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情结作文》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0 04:56

推荐《情结作文》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情结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情结的定义、类型、特点、影响等。明确主题有助于使文章结构清晰,内容丰富。
2. 选择角度:在确定主题后,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如个人经历、社会现象、文学作品等。角度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便于展开论述。
3.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有合理的结构。通常,情结作文的结构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展开:
a. 引言:简要介绍情结的概念,引起读者的兴趣。
b. 主体:详细阐述情结的类型、特点、影响等,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c. 结论:总结全文,强调情结的重要性,提出自己的观点。
4. 丰富内容:在论述过程中,要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引用名言警句:引用一些与情结相关的名言警句,增加文章的文采。
b. 列举事例:结合实际案例,如名人轶事、历史事件等,使论述更具说服力。
c. 分析原因:对情结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情结。
5. 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表达要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以下是一些建议:
a. 使用恰当的词汇:根据文章内容,选择合适的词汇,使

我的冰糖葫芦情结

马亚伟

我有着很深的冰糖葫芦情结。每当在街上看到卖冰糖葫芦的,我一定会买下一串。倒不是我有多喜欢吃,我买它其实是为了感受一份回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孩子们没有什么零食可吃,到了冬天就更寂寞了。因此冰糖葫芦一出现,就非常“惊艳”,马上吸引来一群孩子。一串串的冰糖葫芦插在用麦草扎成的草靶上,一排排整整齐齐,仿佛红艳艳的火把,分外惹眼。卖糖葫芦的吆喝起来音调婉转,很有韵律:“糖——葫芦——哟——”,“糖”字必定要拉长音调,仿佛要突出糖葫芦的甜滋味。孩子们跟在卖糖葫芦的身后,学着他的腔调吆喝。

这时候,谁能买上一串糖葫芦,他在小伙伴面前简直像土豪一般神气。那时华子家条件很好,他经常买糖葫芦。他买了糖葫芦后立即优越感爆棚,无比得意地举着糖葫芦一口吞过去。看到他的腮帮子鼓得圆圆的,大嚼着糖葫芦,我的口水悄悄在嘴巴里翻滚。

记得有一次,下雪后母亲让我扫雪,说奖励我糖葫芦。糖葫芦的诱惑,让我浑身充满了力量。我使劲挥着扫把,累得满头大汗,院子里的雪很快被我扫完了。可是,卖糖葫芦的迟迟不来。父亲说:“下雪了路滑,卖糖葫芦的不来了。你妈就是哄你玩呢!”我听了父亲的话,懊恼得大哭起来。没想到,不一会儿,卖糖葫芦的吆喝声传来,母亲二话没说,立即带我去买,我挑了一串最大的,美滋滋地回家了。

经过千回百转才达成的心愿,让人分外欣喜。我咬一口糖葫芦,酸酸甜甜的味道太美了。甜而不腻,酸也不过,一串糖葫芦慢慢吃、慢慢品,品出悠长而醇厚的滋味来。

父亲见我爱吃糖葫芦,便在院子里种了一棵山楂树。到了秋天,山楂树结满了果子,父亲和母亲学着做糖葫芦。我原来以为,做糖葫芦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后来才知道做起来并不复杂。熬好糖稀,把去核的山楂果串成一串,在糖稀里蘸一下,很快取出来即可。只要掌握好糖稀的火候,做出的糖葫芦不比外面卖的差。

后来,我家山楂树上的果子越结越多。父亲和母亲做糖葫芦的手艺也熟练了,于是做好了糖葫芦去卖。那段时间,卖糖葫芦赚的钱补贴家用,我们还可以随便吃,两全其美。

“糖葫芦好看它竹签儿穿,象征幸福和团圆,把幸福和团圆连成串,没有愁来没有烦。”这首关于冰糖葫芦的歌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把往事一一串起,把幸福细细品味。

来源: 厦门晚报

我与《当代》的故事:一个农民的《当代》情结


为迎接2024年《当代》创刊四十五周年,本刊编辑部于2023年底推出了“我与《当代》”主题征文,各界读者写出自己和《当代》的故事,表达想对《当代》诉说的心里话。征文获得各界读者热烈反馈、踊跃支持,经过反复阅读,我们从中筛选出部分读者投稿,即日起将在公号陆续推出。

