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精心挑选《和谈申请书》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9 05:27

精心挑选《和谈申请书》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撰写和谈申请书时应注意的事项
正文:
在撰写和谈申请书时,以下事项应当特别注意,以确保申请书的正式性、有效性和说服力:
1. "明确目的": - 在申请书的开头,要明确表达申请和谈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何种矛盾或冲突,以及希望通过和谈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2. "格式规范": - 遵循官方文件格式,包括标题、称呼、正文、结尾和落款等。 - 使用正式的公文格式,如横排、字体、字号、行间距等。
3. "称呼恰当": - 在开头部分,正确使用对方的称呼,如“尊敬的XX领导”、“XX部门负责人”等。
4. "内容具体": - 详细描述矛盾或冲突的背景、经过和现状,使对方能够全面了解情况。 - 提出和谈的具体议题和期望达成的目标,内容要具体、明确。
5. "逻辑清晰": - 申请书的内容应条理清晰,逻辑严密,避免出现前后矛盾或信息不完整的情况。 - 使用恰当的连接词和过渡句,使文章结构紧凑,易于阅读。
6. "语气诚恳": - 在表达诉求时,语气要诚恳、礼貌,避免使用过于强硬或挑衅的语言。 - 表达出希望通过和谈解决问题的诚意和决心。
7. "证据充分"

孟彦丨泽连斯基脑壳有点疼:入约无门,和谈无望,反攻受挫

最近基辅和泽连斯基“脑壳有点疼”,事事不顺心,喝口凉水都塞牙。

先是北约泼冷水,入约无门。

北约7月峰会眼见着召开了,会场地点离基辅很近,就在波罗的海立陶宛。

以前北约开会、欧盟开会都把泽连斯基当神一样供着让他出席,这次会议却不一样了。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表示,在7月召开的北约峰会上,不会正式乌克兰加入北约。美国总统拜登说得更绝,不会让乌克兰加入北约“变得容易”。

这瓢水泼的,将基辅加入北约“驿动”的心浇了个透心凉。

加入北约是基辅心心念念的梦想,甚至还写进了宪法,为了入约,乌克兰什么都豁得出去。俄乌开战往根上刨,也是因为基辅积极申请加入北约,把俄罗斯“逼入绝境”。

苏联解体后,在美西方的蛊惑下,基辅的屁股彻底坐在西边,与隔壁的莫斯科渐行渐远,矛盾加重,“加入北约、寻求保护”,便成了基辅孜孜追求的目标。

但北约东扩6次,也没轮到乌克兰,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基辅入约更就没戏了。因为按照北约的规定,只要有领土纠纷,就不可能成为北约成员国。

但基辅不死心,加上美国总统拜登、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等几个大忽悠,说什么“北约的大门始终向基辅敞开”,北约各国决定让乌克兰“更加靠近”,这重新点燃了泽连斯基入约的小火苗。

美西方领导人“走马灯”似的到访基辅,又安排泽连斯基到联合国、G7峰会、美国议会、欧洲议会和各国议会等高调演讲,高规格接待,“站C位”,给掌声,让泽连斯基头脑发胀,找不到北,“自以为是世界领袖”。

在美西方的“加持”拱火下,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泽连斯基,最终选择和俄罗斯开干,以此作为入约的筹码。

没想到仗打了一年多,人死了不少,地盘是丢了不少,经济就更别说了,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现在连芬兰都入约了,替美国北约挡子弹的乌克兰却入约无门。欧盟火车头德国总理朔尔茨再次明确表示,在战事未结束前,乌克兰不能加入北约。

入约无门无戏,这怎能不令泽连斯基脑瓜子疼。

“我们提出的申请迟迟不予受理,这对于我们不公平”,近日乌克兰总统办公室副主任“敲着桌子”催促北约,说基辅的入约申请书摆到了北约各国的桌子上了,各成员国要有勇气,要对基辅入约给一个明确的时间表。

北约的态度很清楚,在冲突延续情况下乌克兰不可能入约。这明摆着是“逗你玩”嘛。依这个杠杠卡,乌克兰入约不知道要等到哪个猴年马月,除非修改章程。

再者泽连斯基开出“天价”,和谈无望。

7月1日,泽连斯基对俄乌停火和谈开出条件,只有乌克兰武装部队控制了1991年边界,该国才会进行谈判准备。

泽连斯基的意思很明确,不仅去年公投入俄的乌东4州要拿回来,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失去的土地也要拿回来。吃到肚子的东西,大毛能吐出来吗?这不符合大毛的性格。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俄罗斯的首要任务是实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但现在这个目标只能通过军事手段来实现。看来,俄罗斯也是铁心了,不打服乌克兰不收兵。

