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3招搞定《扬剧观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9 18:56

3招搞定《扬剧观后感》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扬剧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是赞美扬剧的艺术魅力,还是探讨扬剧的历史渊源,或者是分析扬剧在当代的发展与创新等。
2.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扬剧的背景和观剧感受;主体部分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思考或建议。
3. 内容充实:在主体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a. 扬剧的艺术特色:如唱腔、表演、舞台布景等,分析其独特之处。
b. 扬剧的历史渊源:介绍扬剧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与其他剧种的关系。
c. 扬剧在当代的发展与创新:探讨扬剧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d. 个人感受:结合自己的观剧体验,谈谈对扬剧的喜爱、感悟和启示。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a. 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
b.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具文采。
c. 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使文章流畅自然。
5. 举例论证:在论述过程中,适当

艺见紫金|红色题材的探索性表达—评扬剧《阿莲渡江》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1949年的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的重要一战。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扬州市扬剧研究所重磅推出了以渡江战役为背景的扬剧《阿莲渡江》,该剧由著名剧作家罗怀臻及青年编剧郜庆龙担纲编剧,著名导演韩剑英任导演。据悉,《阿莲渡江》将于26日-27日作为2021紫金文化艺术节新创剧目亮相。

扬剧《阿莲渡江》叙述了走投无路的逃婚少女阿莲被身着便装的解放军战士江华搭救,并向阿莲讲述了一个无比美好的新社会,并承诺那天到来时将带着她重回她的家乡江南。阿莲重燃生的希望,决定在江北等待江华的归来。阿莲寄生在江北岸江华战友谢华家里,谢华母亲琼花是位精明能干的商业船队老板,聪慧的阿莲深受她的赏识,琼花幻想日后儿子归来能娶之为妻继承家业。三年后,已是渡江先遣团营长的江华去看望琼花,带去了谢华的阵亡消息和遗物,重逢后的江华和阿莲,共同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并做通了深陷丧子之痛地琼花的工作,用谢家的船帮助解放军取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

剧作家罗怀臻通过对阿莲、江华、琼花、富贵、谢华等主要人物的具象描摹,以小人物展现大情感,呈现了在革命的历史洪流中,普通老百姓,特别是普通女性的人生际遇,时代追求。整部戏中所呈现出的新时代的舞台演艺、传统戏曲写意的美学追求、现代戏的探索性呈现,对当下红色题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2021年,是剧作家罗怀臻的高光之年,这一年,他将有7部不同题材、风格迥异的作品上演,其中三部红色题材京剧《换人间》、淮剧《寒梅》以及我们今天所提到的扬剧《阿莲渡江》,三部作品秉承了他一贯的戏剧风格——对人性开掘的积极探索。扬剧《阿莲渡江》更是呈现出一种价值塑造、人文开掘与形式革新的特征,形成了立体多样的人物图谱和景观多致的审美表达。全剧仅仅用五个主要人物,两组镜像关系,就勾勒出了情爱线、伦理线、阶级线,塑造出了立体的人物形象。

第一场中阿莲是一个被债主逼迫,走投无路的渔家少女,得到了隐藏解放军身份的江华的解救,他们在涛涛江面上,互诉际遇,情感的种子在两人心中深埋,同样也勾起了阿莲对新社会,理想国的向往,他告诉江华,她愿意等待,等待理想国的到来。第四场中,阿莲与江华在人群中的寻寻觅觅,让人看到了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一对青年人的重逢,是多么的幸运,这种幸运,不是命中注定,而是对新社会、理想国的向往,将他们紧紧的牵在了一起,更是因为共产党的到来,让两位渴望新生的青年人有了重逢的际遇。

人物谢大娘子是一个命运多舛的战乱时代的女性,她与阿莲的活泼、开朗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反差,谢大娘子十七岁嫁人,十九岁添丁,丈夫收债途中不幸客死他乡, 一人操持偌大的家业,含辛茹苦将儿子养大,青涩早已褪去,岁月在她身上刻下了坚毅、爽朗甚至有点固执的性格年轮,她的愿望就是守妇道、育幼儿、苦经营,船和儿子江华是她一生的寄托,这里的“船”成了一种隐喻,代表了对丈夫的思念,守住船,就是守住她的过去,守住她的价值观,她对捐船的态度,琼花的旧社会的人格图谱跃然纸上,阶级线、伦理线亦得以体现。儿子是琼花一生的希望,失去儿子后,她依旧希望能保住丈夫的家业,她提出让阿莲与富贵成亲,为了守住旧伦理的妇道,她隐藏自己对富贵的情感,无视富贵对自己这些能的守护。但是最终是他最心疼的儿子的一封信,让她打开了心结,同意借船给解放军,也卸掉了旧伦理的精神枷锁,开启了为自己的新生活。

