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9 07: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玛蒂娜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理解作品内容": - 首先要全面理解玛蒂娜这本书的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主题思想等。 - 思考书中玛蒂娜这个角色的成长过程,以及她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2. "明确读后感的目的": - 确定你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是为了分享你的阅读体验,还是为了分析作品的艺术价值,或是为了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3. "结构安排": - 开头部分:简要介绍玛蒂娜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如作者、出版时间、故事背景等。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你的阅读感受,包括对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评价。 - 结尾部分:总结你的读后感,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4. "具体分析": - 分析玛蒂娜这个角色的特点,她的成长过程,以及她在故事中的重要性。 - 分析故事情节的设置,如何推动人物成长,以及如何反映现实生活。 - 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如何通过语言表达主题思想。
5. "观点明确": - 在读后感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对玛蒂娜这个角色的看法,对故事情节的评价等。 - 避免过于主观的评价,
在《逝物录》中,作者尤迪特·沙朗斯基通过12种逝物,记录了12段人类遗失的记忆,记录了历史上的空白,它们有弗里德里希被烧毁画作中的风景、太平洋中沉没的岛屿、灭绝的里海虎、萨福失传的诗歌、摩尼教的没落、不复存在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茂瑙失踪的处女作……作者通过迷人的异质文本、出色的文献功底,书写遗忘、记忆、生命。在记忆过载、渴望占有的时代,该书一反潮流,用消逝之物,探讨失去对于生命的意义:存在和逝去的边界,在于记忆。真正逝去的,是被遗忘的。因为记得,所以活着。
《逝物录》
尤迪特·沙朗斯基 著
陈早 译
尤迪特·沙朗斯基(JudithSchalansky)
1980年出生于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Greifswald),曾经攻读艺术史和传播设计,现作为设计师和作家生活和工作在柏林。代表作《岛屿书》(Atlasder Abgelegenen Inseln,2009)、《长颈鹿的脖子》等。2018年,继《岛屿书》后,沙朗斯基历时数年探访、研究写就的新作《逝物录》再次获得2019年“德国最美的书” 大奖以及“威廉•拉伯文学奖”。该书中文版在歌德学院东亚地区 “互联翻译”项目框架下,获得歌德学院的全额翻译资助,于2020年4月由中信出版集团·大方出版。
在得知武汉因新冠疫情而封闭后,尤迪特·沙朗斯基于3月22日从柏林给中国读者写来一封信。
小时候,我总是梦想,会在外公家被雪困住、与世隔绝,那样就终于能吃光他们储备的食物了。战争经历让他们总是有备无患,只要能买,就尽量囤货,塞满冰箱、地下室、阴凉露台的空座位。到处都堆着罐头。我尤其忘不了桃和杏。平时那都是节日才会有的东西。可惜,我们从未被雪困住,存货也因此从未遭遇洗劫。这个冬天,我生活的柏林根本没下过雪。冬天,似乎只在山中和童书里才有。
我读到,武汉的空气已经好转,大概由于公共生活暂停、工作和工厂空置。或许,这也是收获?虽然,人们在死去,很难再说什么“收获”。但这却让我们知道,事情转瞬即变。一座火山,或恰是这样一场疾病的爆发,会让我们想起,并非事事尽在掌握。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即使我们常常想摆脱它的馈赠,以为能自谋天地。这种体验,是包含着屈辱的屈从。或许,也是一次学习?
为何在某些东西一去不返之时,我们才会感觉到,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为何我什么都扔不掉?为何灭绝的物种、被毁的画作和烧光的书,比所有其他流传下来的东西,更让我着迷、更让我向往?
这些问题,唤醒我创建一份消逝名录的愿望,一份已知曾在、但已成往昔者的目录——不论它们是被蓄意损毁,还是在历史进程中灰飞烟灭。
因为,逝者——所爱之人,或哪怕只是钥匙链之类的小物——均离开了现实,跨入神话的空间,从实存变为虚幻。于是,讲述开始了,讲所有那些故事和轶事,没有它们,任何葬礼都无法忍受。那是一种尝试,在讲述中还魂逝者的本真。因为讲述,在帮助。它是最好的悼念。我于是恍然大悟,失去的经验,是所有文明的开始。
我坚信,书是存护事物最好、最美的地方。我想写、我想设计这样的书。一本纯粹搜集的书,使我牵挂的东西得以讲述。一本悼唁和安慰的书。一本不仅关乎失、也关乎得的书。因为,文学什么都召不回,却让一切都能被体验。
致以爱的问候
尤迪特
“所谓‘过去’就是某种必定会再次被重新发现的存在”
本文系《汉诺威汇报》记者玛蒂娜·舒尔纳(MartinaSulner)对尤迪特·沙朗斯基的采访。
尤迪特·沙朗斯基 摄影:约尔根·保尔
《汉诺威汇报》(Hannoversche Allgemeine Zeitung):沙朗斯基女士,在之前出版的作品里,您就曾经探讨过消失了的物品、已经结束了的事情,或是不再有效的人生规划。而现在,您的这本新书也是围绕着“消逝”展开的。为什么您会对这类主题感兴趣?