对此,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也早就有预感。他5月25日表示,乌克兰的战略目标是“解放被俄罗斯占领的乌克兰领土”,战斗将是“漫长而艰难的”。这话说得艺术,说得直白一点,乌克兰靠打仗收回领土,是不可能的。

心里没数的泽连斯基,自己关上和谈的大门,那就怪不得谁了。但他不这样“死鸭子嘴硬”,又能怎样?!谁能担负起丧权辱国、弃土求和的责任?这也是斯基头脑的一方面。

第三个不顺心是乌克兰反攻受挫,西方援助有撤火迹象

瓦格纳集团“兵变”后,美北约和乌克兰好一场兴奋,自以为俄失去了一支作战骁勇的主力军,这是一个天赐的大好时机,乌军可以乘胜追击,“直捣黄龙”,收复失地。

没想到没有瓦格纳雇佣军,俄军的堡垒也不好攻破。来自西方媒体的战场数据显示,6月初以来乌军发起的南线反攻,所有行动都没有突破俄军的防御体系。截至目前,乌克兰已经损失了包括豹2在内的259辆坦克以及超过780辆运兵装甲车。乌军平均每周向前突破50平方公里,但要付出16000人的阵亡代价。如果据此推演,乌克兰收复失地需要再花15年、付出2000万人的生命。这等于说把乌克兰现有的人打光了,也收复不了失去的领土。

俄罗斯还把情报搜集与精确打击完美结合起来,专打北约军事顾问和技术兵。6月29日,俄军对顿涅茨克的一家“餐厅”发动了一次高精度打击,消灭了乌克兰2名将军、近50名军官以及最少20名北约军事顾问。

泽连斯基把乌军进展不利的责任,怪罪到美西方军援不够上,美国倒是又给了几亿美元,但欧盟其他国家却“喊得响、不出手”,瑞士明确拒绝提供“豹”式坦克,以色列拒绝提供“铁穹”防空系统。

乌克兰战场就是一个无底洞,乌军又多是“抓壮丁”补充的新兵蛋子,对美西方援助的先进装备不会使用、不会保养,还可着劲儿瞎糟,一枚“爱国者”导弹高达500万美元,上亿元的导弹,让乌克兰几分钟就打光了,这样打下去,打得美国都肝疼。

还有德国的“豹2”坦克,被描述成“地面作战之王”,国际市场上“豹2A7”最顶级配置版报价高达2000万美元,援乌的豹2以A4为主,其价格也在500万美元以上,这些坦克在战场上要么被俄击毁,要么被乌军开到俄军的雷场里炸毁。

还有炮弹,乌军每天发射弹药量是阿富汗战争一个月的用量,差不多每天7000发,占美国整月产量46%。在巴赫穆特战场,俄军每天都会发射7.5万枚炮弹,相当于每1平方公里就有5万发炮弹。乌军的弹药消耗与俄军相比只多不少。再这样耗下去,“地主家也没余粮了”,美国开始准备动用位于韩国和以色列的储备弹药了,这可是为了中东和东亚应急弹药啊。

北约秘书长表示,不只是德国,现在其他的北约国家,武器弹药的储备也都耗尽了,不管是为了继续支持乌克兰,还是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都需要快速补充已经见底了的武器弹药储备。

对美北约和乌克兰来说,还有令人头痛的消息,比如瓦格纳兵变后移师白俄罗斯,这支打仗不要命的雇佣军驻地离基辅仅百余公里,又加上俄罗斯的战术核武部署了白俄,这要是让瓦格纳“抢去了”还得了?还有,普京的国内支持率高达82%。美西方想推翻普京的愿望又落空了。

整天面对这些没完没了的挠心事,泽连斯基的脑壳不疼才怪哩。这是他自找的。及时止损,回头是岸,是他唯一的正确选择,可惜他不走这条正道。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国防部原国际传播局副局长;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亚圣74言”,修订发布)

《觉醒年代》编剧、白玉兰最佳编剧获得者龙平平:觉醒没有过去时

龙平平自言和女儿平时的交流并不多,但一部《觉醒年代》却让女儿与他亲近起来,有一天,女儿更是告诉他自己交了入党申请书,这让龙平平深有感触:“我写《觉醒年代》剧本的过程她都知道,我说让她看看这部剧,她本来不以为然,没想到有一天她突然告诉我,她写了入党申请书,让我帮她看看,这我根本没想到。我问她入党真的考虑好了吗?不是一时冲动吗?她说想好了,说如果中国再发生100年前的事,她也会像陈延年他们那样。我听了以后心里很感慨。”

