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9 05:4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社会学心得体会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表达的社会学心得体会的主题。可以是关于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理论等方面的感悟。确保主题具有明确性和针对性。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有良好的结构。以下是一个参考结构:
a. 引言:简要介绍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引出你的心得体会主题。
b. 主体部分:根据主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 社会现象分析: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分析,阐述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 社会问题探讨:针对具体的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 社会理论解读:结合社会学理论,对某一现象或问题进行深入解读。
- 心得体会:总结自己在学习社会学过程中的感悟,阐述对社会学的认识和理解。
c. 结论:总结全文,强调社会学的价值,并提出对未来的展望。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a. 逻辑清晰:确保文章结构合理,观点明确,论述有理有据。
b. 语言规范:使用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
c. 引用恰当:在引用他人观点或理论时,注明出处,避免抄袭。
4. 内容充实:在论述过程中,尽量丰富内容,可以结合实际案例、数据、文献等
2021年有不少社会学方面的通俗读物译介出版,比如田中正人等著的《惊呆了!原来这就是社会学》、堀内进之介等著的《这就是社会学》,再比如将社会学常识融入故事形式的安格斯·班克罗夫特等著的《米拉的猜想》。如果说这些书能起到普及社会学基本人物、概念的作用,那么恐怕它们的作用也仅止于此了。严苛一点讲,这些书终究是可有可无的,是可替代的,它们并不包含社会学的洞见。
赵鼎新的小书《什么是社会学》,只有一百多页,可它却完全不是一本通俗读物。它没有像社会学导论著作通常会做的那样从马克思、韦伯、涂尔干讲起,因为作者无意于向读者普及百科全书词条里会出现的那类社会学知识。《什么是社会学》是一本充满个性、具有学术原创性、读起来令人感觉痛快淋漓的书。尽管它预设的读者对象也是对社会学工作所知有限的初学者,但作者显然表现出对读者思考能力的充分信任,他从他心目中最紧要的学科精髓讲起,从今天仍论争不断的学术分歧讲起,从自己从事社会学最有心得的地方讲起。如果把“入门书”看成是对新兵进行训练,那么这位教官显然不是在军营的空地上让新兵们立正、稍息、操练队列,而是直接把新兵带进实战,在枪炮隆隆声中向他们讲解什么是真正的打仗。
赵鼎新在书中首先指出,人在描述和分析社会现象时所采用的最基本的叙事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事件/时间序列叙事,历史学以其为基础,另一种是结构/机制叙事,在赵鼎新看来,社会学就是一门以结构/机制叙事为基础的学问。对宏观的结构与相对微观的机制二者,赵鼎新又更强调机制,他给机制下了这样的定义:所谓机制,是一组在控制条件下可被观察到的,同样也能通过推理获得的,因此是可以被解释的、因果链最短并且关系确定的结构性因果关系。该书仅有三章,第一章题为“结构与机制”,第二章叫“机制解释的问题”,第三章叫“机制解释弱点的弥补”。不难看出,赵鼎新此书是围绕“机制”展开的,而三章的设置则不无“正反合”的味道,既强调机制解释的重要性,也不讳言其不足。针对社会学者的任务,赵鼎新则提出:“对于一个训练有素的社会学家来说,他所提出的问题不应该是微观层次的因素对宏观的社会现象是否有作用,而是这个作用是怎么发生的,以及到底有多大。”
作者对机制做了分门别类的分析,精彩之处甚多,在这里,姑且只以关于“正反馈机制与负反馈机制”的分析为例,因为这个命题既宏大,又有紧迫性,对社会学不甚感兴趣的读者也很可能会从中得到启发。赵鼎新指出:“主宰生物世界运行的主要是让生命系统趋于稳定的负反馈机制,但是由于人有通过策略取胜和论证自我行为正确性的能力,主导社会发展的就成了正反馈机制。”众所周知,正反馈是不稳定的,那么这就意味着,人类的社会发展是不稳定的。赵鼎新强调,在历史上,一批具有特别强烈的权力和成功欲望的人士的追求成了社会变迁的最大原动力,这会加剧正反馈的不稳定。赵鼎新以不无鄙夷的态度写道:“绝大多数社会学家对人类社会的正反馈特性缺乏清晰认识,他们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因此会显得天真和简单。”赵鼎新认为,我们应建立起如下观点(经我提炼):一,文化的延续必须有各种制度维系,文化不具有超越制度的稳定性;二,人类社会完全不具有自稳定性,只要人类存在,历史就不会终结;三,非企及后果(通俗地说,就是背离初衷、意想不到的后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轴。赵鼎新最后以格言式的精炼和悖论意味总结道:“生物是没有智力的,但是生物系统却都是有智力的;人是有智力的,但是人类社会却是没有智力的。”
