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8 10:50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爱国思想诗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爱国思想诗的主题,是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赞美,还是反映国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主题要鲜明,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2. 突出爱国情怀:在诗中,要充分展现爱国情怀,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深刻的内涵,表达对祖国的忠诚、热爱和敬仰。
3. 运用修辞手法:为了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4. 体现时代精神:爱国思想诗要体现时代精神,关注国家大事,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关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5. 选取典型意象:在诗中,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如山河、长城、五星红旗等,以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6. 注意押韵和节奏:爱国思想诗要注重押韵和节奏,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传唱。
7. 避免空洞说教:在表达爱国情怀时,要避免空洞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例、情感来支撑观点,使诗歌更具说服力。
8. 体现个人风格:在创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个人风格,使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9. 注意字数和篇幅:爱国思想诗的字
10首很短的爱国诗歌:
李白《塞下曲》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病起书怀》
于谦《石灰吟》
文天祥《扬子江》
徐锡麟《出塞》
谭嗣同《狱中题壁》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龚自珍《己亥杂诗》
鲁迅《自提小像》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诗歌如同一股清泉,滋养着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其中,爱国古诗更是以其深沉的情感、精炼的语言,激发了无数人对国家的热爱与忠诚。
以下精选的十首很短的爱国古诗,每一首都蕴含着诗人对国家的深情厚谊,展现了他们胸怀天下的壮志豪情。
一、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诗仙李白不仅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励志诗句,更有激昂高亢的爱国诗,这首《塞下曲》就是如此。
《塞下曲》组诗一共有六首,这是第一首,写于742年,此时他供奉翰林,满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也通过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渴望报效国家的凌云壮志。
开篇以“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展现出边地的严寒,突出了环境的恶劣。“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表达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然而,他们并没有被困难和思念所打倒,“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体现了他们高度的战斗纪律和坚韧精神。最后“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强烈地表达了将士们为国家杀敌立功的决心和豪迈气概,反映出李白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和爱国情怀。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定的渴望,那奋勇杀敌的决心如熊熊烈火,燃烧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
二、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是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见证过民族之间的矛盾、国家的不幸以及人民的流离失所,这些都给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于是他立志收复失地,统一祖国。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这位一生都在为国家命运担忧的诗人,即使年老体衰,僵卧孤村,心中仍想着为国戍边。“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那梦中的金戈铁马,是他对国家深沉的爱与执着的守护。
陆游通过风雨声引发梦境,在梦中产生了金戈铁马联想,进一步凸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渴望为国效力的强烈愿望。
三、陆游《病起书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病起书怀宋.陆游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在《病起书怀》这首诗中,陆游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所表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爱国之心。
诗中“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描绘了诗人病弱孤独的处境。“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是千古名言,是诗人陆游的一片忠贞爱国之心,更彰显了他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始终心系国家的高尚情怀。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是心中的期望,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而“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则是借三国孔明的报国之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又展现了他对恢复国家的期望和坚定信念。
四、文天祥《扬子江》: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扬子江宋.文天祥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生于南宋末年,此时北方的元军大举进攻南宋,据记载,当时在在赣州人知州的文天祥以家产充军资,起兵抗元,入卫临安,任右丞相,随后便去与元军谈判,期间被扣留,拘押北行。但他侥幸脱险,这首诗写的便是他自镇江逃脱,回到长江口的艰险经历。
诗中“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将自己的心比作磁针石,始终坚定地指向南方,即南宋的方向,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念,无论面临何种困境都绝不改变。
