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水源观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9 11:41

水源观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水源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比如水源的重要性、水资源的保护、节约用水意识等。
2. 观点明确:在作文中,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如认为水源保护至关重要,或者强调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3. 结构清晰:作文要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水源的相关背景;主体部分展开论述,阐述自己的观点;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水源保护的重要性。
4. 举例论证: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一些实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如水资源匮乏的地区、水污染严重的事件等。
5. 语言表达:作文语言要简洁、流畅,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式和词汇。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6. 逻辑严密:在论述过程中,要保持逻辑严密,观点与观点之间要有合理的过渡,避免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
7. 突出重点:在众多观点中,要突出自己的重点,如强调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可以详细阐述如何做到节约用水。
8. 引用名言警句:在作文中适当引用一些与水源相关的名言警句,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和说服力。
9. 注意篇幅:一般来说,观后感作文的篇幅不宜过长,控制在500-800字为宜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一渠清水利千秋

渠首立陶岔,碧水绘宏图。

站在位于丹江口水库东岸的陶岔渠首,只见碧波荡漾向北蜿蜒,过渡槽、穿黄河、经豫冀、奔津京,在1432公里的长途跋涉中一路北上、滋润四季。

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淅川县考察南水北调工程,来到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库和九重镇邹庄村。跟随总书记的脚步,走进世界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看长渠纵贯日月同辉,叹人间天河彪炳史册,致敬当代之功,展望千秋之利,共话民生之福。

绵延万里的战略工程

960多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只见两条水脉连通大江大河,守护梦想荣光。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干线总长2899公里,沿线6省市一级配套支渠约2700公里,缓解北“渴”昼夜不息,5599公里中每一滴“南水”都讲述着中国创造的工程奇迹。

作为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从长江调水。目前,东、中线一期工程已全面通水,去年,西线工程规划方案比选论证通过复审,中华水网正在绘制“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恢弘格局。

“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创造未来。”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南水北调等一大批重大工程。上天入地、穿山越岭,南水北调用“硬核”技术攻克难关:东线建成世界最大规模泵站群,让“水往高处流”成为现实;中线实施国内规模最大的大坝加高工程,确保一库清水自流进京……南来之水万里情长的背后,正是大国重器的实力支撑。

南水北调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事”。东、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后,总书记分别作出重要指示。2014年4月4日,在南水北调团城湖调节池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总书记向工程负责人了解南水北调水源的水质与保护和调节池施工进展情况。同年12月12日,滔滔江水从陶岔渠首出发,于27日抵达团城湖,这一天恰好是“南水北调”工程正式破土动工12周年纪念日。12年的翘首以盼化为中线干渠的滚滚清流,在润物无声中见证大国工程的丰功伟绩。

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工程。

传承千载的精神力量

日月千秋照,江河万古流。生生不息的是精神,感天动地的叫力量。

丹江口水库澄澈如镜,依稀倒映着库区移民泪别故土时一步三回头的身影;穿黄隧洞实现长江水与黄河水的立体交叉,依然铭记着建设者在河床下艰苦奋战的720个日夜。

舍家为国的牺牲,移山填海的意志,铸就不朽的精神丰碑。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牵挂于心。去年11月,在江都水利枢纽展览馆,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取得的重大成就,离不开数十万建设者长期的辛勤劳动,离不开沿线40万移民的巨大奉献。2014年12月31日,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指出,“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沿线40多万人移民搬迁,为这个工程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要向他们表示敬意,希望他们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

古往今来,水运与国运紧紧相连。可以说,一部泱泱大国的治国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治水史。

从都江堰“就是根据岷江的洪涝规律和成都平原悬江的地势特点,因势利导建设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到“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提及古人的治水哲学。

强调红旗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考察三峡大坝时指出“国家要强大、民族要复兴,必须靠我们自己砥砺奋进、不懈奋斗”……有一种精神,一脉相承。