在分析机制解释的弱点的第二章,赵鼎新其实主要表达了三种“鄙视”:一是对社会学中“一批问题意识发散,不讲机制,没有因果,不懂行动者的权力和约束,只有个性化叙事的文章和书籍”的鄙视;二是对一些“以提新概念为己任”的人类学、文化史和质性社会学学者的鄙视;三是对部分社会学经典的鄙视,他说:“许多名著在经验上甚至逻辑上都漏洞百出,它们的价值主要在于启发……支撑这些名著形成的最关键因素其实也不是社会科学方法,而是作者的品味。”
如何弥补机制解释的弱点?从主观上来说,也许就是要求社会学家们保持对自己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审慎态度。赵鼎新不无感慨地写道:“我接触过大量的优秀学者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他们内心深处始终有着某种紧张和不自信,因此反思力也就比较强。如果有人以为自己在年轻时就认准了真理,并且认为自己所看到的、理解的和讲出来的故事都是对的,那么这个人就无药可救了。反思能力对于一位学者来说太重要了。”
然而,有点矛盾意味的是,赵鼎新在陈述他自己的观点和理论时,不时流露出一种他“所看到的、理解的和讲出来的故事都是对的”的意态。当然,我们对他的社会学见识是非常佩服的,坦白讲,我们也并无能力在专业上对其论述进行指摘,但或许“某种紧张和不自信”对作者并不是无益的。涂尔干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第二版序言中曾说,人类总以为自己有控制社会领域的无限权力,可“无数的经验在告诉他们,得意洋洋地幻想的这种无限权力,一直是他们变弱的原因,而只有在他们承认物具有其固有的本性并虚心地探求物究竟是什么的时候,他们对物的支配才真正开始。”或许,每一位社会学者也都应该首先承认社会学具有其固有的本性并虚心地探求它究竟是什么罢。 (乔纳森)
来源:中国青年报
“现在是后浪的时代。”“前浪”们如是说。然而,尽管嘴上不吝赞誉,中年人却难免对“后浪”带着几分没说出口的质疑。脆弱、浮躁、懒散,这些都是“前浪”打在部分90后与00后身上的标签,每当有青少年步入歧途的新闻发生,都有人会发出“我早就知道会这样”的感叹。
反过来看,“后浪”对“前浪”似乎同样不满。他们不仅看不上父辈的迟钝,认为他们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永远对下一代人的内心世界熟视无睹,同时也认为占据着社会资源的长者,并不真正理解年轻人压力重重的处境。代际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时常以或隐秘或公开的方式呈现。
这样的“战争”,可能发生在家庭的饭桌谈话上,也可能出现在企业的内网论坛里,更激荡在网络平台的公共讨论中。这些“纷争”真的是由两代人的性格差异造成的吗?上一代人真的比年轻一代更勤劳,下一代人真的比老一辈人更敏锐?这些问题的答案,恐怕并不是这么简单。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代际之间矛盾的根源,其实更多是两代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拥有的机会与资源的不同。这也正是社会学研究者对“代沟”形成过程的定义:不同世代的人在关键成长期的社会环境不同,因此给他们的认知带来了差别。而社会资源的分配,正是最重要的变量之一。
对两代人观念影响最为深远的社会变迁,无疑是社会阶层流动性的改变。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阶层流动性大幅提升,更多人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与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当经济的增速达到一定程度,社会结构的改变速度会逐步放缓。社会学家谢宇与周翔在2019年的研究指出:同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有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但相比起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有所降低。
另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曾经出现人才的断档,这使得一大批年轻有为者走上重要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上一代人的认知——只要一个人有才华、有能力、积极肯干,就能脱颖而出。对于今天的年轻人而言,社会竞争的压力增加,有时很难实现期待中的“跃升”。不同的社会境遇,造就了两代人在观念上的差别:“前浪”不明白“后浪”为什么不像他们一样追求上进,“后浪”也不明白“前浪”为什么不接受自己的随遇而安。
对比几十年前,今天的年轻人在物质条件上当然更加丰裕,但这种丰裕并不能减轻他们在同侪竞争中面对的焦虑。总有年长者认为今天的年轻人是“温室里的花朵”,但他们没有看到,年轻一代在资源与机会的竞争中,面对不断增加的压力。这时,用一句轻飘飘的“心灵脆弱”形容年轻人,显然并不公平。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彼此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当然会有差别。年轻人不是不需要前辈的经验和教导,但他们更需要平等的机会、发展的机遇,让他们有信心奔涌向前。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