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8 17: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乐团观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观察角度:在观看乐团表演之前,明确自己的观察角度和评价标准。是注重音乐技巧、曲目选择、舞台表现还是整体氛围?确定角度有助于在作文中更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
2. 主题明确:在作文中,要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展开,如乐团的音乐风格、演奏技巧、曲目内涵等。主题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3.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观后感应具备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乐团及演出背景;正文部分阐述观后感的主要内容,如音乐技巧、曲目内涵、舞台表现等;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个人感悟或建议。
4. 语言表达: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乐团的演奏过程,突出音乐的魅力。注意以下几点: - 使用恰当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 适当运用音乐术语,展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 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保持文章的正式感。
5. 观点独到:在表达观后感时,尽量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分析乐团在演奏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 结合曲目背景,探讨音乐内涵和艺术价值。 - 与其他乐团或演奏家进行比较,突出该乐团的特色
祖宾·梅塔率西东合集管弦乐团开启中国巡演,用温暖的旋律传递和平之音,彰显艺术的永恒魅力。
近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89岁的印度裔指挥大师祖宾·梅塔率西东合集管弦乐团进行中国巡演,有幸聆听了华东地区苏州一站的演绎。梅塔优雅、温暖的指挥,如一轮红日,映照在苏州湾大剧院前东太湖的湖面上,泛起层层金色的涟漪。
红日映照下的苏州湾大剧院
当大师迈着缓慢而坚定的步伐走上指挥台,当演出结束团员相互拥抱,当音乐消除民族隔阂将人们连接在一起,感动就会无处不在!
对祖宾·梅塔最初的印象,源于他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优雅潇洒的指挥。1994年,他率以色列爱乐乐团首次访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市府礼堂留下了难忘的身影,之后,他多次与以色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意大利弗罗伦萨五月音乐节管弦乐团造访中国,能感受到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以及对中国文化天然的亲近。
从社会层面,梅塔对人类的苦难给予极大的人道关怀,并致力于通过音乐弥合种族上的冲突。梅塔与指挥家巴伦博伊姆是挚友,这次率巴伦博伊姆与巴勒斯坦学者萨义德创立的以倡导和平、音乐平等为信条的西东合集管弦乐团,进行中国巡演。他们演绎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舒伯特《第九交响曲“伟大”》和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其意义已然超越了音乐本体。乐团中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青年音乐家在交往过程中互相倾听交流,以真实的一面去体验彼此的存在,学习相互理解,这正是乐团独特的人文价值和意义所在。
2011年,在祖宾·梅塔的自传《我生命的乐章》一书中译版发布之际,我有幸采访到梅塔,75岁的大师儒雅谦和,也很健谈。
