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8 18: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体育课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读后感主题:首先,要明确你想要表达的主题。是对体育课的热爱、对体育精神的理解,还是对体育教学方法的评价等。主题要明确,有助于整篇文章的展开。
2.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以下结构: - 引言:简要介绍体育课的背景和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详细阐述你对体育课的感受、理解和评价,可以结合具体事例或经历进行说明。 - 结论:总结全文,重申主题,提出对体育课的期望或建议。
3. 语言表达: - 使用生动的语言:用富有感染力的词汇和句子,让读者感受到你的真实情感。 - 突出重点:在描述体育课的过程中,要抓住重点,避免冗长乏味。 - 逻辑清晰:文章的思路要清晰,前后连贯,让读者容易理解。
4. 事例引用: - 举例说明:在描述体育课的感受和评价时,可以结合具体事例或个人经历,让文章更具说服力。 - 引用名言:适当引用与体育、运动相关的名言,为文章增色。
5. 思考深度: - 深入分析:不仅要描述体育课的表面现象,还要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这个寒假,在“双减”与北京冬奥会的双重影响下,不少学生走进雪场,放飞冬奥梦。@视觉中国
“体适能培训寒假班火热招生”“中考体育培训招生”“中考体育寒假提分”……“双减”政策落地的第一个寒假,各种体育培训广告频频出现,体育培训十分火爆,不少孩子在假期参加了少则一两个多则三四个体培班,一些家长为此付出数千元至上万元的费用。
文/新华社记者舒静、郑天虹、王恒志
“班里超半数同学在校外补体育”
一放寒假,北京家长杨女士就给孩子报了轮滑和游泳班,“学科培训少了,学校看重体育成绩,上个培训班可以强身健体,孩子在家待着老看电子产品也不好。”
类似想法的家长并非少数。寒假期间,很多学生都至少参加了一项体育培训。广州一名初三学生告诉记者,班里有超过一半同学在校外补体育。
北京的曹先生是位体育达人,工作之余喜欢打羽毛球。他发现,德胜门外一家球场的4块训练场地,已完全被培训班的孩子占领。他们大多在6至10岁之间,每班约15人。由于人数太多,场地费也水涨船高,价格上浮30%。
长期关注体培行业的某资本合伙人辛颖认为,体育培训机构正处于迅速发展期。其中,篮球项目规模最大,因为孩子喜欢、家长认可、场地相对易得,更重要的是被列入中考体育选考项目。羽毛球、乒乓球因父母可以参与、陪伴,备受青睐。同时,高尔夫、马术等小众运动市场也日益扩大。
一份2022中国素质教育行业报告分析认为,体育教育受政策利好发展迅速,市场仍在升温。到2023年,我国少儿体育培训市场规模预计将超1300亿元。
很多家长不吝付出。北京多家体培机构推出各类课程大多为数千元,如羽毛球培训40节课7980元。北京学生小米的轮滑课一个假期3000元,游泳私教课一小时300元,一年至少花两三万元,但家长觉得“为了孩子都值得”。
升温是素质教育意识加强和考学功利性诉求
专家认为,体育课外培训市场迅速扩张的背后,是素质教育意识加强和考学功利性诉求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
健康中国行动、发布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深化体教融合……近年来,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给体育市场与全民观念带来深远影响。越来越多家长开始接受体育是教育重要一环的理念。
南京家长朱先生平时并不怎么运动,但希望孩子能通过运动强身健体,培养综合素质。从幼儿园中班开始,他就尝试让孩子接触一些体育项目,大班就开始在外上体育培训班,最多的时候同时报了三个项目。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张一民注意到,积极效果已开始显现。从教育部开展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来看,学生体质呈向好发展趋势,中小学生尤其突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不断提高。
近年来,各省市中考体育分值不断上升。如云南省将中考体育分值提高到100分,北京中考体育由30分提高到70分。
张一民认为,体育并非选拔性考试,更多是水平性测试,且采用“一次性考核+过程性考核”的方式,强调渐进性和累积性,目的是推动学生增强体质、掌握技能、培养品质。
不少家长将中考体育测试拿满分视为“基本要求”,助推体育“补习”火热。一名北京家长表示:“中考体育成绩越来越重要,为了拿到这些分该花的钱一定要花。”
需进一步完善课外体育培训治理
1月25日,教育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教育行政执法 深入推进校外培训综合治理的意见》,明确要加快建成权责明晰、管理规范、运转顺畅、保障有力、监管到位的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体系,依法严格查处校外培训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双减”工作扎实有效。
国家体育总局与地方体育局近期表态都强调了对“应试体育”的警惕与遏止。如北京市体育局提出,坚决抵制应试体育思维,将建立体育培训市场“黑白名单”,纠正虚假宣传、焦虑营销等行为。
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认为,不当的体育培训会加重学生、家长的负担,扭曲教育初衷。
张一民表示,学校体育教育在“体量”上大幅提升,以往“体育老师被病假”的现象也减少很多,但校内教育受硬件、师资等方面制约,在系统开展教学、满足个体需求及提升学习兴趣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一些中学校长、体育科组长称,部分学生仅靠学校体育课在中考拿高分甚至满分,难度较大。
一位校长算账:“初中一周3节体育课,一学期约50节,中考体育项目那么多,跑、跳、投掷、三大球,体育课上只能教会学生基本技术,一个项目要熟练、巩固、提高,必须课后坚持训练。”体育技能形成也有“20小时规律”,仅依靠课堂练习远远不够。
不少培训机构已与学校开展合作,通过课后服务来为校内素质教育提供有益补充。广州体育学院教授韩会君认为,培训机构要与学校形成互补,考虑多方需求,形成服务链条。
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要继续完善课内体育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钟秉枢表示,体育教育专业性强,教学经验不足的教练易造成学生损伤或影响学习兴趣,应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学质量。
为进一步完善课外体育培训治理,国家体育总局2021年12月印发的《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对场地设施、课程、从业人员、内部管理、安全等都做出明确规定。
