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3招搞定《关于古诗的演讲稿》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8 08:49

3招搞定《关于古诗的演讲稿》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演讲稿作文关于古诗,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可以帮助你撰写一篇精彩的作品:
1. "明确主题": - 确定你的演讲稿要传达的核心思想,比如古诗的魅力、古诗中的哲理、古诗的历史价值等。
2. "了解听众": - 考虑你的听众是谁,他们的文化背景和对中国古诗的了解程度,以便调整演讲的内容和深度。
3. "选择合适的古诗": - 根据主题选择一到两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确保这些古诗能够很好地支撑你的论点。
4. "结构清晰": - 演讲稿应该有明确的引言、主体和结论。 - 引言部分可以引用诗句或简述古诗的背景,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你的观点,结合古诗的内容和作者的生平,进行深入分析。 - 结论部分总结你的观点,并可能提出对未来的展望或建议。
5. "语言表达": - 使用简洁、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 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句式,以免听众难以理解。 -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增强演讲的感染力。
6. "内容丰富": - 除了对古诗本身的分析,还可以涉及作者的时代背景、文学风格、社会影响等。 - 可以引用其他相关文献或评论,以增强说服

宣讲家文稿:岁岁年年,生生不息——诗词里的中国节日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场讲座,讲座的题目是《岁岁年年,生生不息——诗词里的中国节日》。作为一名教师,我的专业是中国古典文学,同时我也非常乐于从中国文学的角度对中国文化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观察。

说起“岁岁年年”,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唐代刘希夷的两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短短两句,窥见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写出了花朵盛开与凋谢之间周而复始的规律。大家在读这首诗时,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年”和“岁”究竟有何不同。那么,我们就从这一点开始今天的讲座。

“年”和“岁”的不同,体现在历法上。中国传统历法是阴阳合历,“阴”指月亮,又称太阴星,“阳”指太阳。以太阳对地球照射角度规律为依据的历法和以月相规律为依据的历法合二为一,编制为中国的传统历法。在以月亮作为参照的这部分历法体系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年,也就是春节。在以太阳为参照的历法体系中,最重要的时间节点是冬至。所谓“冬至一阳生”,指的是这一天阴气达到极点,阳气开始回升。民间也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岁”和“年”是不一样的,比如过春节时我们会登门拜年,问孩子年龄时会说“你几岁了”。“岁”指的是从一个人生日的这一天到第二年生日这一天,这一闭合的恒星回归年。今天我们不必纠结于这些专业名词,只需知道中国传统历法可分为太阴历和太阳历。

一、太阴历中的伦理型节日

相较于太阳历,太阴历中的节日是我们更为熟悉的。太阴历参照的是月亮的圆缺状态。中国人与月亮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这里主要指的是情感上的联系。古往今来,多少人将自己的悲欢离合寄托在月亮上。如果月球是一艘小船的话,恐怕真的载不动这许多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们总是将自己的情感与月亮的圆缺规律结合在一起,这恰恰反映出在中国人的人伦观念中对团圆的看重。“团”和“圆”在自然界中最为直观的形象,最为显著的参照便是月亮。虽然太阳也是圆的,但我们没有办法长时间直视太阳。而我们可以尽情仰望月亮。

唐代诗人王建曾写过一首诗,“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夜,一轮圆月当空,所有人都在抬头望月。这是一个典型姿态。因这一动作,每个月的阴历十五都被称作“望”,八月十五被称作“八月望”,九月十五被称作“九月望”,阴历十六也因此被称为“既望”。月圆之望所反映的正是我们对人际关系圆满的期望。所以,依托于月亮阴晴圆缺的太阴历所产生的一系列节日,对于中国人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节日,比如中秋节。

相对月圆之日的十五,初一也同样重要。初一这一天看不到月亮,天空是昏暗的,故被称为“朔”。春节就在每年的正月初一,是中国人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到春节前后,会有几亿人为了团圆,返乡回家,形成“春运”。《红楼梦》中的荣宁二府过春节时会先进行祭祖,这是对血缘源头隆重的致敬。祭祖结束后,所有当世子侄会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红楼梦》称其为合欢宴。今天我们也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这种行为的目的正是加强对共同血缘的认同,缔结更加亲密且有秩序的家庭关系。从家庭这一基本单位展开,我们就能看出中国人对社会秩序的重视。正是依靠春节、中秋节等隆重的传统节日,一次次加强国人对共同血缘的认同以及对团圆的期待。