再次感谢各位读者多年来对我刊的厚爱,我们也会再接再厉,从四十五岁的新起点再次出发,推出更多具有“当代”格局、“当代”风度的优秀作品。


《当代》编辑部


一个农民的《当代》情结


| 赵大民


写这篇拙文的时候,摆在我面前的是2023年第4期《当代》杂志。第5期杂志还没有送到我的手里来。这就是乡村的邮路,杂志来得迟,甚至还会丢失。但我每年依然会订全年的杂志,因为我爱着《当代》,爱着已经离开我的父亲和母亲。

在我那不能称作书房的屋子里,有玉米囤和小麦圈,那是我自己种下、自己收获的粮食。而在放满各种书籍的三个书柜里,还珍藏着一本1981年第1期《当代》杂志,我时不时拿出来看看,就仿佛看见父亲站在我的面前一样,就又听到父亲笑着说:“民娃,你不是爱看书吗?爹给你买一本《当代》。好好看啊!爹看了,这书不赖,中!”

父亲说这话时,是1981年的5月间,父亲到城里给大队的砖瓦窑厂联系买煤的事,就从邮政报刊亭那里买了一本《当代》来,一块钱一本。


《当代》1981年第1期

父亲是个农民,没有上过多少学,但却爱读书和听广播,并因此识了许多字,长了不少见识,成为当时的乡村文化人,还做了大队的会计。娘心里自豪着,嘴上却常常笑着说他:“孩儿他爹,听听收音机,看看书,都不饿了?”

爹也笑了说:“孩儿他娘,还真是那样!可没有恁的支持,可不中。”娘说:“中,支持嘛。真拿恁没门儿,恁自己看看,连孩子都跟恁一样了!”娘说着,便去喂她的猪娃儿和鸡娃儿,恨不得鸡娃儿和猪娃儿一天就长大了。爹娘的好,在家乡是出了名的,别说打架吵嘴了,连一次脸都没红过,爹做啥,娘没有不支持的,她稀罕的就是爹心好,又爱读书学习。爹知道娘的心,也知道一块钱对于我们家意味着什么,可以是一家人一月的油盐钱了。爹说:“再苦再难的日子,就跟竹竿节一样,通一节通一节就过去了,怕啥?人一辈子,读好书,识好字,做好人,比啥都重要!”

从此,我放学回来,除了给猪薅草,就是读那本《当代》,有时候,就拿着书去薅草,竟读得不知回家,连猪草也打得少。娘说:“回来哩晚不说,草也不多,你的小猪娃儿要饿肚子了。”我听了就不好意思起来,“娘,我明儿一定多薅些。”娘摸着我的头,笑着说:“不碍事,又读书读迷了吧?来,读给娘听听。”

爹笑呵呵地过来了,用打满老茧的手打开《当代》说:“孩儿他娘,来,俺给恁和娃读读,咱都学习学习。你们看这本刊编者写的《迎春曲》多好啊!要学习春之神的深情厚意,她为了人世间布满生机,吻遍了每一寸亲爱的土地……耕耘吧,大地的儿子,要报偿母亲的乳汁,千万不要误了春时,生长,生长,美的心思,人民的心思……还有这长篇小说《疯狂的节日》、中篇小说《芙蓉镇》、短篇小说《老人》……”

父亲读着说着,是那么兴奋,那么虔诚,爹对我说:“好好读吧,读一遍可不中,要读透啊!读完了,爹进城了,还给你买!”

“中,爹。”我大声说。

娘却笑着说:“恁哩红薯腔,俺都听够了,俺叫俺娃读哩,恁却抢过去了。”爹笑着说:“俺可听不够恁的话。中,民娃,你给恁娘也读读。”

“中。”我就用在学校学的普通话读起来,“要学习春之神的深情厚意,她为了人世间布满生机,吻遍了每一寸亲爱的土地……”我偷偷看了一眼爹娘,他们竟听得专心哩很。



《当代》1981年第1期刊登的诗作《迎春曲》,署名“本刊编者”,作者为《当代》杂志首任主编秦兆阳先生


就是从那时起,一个十三岁的乡村孩子读到了第一本《当代》,知道了谁是王蒙,谁是古华,谁是贾平凹……我读着《当代》,被书中的故事,被书中的文字紧紧地吸引住了。

我当然是希望读到第二本的,但父亲却在这年的八月就开始生病了,一直拖到1982年的2月,才进了县城里的医院,爹走时笑着说:“爹回来时,给你再买一本《当代》回来,爹想着你将来也会写出文章,给爹争光哩!”

娘背过脸去,悄悄地抹眼泪,我看着爹黑瘦的脸,心里也揪着疼。我说:“爹,您去好好看病啊!我有这本看着哩,不用买了!”爹说:“买,买,咋不买?好书看百遍也不烦,你就先看着啊!”

