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7 19: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朱光亚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朱光亚的生平和贡献": - 在写作之前,首先要对朱光亚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和贡献有充分的了解。这包括他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在科学研究中的主要贡献等。
2. "明确观后感的核心观点": - 在作文中,需要明确表达自己对朱光亚事迹的感悟和评价。这可能是对他的敬佩、对他的贡献的肯定,或者是对他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3. "合理组织文章结构": - 通常,一篇观后感可以按照以下结构来组织: - "开头":简要介绍朱光亚的生平或某个具体事迹,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详细阐述你对朱光亚事迹的感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或感受来论述。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观点,并展望未来。
4. "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 - 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可以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5. "注意语言表达": - 文章的语言要通顺、简洁,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式和词汇。同时,要确保文章的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6. "结合时代背景": - 在论述朱光亚的事迹
冯大力
读书是快乐的。
读好书是快乐且益智的。
李后强教授的《服务与参谋》就是一本品读使人快乐、掩卷促人深思、回味从中受益的好书。书中的一篇篇文章,恰如一坛坛老酒,历久弥香,回味无穷。
全书共79篇文章,分为“战略篇”“理论篇”“方法篇”“实践篇”和“随笔”五部分,是李教授从地方官员到机构幕僚转变过程中对实践的记录和思考。
从内容上看,本书有三大特点: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突出一个“真”字,对实践的理论思索突出一个“深”字,对实践的方法总结突出一个“用”字,整体上表现为智慧与管用。
《待老如小真孝道》《春节陪父母看大海》《天涯,并不遥远》和《回家的路》四篇随笔,文笔清新,情真意切,既是对生活细节的信手拈来,也是对人生意趣的深刻思考,读来让人怦然心动,颇有同感。文中生活我们都曾经过,文中体验我们基本相同,文中观点我们高度认同,文中真情我们均有体会,李教授说出了我们想说但不知道怎样表达的心里话,引导我们再次体味了真情的宝贵和表达的价值。如果对照品读他2013年初写作的《待子如友真爱子》,就更能感受到李教授的真情真智真生活。
《做有契约精神的社会人》《学者型官员的真正楷模》和《永远铭记朱光亚院士的教诲》三篇文章,既生动活泼,又思想深邃,从中可以看出李教授作为一个学者、一个师长、一个朋友的真情真意真愿望。如果对照品读他2013年初写作的《包容缺点 营造和谐》,就能得到认真做人、开心做事的智慧宝鉴。
《从系统论谈中国共产党》《椭圆社会学》《对称性交流与协商政治学》《论以人为本》《论协商民主的孕育与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等六篇文章,融合应用系统论、非线性理论、物理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理论工具,对社会现象中的组织、混沌、政治、增长与发展、物质与人性等进行了多维度、全方位、精深准的分析,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了经常见到、经常感觉却没有深刻思考过的现象,让我们顿觉豁然开朗,颇得醍醐灌顶之奇妙。
《宣传工作要把握“度”》《灾后产业振兴:重在解决好六大关键要素》《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关于成都充分国际化的思考》《做好老干部工作要坚持“四化、四心”原则》《实现“四大转变”,当好科技副职》和《打造诗意泸沽湖,建设摩梭新家园》等七篇文章,涉及宣传、战略、区域经济、老干部、挂职干部和地方经济等诸多差别极大的方方面面,但李教授分门别类地进行调查研究、深入思考、精心提炼,言简意赅地给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提供了方法指导,既方便又实用。
从风格上看,本书也有三大特点:反映了大知识分子的“务实”品格,彰显了党的官员的“担当”情怀,表现了学者型官员的真实“性情”,恰是李教授“做人要像人,做官不可像官”人生信条的真实写照。
李教授30岁破格晋升为四川大学物理学教授,1993年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94年获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中国科协颁发的“中国青年科技奖”,1995年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环境类),主持和完成国家及部省级科研项目100多项,在国内重要刊物和出版社发表论著800余篇(部),在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荷兰等国家出版论著50多部(篇)。他作为博士生导师,在非线性系统学、区域经济学、企业管理、文化产业、科学哲学、政治学、政策学等方面有较多研究。他还兼任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等,无疑是个大知识分子。然而,李教授却没有大知识分子的架子,也没有被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头衔所束缚,而是放下身段,务实求真,服务社会和实践。
