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9 19:4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秦朝主流思想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主题明确": - 确保作文的主题是秦朝的主流思想,如法家思想、儒家思想在秦朝的融合与影响等。
2. "背景知识": - 在写作前,要充分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3. "思想分析": - 深入分析秦朝主流思想的特点,如法家思想的集权、重法、重农抑商等。
4. "结构清晰": - 作文应有一个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秦朝及其主流思想。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主流思想的具体内容、形成原因、影响等。 - 结论部分总结全文,提出个人观点或评价。
5. "论证充分": - 使用具体的例子和事实来支持你的观点,如引用秦朝的法律、历史事件等。 - 避免空泛的论述,确保每一部分都有足够的论据。
6. "语言规范": - 使用准确、规范的语言,避免口语化或模糊不清的表达。 - 注意语法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7. "历史观点": - 尊重历史事实,避免主观臆断或歪曲历史。 - 对于不同的历史观点
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法家思想来治国,这一点广为人知,例如嬴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皇帝制度,用法家集权、法治思想控制社会等,但鲜为人知的是秦统一天下前后还运用了儒家思想,虽然秦有“焚书坑儒”之举,但这并不能完全说明秦排斥儒家学说,笔者认为秦统一中国前后兼用了法家、儒家思想。
上图_ 秦时期全图
说到法家思想与秦的关联,我们第一印象就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在秦孝公时期,“诸侯卑秦”,孝公决心变法强国,下诏求贤,于是商鞅入秦,商鞅用他的强国之术获得了孝公的青睐,在秦孝公支持下,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以法家理论为指导,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强盛的基础,促使秦最终从七国中脱颖而出,统一中国。
而法家思想也在秦国崭露头角,这时候的秦国以重刑治国,严格推行法治,“燔诗书而明法令”,反对儒家的道德礼教,儒家思想此时在秦国处于没落阶段。
上图_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
秦统一天下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在法家理论的指导下,嬴政着手制定了中央集权制度和皇帝制度,以此强化君权,稳定统治,种种集权、专制措施使得法家思想的地位更加巩固,而儒家思想则被压制。
一个典型的事件是在咸阳宫酒会上,儒学博士淳于越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儒家学者提出了分封诸侯的想法,法家学者李斯对此则坚决反对,他针锋相对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治国方法,提倡“师古”会祸乱百姓思想,嬴政最终同意了李斯的建议,于是“焚书”事件发生了,“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包括儒家在内的许多经典被付之一炬,嬴政由此加强了思想控制。
其后又因为卢生、侯生等人非议嬴政求仙问药之事,嬴政命“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被坑杀的人中就包括许多儒生,儒家又历经一次浩劫。
上图_ 焚书坑儒画像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就已经影响到了秦国。商鞅变法会给人一种刻板印象,秦是仅借助法家思想就最终实现了一统天下的目标,但是秦与儒家思想的渊源颇深,儒家思想对秦统一也产生了影响。
秦人先祖因善养马而被为周王室封于秦地,后来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秦襄公受封为诸侯,作为周朝的诸侯国,秦国必然受到了周朝礼乐制度的影响,加之身处西陲,秦人对中原诗书礼乐颇为倾慕,政治上采用的是儒家学说。
上图_ 秦襄公嬴开(?—公元前766年),嬴姓赵氏,秦庄公次子
从秦统一到始皇三十二年间秦的治国思想是儒法并用。秦统一后,国家形势发生变化,稳定统治成为了首要任务,秦吸收了儒家的治国理念,并对法、儒思想加以融合运用。秦刚统一时,不仅施行了法家的法治思想,还运用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来教化天下,因此秦统一后存在过一段儒法并用时期,在这段时期内,秦朝出现了比较罕见的为政缓和阶段,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在这之后,秦统治政策发生变化,因秦朝“内兴功作,外攘夷狄”,进行大规模军事扩张、大量征发徭役,法家思想再次受到重用,儒家思想被抛弃。始皇三十四年后,“焚书坑儒”事件虽使儒家学派遭受重大打击,但儒家思想仍然存在,并没有完全消失。
上图_ 泰山刻石 拓本 (部分)
儒家学说宣扬忠孝仁义和社会等级,这利于维护皇权,强调以德治国,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所以“至秦有天下,悉纳六国礼仪,采择其善”。嬴政在《泰山刻石》中说“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父以孝,成人以仁”“贵贱分明”,《琅琊刻石》中说“圣智仁义”“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刻石中的礼、义、忠、孝和等级秩序等思想都是在宣扬儒家道德教化理论。秦甚至在民间基层政权专设三老,以“掌教化”。
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之下,秦王室贵族也深受影响。如公子扶苏的师父是著名的儒家学者淳于越,扶苏本人也倾向儒家理论,他曾替要被坑杀的儒生们求情,他为人宽仁孝顺,以致在收到赵高矫诏时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随即拔剑自刎,没有听从大将蒙恬的劝告。甚至连公子胡亥在一开始也不愿矫诏自立,他认为这样是不义不孝之举,可见儒家道德思想对秦上层统治者影响颇深,已经成为了他们的行事准则。
上图_ 扶苏(?~公元前210年),嬴姓,名扶苏,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人
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有一篇名为《为吏之道》的文章,其主人公喜生于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死于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时间跨度上位于商鞅变法与“焚书坑儒”两个事件之间,主人公喜是秦基层小吏,他亲眼见证了秦统一历程并记载了有关制度信息,因此它是探究秦统一前后统治思想转变的重要文献资料。
