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9 07: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玉麦》观后感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审题立意": - 确保理解电影《玉麦》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 思考电影给你带来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2. "内容组织": - "开头":简要介绍电影的基本情况,如背景、故事梗概等,并引出你的观后感。 - "主体": - "情节分析":选择电影中印象深刻的情节进行深入分析,如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挖掘等。 - "情感体验":描述电影中哪些情节或角色让你印象深刻,以及这些情节或角色如何影响了你的情感体验。 - "思考与感悟":结合个人经历或社会现象,谈谈电影对你产生的启示和思考。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你的观点,并表达对未来类似题材作品的期待。
3. "语言表达": - "准确规范":使用正确的词语和语法,确保文章通顺易懂。 - "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 "个性化":展现你的独特视角和见解,避免千篇一律。
4. "注意事项": - "客观公正":避免带有主观偏见或情绪化的描述。 - "适度引用":在分析电影时,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为卓嘎(右)给女儿巴桑卓嘎讲述她为国守边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 孙瑞博摄
“找到妹妹时,她已经被雪埋了一半。”卓嘎、央宗永远忘不了30多年前的那个冬天,小妹在和她们一起翻越日拉山(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运粮时,冻死在路上。
这是卓嘎、央宗在玉麦失去的第二位亲人了。因为缺医少药,之前母亲在大雪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从日拉雪山上往远处望,雪线之下的牧场和原始森林包围的山谷深处,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的村落。那就是隶属西藏隆子县的玉麦乡,是卓嘎和央宗的家。
玉麦很大,面积数千平方公里,大到超过一些国家的面积;玉麦也很小,小到在过去50多年里有34年只生活着一家三口。
上世纪60年代,玉麦经常受到外国军队的骚扰。卓嘎说:“他们上门来威逼利诱,让我们交出国土。”
“这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是中国的土地,不能丢在我们手里。放牧守边是职责。”老阿爸桑杰曲巴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姐妹俩坚守了下来。他们的家是用石块和木头搭起的简易窝棚。每个星期,桑杰曲巴都要去深入广袤的原始森林里巡边。每次出发前,他都会和姐妹俩说:“如果3天之后我还没有回来,你们不要等我了,赶紧往山北边跑,向政府报告边境的情况。”
玉麦的生活是孤独清苦的。为了守住国土,桑杰曲巴亲手缝制了好几面五星红旗,他对女儿们说:“看到了中国国旗,外国军队就会认为强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这里驻守,他们就不敢来犯我国境了。”于是,在藏南边境朗朗晴空下,人们总能看到五星红旗在高高飘扬。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这就是桑杰曲巴临终留给孩子们的话。
“父亲教会我们祖国国旗和领土的神圣,给了我们生活在这里的勇气。”央宗说,“父亲走了,玉麦有我们。等我们老了,长大的孩子们就能更好地守护这里。”
从桑杰曲巴到卓嘎、央宗,再到孙辈索朗顿珠,这个普通的藏族家庭用了三代人近60年的时间,为祖国守着3644平方公里面积的国土。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你们这些话说得真好。”中共十九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央宗姐妹俩回了一封信。
在信中,习近平说:“你们父女两代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祖国的领土,这种精神令人钦佩。我向你们、向所有长期为守边固边忠诚奉献的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今年6月29日,在北京,习近平向卓嘎颁授“七一勋章”。
电影《我的喜马拉雅》根据“玉麦三人乡”真实事迹改编,讲述了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仁青及其两个女儿卓玛、格桑,在长达几十年的岁月里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影片上映以来,好评不断。
近日,记者联系到影片的几名演员和译制工作者,倾听他们讲述电影《我的喜马拉雅》背后的故事。
“一个多月的拍摄,既是难忘的记忆,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玉麦,在外人看来,是美丽的世外桃源;但是,当我们真正深入到实地时,才体会到什么是‘孤岛’,什么叫作与孤独为伍。”电影里父亲仁青的扮演者仁青顿珠不禁感叹。
仁青顿珠告诉记者,《我的喜马拉雅》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影视精品,展示了“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宏大主题,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前看过‘玉麦三人乡’的新闻报道,觉得他们几十年的坚守非常伟大,父女两代三人牺牲小家、克服困难,始终坚守在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玉麦乡,这种崇高的精神感动着每一位爱国爱家的中国人。”
仁青顿珠说,好的作品是每一个细节的打磨。为了塑造好仁青这个榜样人物,他认真斟酌每一个动作,体态以及当时在那种环境下人物的内心状态。“这对我来说不是难事,我是在农牧区长大的孩子,非常熟悉农牧民的生活,包括捡牛粪、放羊,放牛,干农活等。”
据仁青顿珠回忆,最令他难忘的是和盗猎者搏斗的片段——仁青倒在冰冷的雪水里。“半个多小时后,我的全身都冻僵了,身上穿着的30多斤重的羊皮袍子,被水浸泡之后,压得我快起不来了,由此就可以想象,他们父女三人境遇的艰辛,我很钦佩!”
一个家、两代人,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化作时代强音: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祖国的土地,一寸也不能少。在电影《我的喜马拉雅》里,每一位参与者都是那么认真和投入,感动了观众,也感动了自己。
“《我的喜马拉雅》是我的第一部作品,压力非常大,但是收获更多。”影片中大女儿格桑的扮演者次德吉说,拿到剧本的第一时间,她就认真阅读了一遍。“这部影片题材典型独特,过去‘三人乡’的生活异常艰辛、孤独。很难想象,他们是靠着怎样强大的信念和执着,才能一直坚守在这里。”
次德吉告诉记者,在扮演姐姐这个角色时,她甚至有些心疼。“格桑是那么懂事,在年幼的时候失去了母亲,早早开始分担家里的重任。特别是在父亲出门巡山时,她不仅要照顾妹妹,还要帮助父亲分担重活,却从不言苦。”
次德吉说,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影片里的父亲是自私的,他“剥夺”了两姐妹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是对于国家来说,父亲是伟大的,他耗尽一生默默坚守着这片土地。“他们守护着国旗,国旗也将一直守护着他们的信念。”
《我的喜马拉雅》于2019年10月6日在CCTV6电影频道首播。上映一个月后,西藏的相关部门也开始了紧张的工作。自治区电影公司译制科负责人次顿说:“那段日子真是‘压力山大’,去年11月份每个工作的时间节点,我都记得非常清楚。”
次顿告诉记者,去年11月初,自治区电影公司接到《我的喜马拉雅》的译制工作任务,在区党委宣传部的积极协调下,通过中影民族语译制中心取得影片《我的喜马拉雅》视音频素材。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自治区电影公司完成汉语台本和藏语台本的听抄、校对工作,以及影片的前期配音和后期混录工作。“2019年11月26日至27日,相关专家对影片译制情况进行审查,译制专班对影片进行了最后补录、修改工作。28日,译制后的影片上传全国少数民族语译制平台,影片译制环节工作全部完成。在中影译制中心和中宣部电影数字节目中心进一步审查并制作电影发行版母版后,《我的喜马拉雅》拉萨藏语版在全区发行放映。”
次顿说,影片里,除了书记的话和旁白,藏语对话居多,对此,他们把带有各地特色的藏语统一翻译成拉萨藏语。“我们想让西藏更多的观众听懂、看懂这部影片,让动人的故事继续传播和上演。”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