龙平平女儿的想法可谓是代表了《觉醒年代》众多年轻观众的心声。让龙平平惊喜的是,这部剧受到了各方认可,剧迷的年龄层也是囊括了老中青,他去社区参加活动,一群老人会围上来与他热烈探讨,告诉他已经二刷三刷;龙平平去学校讲座,初一的学生也激动地告诉他,自己哭得稀里哗啦。

6月10日晚,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典礼举行,《觉醒年代》众望所归,摘得最佳编剧(原创)、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三大奖项。

在龙平平看来,所谓觉醒,就是要跟上时代,中国要想不落后,就需要不断觉醒,“觉醒没有过去时,《觉醒年代》播出时,我第一次听说网络语言yyds(永远的神),观众说《觉醒年代》是yyds,在我看来,‘永远的神’体现在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身上,一代一代年轻人要保持觉醒,否则怎么永远?”

《觉醒年代》是自己想创作的剧本

签合同时要求重大修改需经本人同意

龙平平1985年研究生毕业后就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后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秘书长、第三编研部主任,退休后被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返聘,一辈子从事党史研究工作。所以,龙平平认为自己其实不是编剧,成为编剧是因为工作需要,“被架上去的”。

因为长期从事邓小平思想、生平和党的当代文献的编辑研究工作,所以有关邓小平的重大题材的纪录片、影视作品,都会找到龙平平和他的同事担任撰稿和编剧。自然而然的,龙平平就进入到了影视领域。龙平平最早接触影视是从1993年写12集理论文献纪录片《邓小平》开始的。之后有了《丰碑》《千秋基业——邓小平与中国教育》《永远的小平》《邓小平登黄山》《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等诸多作品。

总的看来,这些作品都与龙平平研究的邓小平有关。所以,龙平平说这是他作为党史研究者的本职工作:“只有《觉醒年代》是个例外,不是工作,是我业余时间想做的。”在参与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和《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创作之后,龙平平就萌发了要写一部既全面客观,又有思想深度、高尚情怀和生动故事的全景式反映中国共产党从酝酿到成立过程的电视剧的想法。正好一位朋友向龙平平发出邀约,两人商量之后,决定写1915-1921年这六年。“这六年中国发生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立这三件大事,《觉醒年代》写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礼。《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的那段历史和《觉醒年代》有衔接的地方,里面很多在法国参加勤工俭学的革命者,是《觉醒年代》的人物,那时我翻阅了很多资料有了一定积累,不然也不会想起来写《觉醒年代》。”

2015年,正逢新文化运动100周年,龙平平开始写《觉醒年代》的剧本,其时,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有各种各样的议论。龙平平说自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研究造诣的晚清秀才陈独秀,为什么不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为中国找出路,而要舍近求远,不远万里从欧洲引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社会主义只能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而当时中国仍处于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状态,在那种情况下,陈独秀、李大钊为什么会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用它来指导中国革命,创建中国共产党。他们当初是怎么想的,是怎样找到这条道路的?

龙平平说:“《觉醒年代》是用理性思维的方式来这个问题的。开篇第一集,李大钊和陈独秀一见面,两人争论的就是怎样寻找救国出路。陈独秀的是:出路不是老路,只有找到一条新路,中国才不会亡。《觉醒年代》选择1915年到1921年这6年叙事,是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大背景来揭示中国共产党产生的缘由。我之前做过调查,很多人,尤其是青年人并不清楚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关系。所以,我想通过《觉醒年代》把它说清楚。”

巧合的是,《觉醒年代》从创作到成稿,也经历了6年时间。2014年申报立项,2015年通过后,龙平平正式开始写作,到2020年5月完成,分集大纲就写了27万字,2016年剧本送审,那一稿约55万字。仅大的修改,龙平平记得就有九次之多。

对于自己的这部心血之作,龙平平极为看重。“稿子准许拍摄之前,我没和任何人签协定,没有拿一分钱订金,有很多人上赶着给我订金,我不收。我要对自己想写的作品负责,我拿了你的定金,然后你给我提一堆要求,那不可能,我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写。后来签合同的时候,我也有一句话,要求剧本做重大改动的话,必须征求我同意。导演可以有二度创作,但不能走偏了。《觉醒年代》的导演张永新很年轻,非常优秀,他有很多创新,例如他给剧中设置了蚂蚁等很多隐喻,这些都是导演的想法,不是我原本剧本里所写的。”