忆往昔,看今朝。保护水源不遗余力、节约用水义不容辞、防汛救灾奋不顾身……治水兴水的磅礴伟力,凝聚着每个人的涓滴之力。

穿越百年的不变初心

岁月能使沧海变桑田,却动摇不了一个百年大党的为民情怀。

1950年,治理淮河成为新中国水利事业的第一个大工程;1952年,毛泽东主席首次提出南水北调宏伟构想;1958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开工……横空出世的水利工程,改善了水资源南丰北缺的分布格局,也改变了百姓饱受旱涝之苦的命运:小浪底水利枢纽让黄河下游防洪标准从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三峡工程使长江中下游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至百年一遇。“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巨变的背后是不变的初心,指引来路、造福当下。

在南水的补给下,密云水库水位逐步回升,蓄水量持续增加。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下午就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有效保护居民饮用水安全,坚决治理城市黑臭水体。”

累计调水超408亿立方米,超1.3亿人直接受益,南水北调不仅润泽千家万户,也不断释放“绿色”红利:开展生态补水,改善河道水质,助力生态修复……5月10日,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正式通水,华北地区生态环境改善获得更多水源加持。

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历史与未来在这里交汇出永恒的使命——“造福民族、造福人民”。

策划:杜尚泽

撰文:邝西曦

图片来源(摄影:王晔、贺勇、赵柱军;视觉:赖向东、毕晓洋)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学习进行时丨“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

新华网记者 张芮绮 吴涛

【学习进行时】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省湛江市,考察了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了解当地优化水资源配置等情况。对于水,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看得很重。在他心中,“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今天推出文章,与您一起学习感悟。

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省湛江市,考察了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了解当地优化水资源配置情况。

水,在总书记心中一直有着特殊的分量。

惜水如金——“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水,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源。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

对于水,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珍视。

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总书记曾拿空气类比水,强调要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

他高度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多年来一直密切关注水情,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多次就水资源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国内考察调研中,我们也总能看到他频频看水的身影。他关心水资源、水安全,“水安全是生存的基础性问题,要高度重视水安全风险,不能觉得水危机还很遥远”;他重视水环境、水生态,“要强化源头保护,下功夫推进水污染防治,保护重点湖泊湿地生态环境”;他珍视水文化、水文明,“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水润华夏,泽被万物。

老百姓要过上高质量的幸福生活,离不开水的滋养浸润;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水是基础性要素;我们要生存要发展,都离不开珍贵的水资源。

水润万物——“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

这次调研期间,总书记考察了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重点了解当地优化水资源配置等情况。

对如何用好水资源、优化水资源配置这个战略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明确要求: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

一切发展,水是基础性资源。规划统筹引领,精确精准调水,城市发展就有了基础性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

南水北调、引洮工程、引江济淮……一个个重大引调水工程,大大缓解了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问题,滋养了沿线的百姓生活,推进了当地的发展。

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造福沿线城市百姓的生动例证。

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是广东省迄今为止引水流量最大、输水线路最长、建设条件最复杂、总投资最高的重大水利工程。工程建成后,可解决粤西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布局不匹配问题,大幅提高区域供水安全保障能力,造福逾千万粤西人民。

从南水北调东线江都水利枢纽到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从长江三峡大坝到淮河王家坝闸,总书记多次考察国家水网重点水利工程。他强调,要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十四五”时期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为重点,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互联互通,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人水和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规律。”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实现人水和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一宏伟目标的应有之义。

山川秀美,水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诠释治水之道。

在长江岸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黄河沿岸,总书记指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创作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在漓江之上,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祖国的山山水水映照出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建设情怀,也映照出他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不变初心。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强抓节约用水,保障移民发展,做好后续工程筹划,使之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峡大坝,登上坝顶,极目远眺长江上下游,详细了解三峡工程建设、发电、水利、通航、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情况。他对工程技术人员说:“今天到三峡大坝来看一看,感到很高兴、很激动。国家取得这么伟大的成绩,这也是你们作出的贡献。”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实地察看引水闸运行情况,随后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库。他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他要求把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划出硬杠杠,坚定不移做好各项工作,守好这一库碧水。

来源: 新华网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