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贾谊的早期教育思想》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9 08:49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贾谊的早期教育思想》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贾谊的早期教育思想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贾谊的早期教育思想,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2. 研究背景:了解贾谊的生平、时代背景以及他所处的文化环境,为作文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3. 教育思想概述:简要介绍贾谊的早期教育思想,包括其核心观点、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
4. 举例论证:结合具体事例,阐述贾谊的教育思想在实际教育中的应用和成效。
5. 分析评价:对贾谊的早期教育思想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以及对我国现代教育的启示。
6. 结构安排:合理安排作文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7. 语言表达:运用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使作文更具可读性。
8. 逻辑严密:确保作文论述逻辑严密,观点明确,论证有力。
9. 引用资料:合理引用相关资料,如历史文献、学术论文等,以增强作文的说服力。
10. 避免抄袭:在写作过程中,注意避免抄袭他人作品,确保作文原创性。
以下是作文写作的参考提纲:
一、引言 1. 简要介绍贾谊的生平和时代背景 2. 提出作文主题:贾谊的早期教育思想

贾谊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讲述人:陈功文

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商丘师范学院汉梁文化研究中心学术骨干,主要从事传统学术文化研究,在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 余篇。主持国家社科资金后期资助项目一项,主持教育部古籍整理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一项,主持省厅级项目多项。目前主要从事贾谊研究,目前已著成《汉初贤才贾谊》一书,交大象出版社待出版。

贾谊提出的教育思想是系统性的。他的这套系统中不仅包括胎教、婴儿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等教育环节以及教育、教师的重要性,还包括了一名优秀教师该如何教育学生这样的细节问题。陈功文教授说,贾谊教育思想明确了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即使今天看来,其不少内容仍具有指导意义。本期,记者陈功文教授讲述贾谊所坚持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为大家提供一个古今教育理念对比的机会。

循序渐进快慢有度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其对教学中的各项活动起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贾谊提出的第一个教育教学原则大家可谓耳熟能详,即便是在两年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依然再坚持这一原则。

贾谊提出了教学应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在《新书·容经》中,他说:“人主太浅则知暗,太博则业厌,二者异失同败,其伤必至。故师傅之道,既美其施,又慎其齐;适疾徐,任多少;造而勿趣,稍而勿苦;省其所省,而堪其所堪。故力不劳而身大盛,此圣人之化也。”

贾谊所说的循序渐进原则,既关注到教学内容的深浅,也注意到教学进度的快慢。在贾谊看来,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根据学生(太子)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学内容过浅,则人主就会显得太浅薄,致使智慧不圣明;教学内容过于精深广博,就容易造成对事业的满足。虽然二者情况不同,但二者所造成的挫折是一致的,最终都会使事业受损。所以,贾谊认为,“师傅之道,既美其施,又慎其齐;适疾徐,任多少;造而勿趣,稍而勿苦;省其所省,而堪其所堪”。在贾谊看来,作为老师,既要主动地对学生(太子)进行教导,又要适当加以调节,使教学内容合于度,不能过深,也不能过浅;教学进度要适中,疾徐适当,快慢合理,该减少的就减少,能承担起的就承担。所以精力不劳,而身体强壮,这才是圣人的教化之道。

很明显,贾谊已经注意到教育教学要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发展水平而定,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教学。根据这些内容,有学者提出观点,认为“贾谊实际上已经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搭配,教学内容的深浅多少和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关系,是对孟子的‘盈科而后进’,《学记》中的‘学不躐等’等教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这一思想为西汉教育家董仲舒所全盘继承”。董仲舒也确实在《春秋繁露·玉杯》中将贾谊的这段话辑录成自己文章的一部分,还表示“吾取之”。可见,贾谊关于“圣人之化”的论述,得到了董仲舒的赞同。

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论语·先进篇》中讲的故事大家应该不陌生。同样一个问题,孔子分别给了发问者子路、冉有不同的答案。公西华问孔子为什么这样做,孔子解释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孔子的这个故事便是因材施教这个成语典故的出处。贾谊同样认为教育教学要根据学生实际而施行教学原则。贾谊认为,从学生接受能力的角度而言,教学不应该一味地灌输,盲目追求进度,应该做到“省其所省,而堪其所堪”。这是一项实事求是的教学原则。教学就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教学生能理解的知识,不能理解的、高深的知识暂时不要教;同时,只要学生能够承担得了的,就要尽最大的努力传授学生知识,让学生的智力潜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贾谊还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原则。贾谊所主张的教育教学内容是非常丰富全面的。就太子所接受的学校教育来看,分别有东学、南学、西学、北学与太学;就教学内容而言,不仅学习《春秋》《礼》《诗》《乐》等儒家经典,还要学习古代帝王的诰语、各国记事的史籍、用人的方法以及世系族谱之类的书册等;除此以外,教学内容还涉及忠、信、义、礼、孝、事、仁、文、武、罚、赏、敬等方面,内容可谓全面。这些内容,综合而言,主要包含德育与智育两大方面。