1982年8月2日,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

父亲从城里回来时,已经瘦出了相,连意识也是模糊的,我抱着父亲,不敢哭一声。

娘也瘦哩很,一个月没见的娘,刚四十二岁的娘,竟添了不少白发,娘说:“恁爹一直还想着出去给你买书哩,可他走不动了。娘说,中。可娘没有给你买成,娘没有钱给你买了。恁爹肯定怪我一辈子哩!娘想着省下一分钱,就给恁爹买药吃,娘一辈子,就骗您爹这一回啊!……”

我不让娘再说下去,娘抱住了爹,我抱住了爹和娘。

父亲是农民,永远睡在那山地的边上去了,好让他守着他种了一辈子的庄稼。父亲“五七”时,我捧着那仅有的一本《当代》,高声给他朗诵“迎春曲”:“耕耘吧,大地的儿子,要报偿母亲的乳汁……”

父亲走了,家里就塌了天,娘的日子不仅是艰难的,而且是一种煎熬,而娘却没有倒下,一直供我读完初中。考上高中的那年,娘的身体更差了,我就辍学当了农民。娘说:“民娃,是娘不好,拖累了你。”我偎着娘说:“娘,您再这样说,俺就真生气了,俺一辈子都报答不完爹娘的恩。”娘流了泪,“中,那你就好好自学吧,记住恁爹的话,字甭丢了,书读好,做好人。”“娘,中。”

那一天,我从地里回来,娘却不在灶火里,“娘——娘——”我大声喊着她,也没有人应,我就丢下锄头,跑进屋来,只见娘正弓着腰,低着头在我的屋子里忙着,“娘,您弄啥哩?”娘不直腰,不抬头,说:“娘现在给你买不起书桌,就先垒个土书桌使着,以后一定给你买个新哩。”我凑近看,娘用土坯和木板给我做的书桌就要成了。娘在木板的表面糊了报纸,就平展展的,干净净的,排场哩很。娘还是说:“你先使着,以后买个好书桌。”

我的眼睛就湿了。

以后,娘的土书桌就成了我读书写字的地方,我记着爹娘的话,种好地,还想法设法买书看,这些书中,自然就有《当代》,虽然那时全年的杂志订不起,但只要有机会到书店里就买一本两本看,当然,也从一些地摊上买旧杂志,那样就更省钱了。

日子流水般地过,不知不觉中,我已人到中年,鬓角都有了白发,家中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却有那么多书,文学的、历史的、民俗的、农业科技的……那成柜的书中,自然有我订的全年的《当代》,码得整整齐齐的,看着新的,还时不时翻出旧的看看,最常翻的就是父亲留给我的那本,打开来,依然墨香扑鼻。翻着读着,就不由得流了泪。

村子里的青壮年,多去城市打工去了,我却在家陪着娘,种好我的地,并把一双儿女都供到了大学去。娘上了岁数,有高血压,还有脑梗塞和脑萎缩的后遗症,但每每看到我读书,就走过来问:“娃儿啊,恁爹给你买的书,你还读着啊?中,听恁爹哩话,好好读啊!你不知道,娘一辈子没捣过恁爹,就那一回啊!”

娘摩挲着那本《当代》,一遍又一遍。

娘说:“就恁爹说哩,人一辈子读好书,做好人,就中!”

“是哩,娘。”说这话时,我拱进了娘的怀里,娘抱着我,当然还有那本1981年第1期《当代》。

2022年腊月,娘也离开了我,我就像丢了魂儿一样,再也提不起精神来。人世间,我再也没有爹娘了。妻子和儿女都担忧着我,妻说:“恁多清楚的人,咋就忘了爹娘对你说的话了?”女儿说:“爸,恁心里再难受,俺奶也回不来了,俺奶肯定不希望您这样。俺常常想起您说的俺爷爷奶奶教你读书识字做人的故事。”儿子说:“爸,就是。”

他们偎着我,我看见了他们看我的泪眼,我就一下子想起我和爹娘在一起的所有日子,我说:“你们都别担心我了,中了。”




作者简介:

赵大民 农民,有作品被《读者》等刊转载,散文《故乡月,边疆月》获全球华人文艺作品征集文字类三等奖等。


稿件初审:周 贝 张 瑶
稿件复审:张 一
稿件终审:王秋玲



《当代》微店



订阅《当代》:
1.《当代》邮发代号/2-161
2.《当代长篇小说选刊》邮发代号/80-194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