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风雨天一阁读书笔记》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8 00:49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风雨天一阁读书笔记》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在撰写关于风雨天一阁读书笔记的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主题明确": - 确保你的作文主题围绕“风雨天一阁”这一特定的地点和情境展开,强调读书笔记的背景和意义。
2. "背景介绍": - 简要介绍天一阁的历史背景,包括其建造年代、地理位置、文化价值等,为读者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3. "情感表达": - 在作文中融入个人情感,描述在风雨中参观天一阁的感受,以及读书带来的愉悦和思考。
4. "细节描写": - 细腻地描绘风雨中的天一阁景象,如建筑外观、周围环境、风雨中的声音等,增强作文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5. "读书体验": - 详细记录在风雨天一阁读书的经历,包括阅读的书籍、阅读时的感受、书中的内容对你的启发等。
6. "文化内涵": - 探讨天一阁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如藏书文化、读书精神等,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7. "结构安排": - 保持作文结构的清晰,通常可以按照“引言-正文-结尾”的顺序来组织内容。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天一阁和读书笔记的主题。 - 正文部分详细描述风雨中的读书体验和感悟。 -

余秋雨风雨天一阁 一、二

已经决定,明天去天一阁。

没有想到,这天晚上,台风袭来,暴雨如注,整个宁波城都在柔弱地颤抖。第二天上午来到天一阁时,只见大门内的前后天井、整个院子,全是一片汪洋,打落的树叶在水面上翻卷,重重砖墙间透出湿冷冷的阴气。

是宁波市文化局副局长裴明海先生陪我去的。看门的老人没想到局长会在这样的天气陪着客人前来,慌忙从清洁工那里借来半高筒雨鞋要我们穿上,还递来两把雨伞。但是院子里积水太深,才下脚,鞋筒已经进水,唯一的办法是干脆脱掉鞋子,挽起裤管蹚水进去。

本来浑身早已被风雨搅得冷飕飕的了,赤脚进水立即通体一阵寒噤。就这样,我和裴明海先生相扶相持,高一脚低一脚地向藏书楼走去。

我知道天一阁的分量,因此愿意接受上苍的这种安排,剥除斯文,剥除悠闲,脱下鞋子,卑躬屈膝,哆哆嗦嗦,恭敬朝拜。今天这里没有其他参观者,这个朝拜仪式显得既安静,又纯粹。


作为一个藏书楼,天一阁的分量已经远远超过它的实际功能,它是一个象征,象征意义之大,不是几句话所能说得清楚的。

人类成熟文明的传承,主要是靠文字。文字的选择和汇集,就成了书籍。如果没有书籍,那么,我们祖先再杰出的智慧、再动听的声音,也早已随风飘散,杳无踪影,大而言之,没有书籍,历史就失去了前后贯通的缆索,人群就失去了远近会聚的理由;小而言之,没有书籍,任何个体都很难超越庸常的五尺之躯,成为有视野、有见识、有智慧的人。

中国最早发明了纸和印刷术。书,已经具备了一切制作条件的书,照理应该大量出版、大量收藏、大量传播。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它遇到了太多太多的生死冤家。

例如,朝廷焚书。这是一些统治者为了实行思想专制而采取的野蛮手段。可叹的是,早在纸质书籍出现之前,焚书的传统已经形成,那时焚的是竹简、木犊、帛书。自秦始皇、李斯开头,隋炀帝、蔡京、秦桧、明成祖都有焚书之举,更不必说清代文字狱的毁书惨剧了。

又如,战乱毁书。中国历史上战火频频,逃难的人要烧书,占领的人也要烧书。史籍上出现过这样的记载:董卓之乱,毁书六千余车;西魏军攻破江陵时,一日之间焚书十四万卷;隋朝末年农民起义,焚书三十七万卷;唐朝末年农民起义,焚书八万卷……

再如,水火吞书,古代运书多用船只,汉末和唐初都发生过大批书籍倾覆在黄河中的事件。大水也一次次地淹没过很多藏书楼。比水灾更严重的是火灾,宋代崇文院的火灾,明代文渊阁的火灾,把皇家藏书烧成灰烬。至于私家藏书毁于火灾的,更是数不胜数。除水火,虫蛀、霉烂也是难于抵抗的自然因素,成为书的克星。