而在太子的早期教育中,“三公”还分别负责太子的体育、德育、智育的养成教育,“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之教训:三公之职也”。由此可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贾谊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养成,而不是片面地追求智育,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来说,也值得借鉴。

善用技巧事半功倍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贾谊也讲究教学艺术,主张合理地运用了一些教学方法。有些教学方法现在依然在使用,比如诱导法。

贾谊曾说:“择其所嗜,必先受业,乃得尝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贾谊的这段话出自《新书·保傅》篇,后被《大戴礼记》选入。清人王聘珍在解诂这句话时说:“言于正业之中,取其性之所近者而试之学,试其乐学而教之习,乃可见诸行。卢注云:‘恐其懈堕,故以所味好而诱之。’”贾谊这句话意在通过味好而诱之,让他学习,然后尝味;通过所乐而诱之,使其学习,然后再让他去做。

贾谊还有一些教学方法现在很少听到,比如贵学贱思的教学方法。一听说“贵学贱思”这4个字,可能有人会觉得贾谊反对学习中的思考,是很荒谬的。其实贾谊这里所说的“贵学贱思”并不是单纯的字面意思,它是有内在含义的。

贾谊对于学与思关系的论述,直接引用了商汤的一段话,他说:“汤曰:‘学圣王之道者,譬其如日;静思而独居,譬其若火。夫舍学圣之道而静居独思,譬其若去日之明于庭,而就火之光于室也,然可以小见,而不可以大知。’”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商汤认为,学习圣王之道,就如同面对太阳,能看到远方的东西;而“静思而独居”,就如同面对火光,看不到远处的东西;如果不学习圣王之道而独自冥思苦想,就如同离开太阳的光明由庭院中走到室内靠近火光一样,只能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见识,而看不到真知灼见。贾谊由此进而指出“是故明君而君子,贵尚学道,而贱下独思也”。

贾谊的“贵学贱思”,是针对“学圣王之道”而提出来的,所贵的是学圣王之道,而贾谊反对的是脱离圣人之道的“独思”,并非一概排斥思虑的作用。不过贾谊的“贵学贱思”教学方法仍有局限性,其将思虑限制在封建正统意识的范围内,其发展也必然受到束缚。

湘学的经世致用传统

【国学访谈】

编者按

9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调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既是千年学府,涌现了许多栋梁之材,也是传承宋代理学和湖湘之学的重镇。本期的三篇文章,一篇是记者采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院院长朱汉民的文章,探讨了岳麓书院与理学、湘学之间的关系,一篇溯源湘学经世致用的传统,一篇探讨了湘学代表人物张栻对仁礼关系的阐发,对于把握岳麓书院的历史地位以及湘学脉络和主要观点均能有所启发。

作者:王琦(长沙理工大学教授)

湘学作为湖湘传统学术,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经世致用的传统,深刻影响了湖湘文化建构与湖南人才培养。尤其是近代以来,形成了“湖南人才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格局,造就了大批经世济民的人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近代社会的转型。

经世致用是湘学一以贯之的思想传统与价值取向。战国时追求美政理想、正道直行、以身殉国的屈原,西汉因遭小人排挤流寓湖湘的贾谊,唐代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湖南的刘禹锡、柳宗元,他们虽生平际遇各不相同,却有着共同的经世情怀,即使身处困厄,也不忘国计民谟,始终将个人的进退出处、价值的实现与世道的更替、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成为湖湘经世传统的重要源头与文化基因。

南宋时期,湖湘学派的开创者胡安国、胡宏,不仅著书立说寄寓其经世情怀,还创办书院培养经世之才。胡安国曾上《时政论》,献定计、建都、设险、制国、恤民、立政、尚志、正心、养气等策略;《春秋传》则是其尊王攘夷,康济时艰的“经世大典”,寄寓了以经术复振儒学,重整纲纪,平治天下的理想,首开湖湘学派将义理之学与经世致用相结合的传统。其落职奉祠,则寓居衡岳,与胡宏创办碧泉书院,传伊洛之学,“明治乱之所由”,造就人才,开湖湘学派之端绪。胡宏所著《知言》被视为“诚道学之枢要,制治之蓍龟也”。他主张“圣人之道,得其体,必得其用”,认为“道不能无物而自道,物不能无道而自物”,提倡体用合一、即物求道的经世之学,奠定了湖湘学派经世致用的理论基础。

