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仰望星空演讲稿》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9 09:49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仰望星空演讲稿》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仰望星空的演讲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确定主题和立意: - 仰望星空可以寓意对未来的憧憬、对梦想的追求,或是对人生的思考。明确主题和立意,确保演讲稿有明确的导向和深度。
2. 结构安排: - 演讲稿应具备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开头部分可以引用名言、故事或提出问题,吸引听众注意力;主体部分展开论述,阐述仰望星空的意义;结尾部分总结观点,提出号召或建议。
3. 语言表达: - 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避免过于生硬和刻板。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增强演讲的感染力。
4. 举例论证: - 结合实际,引用相关事例、故事或案例,使观点更具说服力。注意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例子。
5. 情感投入: - 演讲时要注意情感投入,通过语调、语气、表情等表达自己的热情和信念。使听众产生共鸣,增强演讲效果。
6. 观点鲜明: - 在演讲稿中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听众能够清晰地了解你的立场。观点要具有独到之处,避免与他人雷同。
7. 逻辑严密: - 演讲稿内容要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确保各个部分之间衔接自然,

特写:中国梦,航天梦,有你有我

新华社香港9月3日电(记者查文晔、刘明洋)“香港呼叫神舟十二号,香港呼叫神舟十二号……”“香港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航天员聂海胜!”“我是航天员刘伯明!”“我是航天员汤洪波!”

3日14时许,伴随着全场的掌声与欢呼,近300名香港大中学生、教师与科技工作者代表与神舟十二号乘组展开了一场激动人心的天地连线互动。

当日的维多利亚港,风和日丽,碧空如洗。香港会展中心会议厅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时代精神耀香江”之仰望星空话天宫活动当天中午在京港两地拉开帷幕,其中天地连线互动是万众瞩目的“重头戏”。

“首先感谢各位老师同学一直以来对我们航天员的关心和支持。天地距离遥远,我作为太空导游,现在就带大家来参观吧!”身着蓝色工作服的刘伯明笑声爽朗,一下拉近了与香港观众的距离。

他不疾不徐地迈着“太空漫步”的步子,边走边介绍。在太空餐厅,他指了指身旁一块折叠的小桌板,上面摆有月饼、饼干、坚果、巧克力,供航天员工作后补充能量。舱壁凹槽内是微波炉,可以加热面条米饭。

“没想到空间站里设施这么齐全!”不少同学都流露出赞叹的表情。大家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

来到睡眠区,墙上挂着刘伯明的全家福合影,旁边还有一副描绘他出舱工作的自画像。他说,这幅画是他在太空中制作的,很有纪念意义,准备送给香港市民。

“透过我们的舷窗,看看美丽的地球家园是什么样子吧。”随着镜头的位移,蔚蓝而壮阔的地球跃入大家眼帘。“哇!好美啊!”观众们纷纷拿起手机,记录下这一珍贵画面。

随后的提问环节更引人入胜,同学们把握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踊跃举手。来自香港大学、创知中学、圣保罗男女中学、中华基金中学的四位同学成为获得提问机会的幸运儿。

“太空的微重力状态是特殊环境,能否介绍此次太空实验的内容?”

“在太空上有哪些锻炼项目呢?”

“空间站里的水是哪里来的?在太空中如何喝水?”

……

三位航天员一一作答:我们主要开展失重物理、航天医学等几大类研究,聚焦失重状态对航天员的生理、心理影响,为人类开辟太空第二家园作准备;在空间站有太空自行车、拉力器、握力器和呼吸训练等装备,在太空中必须锻炼以提高肌肉力量、防止钙质流失;空间站的水来自三部分,一是从地面携带而来,二是收集处理的冷凝水,三是对航天员尿液的过滤处理……

航天员的不仅声情并茂,而且手脚并用。为了演示用太空自行车锻炼上肢,聂海胜以头朝下的姿势倒立,将双手放在自行车的踏板上转动起来。现场笑声与掌声交织成一片,大家都为航天员的敬业精神点赞。

此次天地连线互动,吸引了来自香港多所大中学校的同学参与,社会和媒体也高度关注。此前,主办方曾通过互联网向全港市民征集问题,反应热烈。

来自仁济医院林百欣中学的黄伟纶同学是个“军事迷”,平时就很关注航天新闻。“今天的天地互动连线机会难得,体现出国家对香港青年的厚爱。中国的航天科技在短时间赶上西方发达国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我为国家的发展感到自豪!”黄伟纶说。

中华基督教会全完中学的罗崇恩同学之前参观过“时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国科学家主题展暨月壤展览,对国家航天事业的艰苦探索与发展成就十分钦佩。

“感谢那些无私奉献的科学家,中国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起一个空间站,很了不起。我感到非常自豪。”罗崇恩说,非常希望国家以后能到香港来选拔航天员,让我们这一代香港年轻人有机会上到太空去。

对来自顺德联谊总会翁祐中学的邓淑林同学而言,今天的活动具有特殊意义。2016年,该校学生设计的“水膜反应”实验在“香港中学生太空搭载实验方案设计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由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搭载升入太空。这项殊荣在同学们心中种下了热爱航天的种子,并逐渐生根发芽。

“中国是全世界屈指可数的几个独立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这令我感到自豪。我们离太空又近了一步,宇宙不再遥不可及,想想就令人激动。”邓淑林说。

香港与国家航天事业有着不解之缘。杨利伟、景海鹏、陈冬、聂海胜、刘旺、王亚平等航天员都曾访港,与市民亲切交流,掀起航天热潮。

在当天的京港对话环节中,杨利伟还深情回忆起到访香港的情景,并寄语香港青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也能看到你们的身影”。香港科学家容启亮、吴波及其团队也参与了多项国家航天工程的技术研发工作。