辛颖认为,科学有效的监管能让行业更加规范。同时,体育教育也不能是暴利行业,不应成为新的负担,未来应更多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为爱好各类运动的孩子服务。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几乎每天都在思索: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们的教育最终究竟要得到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而足。
记得“南开之父”张伯苓校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在他办学的“重视体育、提倡科学、团体组织、道德训练和培养救国力量”这五大训练方针中,排在首位的竟是体育。我个人肤浅地认为,学校的首要功能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身体健康成长,思想健康成长,学业健康成长,一切都自然而然。若要学生体魄强健,学校体育课首当其冲。
但是,日前的普遍现状是,体育课徒有其表,要么是课时被挤占,要么是吹哨集合自由活动。学生很少在蓝天白云下欢笑地奔跑,很少在绿茵场上狂野地冲撞,即使是周末,学生也是背着沉重的大书包被搬运到一个又-一个补习班。我们不得不沉思:我们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就应该是这样的吗?习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不无忧虑地说,要消除“小胖墩”“小眼镜”,提出了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教育工作目标。
因此,我校于今年春季开学时大胆地探索性地进行了体育教学改革。把全年级的体育课统一安排于每天下午最后一节,我们的口头禅是“四点半,操场见”。根据每个学生的体育特长,开设了篮球、足球、田径、武术、乒乓球、健美操等十多种体育专项课,要求体能目标和技能目标双提高。于是,体育课彻底活跃起来了,体育教师就像专业的教练一样,不停地在指导、示范、测评;学生就像职业运动员--样,在全力地投入和严格要求自己每一个动作的规范性。一节课结束,每个学生至少都会“红红脸,出出汗”,但学生兴味盎然,累并快乐着。每当我看着他们在操场上龙腾虎跃、纵横驰骋、嘶吼呐喊;我总是由衷地觉得:校园本来就应该是这样活力四射的,青少年的成长本来就应该是这样激情张扬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国家未来接班人本来就应该是这样英血气方刚的,真正的教育至少也应该是这样的。我校的一位老教师说:“咱们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弱,但学习好不好,娃的身体一定要长好。”我觉得,他质朴的解释了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除此之外,每天晚上,我校各班都会给学生布置适当的体育家庭作业,如:七年级跳绳100次,八年级男生俯卧撑50次、女生仰卧起坐50次,九年级立定跳远20次。每天阳光大课间,按照班级分组轮流集中展示体育家庭作业成果。每年元旦,我校都会举行“奔跑吧,少年!”河滨公园越野赛。总之,生命在于运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于运动,一所健康的学校也在于运动,智力的发展离不开运动,优质的教育更离不开运动。
坚持一学期以来,塑造了我校对学生一直要求的精气神和阳刚之美,普遍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今年的全区运动会上,我校史无前例地荣获了小团体第六名、大团体第六名的喜人成绩。
高效的体育教学,释放了学生的天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我们不经意地发现,学生比以前更开朗活泼、乐观豁达了,也比以前在学习上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了。我想,对学生而言,体智共长、互相促进,应该是最理想的境界吧。
我校也提出了瞄准“终身体育意识”的目标:通过这种体育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运动技能,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做到“人人有专项,人人有团队,人人能比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
在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水平的同时,我校也特别注重对学生的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的培养,充分挖掘体育所蕴含的育人功能。习总书记曾经说过:“中国今后要变成一个强国,在各个方面都要强,少年强则国强,体育强则国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体育究竟会造就孩子们怎样的优秀品质呢?
首先,体育培养了孩子吃苦耐劳精神。人生中有些事情是可以通过一些捷径完成的,但是唯独体育没有捷径,唯有日复一日的艰辛,一步一个脚印才有可能进步。
其次,体育培养了孩子的规则意识,我们经常会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而在体育比赛中只有首先确定好规则才能保证竞赛的公平、公正,才能保证比赛得以顺利进行。因此,这种遵守规则、按规则行事的意识对孩子以后步入社会的发展也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再次,体育教会了孩子知礼仪。尊师重道、礼义廉耻这些都可以在体育精神中表现出来。如训练场上是对手,赛场下是朋友等等,体育精神在不知不觉中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对孩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最后,体育教会了孩子制定具有挑战自我精神的目标。体育团队所蕴含的信任、理解、沟通、付出、牺牲、责任也将锻造出善合作、有责任的孩子;体育还可以让孩子真正认识自我,发掘出自己更大的潜能。
我校的每一节体育课,都特别注重教学仪式感,强调过程上的有起有落、有始有终、首尾照应;强调激情教学,善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强调团队文化和体有精神的锤炼;强调以德服人和体育道德的形成。
总之,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其实,拥有了健康的体魄,灵魂还会远吗?纪伯伦说,我们走的太快,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回归教育本真,首先,从还给孩子真正的体育课做起吧!
(作者:陕西榆林四中 李渊)
来源: 教育家杂志社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