2019),著名儿童教育家、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原所长、情境教育创始人。先后出版有《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诗篇》等多部专著。曾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中国教师报》2020年05月20日第12版

作者:叶水涛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