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医学作文》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9 08:11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医学作文》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医学的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选题明确": - 选择一个具体的医学主题,确保内容聚焦,避免过于宽泛。 - 可以是医学研究的新进展、医学伦理问题、病例分析、医学教育等。
2. "结构清晰": - 确保作文有明确的引言、主体和结论。 - 引言部分要吸引读者,主体部分要逻辑清晰,结论部分要总结全文。
3. "内容真实": - 使用准确、可靠的信息和数据,避免虚构或夸大其词。 - 如果引用文献或数据,务必注明出处。
4. "科学性": - 医学作文应体现科学性和严谨性,避免主观臆断。 - 对医学概念、理论、技术等进行准确描述。
5. "语言规范": - 使用规范的医学术语,避免口语化表达。 - 文字表达要准确、简洁,避免歧义。
6. "逻辑严谨": - 论证过程要逻辑严密,论据充分,推理合理。 - 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使文章读起来流畅。
7. "创新性": - 尽量从新的角度或层面探讨医学问题,展现个人见解。 - 可以结合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或临床案例进行分析。
8. "伦理考量": - 在讨论医学问题时,要考虑到患者的

百岁医者 仁心仁术

在中日友好医院的病房里,一位百岁老人常常喃喃呼唤着“白大夫”。他曾与白求恩大夫并肩作战,在他的手臂上,至今仍有一道白求恩亲手为他缝合的伤口瘢痕。

他就是辛育龄(见图,资料照片),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辛育龄把全部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被誉为“白求恩式的医生”。

从小战士到大专家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年仅16岁的辛育龄奋起参加冀中人民自卫军。1938年5月,辛育龄正式参加了八路军,成为冀中卫生部后方医院的卫生员。

1939年4月,辛育龄被派到白求恩医疗队担任司药。他回忆,白求恩亲自带领医疗团队赴前沿阵地。手术室外炮火连天,手术室内白求恩镇定自若进行手术。

在一次战斗中,由于日本人的飞机轰炸,驮药箱的马匹受惊导致药品撒了一地。辛育龄赶紧拽住惊马,整理药箱,手臂却被划伤,鲜血淋漓。白求恩看到此景急忙为他处理伤口。这道由白求恩亲手缝合过的伤口瘢痕,一直陪伴辛育龄走过漫长岁月。

1939年7月,辛育龄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年仅19岁的辛育龄已经是冀中军区制药厂的厂长。当时,部队里流行疟疾和疥疮。辛育龄带领职工和老乡上山采草药,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药片方便战士服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1947年7月1日,辛育龄从延安的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在中国医科大附属医院做了一名外科大夫。辽沈战役时,辛育龄奉命带领医疗队赶赴沈阳。东北解放后,辛育龄被任命为盛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顺利完成了医院改制。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辛育龄组织医疗队赴朝支援,负责收容伤员分类治疗。

从0到1的突破

1951年,辛育龄被我国政府首批派往苏联学习胸外科技术。1956年,辛育龄获得苏联医学院医学副博士学位回国,来到位于北京通州的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后改为北京结核病研究所),组建了胸外科。传统的结核病治疗方法对重症晚期肺结核,特别是空洞型肺结核合并大咯血的病人治疗无效,常发生窒息性死亡。辛育龄经过仔细研究,探索出双腔插管麻醉下施行肺切除手术,用此方法治疗了200多例重症肺结核合并大咯血病人,均获成功。

为了普及推广胸外科技术,辛育龄牵头在中央结核病研究所举办胸外科医师培训班。从1958年到1980年,共为全国培养出300余名胸外科技术骨干。辛育龄经常亲赴各地帮助胸外科医师做手术,有40余家医院的胸外科是在他的指导下建成的。

“辛育龄教授的许多工作都是独创性的,是0到1的突破。”中日友好医院大外科、胸外科原主任刘德若说。

1979年,辛育龄成功实施了国内第一例人体肺移植手术。当时,全世界也只做了42例。

从药物麻醉到针刺麻醉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美国代表团听说中国有一种针刺麻醉技术,可以在病人清醒状态下实行肺切除手术,希望能够观看手术。

2月24日上午8点半,包括美国政府官员、新闻媒体、随团医生在内的30余人,到达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患者因右肺上叶支气管扩张,准备做右肺上叶切除术。辛育龄在病人手臂上扎针捻动,实施开胸手术,代表团全程摄像记录。最后,一台全身麻醉需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的手术,辛育龄用了72分钟就干净利落地完成了。