沙朗斯基:当某些事物消逝的时候,它就从一种“事实”转变为某种“虚拟的东西”了。即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琐碎的小玩意儿也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比如一串钥匙,当我们突然找不到它的时候,留给我们的只剩下一个无解的谜题。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开始对消逝之物留下的回音发生了兴趣。那些已经不复存在的自然之物或人造物品是否留下了什么呢?这个时候,叙事就开始发挥作用了,消逝的事物所留下的空白被叙事圈了出来、并且变得显著,从而让人们感觉到空缺的存在。这就像在许多文化中,都有在逝者下葬之后参加葬礼的人一起聚餐的传统一样。葬礼后的宴席是对逝者最深切的哀悼方式。
《汉诺威汇报》:东德的终结在您对消逝之物的关注上,产生了哪些影响?
沙朗斯基:同所有曾经生活在东德的人们一样,我也体会到,原来一切东西都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边界、货币、标语口号等,几乎所有事物。于是,自己的人生履历从此就分成“在此之前”和“从那以后”两个部分了。
《汉诺威汇报》:在《逝物录》中,有几个短篇都谈到了格赖夫斯瓦尔德市(Greifswald) ,这座位于前波美拉尼亚(VORPOMMERN)的港口城市是您1980年出生的地方。在创作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您是否对您的家乡有了新的体验?对它有了不一样的认知?
沙朗斯基:是的。为了书中的一个短篇,我沿着穿过格赖夫斯瓦尔德城的雷克河(Ryck)进行了徒步旅行:我从这条河源头向下的30公里处出发,一直走到它的入海口。这次旅行一共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相隔三个星期。在旅途中,目的地就在我的眼前、不必费神去盘算,走着走着随时都会“撞”上大自然的美景,于是我便将它记录下来。在我出发的时候,冬天还没有完全结束,还是一派残冬的景象,因此,尽管背包里装了好几本动物和植物图鉴,但是对我来说,要搞清楚眼前看到的光秃秃的灌木是白山楂还是红山楂,或者只是一种黑刺李,仍然是个不小的挑战。我不仅需要辨认植物和动物,而且也要不断地开发出新的词汇,从而能够恰当地描绘出让我深感熟悉亲切的大自然。整个旅行就是一场令人深受启发的开示。
《汉诺威汇报》:您写到了,比如说,位于格赖夫斯瓦尔德市的港口、生活在曼哈顿的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还有曾经出没在古代罗马的里海虎,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或共通之处?
沙朗斯基:这本书的所有文章都是围绕着“消逝”这个主题展开的。书中讲述的第一个逝去之物是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David Friedrich)的一幅油画,它湮灭在1931年发生的一场火灾中。以此为起点,接下来我描绘了一些自然景观,那些如同弗里德里希画作所呈现的昔日的荒原,今天仅仅留下了极其纤微的痕迹。而正是因为荒野的自然被改造成为可资利用的人工景观,而随之敲响了里海虎的末日之钟。接着,我在书里写到了里海虎的一种亚种,它曾经在罗马竞技场上与柏柏尔狮(Berberlöwen)追逐、搏斗,而这种独角兽最终也灭绝了。在书中的另外一篇文章中,我们走进了46岁的葛丽泰·嘉宝的内心世界,这位女影星已经息影多年,我们试图进入到她的身心,亲自体验当一个人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被世人视为圣像一般的存在、并从此被凝固下来、不被允许老去的时候,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汉诺威汇报》: 在以希腊女诗人萨福(Sappho)的爱情诗歌为主题的文章里,您写道:“每个时代都创造了这个时代独有的萨福。”那么,对于那些被看作已彻底消逝的事物、景观,每个时代是不是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感知呢?
沙朗斯基:显而易见。大变革的时代鼓舞着人们无所顾忌地破除旧事物。而到了保守怀旧的年代,逝去之物又会被重新构建起来,柏林城市宫(Stadtschloss Berlin)就是这样一个例证。所谓的“过去”,就是某种必定会再次被重新发现的存在。
《汉诺威汇报》:所有的描述、所有的叙事实际上也正是一种收藏、保存。这是不是您用来阻挡物种、事物、记忆消逝所采取的行动?
沙朗斯基:是这样的,我尝试着通过叙述,帮助人们回忆起那些消逝之物。这应该是为了抵消消散而做出的尽可能的努力吧。
《汉诺威汇报》:但是,我们不可能把所有事物都保存下来,也不可能将一切都记录在文献里。遗忘难道不也是一种解脱吗?