凡此种种,说明一本书要留存下来,非常不易。它是那样柔弱脆薄,而扑向它的灾难,一个个都是那么强大、那么凶猛、那么无可抵挡。

二百年的积存,可散之于一朝;三千里的搜聚,可焚之于一夕。这种情景,实在是文明命运的缩影。在血火刀兵的历史主题面前,文明几乎没有地位。在大批难民和兵丁之间,书籍的功用常常被这样描写:“藉裂以为枕,蓺火以为炊。”也就是说,书只是露宿时的垫枕、做饭时的柴火。要让它们保存于马蹄烽烟之间,几乎没有可能,除非,有几个坚毅文人的人格支撑。

说起来,皇家藏书比较容易,规模大,但是,这种藏书除了明清时期编辑辞书时有用外,平时无法惠泽文人学士,几乎没有实际功能,又容易毁于改朝换代之际。因此,民间藏书就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民间藏书,搜集十分艰难,又没有足够力量来抵挡多种灾祸,因此注定是一种悲剧行为。明知悲剧还勇往直前,这便是民间藏书家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力量又不仅仅是他们的,而是一种希冀中华民族文明长久延续的伟大意愿,通过他们表现出来了。

天一阁,就是这种意愿的物态造型。在现存的古代藏书楼中,论时间之长,它是中国第一,也是亚洲第一。由于意大利有两座文艺复兴时代的藏书楼也保存下来了,比它早一些,因此它居于世界第三。

(摘自余秋雨《文化苦旅》,节选)




掌故丛谈|赵万里三访天一阁

□周维强

人的本性是喜欢舒适的,比如感官上的舒适:喜欢吃好吃的,看好看的,听好听的。比如感情上的舒适:喜欢被表扬被赞美被歌颂,不喜欢被批评被挑剔被横挑鼻子竖挑眼。这在一般意义上,也没有太大的问题。被歌颂得飘然入云那也是他个人的事,耽误也是耽误他个人的事。但人总归不是孤立不相连贯的存在,人与人结合而成社会,一个人的被耽误保不齐会牵连着耽误其他人其他事。所以喜欢被赞美的同时,也该要有雅量容忍不被赞美。

南国书城天一阁。

宁波藏书楼天一阁,曾经享誉古代中国社会,流芳至近世。范钦筹建天一阁的440年后,余秋雨初登天一阁,还能激荡起“超乎寻常”的情感写出散文名篇《风雨天一阁》。余先生重复乾嘉学者阮元的话“范氏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家,唯此岿然独存”,余先生说:“我们只向这座房子叩个头致谢吧,感谢它为我们民族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提供了一个小小的栖脚处。”这话说得不错。余先生是一个诗人,在散文里向着天一阁磅礴出浪漫的情感和想象。

可是假如碰到一位头脑冷静得科学家一样的图书馆学家,天一阁也许不一定就能冲激出余先生这样的富于抒情气息的散文华章了。

赵万里先生。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8月11日,国立北平图书馆赵万里偕郑振铎从上海抵宁波,并在随后的几天访问天一阁。赵万里,字斐云,浙江海宁人,这一年27岁,担任国立北平图书馆采访部中文采访组组长、善本部考订组组长、金石部馆员及编篡委员会委员,受馆长袁同礼先生委派南下收书。万里在上海的商务印书馆遇见郑振铎,无意中谈起天一阁,遂起意往访。这就有了赵万里的初访天一阁。

天一阁。

赵万里1934年2月发表于《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八卷第一号的《重整范氏天一阁藏书记略》,描述了天一阁:“阁前一泓清水,有小桥可通前后假山。青藤和不知名的羊齿类植物,荫盖着全部的山石。石上小亭摇摇欲坠。回视阁的全部,仅有五楼五底的容积。西边一间,有梯可达梯之上层;东边一间,租给闲人住着,炊烟正从窗缝里吹向阁的上空,那时住家的媳妇正在预备晚餐。阁的东西柱上,悬着薛叔耘的对联。旁外的柱上,挂着范氏传统的戒条,‘不准子孙无故开门入阁,罚不与祭’等等的条例。楼上的窗户,关的像铁桶一般的严紧。”薛叔耘,即薛福成。天一阁东西南北上下左右,万里白描得清清楚楚,就像是写调查报告。接下来,万里明白地说出自己的观感:“细察阁的建筑方式,和其他宁波住宅并无多少不同之点。所用材料,简陋非凡。消防设备,简直等于零。和藏《四库全书》的文渊阁规模相比,真有天渊之别。我不信文渊阁是模仿着天一阁盖的。”文渊阁在故宫里面,东华门内文华殿后,是清代皇家藏书楼。万里1931年8月初访天一阁,因范氏族长不在,族中主事的去了乡下收租,无缘进阁观书。