张栻曾随父抗金,“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并在岳麓书院主教期间,确立了“传道而济斯民”的教育宗旨,鄙弃功名利禄、文辞章句之学,以周敦颐、二程理学为“正学”,将“明道”的价值理想与“求治”的政治追求结合起来,倡导致知力行,知行互发的“圣门实学”,吸引了大批士子求道问学,培养了胡大时、吴猎、彭龟年、游九言、游九功等大批关切社会现实、扶危济困、安邦济民、明体达用之才。黄宗羲说:“湖南一派,当时为最盛。”

在“传道济民”经世学风的影响下,湖湘学子多留意于“经济之学”。当南宋朝廷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之时,他们便积极投身于经世济民的政治活动与抗击外辱的军事活动之中。元军攻克长沙一役,岳麓书院师生与守城将士共存亡,大多壮烈牺牲,致使湖湘一派学脉几乎断绝,但他们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经世情怀,成为元明以来湖湘士人精神建构与湖湘文化发展的重要价值源泉。

元明两代,随着湖湘岳麓、南岳、玉潭等书院的修复,历代山长仍秉承着“传道济民”的教育宗旨,使得湘学经世致用传统也随着书院办学积淀与传承下来。如元代吴澄《重建岳麓书院记》曰:“且张子之记尝言当时郡侯所愿望矣,欲成就人才以传道济民也,而其要曰仁。”强调为学修身与传道济民理想的结合。王船山便是在湖湘经世致用学风熏陶中成长,成为上承宋代湖湘学统,下启清代湘学源流的关键人物。

王船山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气魄,全面总结与反思了中国传统思想与历史文化,将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相联系,反对空谈义理,“欲尽废古今虚妙之说而返之实”,提倡“道器一体”“理气一体”,强调“所以为力行求治之资”,主张知行相资,追求道统、治统、学统的合一,推崇圣王兼豪杰的人格理想,促进了清代湘学经世思想的高涨与实学思潮的兴起。从道光年间开始,邓显鹤、曾国藩等湖湘士大夫开始陆续刊刻《船山遗书》,修建船山祠,使船山学说成为承传湖湘学统,重振湖湘文化的重要资源,其经世思想对曾国藩、郭嵩焘、谭嗣同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面临着被瓜分豆剖、亡国灭种的危险,在强烈的经世情怀与危机意识下,湖湘士子纷纷以自立自强、富国强兵为目标,探寻中国近代化之路,涌现了几个不同的士大夫知识群体。以魏源为代表的今文经世派提倡“通经学古而致诸用”,关注社会现实,主张以实事程实功,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引导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其受贺长龄所托编撰的“经世巨著”《皇朝经世文编》,使得“三湘学人,诵习成风,士皆有用世之志”,促进了湖南经世学风的发展。

以曾国藩为代表的理学经世派将学术分为义理、考据、辞章、经济之学,强调“义理之学最大,义理明则躬行有要,而经济有本”,用儒家义理之“道”指导经世求“治”的实践,在治军与政治上卓有成效。左宗棠坚持“理义”和“艺事”的结合,胡林翼以“理学、经济著闻”,罗泽南“以宋儒之理学治兵”,他们以儒家义理之学为本,将湖湘学统中的理学思想、经世实践与道德践履有机结合,同时又从经世的社会功用与实用理性出发,引进西方物质文明,开展洋务运动,建工厂、兴学堂、派留学生、翻译书籍,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

在今文经世与理学经世两大思潮的影响下,从谭嗣同、唐才常、沈荩、熊希龄,到黄兴、宋教仁、蔡锷,再到杨昌济、蔡和森,一批批湖湘知识分子虽学术、政治主张有所不同,但均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实际行动,从中国国情与社会实际出发,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反思中,积极投身于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经世大业,不断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从不同侧面将湘学的经世传统推向高潮。

为什么近代以来,湘学会逆势上扬,湖湘人才辈出?这是因为湘学在千年发展的过程中,其经世致用传统从未断绝。即使在清代乾嘉汉学鼎盛之际,罗典、袁名曜等书院山长们仍恪守着“坚定德性,时习时务”的教育理念,提倡“有体有用之学”,将“学”的知识体系、“道”的价值理想,落实于“治”的实事实功之中,造就了大批经世之才。正是湘学这种尚理学、讲经世、重践履的特点,激发了湖湘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从经世济民的实用理性与实践精神出发,根据历史演变和时代发展要求,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敢为人先、改造世界,引领近代社会变革与政治文化思潮。所以唐才常说:“(湖南)昔之守旧也,非有他也,愤吾国之不强,而张脉偾兴也。今之求新也,亦非有他也,求吾国之必强,而赤诚相与忠爱缠绵也。”可谓一语中的揭示了湘学经世传统对湖湘文化建构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重大推动作用。

湘学的经世致用传统,不仅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与价值取向,而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将继续成为中华儿女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变革图强的精神动力与价值源泉,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19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