沙朗斯基:当然。我们,无论是作为单独个体,还是作为社会总体,都不可能把一切都保存起来。我们必须选择哪些对我们而言是重要的。“纪念品”最名副其实的意义应该是:它只是临时替记忆占下一个位置而已。如果有人想将一切保存下来,实际上他什么也留不住。我们是不可能生活在以自己的过去为藏品的博物馆里的。但是,如果有人希望将一切统统忘记,只是一往无前地向前看,那么,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全盘否定。
《汉诺威汇报》:因为数字化的发展,人们预言图书必将走向终结。但是,您认为图书是您“在所有媒介中最喜欢的媒介”。为什么?
沙朗斯基:在图书这里,内容和载体密不可分地融合在一起。它和我们人类一样拥有一副躯体,如果对这个身体妥善呵护的话,那么一本书就能够流传好几代。当我的研究被存成电子数据的时候,我就不再有兴趣将它点击开来浏览,但是即便是我儿童时代的读物,我也有可能随时从书架上将它抽出来翻看。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汉诺威汇报》所有
摄影图版权:苏尔坎普出版社
翻译:董璐
微信编辑 | 邓洁舲
知乎上,看到有人问:
“人老了该如何度过余下的人生?”
高赞说:
“用内心的淡然,修剪生命的棱角,将心绪埋在岁月的褶皱里,然后听凭时间来安排。”
人生短暂,总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些改变。
“中国最酷爷爷”王德顺在79岁时成为T台上的璀璨之星;
70岁模特奶奶韩彬秀出最美“夕阳红”;
年近六旬的家庭主妇苏敏“出逃”,自驾游成百万网红。
这些靠信仰找寻生命意义的老人,与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笔下的哈罗德颇有相似之处。
65岁的哈罗德,历时87天,徒步627英里穿越苏格兰,告别过去,有了全新的开始。
他半生痛苦,对儿子心怀愧疚,与妻子形同陌路;
他半生救赎,找回丢失的灵魂,唤醒沉睡的感情。
有时,我们只有远离当下的喧嚣,才能在属于自己的“朝圣之旅”中,得到自我救赎。
小说《一个人的朝圣》,正是以这样一种残忍却不无温情的方式告诉我们:
与坚持同样重要的,是与过去和解。
直面痛苦
是救赎自己的开始
主人公哈罗德,是一个带有悲观色彩的人物:
他被原生家庭的痛苦折磨,又因不幸的家庭而陷入自责。
他半生活在痛苦之中,却在四月中旬一个平凡的早晨,收到一封老友来信后,踏上了自我救赎的旅程。
在途中,他遇到的第一个过客,是加油站的一个女孩。
女孩向他讲述了自己阿姨患癌的经历,并且用一句话让哈罗德开始直面痛苦。
她说:
“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
很多事,只有做了才能知道结果。
在这一刻,哈罗德对那些痛苦的追忆,也成了一种驱动力。
他想起自己错过的其他东西:那些人、那些机会、那个再也无法拥抱的儿子,还有被他辜负的妻子。
他想起了疗养院里的父亲,想起母亲无情离开的画面。
现在,还有一个在20年前为自己抗下过错的朋友。
难以释怀的痛苦,遇上恶劣的环境,让他一度想要放弃,甚至拒绝他人的好意。
直到遇上玛蒂娜,他的旅途才有了新的定义。
玛蒂娜让他留宿休息,给他包扎因长期徒步受伤的脚踝,并且讲述自己被男朋友背叛的经历。
包容的善意和相似的经历,融化了哈罗德心里的疼痛。
在他离开的那个早上,玛蒂娜目送他远去。
哈罗德的坚定,也开始被陌生人的各种渺小与孤独所牵动。
他不再强求自己的身体,去承受无法承受得东西。
每天他都会早晚锻炼身体,每隔两个小时停下休息,让自己保持最好的状态。
更重要的是,他在荒野中重新审视野生植物百科,不仅了解了大自然的奥秘,也意外获得了烹饪技能。
原来,只要知道寻找的是什么,就往往能从身边随手拈来。
哈罗德蹒跚地向前走去,满面悲痛,迎着远山的光影,踏在抚平往日痛苦的心路上。
哲学家叔本华曾说:
“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
痛苦并非来源于事情本身,而是源自我们加在这些事情上的观念。
把痛苦藏起来,疼痛感并不会消失。
直面痛苦,才能让裂开的伤口愈合,完成顺生而行的自我救赎。
我们是千千万万个哈罗德的缩影,在人生的信条中,感受痛苦,又在痛苦中变得清醒。
与过去清算
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约翰·肖尔斯在《许愿树》中说:
“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所有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与过去清算,这样它就没有机会毁掉你的现在。
在哈罗德十几岁时,他的父亲就是一个“酒鬼”,根本就没时间去管他。
他把自己糟糕的人生归结于父亲的失责:
如果他接受完整的教育,读完预科,再考上大学,就不至于只是个酿酒厂的销售代表。
但是,在他满16岁那天,父亲无情地把他赶出了家门。
往后很多年,他们都没有再联系。
原生家庭的不幸,让哈罗德一直无法看清现实:
是他甘于安逸才一事无成,是他的冷漠导致父子关系破裂,是他的逃避让妻子和他分居。
这些不被正视的事实,是什么时候开始被接受的呢?