宋代王安石曾写过一首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岁”指这一天,“除”指除夕,“日”指除夕之后的次日。除夕,俗称大年三十,除夕之后的次日,俗称大年初一。从语词对应的角度看,“除夕”对应“元旦”。然而“元旦”这个词已被用于公历1月1日。从源头上看,辛亥革命废除传统历法,改行公历,这时才将“元旦”割让给公历新年。无论是从母语的完整性角度看,还是从节日色彩的完整性角度看,这一做法都让人感到可惜。“新桃换旧符”是传统民间习俗。新的一年,要在家门前挂上桃符,以驱邪祈福。

唐代诗人王湾曾写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同样是在描述除夕夜里辞旧迎新的时刻,诗人在长江上的一艘小船里,送走一年中最后一次日落,并东望大海,迎来新的一年中的第一次日出。这描述的正是守岁的习俗,全家一起看着太阳在地平线落下,又在拂晓黎明时看着太阳从地平线升起。

至此,我们通过中秋和春节对太阴历体系中的节日有了一定的了解。太阴历以月亮的盈亏规律,也就是月相,作为重要的时间节点。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节日体系?中国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族群,我们与天地日月的关系非常紧密。比如“今夜月明人尽望”“举头望明月”中的“望”,是非常典型的中国人观察自然,与自然产生联系的方式。《易经》将这样的方式表述为“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即“仰观俯察”。望日望月、观山观水,这些都是先民主动与自然产生联系的方式。

随着民族自身文明的进步,逐渐产生出远离自然的节日。比如,元宵节。虽然元宵节也是以月圆作为时间节点,但却不同于中秋和春节。因为中秋和春节的指向是家庭,是家人团圆的节日。在中国人的古典生活形态下,这两个节日是要在家庭中度过的,但元宵节却不必如此。古代的元宵节带有某种狂欢节的气氛。

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描述了南宋都城临安的元宵节氛围。元宵节晚上看灯、放烟花的习俗已经盛行于宋朝。“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如果不细读的话,很可能以为这是在说春天到来,树上的花都开了。但其实这里是一处比喻,如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辛弃疾将夜空中绽放的烟花比作春天的花开。南宋的夜空与现代城市中被灯光侵蚀的夜空不同,在那样深邃的夜空中绽放的烟花多么璀璨,消散下坠的过程又像是一场流星雨,令人惊叹。“宝马雕车香满路。”这时词人从天上看到地面,城市中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大街小巷中还弥漫着香气。这香气中一方面有烟火的味道,另一方面宋人重视用香。“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时视线再次升到天空,看到像玉壶一般皎洁光润的月亮在移动,这里是指时间在流逝。“鱼龙”是宋代百戏的一种称呼。可见,这座城市一整夜都有娱乐表演。这是南宋时期元宵节狂欢的一段记录。另外,根据史料记载,元宵节前后的这段时间允许仕女出游,也就是说允许女子在这一天出游观灯,真可谓是全民狂欢的节日。今日的元宵节已经褪去了全民狂欢的氛围,转而成为家庭团圆的节日。

节日发展史上,有这样一条规律可循:传统节日基本上都在逐渐指向家庭,逐渐指向关系的巩固和维系上,我称之为伦理型节日。

作者:董梅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文稿《 董梅:岁岁年年,生生不息——诗词里的中国节日 》

查看完整内容请到宣讲家网(WWW.71.CN)

讲诗小稿(一)

讲诗小稿(一)


本人写诗也有五、六年了,七七八八积攒了也有几百首。现在写诗是我心里的一方净土,每次写诗能让我沉静下来,我现在不能想象无诗的生活。我曾经写过一首《觅归》表达我的心情:

愚顽年少即离家,踏遍神州看落花。

私心寻觅无归属,人生何处不天涯。

当然,每一个爱写诗的人都希望有一天能集纂成卷,以留后人,为此,我写过《咏怀》诗二首:

1

丙夜常常秉短檠,雕虫不辍抚凡生。

几时集纂诗成卷,不负妄虚才子名。

2

每逢出差必有吟,捻须沉思苦至今。

他日若成诗一卷,此生不羡五候宾。

但事实上,虽然写了这么多,却没有什么理论上的研究,只不过在写的过程中读了不少书,积攒了一些“材料”。于是,简单写一写,作为一段时间来写诗的总结。但说实在的,我还未对诗词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因此,很难达到鞭辟入里的程度,只是简单写一写,作为对“诗”的简单的介绍。

一、关于诗。

(一)什么是诗?

