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8 19:15
写作核心提示:
题目:从论语看讲话的艺术:注意事项与启示
正文: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不仅蕴含了丰富的道德哲学,也蕴含了深刻的讲话艺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如何讲话的宝贵经验。以下是从《论语》中汲取的关于讲话艺术的注意事项:
一、注意场合与对象
1. "因地制宜":孔子在《论语》中强调“时中”,即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言辞。讲话时应注意场合,避免在不适宜的场合发表不当言论。
2. "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喜好和接受方式,讲话时应根据不同对象调整语气和内容,以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二、讲究言辞
1. "言简意赅":孔子提倡“辞达而已”,讲话时应力求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啰嗦。
2. "言辞得体":根据场合和对象,选择恰当的言辞,避免使用粗俗、不礼貌的语言。
三、注重态度
1. "谦虚谨慎":孔子教导我们要“温良恭俭让”,讲话时应保持谦虚的态度,尊重他人。
2. "真诚恳切":真诚是讲话的基石,只有真诚的言辞才能打动人心。
四、善于倾听
1. "虚心接受":在对话中,要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
2.
与君子交往时说话的原则
本章孔子讲解与君子交往时的说话艺术。我们强调学者必须有语言功底,语言功底又分为文字功夫和说话的艺术。文字功夫解决的是一般人都认为困难的书面表达能力问题。有能力把各种事件及思想形成文字以便于立言。说话的艺术是解决口头表达能力问题。把话讲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既关系到我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又涉及到思想传播的能力。要想成为大家学者,或者成为某一方面的领袖,无论文字功底还是口头表达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孔子给了我们三条与君子交往时的说话原则。愆(qiān):过失。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躁:急躁。隐:隐瞒。瞽(gǔ):盲人,引申为盲目,不懂得察言观色。孔子指出:话没到该说的时候就说,叫做急躁;到了该说的时候却不说,叫做隐瞒;没有察言观色却贸然说话,叫作盲目。“君子,有德位之通称。”(《论语集注》)与有德位之人说话要特别注意选择时机,察言观色,视情况而决定该不该说。不该说的时候要闭得住嘴巴;该说的时候要适时开口;说话时要察言观色决定所言之深浅。对事还是对人的问题?
孔子所总结的侍奉君子时的这三种情况都可以有两种理解。一说针对事,一说针对人。就事而言跟是谁说无关,要判断的是该不该说这件事的问题,比如大家都在兴头上,是不是该说那件让大家扫兴的事情呢?是不是不要急躁,等个合适的时机再说呢?还有,这件事是不是该在今天这个场合说呢?应该单独个人交流还是在大家面前来说?不该说却说了就叫做急躁。大家都讨论到这件事情了,我是不是该发表自己的看法呢?这个时候不说出来就是对君子有所隐瞒,是对君子的不敬。我在说这件事情的时候对方脸色不好看,是不是该点到为止呢?对方脸色很好,很高兴听下去的样子,是不是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呢?总之,就事而言,我们要把握一件事情该不该说,什么时候说,以及说出来的深浅。就人而言就跟说什么事情无关,关键点是“我”这个人。要判断的是轮没轮到我说呢?不该我说我却抢着说就叫做急躁。这也有可能给人留下爱出风头、抢功、不稳重的印象。到了该我发言的时候却又不发言就是对君子隐瞒观点。这是对君子的“不忠”。发表个人意见时不顾君子脸色,而只管自己畅所欲言,说得过瘾,就是不懂得察言观色的盲目。中国人特别在意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的能力。一个不会说话的人不会有太大的成就。时然后言,则无三者之过矣。
《论语》中关于说话艺术的论述很多。《卫灵公》篇中,孔子曾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可以同他说却不同他说就会失信于人;不可以同他说却同他说了,所说的内容就失去了价值。智慧的人既不失信于人,又不让话语失去价值。也就是说聪明人懂得该说则说,不该说就不说。这个该不该说,既是内容问题,也是时机问题。《宪问》篇中,孔子向公明贾打听公叔文子是不是真的不爱说话,不爱笑,也不索取财物。公明贾这个人太会说话了,他说“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意思是我们这个老先生在该讲话的时候才讲话,所以别人不会讨厌他讲话。尹氏曰:“时然后言,则无三者之过矣。”(《论语集注》)尹氏引用了“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中公明贾的观点。说话最重要的是把握时机。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不说,一般情况下就能够做到不躁、不隐、不瞽。道客村曰:与君子言勿急躁,该说之时别隐瞒。察言观色定深浅,时然后言无遗憾。《论语》善于对人物的仪态容貌做静止的描绘,如“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述而》),“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先进》),这些仪态描摹,不仅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也能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文化修养。
《乡党》一篇几乎全是摹写孔子在各种不同场合的举手投足,动静仪态,对孔子的饮食起居、出使应对、斋戒祭祀等的情态作了详尽的刻画,读之,其人情貌如在目前。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席不正,不坐。寝不尸,居不容。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孔子非常讲究饮食卫生,起居有常。食取有益健康,有量有度;举止注重文明,有礼有节。我们今天看来,似乎过于苛责,其实正是孔子珍视生命,讲究礼仪的表现。“圣人之所谓道者,不离乎日用之间也。”(朱熹《论语集注》引杨氏语)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这几章描写孔子在宗庙朝廷、素居乡里、接待宾客、朝见国君时的情态面貌,形神具现。孔子言行举止,小心翼翼,中规中矩。他在不同场合对不同的人言语态度会有不同,充分体现了孔子谨言慎行的处世哲学。
这种“变色龙”式的行为,看似可笑,其实正是纪实。中国自古就缺少平等,上下尊卑,等级森严,繁文缛节,威仪可观,流毒至今,仍难绝灭。李泽厚先生感叹:“虽今日对‘老板’讲话和对同僚讲话,毕竟仍大不一样。”
《论语》写人,以孔子为中心,“于圣人之容色言动,无不谨书而备录之……今读其书,即其事,宛然如圣人之在目也。”(朱熹《论语集注》引尹氏语)而对其他弟子的摹写则较简略。在描摹人物情态方面,在群弟子中,只写子路略有所及,如“子路不说”“子路愠见”“子路率尔而对”“子路闻之喜”等,闵损、冉有、子贡偶一及之,其他弟子则未见描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