《为吏之道》记载了秦官吏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例如官吏要为官廉洁、为人正直、宽裕温良,同时还要忠诚守信、尊敬上级,同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也与儒家的义利观相符,以上各种对秦官吏的道德规范要求都鲜明地体现了儒家思想,这件出土文物有力地印证了秦统一前后实际运用了儒家思想来管理官员,加强统治。
上图_ 云梦睡虎地秦简 (部分)
总体而言,在秦统一中国前后,法家思想虽然占据着主要地位,但儒家思想也在多方面影响着秦统一中国进程,这个时期儒法并用是秦治国的基本特征。
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在秦统一的不同阶段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两者地位随着秦统一前后的形势变化呈现出动态升降的趋势,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秦统一依靠的是法家思想,儒家思想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甚至嬴政还借用了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来为秦朝取代周朝寻找法理依据。因此各种思想都是秦统一中国的工具,只不过他们之间有主次、先后之分而已,秦统一中国兼用了法、儒思想,因时而变,始终遵循着实用主义的原则。
上图_ 秦律是中国秦代法律的总称
秦以后中国的历朝历代,大都是以儒、法结合作为治国的基本理念,儒家强调以德治国,重道德教化,是内在约束;法家强调以法治国,重刑法,依靠威严、法治控制社会,是外在约束,两者需紧密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用,有效稳定社会。对于这一点,历代统治者都不约而同地表示赞同并予以沿用。
作者:张书伟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司马迁 《史记》
[2]班固 《汉书》
[3]田慧 《以<为吏之道>为节点探析儒法思想在秦统一前后的动态变化》
[4]高兵 《秦前后期统治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
[5]田延峰 《秦思想研究——以秦统一前的思想发展为核心》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和影响力的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13年至前212年间,主要由秦始皇实施。这一事件的核心在于秦始皇试图通过极端手段来统一思想、强化中央集权,以巩固他的新兴帝国。然而,尽管这一政策在短期内似乎达到了某种程度的思想控制,但从长远来看,它不仅是一场失败的尝试,更是对中国文化和社会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一·焚书坑儒的背景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国家面临着如何巩固政权、统一思想的重大挑战。各国的文化、思想、法律等差异使得秦始皇意识到,只有消除不同思想流派的影响,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与繁荣。特别是儒家思想,作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体系之一,强调仁义礼智,提倡道德和人文教育,这与秦朝的法家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权威与控制,认为国家的强大依赖于严密的法律和制度,而非个人的道德修养。
秦始皇的统治目标是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这要求对思想的严格控制。他深知,儒家思想的传播可能会对他的统治构成威胁,因此决定采取极端措施来打压这一思想流派。这种背景下,焚书坑儒的政策应运而生。
二·焚书坑儒的实施
焚书的第一步是秦始皇下令焚烧除《秦律》以外的所有书籍,尤其是儒家经典。这一行为不仅摧毁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也使得古代知识的传承遭受了重创。历史学家指出,焚书的规模之大,几乎覆盖了整个国家的文献,许多珍贵的典籍和智慧在火焰中化为乌有。这一行为不仅是对知识的打击,更是对文化自信的摧毁,导致了后世对古代文明的了解和认知出现了巨大的断层。
在焚书的同时,秦始皇还采取了更加极端的措施——坑儒。他下令将一些反对其政策的儒生活埋,这一暴行引发了社会的恐慌和不满。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被迫害的事实不仅使得他们感到绝望,也使得社会对秦朝统治的信任度急剧下降。这种对知识分子的打压,实际上是在自毁长城,削弱了国家的文化根基。
三·统一思想的失败
焚书坑儒在短期内确实压制了儒家思想的传播,但这种思想的统一并未持久。相反,极端的压制手段激发了后世对儒家思想的重视与反思,成为反抗暴政的象征。历史的轮回总是充满讽刺,秦始皇试图通过焚书坑儒来消灭儒家思想,结果却使这一思想在后来的历史中愈发显得珍贵与重要。
焚书的直接后果是文化的巨大损失。大量书籍的焚毁导致了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知识的重大损失,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无法恢复。这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知识传承,更对后来的文化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焚书坑儒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无法抹去的伤痕,影响了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
社会的动荡也是焚书坑儒带来的后果之一。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导致了社会的不满,激发了对秦朝统治的不满情绪,为后来的秦朝灭亡埋下了隐患。历史证明,压制思想和文化的做法是短视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导致更大的反弹和动荡。
结论
“焚书坑儒”是一场试图通过极端手段实现思想统一的失败尝试。尽管秦始皇希望通过这一政策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结果却是引发了更大的反弹,造成了文化的损失和社会的动荡。这一事件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也提醒后人,思想的自由与多样性是社会进步与文化繁荣的重要基石。
在当今社会,焚书坑儒的教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必须警惕任何形式的思想压制,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文化的多样性与思想的自由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