一个较为传统的定义是“诗,言志而已;辞,达意而已!”在此基础上,后来的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进一步发挥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我的理解是“的都可以为诗”。为什么呢?康有为在其《诗集自序》中首先说:

“诗者,言之有节文者。”

这就是我说的诗得是“韵文”。

其后,康有为继续说:

“凡人情志郁于中,境遇交于外。”

二者如阴阳“交迫”,然后才有诗,这就是我说的,诗要言“志”。现在总有人认为,只有古诗或者说古代的诗才能称为诗,今人诸如“老干体”不能称之为诗。我曾经针对批判老干体不能称之为诗的现象写过一首诗:

《与诗友商榷》

网友胸中火,欲烧伪诗人。先踩老干体,后践复古尘。

效以物类聚,强以人群分。我有一言寄,解尔心中纷:

歌诗合时作,谁敢言自真。自有自点墨,谁晓他不深。

本道私心志,何必束法门。偶有小自娱,何妨斧凿痕。

骚客恒沙数,少有千古闻。岁月最公正,自能淘真金。

口下应留情,自为自福根。莫让无妄火,最终燃自身。

目前被普遍认可的中国文学史上的最早的诗歌作品,是写作于上古时期神农时代的《蜡辞》:

土反其宅(河流的堤岸),

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兴起),

草木归其泽!

“蜡”通现在的“腊”,“蜡辞”即腊月祭祀上天的祷告之词。从内容来看,这首诗是一首上古时期的农事祭歌。祷词竟然是诗的起源。

因此,程千帆先生在《古今诗选》前言中说:“就今天文艺科学的概念说,诗歌的样式并不限于过去被称为诗的作品。以汉语诗歌而论,周代的四言诗,汉以来的五七言诗,还有历代为数不多的杂言诗,本有诗名,固然是诗,而许多当时另有名目,并不叫诗的作品,如辞、赋、曲、词、时调小曲、鼓书、弹词之类,也都是诗的一部分。”这很好地从诗的体裁说明了什么是诗。关于诗的发展,程千帆先生在《古今诗选》前言部分,很好的概括了八代诗、唐诗和宋诗的发展,有兴趣大家可以去读一下。

(二)一首诗的构成。

那么,在“诗言志”的主旨之下,怎么能写出一首诗呢?具体来说,就是形式和内容是一首诗的主框架,这两项够成诗的风格。瓦-科瓦廖夫在《苏联文学中风格的多样性》中说:“风格是形式和内容。”接下来我们介绍诗的形式、内容和风格。

2、形式——诗体。

我曾经喜欢高晓松说的一句话,即有时候形式就是内容。比如,你要写一个感受,你可以写日记,可以写剧本,可以写散文,可以写记叙文,但如果你要写一首诗,必须有诗的形式。比如你要写一首绝句,七字四句就是他的形式,这是必须遵守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内容。因此,诗有哪些形式比必须了解的。

诗歌的形式,我的理解就是诗的体裁,专业名词叫诗体。这是个比较专业的问题,自来论者不少,主要著作有挚虞《文章流别》、严羽《沧浪诗话》、吴讷《文章辨体》、徐师曾《诗体明辨》等等,我不是专业研究者,个人认为胡才甫在《诗体释例》里说的比较好,即诗体分五目:以风格分体,以音韵分体,以形式分体,以题名分体,以地域分体,五目之外,无可分类者,统名之曰杂体。这六大类,每类之下还有细分,比如以音韵分体,就有以平仄分体和以对偶分体两类。以风格分体之下,还有比如宫体、柏梁体、台阁体、西昆体、竹枝体等。以形式分体之下,还有如绝句、律诗、排律、古诗等等。以题名分体之下,还有如口号、歌、歌行、谣、引、吟、词等等。以地域分体之下,还有如江左体、江西体、永嘉四灵体等等。但我们作为学习者,似乎也不必知道的这么详细,简单了解即可。较为集中地反映形式奇怪的诗的,可参看《历代怨诗趣诗怪诗鉴赏辞典》,里面诗体形式多样。

3、内容——题材。

诗歌的内容,我的理解就是诗通常写什么,也就是诗的题材。我非研究者,只能找一个名家的话来概括,白居易在《序洛诗序》是这样说的:

“予历览古今歌诗,自风骚之后,苏李(苏武、李陵)以还,次及鲍谢(鲍照、谢眺)徒,迄于李杜辈,其间词人闻知者累百,诗章流传者巨万,观其所自,多因谗冤谴逐,征戍行旅,冻馁病老,存殁别离,情发于中,文形于外,故愤忧怨伤之作,通计今古,什八九焉。世所谓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于斯见矣。”

这其中“因谗冤谴逐,征戍行旅,冻馁病老,存殁别离”是很好的一种概括。白居易把自己早期的作品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依据汤华泉《白居易诗选》》)。

4、流派

前面已说了诗的形式和内容,这样综合起来就是诗的风格,我理解风格就是最终形成的诗派。最终说到派别,是为了第二部分“关于写”做准备。介绍几个比较有影响的。

(1)唐以前。

①东晋时期的田园诗。田园诗以描绘田园风光,反映农村生活,展示隐逸情怀为风格的诗歌流派,其鼻祖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到了唐朝,陶渊明的诗风为孟浩然、王维等人继承,并形成田园诗派。发展到宋代,范成大成为田园诗的旗帜,把田园诗推向又一个高峰。我介绍这个流派是因为最后我要推荐的诗人中有陶渊明,所以在这简要介绍田园派。

②魏晋南北朝的山水诗。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山水诗是曹操的《观沧海》。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开始繁荣起来。在山水诗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谢灵运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最大,他出身南朝士族,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谢灵运的山水诗极大开拓了诗的境界,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南北朝时期的谢眺、何逊也是有名的山水诗人。他们与谢灵运一道,把山水诗推向成熟。到了唐朝,山水诗蔚为大观,李白、王维、孟浩然、杜甫等都是山水诗高手,他们以卓越的诗才,为后人留下大量的山水诗佳作。

之所以要介绍山水诗派,是因为我在叶笑雪撰注的《谢灵运诗选》中第一次全面了解了山水诗的起源和发展,是第一次了解一个诗派的产生和发展。山水诗的产生不是无缘无故的,是与历史发展、社会现状、文人心理等等息息相关的,我介绍其他诗派是因为他繁荣,他影响大,但我介绍山水诗派是因为我曾经对他如何一步一步产生有过了解,印象深刻。这里插一句,有些书的序言写的真是精彩,比如这本《谢灵运诗选》,还有我下面提到的陈迩东写的《韩愈诗选》的序言。

(2)唐朝:

我也找不到一个统一的方法来进行分类,只能就历史上出现的一些派别名词进行简单介绍。

①浪漫派,以著名诗人李白为代表;现实派,以杜甫为代表;咏史派,以刘禹锡、李商隐为代表。这三派似乎只是历史名词,在当时以及后来,似乎并没有形成以李白、李商隐等为紧密核心的创作团队,李白、刘禹锡、李商隐等似乎只是形象代言人,并非以“领头人”的地位存在。以刘禹锡为例,孙丽在《刘禹锡诗全集》的话很具有代表性:“在崇尚诗歌革新的中唐时期,韩孟以怪奇胜,元白以浅俗胜,刘禹锡对诗歌的革新却无法以派别论,他的诗歌虽立意新颖,别具一格,但此种新意极具个人色彩,难以仿效。”但是,杜甫较为特别。杜甫后来成为宋朝江西派“一祖三宗”中的“祖”。然而,江西派似乎是以黄庭坚为首,杜甫只相当于被供奉的“牌位”,就如同李世民把老子当祖先。

下面介绍真正的成为流派的几个。

②边塞诗指的是唐代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的诗歌。它起源于汉魏六朝,到盛唐全面成熟,形成了边塞诗派。该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qí)等。比较著名的边塞诗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王昌龄的《出塞》等。殷璠在《河岳英灵集》卷上评论高适的诗说:“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鼓,故朝野通赏其文。”岑参是写作边塞诗数量最多的诗人(岑参今存诗歌约400首,其中边塞诗80首)。殷璠在《河岳英灵集》卷上评论岑参的诗说:“参诗语奇体峻,意亦奇造。”这一派曾经描写的情景似乎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当你要写重大题材时,不妨学习一下这一派的风格,推荐陈铁民先生著的《高适岑参诗选评》大家读一读。