蒋介石悬赏陈独秀是3万大洋

悬赏陈延年是4万大洋

尽管对自己的剧本非常有信心,而且龙平平在多年的工作中一直秉承着“没有根据不乱说话”的原则,但是,《觉醒年代》在播出之前,龙平平坦言自己依然是提心吊胆,晚上睡不好。“之前《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反响很大争议也有,我收到了不少有不同意见的信件,《觉醒年代》中一些地方我都千掂量万掂量,(怕播出后被骂)我还准备了很多预案,但没想到这部剧播出后,左中右、老中青都喜欢。”

很多人说龙平平胆子大,因为《觉醒年代》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历程。龙平平坦言,并非自己胆子大,他能如此创作,“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也是对历史研究最新成果的应用”。

龙平平介绍说,2019年10月,为纪念陈独秀诞辰140周年,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发表了一篇纪念文章,称陈独秀为“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传播者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这篇文章是以党中央党史研究职能部门名义发表的,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其中对陈独秀历史贡献和历史地位的表述,为我在《觉醒年代》剧本中塑造陈独秀人物形象提供了准确的依据。《觉醒年代》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尊重历史事实,遵循既定的历史认同,把陈独秀和李大钊作为并列的两大主角,第一次充分地、艺术地再现了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三大历史事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从而真实地展现了历史,弘扬了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正确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的主题。这种做法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肯定、高度评价。这是《觉醒年代》高口碑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说《觉醒年代》让人们对陈独秀有了深刻了解,那么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则更是从“少人知晓”变为“天下谁人不识君”。

陈延年是龙平平一直以来特别想写的人物,陈延年是革命理想主义者,他从青少年时期起,就下决心为了国家牺牲个人的私欲。他十几岁时就给自己定下了“六不”的戒律:“不闲游、不看戏、不照相、不下馆子、不讲衣着、不做私交”。陈延年牺牲时只有29岁,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江苏省委书记。被捕时,国民党反动派规劝他自首,但他宁死不屈。上刑场的时候,他宁死不跪,最后被乱刀砍死。

龙平平说:“陈延年有着极高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斯大林说陈延年是中国的列宁,蒋介石悬赏陈独秀是3万元大洋,陈延年则是4万大洋,在蒋介石看来,陈延年更有威胁。”

《觉醒年代》让陈延年成为无数青年人的偶像,问及是否还会续写陈延年的故事,龙平平透露他正在筹备一部电影,主角是陈延年、周恩来和赵世炎。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写剧本时多次痛哭

《觉醒年代》成功“破圈”,也让龙平平信心十足,“谁说主旋律影视作品就不会好看?”龙平平认为好的作品应该具备思想性和艺术性,革命历史题材需要尊重事实,却也要有创作者的思考。“你得深入进去,把资料摸透了,自己有研究,否则只是照本宣科,观众不会喜欢。”

创作《觉醒年代》,龙平平遵循的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觉醒年代》中所有的大事都是真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都有事实根据。但一些细节,比如陈独秀宏论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陶然亭煮酒会友,陈独秀、胡适、李大钊联手辜鸿铭大战朱尔典,南陈北李宣誓建党、以及陈独秀父子间的很多故事等,全部是虚构的。“尽管有很多虚构、夸张的艺术加工部分,但一定是我认真琢磨过的,一定要做到每一处都有出处,每一处都合情合理。”

许多人回忆说,陈独秀在北大3年期间,他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一直在上海,没去过北京。龙平平为此查了包惠僧的回忆,包惠僧是一大代表、陈独秀的秘书、北大的学生。“他在回忆中清清楚楚地写了,说这两个孩子五四运动前后在北京办工读社。新中国成立后,夏之栩(赵世炎的夫人)受周总理委托也写过一篇纪念陈延年的文章,说延年、乔年在五四前后搞工读社。后来,我又发现鲁迅的回忆里、钱玄同的日记里面也有相类似的记载。有了这些资料,我才敢写陈延年在北京办工读社的事情,才敢去虚构他们办工读社的情节。”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觉醒年代》中感人至深的经典一幕,龙平平介绍说,在党史记载中这部分只有简短的一句话,“1920年春节前,李大钊送陈独秀从天津乘船去上海,在路上,相约建党”。这一句话对于一部电视剧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龙平平翻阅了很多资料,发现那一年北方大旱,灾民遍地,海河大堤上饿殍千里,难民成群。他意识到,或许这就是关键,当李大钊和陈独秀经过海河,看到这样的场景,必定会坚定两人建党决心。龙平平表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给《觉醒年代》注入了灵魂与活力。“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了这些难民,为了他们能够像人一样地活着,能够有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快乐,有了陈独秀和李大钊面对成千上万的难民来宣誓。”