五、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又是一位廉洁、正直的清官。他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当他看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时,深有感触,随即吟出了这首《石灰吟》,表明了自己人生的追求。
在诗中,作者以石灰自喻,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描写,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勇于牺牲、保持高洁品质的坚定信念。“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句诗成为了千古名句,寓意着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体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同时也激励着后人坚守正义、爱国奉献。
六、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清.林则徐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提到清朝末年,我们不得不提到的一位英雄人物,便是林则徐。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以“虎门销烟”、“奋力抗英”而闻名中外,成为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为后人称颂。
但大部分人不会知道,软弱的清政府无法护住这位民族英雄,不得不让他做了与英国这场战争中的“替罪羊”:林则徐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悲壮的流放生活。他在由浙江镇海前线启程前,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写了两首七律。这是其中一首。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诗充分展现了林则徐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全诗既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又体现了他在困境中的豁达与坚定。
七、徐锡麟《出塞》: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出塞清.徐锡麟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1873年-1907年),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诗人,在逐渐觉醒的近代社会中,他也是一位先驱者,仇视清朝的封建朝廷,积极宣传革命思想。
这首诗作于1906年春。诗人从唐代的边塞诗入手,以豪迈雄浑的风格,借写边疆将士的边塞生活,以及出征者的豪壮心情,表达了自己坚强的战斗决心和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诗作开篇便充满了激昂的战斗气息,“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展现出军人的豪迈和坚决抗击外敌的决心。“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更是将爱国之情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为国家甘愿奉献生命、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八、谭嗣同《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狱中题壁清·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首诗是谭嗣同英勇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任用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宣布维新变法的开始。可仅仅三个月,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而谭嗣同果断的拒绝了与其他人一起逃走的劝告,决心一死,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
诗中“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引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变法志士的敬仰和对正义的坚守。“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句诗展现了诗人在生死面前的豪迈与从容,以及为了国家变法图强不惜牺牲生命的大无畏精神。
在生死之际,谭嗣同用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变法图强的坚定信念,其浩然正气震撼人心。
九、龚自珍《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一共有315首,这是第220首,是一首充满深刻思想和强烈情感的爱国诗篇。
诗人以宏大的视野开篇,“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他认为,中国要焕发生机与活力,必须依靠像疾风迅雷般的变革力量。但是当时社会沉闷压抑人们不敢发言,思想被禁锢,社会缺乏活力和创新。
故而诗人又呼吁:“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诗人将希望寄托于上天,希望有主宰世间的力量,能够打破陈规旧制,不拘泥于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希望能有更多不同类型的人才涌现,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整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犀利的批判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它不仅反映了龚自珍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也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十、鲁迅《自提小像》: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提小像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的《自题小像》写于1903年前后,此时也是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人民生活异常痛苦的年代。鲁迅先生敢于以笔为武器,为了民族的觉醒,发出了最有力的呐喊。
首句“灵台无计逃神矢”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忧虑。“风雨如磐暗故园”描绘了祖国在黑暗统治下的悲惨景象。“寄意寒星荃不察”体现了诗人对民众觉醒的期待。最后“我以我血荐轩辕”,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甘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决心。
整首诗短小精悍,声调激越,感情强烈,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抒发得深刻真切。
来源:柳月青
来源:静墨守心
家国情怀,是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血液中的精神基因,是历经千年风雨仍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它不仅仅是对故土的眷恋,更是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情厚谊,是无论身处何方都能感受到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让我们开启这场诗意之旅,共同追寻那些激荡人心的爱国瞬间吧!