③元白新乐府运动。新乐府是出现于中唐时期的新诗潮。西汉设置乐府,掌宫廷和朝会音乐。由乐府采集和创作的诗歌称作“乐府”。起初乐府诗大部分采自民间,具有通俗易懂、反映现实和可以入乐几个特点。不过六朝之际及唐初,乐府诗基本上成了文人“嘲风雪,弄花草”的诗体。鉴于此,杜甫多照乐府诗的格式,写了《兵车行》、《哀江头》等针砭现实的名篇,此为新乐府诗的发端。其后,元结、韦应物、戴叔伦等人也有新乐府题作。到唐宪宗时期,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等人彼此唱和,将新乐府运动推向了高潮。尤其元稹、白居易作为当时的才子,有大量新乐府诗作,影响巨大。白居易还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一整套理论,并首次使用了“新乐府”一词,故被视为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人物。介绍这一诗派,也是因为我最后要推荐白居易。

④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他们主张苦吟以抒愤,并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诗歌形成一种奇崛硬险的风格。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清人叶燮《原诗》说得好:“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事实上,韩愈的“崛起”及其对唐诗的“大变”,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而且对后世尤其是宋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白和韩孟在后代具有大量的追随者。现在的老干体似乎以元白为宗,他们认为白居易写的老妪都能听懂的诗歌才是最好的诗歌,但如果老妪都听得懂,似乎在艺术上就没有什么追求了,这也是其浅俗贬抑的来源。而韩孟中之韩也即韩愈,在语言风格上也有过度散文化的风格。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他在文章上要使文章像文章不像格律诗。可是,在诗的方面,却努力把诗写的不像诗,倒像文章。例如,他在《读皇甫湜公安园池诗书其后二首》中写的不像诗,像是书信:

我初往观之,其后益不观。观之乱我意,不如不观完。
用将济诸人,舍得业孔颜。百年讵几时,君子不可闲。

但是,韩愈还是推荐大家读一读,毕竟韩愈还是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思想家的名头,陈迩东写的《韩愈诗选》的序言是我看到的诗词方面最好的序,推荐大家读一下。

孟浩然、王维等因属于山水田园派的,所以不再介绍。孟浩然对李白的影响很大,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3)宋朝:

着重介绍江西派,不介绍永嘉四灵。

北宋后期,“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在诗坛上独树一帜,追随与效法者颇多,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宋徽宗时,吕本中撰《江西诗社宗派图》,中列陈师道、潘大临、杨符等25人,认为这些人的诗风与黄庭坚一脉相承。因黄庭坚为江西人,故称之为江西诗派。黄庭坚不仅提出理论,并且写大量优秀作品。这种诗作,对文化功底要求很高,才学便成了写诗的基础。到南宋时期,江西诗派影响更大,杨万里(杨万里初学江西派,但自己最终并不认为自己是江西派)、姜夔、陆游等大诗人都深受其影响。又因此派诗人多学习杜甫,故宋末方回又提出了“一祖三宗”的说法,即尊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为“宗”。

江西派最被人诟病的是过于用典,在《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九《达洪驹父书》中黄庭坚自己说: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这段话解释了黄庭坚的风格,黄庭坚在实践中,也坚持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真正爱写诗的,江西派是永远绕不过去的,主要涉及应当如何应用典故的问题。我曾经也写过一首诗,表达过我的心态:

《答诗友》

罐多无多蜜,君赠金石言。此中有正意,大珠铮玉盘。

唐诗高格调,因其法自然。平近诗意远,纯出肺腑间。

宋诗不得继,造出平淡难。元明清寡陋,佳句世少传。

吾诗习半路,作诗方三年。亦步亦趋仿,学以致用先。

如幸融会贯,也写平淡篇。兼且少年性,半途易阑珊。

虽有喧耀错,亦是激励鞭。古人早有训,经验矗立前。

漫漫修求路,山外总有山。乐乎鱼獭祭,与君谈笑看。

注:1.罐多无多蜜,诗友回复我说“一尺幅写诗,三尺幅注释,除了罐子没有多少蜜了”;2造出平淡难,宋诗开山祖梅尧臣终生“欲造平淡境”;3.鱼獭祭,宋人笔记《杨文公谈苑》记载,李商隐因为好用典故,作诗文时需要查找资料寻章摘句,所以眼前总是摊开一堆书,被人笑话是獭祭鱼。

(4)学人之诗。

我国传统上轻视元诗,《永和本萨天锡逸诗》前言中记载清朝王士禛说:

“耳食纷纷说天宝,几人眼见宋元诗。”

宋元都被轻视了,明清也没什么亮点,我曾经也写过一首诗,可以表达我对明清至今诗的“寡陋”的心态,

《问月》

把酒姑妄问青天:古月可比今月圆?