但在宁波,这一回赵万里、郑振铎和正在宁波老家养病的马廉,在孙祥熊先生的藏书里发现了《录鬼簿》和《录鬼簿续编》,“明钞蓝格,一望而知为范氏天一阁故物”。万里借了回来,在所寄寓的马廉月湖老宅里,拿来校对康熙年间的曹楝亭刻本,获诸多发现,并确认《录鬼簿续编》为孤本。晚上,马廉特地在楼下换上一只一百支光的大灯泡,三人动手影钞,万里钞《录鬼簿》上卷,郑振铎钞下卷,马廉钞《录鬼簿续编》。三人花费一夜和一个上午的时间,终于钞成。赵万里说他这一次到宁波的成绩,除了三人合力钞录这两书以外,“没有其他惊人的发现可以值得称道”。马廉那时是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郑振铎在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做事,不久就在当年秋季受燕京大学国文学系和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的合聘北上任教。

万里大概没有秋雨先生的这么浪漫和多情的想象和抒情,但以清清楚楚的文字留给了我们当时天一阁的建筑和防护设施的结结实实的“实录”。

天一阁内景。

又过了两年,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万里有了对天一阁的二访。这一回,万里以中央研究院和北平图书馆双方特派的名义,由中研院院长蔡元培先生具函介绍,鄞县县长陈宝麟接洽,终于得到范氏家族允准,以7月25日至31日一星期为限,进入天一阁观书,编辑阁书目录。

范氏族人提出要求,在这观书编目的一个星期里,所有监视赵万里等一行人的范氏族人的伙食费,都要由万里负责筹款,费用实达二百元。

7月25日,开阁登楼。万里花费一星期,做了天一阁书目的编制工作,每天早晨6点到阁里工作,晚上7点才出阁休息,每天睡眠不超过5个小时。万里说:“一共发现了二百多种书超出了阮、薛二目之外,这是我们引为最快意的。”阮、薛二目,即阮元主持编制的《天一阁书目》10卷,补遗1卷,嘉庆十三年(1808年)刊刻;薛福成主持编制的《天一阁见存书目》,4卷,光绪十五年(1889年)刊刻。万里天一阁编书目事,《申报》7月28日作了报道,报道里还说到“北平中法大学教授马隅卿、鄞县通志馆协纂马涯民、文献委员长冯孟颛等协助编订书目”。隅卿,马廉的字。涯民,马瀛的字,教育家,方志学家,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卒于1961年。孟颛,冯贞群的字,著名藏书家,生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1962年病逝。万里先生所编制的天一阁书目,冯贞群先生给予的评价是“体大思精,校编周密”。

万里二访天一阁,除了编制书目之外,还对于“传统的保存阁书的秘诀”作了眼见为实的详察细究。万里在天一阁上观书,发现了好几个柜子里都有蠹虫,不禁生出疑问。万里说:故老相传阁里的书全都夹着芸草,可以防蠹;柜子下镇着浮石,可以吸收水分,“这完全是神话。其实天一阁所谓芸草,乃是白花除虫菊的别名,是一种菊科植物,早已失去了它的除虫的作用。浮石不知从郭外那个山里搬来的一种水成岩的碎块,并无什么吸收空中水分的能力。”因为天一阁的防护工作不好,所以阁中藏书,“遭虫蛀的,数不在少”,柜子里装的“六部不全的成化本《宋史》,没有一部不遭虫蛀”。万里因此在《重整范氏天一阁藏书记略》里提出:“科学防蠹的工作,实是今后保存阁书最要的一着。”

万里这一次访书天一阁,在他的这篇文章里,也不客气地说了范氏后人的无知无识。万里说:“那前清乾隆御赐的毛装的残本《图书集成》放在正中间五个柜子里。所谓《历代帝王名贤图》钞本,早已成了赝鼎,比北平廊房三等货还不如。范文正的墨迹,也是后人伪造的。而范氏族人珍之如拱璧,岂不可笑。”(清宣统元年三月十八日,藏书大家缪荃孙登天一阁也有这样的印象:天一阁藏书“书帙乱叠,水湿破烂,零篇散叶,鼠啮虫穿”,“范氏子”则“目不知书”。)不知道当时范氏族人有没有看到万里这篇《重整范氏天一阁藏书记略》,如果看到了这篇文章里的这些意见,不知道会作何感想,是闻过则喜而作改进改善呢,还是作其他的反应。