术后,患者从手术台上坐起来,了美国记者的提问。看到病人神志清醒、平静自如,没有痛苦的表情,美国代表团成员被“针麻”的神奇效果折服了。

辛育龄说,他发现临床上肺癌手术后的病人常因刀口痛、咳痰困难和排尿不畅而苦恼。在试用针灸治疗这些症状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后,便想到应用针灸疗法作为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突破点。

起初,因胸部手术切口较长,麻醉需要扎16针,并由4个大夫在术中不停地捻动,如此复杂的操作很难推广。经过层层筛选、反复试验后,1970年6月25日,辛育龄主刀的首例运用一根针、针刺三阳络透郄门穴行肺切除手术获得成功。

辛育龄先后用针刺麻醉做过1400多例肺切除手术,成功率高达98%,令国内外同行赞叹不已,推动针灸走向世界。

从院长到普通大夫

1982年,辛育龄被任命为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主持建院工作。1984年开院后不久,他主动辞去院长职务,甘当一名普通胸外科大夫。

辛育龄80多岁还坚持每周出门诊,并参加科室查房。遇到经济困难的病人,他总是想方设法为病人减少开支,甚至还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助病人。遇到危重病人,辛育龄常常在手术室坚守七八个小时,术后彻夜不眠,亲自守护病人。

辛育龄说:“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个好医生,做一棵无影灯下的‘不老松’”。 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不计报酬、不计代价为病人服务。86岁,他还在为病人手术。89岁,他因无法站立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临床。辛育龄曾赋诗云:“救死扶伤平生愿,人生价值是奉献。”

大医精诚济苍生,仁心仁术铸医魂。如今,中日友好医院专设的辛育龄青年奖已颁发三届。前不久,中日友好医院辛育龄小分队正式成立。这支医疗队伍传承和发扬战争年代“流动医疗站”的优良传统,沿着辛育龄的足迹,主动开展义诊咨询等服务。

《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16日 05 版)

来源: 人民日报

“生命与医学”科学倡导主题征文展播:我在医院的臂膀中成长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中国自古以来讳谈生死,然而,生、老、病、死是我们每个人都绕不过的话题。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美国医生克鲁多的墓志铭道出了医学的本质。

医学是否无所不能?

医生能否时时药到病除、妙手回春?

面对疾病,医患本是战友,缘何相煎太急?

面对死亡,我们是选择有尊严的离去,还是坚持无效的救治?

……

这些问题,是否你也曾困惑于心?

为了帮大家更好地树立正确生命观、医学观,构建新型和谐的医患关系,今年3月,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联合人民网、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面向全社会开展“生命与医学”科学倡导主题征文活动,展开一场关于医学人文、医者仁心以及生死观、生命观、医学观的深度思考。

此次征文活动已于7月31日截止,收到了来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医学高校和科研院所、社会组织、医疗行业等人员,以及社会各界网民的积极投稿,我们择优选编305篇,即日起,将陆续在健康北京展播。

今天,我们推出第十期“生命与医学”科学倡导主题征文获奖作品展播,来自北京市昌平区卫生健康委韩华星的我在医院的臂膀中成长,点击下方音频,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

我在医院的臂膀中成长

作者:北京市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韩华星

播讲:白琳 曹宇

时光如水,流转过无数春夏秋冬,岁月如梭,经历过数千风风雨雨。这家坐落于昌平区有着60年历史的医院,从当初的数十张床位,到现在有着近700张床位的北京市三级综合性医院;从数年前的小平房到今天矗立着的数十层高大挺立的内儿病房楼、外妇手术楼及即将竣工的门急诊综合楼;从当初落后的设备发展到今日先进前沿的科室装备;从之前为数不多的疑难病例到如今长龙般挂号的场景,甚至一号难求的事实。无一不记录着这座文明医院数十载走过的历程。在我看来这样的改变绝非偶然,其中定是有着沧桑的历史和惊人的事迹。

而我,在不知不觉间也随着医院的发展走过了六个春秋,2013年3月1号,那是一个阳光明朗的早晨,我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投向了他的怀抱——我心目中渴望的昌平区医院。那一刻,我默默的告诉自己,这座未知的城将是我今后的家,而他响亮的名字将是我职业生涯中唯一的靠山,就这样,我顺利的在他的臂膀中成长起来。