哈罗德自己也记不起了,或许是从一个人的旅途变成朝圣者们的追随开始,他就已经鼓起勇气,开始清算伤痛了。
这让他感到自己不是一个人,而是在前行中,找寻人生的价值。
年轻小伙维尔夫,给了哈罗德“做父亲”的感觉,弥补了他对自己儿子的遗憾;
40岁出头的里奇,被老板解雇,妻子带着孩子远走他乡,让哈罗德开始正视原生家庭的不幸。
他不再是那个被童年牵绊,只会保持沉默的哈罗德。
面对陌生人,他说话不再紧张害怕,那种活在往事中的孤独感也全然消失。
责任与担当,让他想要和这群朝圣者一起找到自己的路。
他说:“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些回忆就非得保留得这么清晰。”
在一次次的追忆与忏悔中,哈罗德清算了所有的错误,让自己得以救赎。
想起《步履不停》的主人公,也曾苦于自己年过40仍然无法摆脱童年阴影,身上一直保留着原生家庭的影子。
幸运的人,拿出勇气彻底清算过去;不幸的人,只能活在过去被往事困扰。
有一句话说:
“要认识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跳出自己画的圈圈,放下才能更好地看清。”
没有谁的人生一帆风顺,只不过有人选择放下,有人选择作茧自缚。
前者活成了一束光,治愈自己;
后者活成了一张网,困住自己。
与过去清算,才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有了信仰
人生才有价值
人没了信仰,就好比佛堂的木鱼,只有敲击才会产生响音。
一个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正如哈罗德执着于穿越627英里,跨过重重阻碍去看病重的好友奎妮一样。
路上加入的朝圣者们,也曾让哈罗德相信:越多人一起走,信念就越大。
但是,在热闹的群体中,他常会感到悲凉和孤独。
大家的分歧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多,甚至有人利用这趟旅途,成为各种营销手段的受益者。
追随者们的自以为是,打乱了哈罗德的节奏,但他内心的信仰依旧坚定。
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选择悄悄离开大部队,继续一个人的旅途。
付出了太多,所以更期待结局的到来。
经过和朝圣者磨合的那段旅程,哈罗德开始避开公众的注意力。
他一边祈祷好友奎妮能够活下去,一边祝福自己能尽快到达目的地。
这种迫切的期待,在他见到奎妮的那一刻终于得以释放。
即便哈罗德无法挽救奎妮的生命,但他在这场朝圣中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他凭着信念,见到了奎妮最后一面,让好友尘封的记忆变得像麦芽糖一样甜蜜;
他靠着信仰,找回了与莫琳的爱情,让失去儿子的悲伤在重逢中得到释怀。
真正的朝圣,是在去远方的路上,回到自己心里面的家。
蕾秋·乔伊斯在书中写道:
“这世上有许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断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日子久了,生活便显得平淡无奇。”
同样的生活重复太多次,就成了一种自我消耗。
有了信仰,不一定会让你到达顶峰;但没有信仰,你的生活一定会黯淡无光。
生命的底色有很多种,我们应该选择最绚丽的那一种。
因信仰努力,也会因信仰找到人生的价值。
写在最后
人在两种情况下会变得伤感:
一种是为之坚持的目标最终未达成时,另一种是为之努力的目标实现的瞬间。
而哈罗德的悲伤,属于后者:他为自己的坚持感动,也为奎妮的病入膏肓心痛。
这段有关信仰与救赎的朝圣,是一场与痛苦的博弈,亦是与过去和解的见证。
人生中不仅有悲怆与苦难,也有平淡与柔和。
宫崎骏曾说:
“真正的痛苦,没有人能与你分担。你只能把它从一个肩头,换到你的另一个肩头。”
痛苦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对痛苦的畏惧。
一个人不会在追求梦想时感到痛苦,正如哈罗德不会在坚守信仰时感到疲惫。
点个【赞】,愿你在迷茫时蓄力、高峰时显势,成为自己人生路上的朝圣者。
作者简介:遇见小媛,一手执笔,写尽千山。公众号:小媛写意。本文首发公众号:读者读书会。《读者》杂志官方阅读交流平台,在这里,看见世界,读懂生活。本文图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