1934年天一阁藏书楼落架大修。

从记载得知,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9月18日,也就是万里二访登阁编目之后,天一阁受一场强台风袭击,损坏严重。这年10月,鄞县政府教育局下属的文献委员会等纠集范氏后人和社会贤达,联合成立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公推鄞县县长陈宝麟做主席,冯贞群先生则是实际的负责人,申请上级拨款并向省内外各界募集资金,修葺工作至二十五年(1936年)秋季完成。天一阁也由此从私家藏书楼而转为公私共管。

万里是现代的藏书家,受过科学方法训练的版本目录学家,现代的图书馆学家,学识渊博,头脑清晰,不一定有秋雨先生这样的浪漫的文学才情,但一定能撰著出理性的科学的明达的文字。这些文字,也一定会对天一阁藏书的保护起到好的作用。也许万里口无遮拦,发表出来的一些意见会让人不太高兴,但如果再回过头来想一想万里的这些听起来不太悦耳的话,应该还是会受益的。

万里先生的第三次访问天一阁,则已在二访天一阁的28年之后了。天一阁这个时候已在1949年6月9日被宁波军管会文教部接管,此后机构迭有变迁,在万里三访的上一年2月,宁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天一阁成立,办公机构和天一阁合署。1961年11月20日上午,万里先生访天一阁。万里在《南行日记》里写道:“上午参观范氏天一阁……”日记里记录了这一次所看的明刻《淮海居士长短句》、明严嵩纂修《正德袁州府志》等八九种古籍。下午到孝闻街问候冯贞群老先生。第二天上午万里又到天一阁看近年新收书。《南行日记》里写道:“上午去天一阁观近年新收杂书,中有弋阳腔《蟠桃会》一册,谱宋太祖雪中访赵普故事。五色精写,似系宫廷钞本。又《镜里花传奇》前后两卷,旧钞本,题‘壬子春暮缑山樵道人题于都城福春局新寓’,不知何人作。”当晚在戏院看甬剧《打楼窗》《田螺姑娘》等。22日上午即离开宁波抵奉化。这一年万里57岁,担任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任。这一次万里先生受文化部委派,南下浙江、江苏、福建等省调查图书文物,11月14日坐火车离京,至第二年的2月24日才结束行程,这天下午从上海乘火车返回北京。访天一阁是万里此行的一项内容。想来万里先生对天一阁旧藏已经了然在胸,所以只用了半天时间看范氏藏书,并摘录《嘉靖建阳县志》里的刊工姓名叶文辉等33人,“为审查建本时代标准资料”(维强案:“建本”即建阳刻本。建阳是南宋三大刻书中心之一,建阳刻书业至明代而达鼎盛);又花了半天时间看了看新收古籍,大概值得记录的新收古籍也就这两种了。

阁前一泓清水,有小桥可通前后假山。

这一次离开天一阁,至1980年6月25日辞世,万里先生就再没有来过。万里先生1933年夏天登阁编制的天一阁书目稿本,可惜在抗战时期全部散佚。所幸二访天一阁后所作的《重整范氏天一阁藏书记略》尚存。部分登阁观书所作的笔记,也还留存人间,北京泰和嘉成拍卖有限公司2016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古籍善本·金石碑版”专场拍品第2583号即“赵万里、马廉等人登天一阁观书笔记稿本”,这部分主要收录的就是1933年夏天万里等登阁观书编目所作的笔记,包括了著录书名、行款、序跋、尺寸等项,并有钞录目录及序跋中重要文字(维强案:万里后来说他当时编目,用预定的一种较精密的统计法,无论行款、边口、版心大小等等都做一一记载,序跋和内容的特点,也做缩写,以便日后作志时参考。这件拍品应该就是万里说的这些笔记),未知这件拍品最后落于谁手。

将近30年前,笔者还年轻,也喜欢过秋雨先生的散文华章《风雨天一阁》。然而年岁渐长,世故惊涛,渐渐地远离了秋雨散文,而更喜欢万里先生《重整范氏天一阁藏书记略》这样的访书文字:没有过度的抒情,没有近乎夸张的浪漫想象;渊雅,洗练,实事求是。真话有时可能不一定合于人的喜欢舒适的本性。但真话有益,这是不断被验证的事实。听不到真话,或至于令人不能说真话,恐怕最终会带来的是灾难,或者大或者小。(部分图片由CFP提供)

2021年8月12日初稿,23日修改,杭州西溪寓所

作者简介:周维强,编审。著有《蓟门黄昏:元史随笔》《书林意境》《扫雪斋主人:钱玄同传》《太白之风:陈望道传》《尚未远去的背影:教育文化名人与杭州》《史思与文心》《若有所思》《学林旧闻》《最忆是杭州》《古诗十九首评注》等。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