—01-《满江红·写怀》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赏析】
关于岳飞的《满江红.写怀》的写作时间,有三种说法:其一是岳飞第一次北伐时所作。其二是,绍兴六年(1136),岳飞第二次出师北伐,可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撒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镇守鄂州时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的名词。其三是在岳飞入狱前不久。
该词气壮山河、传诵千古。词中表达了作者抗金救国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它情辞慷慨,意象宏壮,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热忱。清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赞之曰:"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莫等闲'二语,当成千古箴铭。"
-02-《金错刀行》
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鉴赏
相传宝剑有灵,《晋书·张华传》载,张华见斗牛之间常有紫气,特向望气人雷焕请教,雷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后果于丰城狱屋基下掘得宝剑一双。故唐人郭震《古剑篇》云:“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狱边。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陆游作此诗时,刚离开南郑边防不久,因痛失杀敌报国的良机而郁郁于怀,于是借咏刀以言志。此刀金错玉装,然未得其用,如遭埋没,故夜吐光芒。诗人年近五十,奇功未立,乃提刀独立,环顾八方。《庄子· 养生主》写庖丁挥刀解牛,游刃有余,然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诗人反用其语,描写壮志未酬、惆怅四顾之失意英雄,并改“四顾”为“顾八荒”,益见其心事浩茫,真乃善于用典。以上四句借咏宝刀以起兴,下文转入直抒胸怀。当时主张抗金复国的奇士并不少见,陆游与他们志同道合,结为意气相投的生死之交,以建功立业互相期许。孔子曰:“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论语·子罕》)诗人年近半百尚未建立功业, 生命的焦虑感油然而生。他所希冀的是丹心报国,名垂青史。于是诗人又回忆从军汉中的经历,群峰积雪,皎洁嶙峋,正是实现其铁马冰河之梦想的境地 !尽管如此,诗人仍对抗金大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楚虽三户,尚能亡秦,难道堂堂中国反而无人复国雪耻 !末句既是对抗金志士的激励,也是对朝中投降势力的斥责,堪称时代的最强音。总之,此诗所咏的宝刀实即奇士精神的物化,诗中蕴含的爱国精神如同宝刀一样光芒四射。
-03-《塞上曲》
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赏析】:
戴叔纶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这是第二首。这首较之第一首《塞上曲·军门频纳受降书》浅明了许多,里面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门关”。这“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侯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
但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就是了。戴叔纶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反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却不是那么近人情。知道了这个典故,全诗意思迎刃而解。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
而后就是上文说过的典故——不回玉门关了,要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
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体现了戴叔伦的爱国之切和义无反顾。
-04-《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赏析: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0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
-06-《诉衷情令》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0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自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诗人68岁时,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08-《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鉴赏:
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这首诗是组诗《从军行七首》中的第四首。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
-09-《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赏析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
第一个设问是反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小诗的后两句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不用陈述句而用反问句,发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看起来,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10-《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欣赏:
《过零丁洋》不仅仅是文天祥个人的心路历程,更是对当时政局动荡、国家民族存亡的真实记录。这首诗反映了南宋政权的软弱与颓废,表达了文天祥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民族的无限忧虑,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文天祥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南宋灭亡的黑暗岁月中展现出的坚韧与勇气。当蒙古军队入侵南宋,国破家亡之际,文天祥毅然担任抗元名将,率领抗金义军奋勇抵抗,以身殉国,表现出了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民族气节。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
爱国经典诗词句:
1.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示儿》
陆游在临终前仍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他叮嘱儿子在王师收复中原之日,一定要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文天祥《过零丁洋》
文天祥在被俘后,以诗明志,表达了视死如归、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激励了无数后人。
3.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 岳飞的《满江红·写怀》
岳飞以激昂的笔触,表达了对敌人的愤慨和对国家的忠诚,渴望为国家杀敌立功。
4.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王昌龄的《出塞》
诗人以边防将士的口吻,表达了守卫边防、保卫国家的壮志豪情。
5.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 戚继光《韬钤深处》
戚继光以诗言志,表达了自己不求封侯拜相,只愿国家海疆安宁的崇高情怀。
6.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为了国家的利益,我们愿意付出一切。即使面临生死考验,也绝不退缩!
7.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国家的命运,掌握在我们每个人手中。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8.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曹植《白马篇》
为国捐躯,是我们最崇高的荣誉;视死如归,是我们最坚定的信念!
9.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屈原《离骚》
看到人民的苦难,我们怎能不心痛?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奋斗!
10.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杜甫《春望》
诗人在安史之乱期间,目睹了国家的破败和人民的苦难,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命运的关切。
这些诗句不仅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让我们铭记这些诗句,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