2011年,本文作者采访祖宾·梅塔
当问及音乐到底能为人类带来什么,他说:“我们的生活会遇到各种情况,也有战争发生。在战争期间,当我们举办越来越多的音乐会时,会给人们带来慰藉和平静。1994年,在萨拉热窝国家图书馆,我指挥萨拉热窝交响乐团演奏莫扎特《安魂曲》。他们告诉我们,‘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在战争期间来到我们身边并为我们演奏。’每天,我们都会为人们演奏音乐会,在白天,在夜晚,在人们需要的地方。”
这段话对我触动很大,不仅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也深深感叹音乐的力量,音乐是具有社会属性和意义的。这场音乐会向世界26个城市直播,为联合国难民资金会筹款。1998年,梅塔与导演张艺谋合作,率领佛罗伦萨节日乐团、合唱团200多位艺术家把普契尼歌剧《图兰朵》搬进紫禁城。当时中国正遭遇洪水,梅塔与《图兰朵》剧组将原定商业演出的午间音乐会改为赈灾义演,分文不取,并与夫人向灾区捐款。
正是这样一位人道主义音乐家,我在聆听他的音乐时会肃然起敬,而他的音乐中也处处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从艺术层面,他擅长指挥晚期浪漫派作曲家如布鲁克纳、马勒、理查·施特劳斯等人的作品。同样,你听他这次指挥贝多芬与舒伯特,全程背谱,这些音符早已融入血液。无论彩排还是演出,只见89岁的大师随着音乐微微晃动身体,指挥动作幅度不大,手势干净,句法清晰,声部衔接交待得清清楚楚,他强调音乐的自然与歌唱性。
演绎“贝六”,他收起了棱角分明的贝多芬,而呈现一派“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诗意。舒伯特第九“伟大”,从作品结构、交响性的音乐语言来看,虽然还未抵达贝多芬交响乐的高度,但却是作曲家向贝多芬致敬之作,开篇引子圆号奏出宽广的旋律,如同“贝九”合唱主题,赋予音乐宽广而迷人的色泽;第二乐章附点节奏的田园风味的主题穿梭在不同声部,弦乐像“贝七”第二乐章葬礼,那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悲悯之情,音乐感人至深,末乐章结构的动力逐渐加强,同音的重复力量和能量的积聚爆发,全在梅塔与乐团的掌控中。德奥音乐诠释的伟大,正是在于对结构的把控,虽然两首交响曲的演绎速度比常规意义上慢,但这是梅塔的选择,从“慢”中拉出绵延的气息,从“慢”中逐渐增强音乐的动力,充分施展细节和音乐深处的力量。虽然乐团有些地方演奏得不太整齐,但弦乐的黏稠感、铜管的爆发力、木管的SOLO,每位乐手对音乐的全情投入无不让你感动!
这是一场跨文化、地域的弥足珍贵的情感交流。
音乐会后,到后台祝贺梅塔,老爷子身穿天蓝色西装,神采奕奕,如同天空和大海,他对音乐的专注和热忱,他的悲悯和大爱无疆,动人的和平之音,永远流淌在每一位乐迷心中。
作者:李长缨
图片:朱桦 长缨
编辑:钱卫
约稿编辑:王瑜明
责任编辑:吴南瑶
栏目主编:朱光
4月26日,有幸聆听了罗晶与和风韶华筝乐团的音乐会“一念三千”。在喧嚣扰攘的浮世中,静静地听,欣赏这场安静的狂欢……
Part.
01
开场曲《蓝》汲取了中西音乐的精华,具有爵士的元素,是民乐创作的大胆探索。四台筝的对话,引发了观众对蓝的无限畅想,梦幻的色彩贯穿全曲。与《童趣》《小满》展现了筝团团员的扎实技术和青春风采。
Part.
02
《墨客》由青年演奏者周阳霏演奏。浸、染、溶、溅、泼,心中的画卷慢慢舒展。这首曲目是技术的试金石,演奏者深厚的功底,造就了观众精彩的视听双重体验。
Part.
03
《月儿高》和《蕉窗夜雨》被泰斗孙文妍盛赞为本场最佳,二者皆为传统曲目。前者为浙派筝曲改编的四重奏,音色丰富而不乱,使人身临其境:江南水乡,月光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令人陶醉。高音区清透的音色,就如“可以濯我缨”的沧浪之水,淘尽内心一切的浮躁,只留下对音乐的真心诚意。后者是传统客家筝曲,旋律古朴典雅,韵味悠长,罗晶老师细腻的一弹一拨,似雨打芭蕉叶,点滴在观众的心灵……
Part.
04
作为演出的大轴曲目、内地首演,《一念三千》是演奏家内心最真实的告白。青年演奏者们各有所长:音质、音色、乐感、肢体处理……推动音乐达到最高潮。勾托抹托,尽是心灵声音的流淌……
在这场音乐会中,感受到罗晶老师及和风韶华团员对音乐的细致用心。打破了古筝与钢琴的主流组合,以筝声探索多元、洗涤心灵。值得静下心来,细细聆听——这是耳机里呈现不出的感动。
文案:杨韵瑶
照片:东方艺术中心、王乐怡
来源:中国音乐网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