观众看《觉醒年代》时泪目,龙平平在创作剧本时更是不止一次痛哭,“北大学生反对巴黎和谈签署不平等条约,学生被关进北大,北大变成监狱。这种人类文明史上从未有过的最可耻的事情,让陈独秀几十年追求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彻底破灭了。他在红楼的走廊里独自流泪,在思想的炼狱中挣扎了几个时辰,终于浴火重生、凤凰涅盘,完成了与旧民主主义的彻底决裂。他写下了《研究室与监狱》,后来又上街撒传单,决心飞蛾扑火,牺牲自己,以血醒民。这段情节很长,我是流着眼泪写的,夜里跑到厕所里放声哭。写很多场戏时,不知道哪根神经就触动了泪点。”

低估了当代青年的政治鉴别力和艺术鉴赏力

《觉醒年代》中人物众多,除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外,还彰显了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邓中夏、蔡和森,俞秀松、何孟雄等一批志存高远的革命烈士。龙平平表示,他是有意为之,“我曾在学生中做过调研,很少有人知道赵世炎、邓中夏、陈延年、陈乔年、蔡和森、俞秀松、何孟雄。这些民族精英都是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20多岁就慷慨赴死了。这才几十年,人们就不知道他们了。”龙平平认为,《觉醒年代》就是想让大家特别是青年都知道他们,“我写的是100年前的青年人,从今天的角度看100年前,才更能理解当初的意义。”

塑造如此丰富立体的群像的另一个原因,是龙平平觉得有了这些丰富的人物和情节,故事才能好看。“你光写陈独秀和李大钊,那还是教科书内容,你要拓展起来,他们的家庭生活、父子亲人关系,朋友之间的友谊等等,有志同道合,也有矛盾冲突,恰恰是这些,才使故事好看。”

龙平平认为,如果今天的青年人不喜欢《觉醒年代》,就说明他的创作失败了,让他欣慰的是,《觉醒年代》赢得了年轻观众的喜爱,有年轻观众发弹幕说:“《觉醒年代》有续集吗?你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

龙平平看到这句弹幕后非常感动,他觉得这位年轻人的水平比他高。“我在他那个年纪总结不出这话来。青年人能这样理解《觉醒年代》,完全超出我预料,他们竟然能有这样的境界,我因此反复检讨自己,我觉得我低估了当代青年的政治鉴别力和艺术鉴赏力。”

《觉醒年代》“押中”高考作文的消息,日前被推上热搜。龙平平笑说,自己没去想过高考作文押题一事,但是,高考作文出这样的题目是好事。“要鼓励青少年去学习自己国家的历史、党史,要了解党史,特别是知道党史上那些先烈,那些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人,这是每个政府必须做的重要内容。法国有个电视台就24小时只播法国历史,要求人民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邓小平有句名言说‘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在青少年中开展学习党史历史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提高青少年的素质有意义。”

龙平平感慨于影视作品的影响力,深感年轻人对《觉醒年代》的喜爱,他说不久前他与剧中扮演陈延年烈士、陈乔年烈士的演员张晚意、马启越,以及数十位同济大学青年学子去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缅怀祭奠长眠于此的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等革命烈士,“我是老泪纵横,这些年轻人也是哭成一团,他们看了电视剧,知道了现在这么幸福的生活是怎么来的,没有前面人开路,何来如今的幸福?”

《觉醒年代》的热播让龙平平对中国的年轻人寄予厚望,“我相信如果中国再出现100年前的事,会有比那时多百倍千倍万倍的青年站出来,拯救这个国家。《觉醒年代》中,有一场胡适和李大钊关于社会主义的辩论。胡适责问李大钊:社会主义是德国人发明的,德国人都不信,法国人按照社会主义理论搞巴黎公社,失败了;英国人欧文在美国搞社会主义试验,破产了,你们凭什么说它能救中国?李大钊说,我相信,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我想,今天的青年在荧屏上听到李大钊这句话时,应该是感同身受的。这就是这部电视剧的主题。”

编辑 赵熹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