唐有春江花月夜,宋时水调咏婵娟。

元朝思肠断古道,仍有散曲耀世间。

明清冷月诗魂葬,今人再无花共眠。

若说古今同一月,何以只诵古人篇?

若说古今人相似,何以今难步古巅?

若说诗情今同古,何以今诗意阑珊?

若说世风一未变,何以今篇传世难?

但是,清朝“学人之诗”我们可以介绍一下。我第一次接触到“学人之诗”这个概念是在宁夏江先生《晚清学人之诗研究》里。个人认为“学人之诗”似乎可以追溯到宋朝的朱熹等理学家。

到了清代,诗学中“性情与学问”的关系是一个重要主题。清人普遍认为性情的表达必须有学问的参与。乔亿在《剑溪说诗》里说:

“<诗品>曰:‘吟咏性情,亦何贵乎用事。’愚谓作诗不能用故实,眼前情事,有必须古事衬托而始出者。”

但为什么出现“学人之诗”,宁夏江先生说:

“文化积累到清代,文人构成诗的创作主体,学问就是他们的生活并浸泡于其中,其性情正在于学问之中,并养就为审美情趣,远非即目直寻所能限制。”

这是我见到的最好的“以学问入诗”的说法,甚至可以说,这是典故可以、必须入诗的经典说辞。我有一首读这本《晚清学人之诗研究》书的读后感,表达我的心态:

读宁夏江先生《晚清学人之诗研究》

人人只道诗言志,常重天然雕性情。

学问入诗颐典墓,证今援古亦高声。

5、诗人

(1)诗人的家世

我在读各个诗人诗集的过程中曾经特别注意过诗人的家世,介绍一下,让大家感受一下什么叫“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这一部分我认为和“关于写”部分的“读书和经历”有关。

①杜甫。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杜预是中国魏晋时期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杜预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时誉为“杜武库”。他与张斐对《晋律》的注解,在当时有“张杜律”之称。其所撰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考释严密,注解准确,其中不乏自己独立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是《左传》注解流传至今最早的一种。他也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位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文庙武庙最早是,祭祀孔子和姜太公,到唐朝之后把及历代文臣良将也设置进去享受祭拜,对于古代的文武大臣来说,能青史留名被记住和祭拜想必也是很多人的梦想,中国古代同入文庙和武庙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一个就是三国后期西晋初年的杜预,唐太宗贞观年间,杜预进入文庙,配享孔子。明成祖永乐年间,诸葛亮才进了文庙,得到了在孔子身边站队的待遇。杜甫的爷爷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②王维。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王维出身在山西,他的家族是太原王氏。太原王氏从东汉开始就非常厉害,诛杀董卓的王允、汉王柔、王泽兄弟等。魏晋时期魏孝文帝分定姓族,太原王琼被确立为四姓之一,唐朝时为七姓十家之一。太原王氏是当时五姓七望之一,也就是七大家族之一。而王维就是这个家族的人。除了自己家族厉害,他母亲的家族也非常厉害。王维的母亲姓崔,五姓七望中有两家是崔氏,王维的母亲就是其中一家。崔氏和当时的卢氏,是五姓七望中地位最高的家族。清河崔氏在唐朝出了12位宰相,博陵崔氏更是被称为天下第一门户。简单地说,王维的母亲家族比王维自己家族还要厉害。这可能是王维天生的贵族气质的来源。这就和李白不同,《酉阳杂俎》:“李白名播海内。玄宗于便殿召见。神气高朗,轩轩然若霞举。上不觉忘万乘之尊。因命纳履。白遂展足与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势,遽为脱之。及出,上指白谓力士曰:此人固穷相。”

③白居易。白居易为其祖父撰写过《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文章中,白居易言之凿凿地写道:“白氏芈姓,楚公族也。”他进一步考证出,白氏祖先名为白公胜,而名将白起,即是白公胜的后代。白起因冤而死,秦人怜之,始皇嬴政也感念其功德,把他的子嗣分封到太原。这便是太原白氏的起源。在白居易笔下,其家族可谓是阀阅世家。我本人无法考证对与错,从白居易自己写的来看也说明白居易家族来头不小。

