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手把手教你写《春节的读后感》,(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9 04:26

手把手教你写《春节的读后感》,(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春节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主题:春节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其内涵丰富,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在写作前,要明确自己的主题,如春节的传统文化、家庭团聚、传统习俗等。
2. 确定观点:在阅读有关春节的书籍或文章后,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可以是对春节文化的赞美,对传统习俗的思考,或对现代春节变迁的感慨等。
3.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所读文章的背景和内容;主体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可以结合自己的观点和实际经历;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自己的观点。
4. 引用原文:在论述过程中,要适当引用原文中的观点、事例等,以增强说服力。但要注意不要过多引用,以免影响文章的流畅性。
5. 结合实际:在阐述观点时,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身边人的故事,使文章更具真实感和感染力。
6. 语言表达:读后感作文的语言要简洁、生动,避免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同时,要注意语句通顺,避免出现语病。
7. 思考深度: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具有一定的深度,不仅要表达对春节文化的认识,还要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思考。
8. 观点独

读懂了7位名家笔下的春节,我才知道如何过一个好年

和家人在一起,过一个团圆年,

就是人间最大的幸福。

作者:洞见Leyla

俗话说,百节年为首。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长久以来,无数名人大家在这天提笔落墨,写下对新年的感触与回忆。

那些烟火气下的文字,承载着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希冀。

今天且随晚君,走进7位名家笔下的春节,感受最浓的年味,品味最深的情谊。

1

鲁迅

《祝福》

“我在蒙胧中,

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

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

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

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

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

鲁迅在写《祝福》的时候,正逢时局变换。

生活的压力,百姓流离的辛苦,封建礼教对人们的迫害……一一压在鲁迅的心头。

这一年,他一边执笔控诉黑暗,一边为了生计奔波劳碌,身心疲惫到了极点。

唯有春节时分,回到家乡,听到熟悉的爆竹声响彻了街道,才让他的灵魂稍稍得到舒展。

《隅》中说:“当四周弥漫着无尽的喧嚣,我们需要为内心,留一片栖息之地。”

刚刚过去的一年,也许你也为了碎银几两披星戴月,为了家人温饱四处奔波。

劳累了许久,不妨趁着春节的机会,给自己留一点小憩的时间。

停一停追逐的脚步,缓一缓紧绷的心弦。

清空内心的负面情绪与烦恼,节后才能更好地重新出发。

2

孙犁

《记春节》

“年岁越大,欢乐越少。

前几年,每逢春节,

我还买一挂小鞭炮,

叫孙儿或外孙儿,拿到院里放放,

我在屋里听听。

自迁入楼房,连这一点高兴,也没有了。

今年春节,三十晚上,我八点钟就躺下了。

十二点前后,鞭炮声大作,醒了一阵。

欢情已尽,生意全消。

确实应该振作一下了。”

小时候每到过年,内心就好像被打了一针兴奋剂,有着说不出的快乐。

伙伴们聚在一起放鞭炮、穿新衣,甚至收到普普通通的一粒糖,就乐得开怀大笑。

长大之后,反而越来越害怕过年。

人情往来的困扰,费尽钱财的辛酸,被别人指指点点的无奈……无一不是困住我们的牢笼。

就像孙犁说的那样:“年岁越大,欢乐越少。”

但无论生活有多么艰难,也要打起精神,让自己开心起来。

因为新春之际,你的一个笑容,就可以给全家带来欢乐;你的一句祝福,就能让亲朋发自内心的愉悦。

春节假期,给家人最好的礼物,就是你积极、圆满的情绪。

凡事多笑笑,家人之间才会和睦,家才会成为幸福的归处。

3

冰心

《童年的春节》

“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

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

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

因为那里的习惯,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

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

往大坛子里,

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

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

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

当母亲做这些事的时候,

旁边站着的不只有我们几个馋孩子,

还有在旁边帮忙的厨师傅和余妈。”