本书中的很多文章,都是基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川渝经济区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既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实践意义。如《中国“西四角”战略格局正在形成》《四川对南亚开放合作的战略选择》《四川为什么能够“加快发展”》《将“中国白酒金三角”上升为国家战略》《成渝经济区的“天杯模型”》《论“新区效应”与天府新区发展优势》《关于成都充分国际化的思考》《中轴时代:全域成都中心价值论》《打造名城古镇应当坚持“五要五不要原则”》《产村相融的“金茂探索”》《打造“中国西部职业教育城”,推进四川职业教育产业化》《国有企业应该去养猪》和《筑牢食品药品“安全网”》等文章,都是李教授作为工作、生活在四川的大学者,对地方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关注、思考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成果,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反映了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和务实精神。
除了教授、博士身份,李教授还是党的厅级干部(按他的说法是“幕僚”)。2011年,时任中共四川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的李教授,在四川省委党校做了《论转型思维与干部成长》的讲座,指出了学者与官员的23个不同,提出了学者型官员做好幕僚的“五要标准”:要善于谋划,不做“传声筒”;要勤于钻研,不做“懒和尚”;要乐于争先,不当“马后炮”;要敢于碰硬,不当“软柿子”;要工于精细,不做“马大哈”。他自己则身体力行地践行了“五要标准”。《进退留转心要“平”》《新官上任“熬罐汤”》《井冈山,我的精神家园》《四川“挂包帮”:挂在心上、包在点上、帮出实效》《为南充发展谋善举献良策》《敢于革除“恐高”“怕快”心理》《发扬抗震救灾精神,培养感恩奋进文化》和《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文章,从官员修养、工作方法、工作原则、工作目的等方面,诠释了高级官员的修养与情操、责任与担当、思路与方法,彰显了高级官员的“担当”情怀。
不为教授身份和官员地位所累,率性做人是李教授的一贯品格。《“重建文化”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抗灾胜利属于伟大的四川人民》《西部大开发转向:以改善民生为核心》《鼓足“四气”加快发展》《喜见灾区巨变》和《把心留在青联》等文章,给我们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一个乐观向上、关注民生、热爱生活、意气风发的青年学者形象,渲染了学者型官员的真实“性情”。进一步精读细品本书,一个睿智、勤奋、坚毅、视野开阔、心胸宽广、人格独立的学者形象更是跃然纸上,让人油然想起杨逸明先生的《书生》:“书生力与霸王同,力拔山兮别有功。多少心头沉重事,轻提轻放入诗中。”李教授不愧为书生的典型代表。
拜读完了本书,我又情不自禁地重温了李教授的另一本书——《跨越与创新》。那是他从专家学者到地方官员转变过程中对实践的记录和思考。这两本书恰好构成姊妹篇,为专家学者、地方官员、高级官员、高层幕僚、青年学生以及芸芸饮食男女提供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消除矛盾、营造和谐、享受工作和生活的理论、思路、方法和技巧,简直就是智慧的钥匙。
(作者冯大力: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国贸学院,教授)
(《服务与参谋:从不惑到天命的笔旅》2013年3月由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来源:中国之声国防时空·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作者:王锐涛
“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名家谈军事》系列节目,今天请听《“两弹一星”元勋》第七篇,朱光亚:遥远苍穹,最亮的星。
主讲人:董保存 采制:王锐涛
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光亚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及历次核试验,参与组织领导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国防科技与武器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讲到朱光亚,我们从哪里说起呢?还是从抗日战争胜利说起。也就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我国的物理学家吴大猷,化学家曾昭抡,数学家华罗庚,商议赴美国考察,主要目的是什么呢?是要学习原子弹的相关技术。就在这次考察中,非常年轻的学者朱光亚和李政道都被吴大猷这位科学家选中,跟他们一起同行。
1946年9月,朱光亚进入了密西根大学,一边作为吴大猷的助手做物理课题,一边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实验核物理,这也是与原子弹之梦最接近的一个可以研究的领域。这期间他连续四年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各科成绩都是A,在学校教授夸奖他,说他的考卷非常工整,看起来是一种享受。
1947年初,他在世界著名的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上连续发表了英语论文,核物理新兴科学的前沿从这时候开始有了中国人的名字。1949年秋天,朱光亚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的答辩,这一年他才25岁。