④高适。高适是个货真价实的“官三代”。高适的家乡是如今的河北景县,家世一度十分显赫,其祖父在唐高宗时曾生擒突厥车鼻可汗,官至陇右道持节大总管,安东都护,其父亲曾任韶州长史。但高适却没能享受到当“官三代”的快乐,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家道中落的他一度沦落到要外出乞讨,青年之后,就不得不自己千里迢迢前往长安求取仕途。

⑤刘禹锡。刘禹锡先世为匈奴人(也许这是他体内“豪放”基因的来源),七世祖刘亮在北魏任冀州刺史,随北魏孝文帝迁入洛阳,改汉姓,故自言系出中山(治所今河北省定州市)。因此,有种说法刘禹锡是汉代中山王刘胜后代,又称刘中山,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刘禹锡耳灞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22岁中进士,23岁登宏辞科,24岁登吏部取士科,三登文科,享誉京华。

⑥李商隐。李商隐曾自称与唐朝的皇族同宗。经张采田考证,确认他是唐代皇族的远房宗室。但是没有官方的属籍文件证明此事,因而可以认为李商隐和唐朝皇室的这种血缘关系已经相当遥远了。李商隐数次在诗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

(2)重要诗人现存诗歌数量

网络上有一个排名:

排名

朝代

寿命(岁)

现存诗(首)

乾隆

清朝

88

43630

陆游

南宋

85

9393

杨万里

南宋

79

4200

白居易

唐朝

74

3840

苏轼

北宋

64

3462

梅尧臣

北宋

59

2922

黄庭坚

北宋

61

2392

王安石

北宋

66

1813

杜甫

唐朝

59

1145

欧阳修

北宋

66

1094

李白

唐朝

71

1010

辛弃疾

南宋

68

816

刘禹锡

唐朝

71

732

李商隐

唐朝

45

594

杜牧

唐朝

49

511

王维

唐朝

60

412

孟浩然

唐朝

51

322

李贺

唐朝

27

238

纳兰性德

清朝

30

186

李清照

宋朝

71

88

上述表格中是网络上流传的诗人存诗排行榜,榜中李清照以88首排第20名。但从表格内容看,作者似乎对宋以后的诗人的诗的数量不了解。在我购买的的元朝萨都剌《永和本萨天锡逸诗》中记载其诗142首,数量已超过李清照,但未上榜。 再比如龚自珍。龚自珍生前编印的诗集有《破戒草》《破戒草之余》《己亥杂诗》共计500首,仅最有名的《己亥杂诗》就有315首,也未上榜。因此,这个榜叫《古代著名诗人存诗数量排行榜》更为合适。

当然,实际中根据版本依据不同,肯定有出入。比如,王维在表格中是412首,但是,清乾隆二年赵殿成刻成的《王右丞集笺注》中记录了432首。

白居易是3840首,但是,汤华泉先生写的注评《白居易诗选》说白居易流传下来的诗有2800多首,他写的肯定超过3000首,但很多散佚了。比如,白居易在《与元九书》里说,他在入朝做官前“已盈三四百首”,但收入集中的只有75首,其他的没有收。杨万里的4200首应当是准确的,因为他的文集今天全存,主要依据大概是《四部业刊》影宋写本和《四部备要》据乾隆吉安刻本。那么,诗人的这些诗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

这其中,乾隆自不必说,御制诗形式,举国家之力来刻印保存。公认的第二多的陆游是怎么保存这么多的呢?

陆游在《全宋诗》中,他一个人就占了非常大一部分。他为什么传下这么多呢?首先,陆游善于藏书,他在《渭南文集》里说: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陆游不但藏书,还刻印书籍。先是重新刻印《世说新语》,此后又刻印《刘宾客集》,还刻印了自己《剑南诗稿》前20卷(这是陆游诗歌的最早刻本)。陆游死之后,他的小儿子陆子聿刻书比他还勤奋,先刻印其曾祖父陆佃的《陶山集》、《尔雅新义》,后刻印其父陆游的《剑南续稿》、《老学庵笔记》、《渭南文集》等,把祖上的著作刻印了个遍。相当于他们陆家既有图书馆,也有出版社,怎么能不存的不完整。还有一种说法,是陆游死后,皇帝也知道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为了保留这种爱国精神,振奋后来人,皇帝派人到陆游家里抄书,这才保留下这么多诗。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