有人说,春节是关于母亲的节日。

平日里操劳的母亲,在这几天更加忙碌。

她奔波在厨房里,为家人安排了一场又一场味觉盛宴。

每每有客人来临,母亲就更是自顾不暇。

她想尽办法做出可口的食物,即便手一次次地被烫伤,眼一次次地被熏出泪水。

但只要看到家人们吃饭时的笑颜,所有的辛苦都会被她忘诸脑后。

所以啊,在这个春节假期,别忘了跟妈妈说一声“谢谢”。

谢谢她为了家庭的付出,谢谢她为了我们受尽辛苦。

只要些许宽慰,就能为母亲带来无尽的幸福。

4

梁实秋

《北平年景》

“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

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

一锅炖肉,加上蘑菇是一碗,

加上粉丝又是一碗,加上山药又是一碗。

大盆的芥末墩儿,鱼冻儿,内皮辣酱,

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管够。”

中国人所有的庆贺仪式,都离不开吃食。

春节更是如此。

除夕这天,家人围坐,赴一场热闹的家宴。

桌上摆着数道最可口的饭菜,寻常烟火里,藏着春节绵长的温柔。

《舌尖上的中国》中有这么一段话:

“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多么不由自主。

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在舌尖上提醒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人与食物,总在记忆的脉络中互相缠绕,每种食物,都承载着浓浓的爱意。

新春佳节,记得和家人吃一顿和和气气的年夜饭。

看家人笑脸盈盈,就不再畏惧前路辛苦。

5

丰子恺

《过年》

“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

店里早已经摆出风灯,插上岁烛。

吃年夜饭的时候,

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

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

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

哪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

俗话说“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在地大物博的中国,南北气候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过年风俗。

在北方,除夕夜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边看电视边包饺子。

在南方,一家人吃过年夜饭后便围炉而坐,嗑着瓜子,边吃边聊,诉说着一年来的辛酸苦辣。

而丰子恺的老家,更有着“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的新春规矩。

不论是哪种风俗,都承载着新年最美好的意义。

新的一年,和家人一起贴一贴对联,赏一赏烟火。

最简单的幸福,就藏在最凡俗的细节之中。

6

沈从文

《忆湘西过年》

“我生长家乡是湘西边上,

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口的小县城。

但是狮子龙灯焰火,

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

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

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

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

十三到十五叫‘烧灯’,

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

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

春节,总是能如晨钟暮鼓般,唤醒每一个游子对家乡最深的眷恋。

正如这一年的沈从文,客居他乡,只能从笔墨中回忆起故乡的新春。

几十年后的我们,交通越来越便利,出行越来越便捷。

但生活的压力、工作的繁忙,总会扯住人的脚步,让一部分人无法归家。

也许此刻的你,还坐在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里加班加点,还在为了工作的琐事来回周旋。

但再忙再累,也要记得给家人打一通电话。

道一声关心,叙一叙感情。

距离即便相隔千里,只要心连在一起,便是团圆。

7

老舍

《北京的春节》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

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

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腊月和正月,

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

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

过了灯节,天气转暖,

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

春节之后,就是开工。

学生们提起书包奔赴学校,大人们也回归职场开始了新一年的打拼。

即便心里有诸多不舍,也只能匆匆赶赴高铁,和假期做一个告别。

没办法,成年人的世界,孩子教育,父母养老,无一不需要真金白银。

我们远离家乡,我们四处流离,为的不过是碎银几两,不过是三餐有汤。

所有奔波和辛苦,都是为了家庭的安稳,生活的底气。

你要相信,今天咬牙坚持的日子,都会化作明天无限的荣光。

因为上天,从来不会亏欠一个流泪又流汗的人。

所有的付出,都不会被辜负。

所有的努力,终将得到回报。

过年的习俗看似繁多,但归根结底,它的指向也只有一个:家。

和家人在一起,过一个团圆年,就是人间最大的幸福。

点个赞吧 ,在这个温暖的节日里,珍惜人间烟火,与家人同乐同喜。

《过年》:年味就是生活

作者:原军事经济学院基础部教授 雷军

每逢农历新年,总盼望着这一特殊日子有不同的扮相和味道。生活的味道往往是从痛楚中挣得的,过年的记忆也是从苦味的咀嚼中慢慢升腾聚拢的。黄健中导演的电影《过年》就以春节为背景,讲述了东北农村程家老两口与五个子女在大年初一的琐碎生活。即便这样年复一年的打打闹闹,也没有改变一家人对过年的期盼,对生活的认真,对亲情的不舍。