在文化多样性的今天,越是现代化、都市化、国际化,往往就越应该显示出对我们各自文化来路、精神气质的回归与复兴。扬剧《阿莲渡江》的舞台呈现,突出了两个关键字“回归”,用筛豆子模拟雨声水声、摇帆布模拟风声、抖铅皮模拟雷电,舞美设计回到了“手工时代”。更令笔者耳目一新的是整个剧目的导演韩剑英的导演手法,兼具传统戏曲的写意性、假定性原则,更有影视化的表现手段,如阿莲与江华在江中畅谈,筛豆子模拟雨声水声的人员纷纷上场,谢大娘子在演唱人生历程的表演中,舞台上进行了演绎,不仅让我们窥见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这种再现了手段也破具“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效果。剧目的音乐充分展现了扬剧的传统唱腔之美,清新优美,江南气质浓郁。扬州江都民歌《一根丝线牵过河(撒趟子撩在外)》贯穿全剧,“一把小木梳”总是在人物动情之处出现,虽然是一样的曲调,但却是不同的情形,时而欢乐、时而忧伤、时而悲伤,让人不禁对那个年代有一种神往之情。

地方戏曲的薪火相传,文艺院团是重要载体,中坚力量。这些年,扬州市扬剧研究所在扬剧名家李政成的带领下呈现出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不仅接连出品了艺术精品扬剧《衣冠风流》、《史可法》、《鉴真》,更是培养了一批以游佳琪为代表的一批基本功扎实的戏曲新青年,为扬剧的长远发展奠定了深厚的人才基础,对青年一代的精心培养,值得江苏乃至全国戏曲院团的借鉴!

回到扬剧《阿莲渡江》,这其中的“渡江”是一种隐喻,隐喻中国人民对新社会、新生活的向往,不仅是行为上的“渡江”,更是观念上的“渡江”。这部剧在思想深度、精神高度、文化厚度等方面,显示出了与时代密切呼应的价值追求与审美品格!

通讯员:赵言娟

校对 李海慧

来源:紫牛新闻

粉墨青春·韵味悠长 | 常州工学院学生观戏有感:传承民族瑰宝,青年一代在行动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四郎探母》、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林冲》、无锡市锡剧院《涓生之路》、扬州市扬剧研究所《郑板桥》、南京市越剧团《梁山伯与祝英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并欣赏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主办的2024年度“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如火如荼举行中。本次活动将持续至今年11月。在此期间,各剧团将带着5部大戏,5台折子戏,共75场演出,走进全省60所高校,为学生带来精彩的戏曲表演和导赏讲解。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特别开展“戏曲进校园观后感征集活动”,学生可以围绕戏曲表演、艺术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书面表达。

6月5日,2024年度“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昆剧经典名段折子戏专场走进常州工学院,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的新老演员为同学们演绎了经典名段《孽海记·下山》《白兔记·养子》《玉簪记·琴挑》。同学们在观赏演出后有何心得体会呢?我们一起了解!

外国语学院 王艺璇:

这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在我的心中徐徐展开,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当帷幕缓缓拉开,我仿佛瞬间穿越回了古代。演员们精致的妆容、华丽的服饰,无不让人眼前一亮。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带着独特的韵味和优雅,将故事中的人物演绎得栩栩如生。昆剧的表演不仅仅是声音和动作的呈现,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文化的表达。在折子戏《孽海记·下山》《白兔记·养子》《玉簪记·琴挑》中,我感受到了爱情的凄美、忠义的伟大、人性的复杂,每一个情节都深深触动着我的心弦。看着演员们在舞台上尽情挥洒汗水,用精湛的技艺展现着昆剧的魅力,我不禁为他们的执着和热爱所感动。

这场昆剧折子戏进校园的活动,让我近距离地接触这一古老而珍贵的艺术形式。通过这次体验,我明白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它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智慧。