在天地连线互动中,来自中华基金中学的王嫣晗同学问刘伯明:“出舱后能看到香港吗?”刘伯明用诗意的语言说:“出舱时正值夜间,我看到灯光闪烁的维多利亚港湾,看到香港繁荣的夜景,也看到北京宽阔的六环。我珍惜那一刻,真想多看几眼美丽的地球。”

“希望香港的朋友加入到我们队伍中来。中国梦,航天梦,有你有我!”刘伯明说。

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科技小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科研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拆了四堵墙,架了四座桥’。”北京平谷西樊各庄科技小院硕士研究生杨茜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对科技小院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做一名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提出殷切期望,并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立即在广大高校师生中引发热议,大家纷纷表示,回信饱含着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深切关爱和殷殷嘱托,是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行动指南。广大青年要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小院人:请党放心,强农有我

5月3日中午,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科技小院创始人张福锁正和北京科技小院的学生们在地里交流如何发展乡村林下经济,忽然发现朋友圈被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刷屏。

5月4日,中国农业大学举办了一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说:“回信充分肯定了科技小院的做法。”

张福锁等人于2009年创办了第一个科技小院,位于河北曲周。他们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们团队平均每人一年发5篇SCI文章,但这些英文文章老乡们也用不上,要想办法到农村去,让技术真正在农民地里发挥作用,才能解决生产问题。

科技小院要探索一条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政产学研用新路子,从老师到学生,都是“自找苦吃”。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钟登华院士介绍,科技小院“拆了四堵墙”——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墙、学科之间的墙、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墙、教和学之间的墙。同时“架了四座桥”——高校对接乡村的桥、师生深入基层的桥、人才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桥、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的桥。

李晓林是第一个去农村驻扎的教师,一年有300多天在一线。杨茜觉得,教师们“自找苦吃”是出于“三农情怀”,许多同龄人对农村的感情,是在和农民的密切接触中建立起来的,这种情感复杂又深厚。

十几年来,全国先后有2700多名研究生参与到科技小院的建设和运行当中。目前,中国农大在全国24个省(区、市)的91个县市区旗建立了139个科技小院。

座谈会上,科技小院学生代表王雯欣发言时说:“初到科技小院,我们吃了很多城里娃没吃过的苦,也经历了饮食、生活、劳动、思想等各种困难。”但这些并没有把他们打倒,反而让他们变得更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愿景,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三农战线,舍我其谁!”

在王雯欣看来,当增产增收的喜悦绽放在老百姓的脸上,当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的画卷绘成现实,每个小院人的故事、眼泪和坚守都能证明,“自找苦吃”真的可以创造出幸福美好。

座谈会后,农大师生举行誓师大会。同学们一起庄严宣誓:知农爱农守初心,强农兴农担使命,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准备着,时刻准备着!星火传承先辈荣光,展现青年先锋力量,请总书记放心,强农有我!请党放心,强农有我!

高校教师:引领学生深入基层扎根基层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二级巡视员窦鹏辉说,习总书记的这封回信不仅仅是给中国农大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也是给全国农业战线从事农业科技教育和产业发展的全体人员的,“我觉得回信进一步明确了我们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在中国农业大学等“农”字头高校、科研院所及专业师生中产生了强烈反响。

张福锁表示:“总书记的回信为我们抓好抓实爱农兴农人才培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立足新时代,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建设理念,科技小院应勇担“立德树人、爱农兴农”时代重任,主动服务实施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等战略需求,大力推进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校地合作人才培养的深化综合改革,不断在农业科技核心关键领域和“卡脖子”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不断提升爱农兴农新型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适应度,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中国农业大学团委书记范大年表示:“我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全力以赴为青年搭建实践成长的广阔舞台,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推进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充分融合,教育引领同学们学会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继续建功立业,继续书写农大青年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华彩篇章。”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季焜曾多次到各地的科技小院学习调研,深感其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国情农区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的教诲,吃苦在前,担当作为,经得起风雨考验,永远奋斗不息!”黄季焜说。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在全国众多高校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广大教师表示,更加深刻感受到青年深入基层、扎根基层的重要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驻山西省中阳县阳坡村第一书记张健睿频频往返于讲台和田间地头,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经历了一场政治洗礼,进行了一次国情研修,凝结了一份乡土情怀。张健睿说:“我们不仅要‘只向上走摆脱冷气’,也要‘多往下走广接地气’,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辅导员何一凡表示,新时代新青年始终要有昂扬向上的精神,要有脚踏实地的实践能力。“作为辅导员,我要鼓励学生挑战自我,勇担新时代新使命,将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火热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

青年学子:“吾辈定不负所望”

“吾辈定不负所望”,是广大青年学生在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后发出的共同心声。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系2022级本科生高雨菡表示,乡土中国,不可忘本,“我们更有冲劲与热情夯实专业知识的基础,并在逐步的自我提升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作为一名即将奔赴新疆基层开展教学实践工作的研支团成员,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让我心潮澎湃。”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法学专业2019级本科生杨雁舒说,乡村兴则中国兴,“我立志在‘四有’好教师的标准要求下,涵养‘自找苦吃’的精气神,自觉担当起建设边疆的责任,把爱党爱国的信念之种埋进茫茫雪原,用实际行动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中央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21级研究生刘浩炜则表示,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与殷殷期望激励着广大青年扎根基层、砥砺品格、艰苦奋斗,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我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忘经世济民初心,把专业知识用在我们深爱的这片土地上,将青春的智慧和汗水融入强国复兴伟业,让‘财经报国’的志向在祖国大地绽放绚烂之花。”

本报北京5月4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 张茜 来源:中国青年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