新中国成立了,消息传到美国,当时旅美的留学生都非常欢欣鼓舞。1949年的年底前,朱光亚和很多进步同学一起组织了中国留学生座谈会。在会上朱光亚给大家介绍了国内当时的一些情况,鼓励同学们一块回去,大家组织起来回国。朱光亚牵头组织起草了那封非常著名的信——《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并且送到美国各地的留学生当中去传阅。到1950年年初,已经有52个决定回国的留学生在这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我们今天看到,在那已经发黄了的报纸上还留着这一封信,信上说:“同学们,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中国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
1950年2月,朱光亚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踏上了归国的轮船,成为当时第一批回国参与新中国建设的海外游子。回国前,朱光亚在旅美留学生中发表的公开信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大批优秀青年学者受到感召也陆续回国。
1950年,他回到祖国大地上仅仅四天,25岁的朱光亚就站在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的讲台上,他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教授,主讲的是光学和普通物理。这个期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专著《原子能和原子弹》,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当时系统论述核武器的学术著作。
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当中,这个年轻人没有忘记自己的原子弹之梦。朝鲜战争再一次提醒了他。1952年的时候,他被选为板门店谈判的翻译,亲眼看到在谈判桌上美方代表的那种蛮横和嚣张。当时虽然在常规战场上已经打不下去了,他要开始和我们谈,但是因为他手里有核武器,代表的那种强硬态度实在让我们难以容忍。
朱光亚深深地知道,我们这个年轻的共和国要想不受人欺负,必须拥有强大的现代国防。中苏关系一恶化,中国这个时候只有自己动手,从头做起,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核物理研究所急需一位负责原子弹产品的科学技术的领导人。这一年朱光亚35岁,他义无反顾地挑起了这副担子。我们前面说到的王淦昌也好,彭桓武也好,郭永怀也好,程开甲也好,这些当时已经很有名望的科学家,都是在朱光亚的建议下加入到我们核武器发展的年轻的黄金团队中。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现在在档案馆能够看到,朱光亚亲手起草的被誉为原子弹发展的两个纲领性文件,上面有毛泽东主席作出的重要批示,那遒劲有力的大字只有四个,“很好,照办”。克服了多少困难,冲破了多少封锁,我们这里不去说它。1964年10月16号,我们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时候,朱光亚正在从原子弹试验场往回撤的汽车上,当他看到腾空而起的蘑菇云,朱光亚第一次潸然泪下。当天晚上,从来很少说话也很少喝酒的他,在这一次庆功宴上喝得酩酊大醉,这是他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次醉酒。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朱光亚紧接着主持了机载核航弹、导弹运载核弹头的爆炸试验,以及氢弹研制和爆炸工作,成功实现了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三级跳”计划。此后几十年间,朱光亚参与组织领导了秦山核电站筹建、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研究,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国防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等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这里还要讲大家鲜为人知的一段故事。1983年元旦刚过,苏联的塔斯社就发了一个公告,说苏联在轨运行的一个核动力侦察卫星失控了,很快要落下来,落到什么地方现在不知道。这个消息出来以后,在世界上引起轩然大波,大家都知道它是一个核动力的卫星,这个卫星如果掉到谁的土地上,哪个国家都会遭遇一种核危机。这时候我们的中央领导马上组织力量跟踪,并责成国防科工委负责这个事情。国防科工委接到命令以后,就成立了朱光亚负主要责任的领导小组,我们中国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核危机阻击战开始了。
当时朱光亚马上召集我们国防科工委的所有的系统,要把它找着,我们要做出应对来。在观测过程当中,朱光亚坐在指挥中心,每天在那个地方坚持着一分一秒都不敢离开。终于我们的卫星监测中心已经找到了数据,跟踪上了已经解体为两块的卫星。在紧张的观测当中做好了一切应对的准备,当最后一个晚上,朱光亚在那个地方看到一个消息,测出来这卫星的两块,一块可能降落在印度洋,一块降落在大西洋。这时候朱光亚才点燃了一颗烟。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后来有核电站的建设,比如秦山核电站等等,同位素的应用等项目的研究计划,都是朱光亚组织实施的。同时国家的863计划它的制定和实施,还有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工作,都是朱光亚同志一手办的。到1994年的时候,他全票当选为中国的工程院首任院长。
2011年,他当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颁奖词是这么说的:“人生为一件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的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伴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一生只做一件事,这句话原创是谁?正是朱光亚。他说:“我这一辈子主要就做了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就这样一件事,我们现在可以说,这是惊天动地的一件事,改变世界的一件事,也是我们中国人挺直脊梁的一件事。
(中国之声国防时空·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