走出剧场,那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表演依然在我脑海中回荡。我期待着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让我们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让昆剧以及其他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

《白兔记·养子》剧照

师范学院 丁辰艾:

近日,我有幸参与了学校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欣赏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昆剧折子戏演出。昆剧,作为中国古老戏曲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唱腔、身段和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我。

此次演出的主题围绕昆曲折子戏的经典剧目展开,表演了《孽海记·下山》《白兔记·养子》以及《玉簪记·琴挑》三个剧目。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白兔记·养子》,通过演员的精湛表演,让我感受到李三娘在面对丈夫被逼从军后一人生活、一人产子的无奈和绝望之情。舞台上,演员用悠扬婉转的唱腔和婀娜多姿的身段,把观众的情绪都代入角色中,仿佛身临其境。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昆剧所表达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仅是一种戏曲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

此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通过欣赏昆剧,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关注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发扬光大。

师范学院 吴亦宁:

近日,我们学校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我有幸观赏了精彩的昆剧折子戏表演。这场演出不仅让我领略了昆剧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更让我对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的理解。

演员们精湛的技艺和生动的表演,让我仿佛回到遥远的时代,沉浸感受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我最为欣赏的是演员们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和精准把握,例如第一折《孽海记·下山》中男演员束良老师的表演,呈现了独特的“蛤蟆形”表演风格,生动有趣,令人忍俊不禁。女演员钱思好老师的表演则更加细腻,既有闺门旦的温婉,又有小花旦的活泼,两者之间的转换游刃有余,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这次活动也让我感受到了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接触和了解高雅艺术的机会,让我们在忙碌的学习之余,能够放松身心,享受艺术的熏陶。我相信,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更能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活动现场,学生上台互动、学习

师范学院 钱潇潇:

此次观演昆剧折子戏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欣赏昆剧。演员们将角色形象生动地演绎出来,让观众深入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

通过观看这三个折子戏,我深深体会到了昆剧的魅力,昆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喜爱。观众对于昆剧的评价也普遍较高,认可它们的精彩演出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未来,我们期待更多优秀的昆剧作品能够呈现给观众,并推动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发展和传承。

航空与机械工程学院/飞行学院 杨婷:

近日,我有幸在校园内观看了一场昆剧折子戏表演,《孽海记·下山》《白兔记·养子》和《玉簪记·琴挑》三部折子戏,让我深刻领略到了昆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首先,《孽海记·下山》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吸引了我。束良大师演的本无这个角色尤为出色,他的动作、表情和唱腔都精准地传达出了角色内心的挣扎与转变。特别是在表现本无决定回归尘世时,演员用颈部以欢快的节奏快速转动佛珠,佛珠仿佛成了本无情感外化的表现手段,令人印象深刻。这样的表演不仅展现了演员扎实的技艺,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角色的心境。

接着是《白兔记·养子》。这部折子戏讲述了一个家庭中的亲情故事,虽然剧情简单,但演员的表演却饱含真情,我感受到了昆剧在表现生活细节和情感交流方面的独特之处。这不仅让我对昆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生活中的亲情和友情有了更多的思考。

最后观看的是《玉簪记·琴挑》。这部折子戏以潘必正和陈妙常之间的爱情为主线,通过音乐、舞蹈和唱腔等多种形式展现了两人之间纯真而美好的情感。演员们的表演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梦幻的世界。尤其是当潘必正弹奏《雉朝飞》曲求姻缘时,陈妙常回应以《广寒游》曲,两人的互动让我感受到了昆剧在表现爱情主题时的细腻与深刻。

整场表演下来,我深深地被昆剧的艺术魅力所打动。它不仅是一种传统的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承载了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通过观看这次表演,我不仅欣赏到了精彩的演出,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我认为举办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它让我们这些在校的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了解昆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同时,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感受艺术魅力、提升审美情趣的平台。

总的来说,这次观看昆剧折子戏演出是一次非常愉悦和难忘的经历。我期待未来还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让我们能够继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艺术的无穷魅力。

【投稿方式】

我们期待每一位参与“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的学生,在观看戏曲后都能积极投稿,分享你们的感受和思考。你可以将观后感发送给自己所在院系辅导员,由校方统一收集后发送给记者。让我们一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推动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宗祺 指导、整理

冯雅 摄影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