开始轮转神经内科,这里的护理同仁比我年长的爱护我,跟我同龄的视我为姐妹,帮助我。那时我初来乍到的恐惧感在短短几日与他们的相处中便化为了欣然与坦诚。我视他们为师长,从他们身上尽可能多的汲取我所未知的。接着我轮转到了儿科,那里的小患者真是可爱极了。肉嘟嘟萌哒哒的小脸儿,时不时的想多看几眼,也时不时的为这些小生命的病痛而抹眼泪.这里的医护们大概是因为有这些可爱的小宝贝而变得更加亲切与关爱。他们似乎把我也看成了一个需要爱护的小孩儿,无论是工作还是日常聊天儿,对我的关心让我倍感温暖,是他们让我依赖着,让我进步着。后来我轮转到了急诊科,那里有我从未见过的抢救设备及各项疑难的治疗操作系统,我肤浅的认为这是一个令人刺激的科室,随时生命的垂危、抢救,会给人心灵上的震动。这里的护士们都麻利极了,仿佛在与生命竞争、赛跑。开始我有点跟不上他们的节奏,我心里的焦虑与恐惧迫使我在他们偶尔的闲暇中问询与领教更多的急诊知识,而他们悉心的教导更让我学会了许多。如今,在急诊科学习过的心肺复苏依然历历在目,深记在心。ICU是我轮转的最后一个科室,在那里一个个垂危的生命在呼吸机的支持下显现出生命命悬一线的脆弱。然而就在短短的几日中,我被那里医护不顾一切的奉献而震撼着,他们为患者擦去身上各样的分泌物,为那些有知觉的患者喂下可口的流食,擦去嘴角残留的食物;帮助他们排尿,擦大便,清理衣物,换衣服,整理床单。那一刻我哭了,至今我仍然没有忘记我的眼泪,那应该是称赞的泪水,感动的泪水。为人父母都难于做到的事情,他们却做的这样的自然,甚至没有一丝的抱怨。那一刻,我开始崇拜那身着一袭白衣的天使们。我庆幸我也是其中的一员,为此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因为我们做到了许多人不能也不愿意做的事情。我很快的也加入到了他们的行列。至今想起,在ICU的一个月是我最难忘的一个月,也是从那时起更坚定了我的职业目标。

之后我很快进入了那个我熟悉的科室---口腔科,大概是因为我曾做过几年的口腔护理工作,因而这里的一切似乎显得不那么陌生,各项护理操作是我所熟知的,在顺利的工作中,人际往来也显然轻松了许多……很快我与我的同事相处默契,我将他们视为亲人,他们亦是如此。我欣喜的进入口腔科这个大家庭,从此开始了我崭新的职业生涯。一个科室的发展必然要靠医院的发展来带动。听说前些年口腔科只有几台牙椅,不到十名医师,护士就更少了,而它的面积也只占据医院微不足道的一个角落。仅仅时隔几年,就扩展为如今的口腔科,这飞速的发展离不开医院的重视,更离不开口腔人的共同努力。如今的口腔科已扩展为昌平区医院门诊大科室,院重点科室.成为了整个昌平区的口腔诊疗中心。而我也为自己能身在其中而感到骄傲,感谢昌平区医院造就了这样的口腔科,也造就了如今这样能够勇往直前的我。

面对每一天重复的工作,面对着这个在众人看来平凡的护理岗位,总是不能忘了提醒自己要改变,要进步,要跟上医院发展的步伐。近年来,我跟随科室,科室跟随院领导,不断的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在加大设备投入和环境建设的基础上,更大力加强医院的文化建设.加之2017年及2019年实施的两次医改,科室跟随国家政策,跟随医院改革的步伐,认真研读医改条目,积极改善服务质量,加大宣传力度,适时改革与改善相结合,促使医改推动医院及科室在稳中求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医院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个员工从我做起,发挥自身的价值,就如同我来到这个医院从转科的亲身经历到如今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才能为医院创造属于我自身的价值。医院是我家,发展靠大家,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这个大家庭的见证人。事事严于律己,处处想着他人。用满腔的热情,睿智的思维,勤劳的双手,共同营造昌平区医院更加美好的明天!

编辑:火星Lu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