电影真实还原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东北农村过年的场景,片头嘶哑高亢的歌声,唢呐、腰鼓合奏出腊月节日的律动,白雪覆盖的村庄在沉寂中散发着节日气息。在外打工的父亲年三十坐着爬犁回家了,解下腰里一沓沓毛票子给空落落的老伴带来了安慰,攒下了过年的信心。农耕文明中,年是收获和孕育的时间节点,可以让疲惫的人歇一歇,让凄苦的心吐吐槽,虽然“我在他乡挺好的”,但他乡终搁不下乡愁和别绪,回家过年成为了外出人迈不过去的感情坎。程家的兄弟姐妹、连襟妯娌十余人,揣着旧年的芥蒂,乘着节日吉祥气氛开始聚集,希望收获新春的“惊喜”,抹平日常的寒酸。感情坎与物质欲在节日的漩涡中盘桓发酵,形成了中国普通家庭的小悲欢,也构成了他们特有的生存经验和法则。

改革春风加速了过年气氛的变动和分解,家庭聚会时私人情感的碰撞更显深度,餐桌成了欲望角逐的舞台,程氏大家庭的分裂与子家庭的相互踩踏,是物质匮乏时期人对生活不甘,而这种不甘又被紧紧绑缚在皲裂的土地和伤痕累累的家庭上,尤其显得卑微和气馁,旧家庭、小格局换来的是尊严扫地,人性芒刺滋长,精神塌陷,活力不再。影片没有碾压人性,批评自私,没有在道德反省上纠结,而是带着悲悯和同情一点点展示小人物过年的众生相,情节没有悬浮,没有兜售焦虑,绵密的细节和细腻的人情构成生活流,在静水流深中反思德性的衰减和人性的膨胀,探究年被腐蚀后的拯救。拧巴的团圆饭收尾时,程父把最后一道菜——一盘子辛苦钱端上桌。皱巴巴的钱币散发着汗渍,在钱与情的较量中,亲情输得一塌糊涂,年的人文情怀也被消耗殆尽,年过成了一场闹剧。人性的愈合需要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和谐更需要自我的富足,影片对这个努力地活着、想好好过年的普通家庭充满了尊重,对他们的苦味深表理解,更对他们命运的改变倾注思考,默默地暗示,间接引导。

整桌团圆饭被打翻,碗盘碎了一地,哭声一片,程母依然守着过年的禁忌,不能打扫,“碎碎平安”,这是在日子煎熬中修炼的勇气,在苦难中集聚的虔诚,不得不为他们的蒙昧幸福长叹。。影片质朴真实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悲喜交融的手法,切片画面的展示足以穿透数千年锈迹斑斑的家庭意识和自我封闭,生活本质性的发现将推动对生活本质的清醒认识。过年是数千年黄土地上人们勤劳不辍,生命力奔腾不息的见证,是挽留时间、铭刻思念的寓意倾吐,人们可以尽情释放现实的无奈与疲惫,分享收获与成长,让生活重新起航。守望过年意味串联情感,不忘生活的源头,更是永葆希望的火种,鼓励有滋有味地活着。影片尾声两位老人在晨光微露时远去,从他们坚定的远行中可以期待新年的萌芽。

任时代如何狂飙突进,依旧无法抹去过年的情结。年味就是生活,辛酸苦辣在未来都会化作乡愁,成为奋斗的精神钙、慰藉的诗意,涓涓细流温暖胸膛。(雷军)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