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镰刀勇士读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0 03:26

推荐《镰刀勇士读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镰刀勇士》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作品背景": - 首先,要了解《镰刀勇士》的作者、创作背景、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等,这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 "明确读后感的目的": - 确定你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是为了分享阅读体验、分析作品主题、探讨人物形象,还是评价作品的文学价值。
3. "组织文章结构": - 一篇好的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作品,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部分要详细阐述你的阅读感受、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 - 结论部分要总结全文,强化你的观点。
4. "具体细节分析": - 在主体部分,可以具体分析以下方面: - 人物形象: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成长变化等。 - 故事情节:探讨情节的安排、转折点、高潮等。 - 主题思想:挖掘作品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和社会意义。 - 文学手法:分析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写作风格等。
5. "个人感受与观点": - 读后感要体现你的个人感受和观点,避免千篇一律的评论。 - 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观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
6. "注意

一部恐龙的史诗一次生命的震颤:自然史动物小说《镰刀龙勇士》

当前,市场上的动物小说并不少见,比较著名的有沈石溪老师的《狼王梦》、黑鹤老师的《狼獾河》等,大部分动物小说都写的是生活中能见到的、读者们也都熟悉的动物如狼、狗、马、猫等,如今却有一位复旦博士把描写对象对准了所有人都没有亲眼见过的动物——恐龙。青年作家袁博创作的 “袁博恐龙小说系列”在白垩纪晚期的宏观视野下,普及恐龙百科和古代植物知识,兼具知识性和文学性,首创自然史动物小说。

2017年暑假,接力出版社最新推出的“袁博恐龙小说系列”,继推出《霸王龙兄弟》《剑龙不流泪》《三角龙之阵》《梁龙的家园》《特暴龙生死录》五册之后,即将出版第六册《镰刀龙勇士》。

“袁博动物小说系列 ”于2015年入选了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说:“袁博让我们领略了动物小说的美感,或者说具有美感的动物小说。” 著名动物小说作家 沈石溪则认为,袁博的恐龙小说开辟了动物小说的新领域,让我们领略了史前动物的独特魅力。他用细腻准确的笔触描绘了亿万年前充满厮杀的恐龙世界,让人感叹恐龙在融合之中走向生存的生命法则。该系列图书通过恐龙的坚守、拼搏、温情和群体的良知,展现一个闪耀的恐龙时代,展现生命真正的尊严所在,用远古的生命感动现代的少年儿童,让孩子在阅读“袁博恐龙小说”中了解恐龙的历史、生命的演变、感悟生命的哲理。

“袁博动物小说”系列的新作《镰刀龙勇士》讲述了小镰刀龙“勇士”从出生前开始一路经历了恐龙蛋被窃、翼龙空隙、森林迷路、与亲生母亲失散等坎坷,最后为养母的安危挺身而出的成长故事,赞美了“勇士”顽强、自信、心怀大爱的品格。

在《霸王龙兄弟》中,一起长大的霸王龙兄弟在刚刚成年的时候彼此相互离弃,各自历经一生的波折之后,在迟暮之年温暖地相逢,又为了年轻一代霸王龙的逃生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剑龙不流泪》中,由于侏罗纪末期气候变迁,剑龙家族面临的是一个种群日渐衰微的时代,所有剑龙的后代都必须坚强,使自己的族群生存下来,并且生生不息。在《三角龙之阵》中,三角龙家族在历经迁徙路途中的生死抉择之后,终于结成从肉体到心灵都牢不可破的三角龙之阵;在《梁龙的家园》中,有梁龙聚集的地方就是梁龙的家园,尽管一个个梁龙的家园被毁灭,却从来没有使它们放弃对于家园的追寻。袁博在“袁博恐龙小说”中写出了霸王龙兄弟的执着与坚守、小剑龙成长时的拼搏和勇气、三角龙家族的亲情和奉献、梁龙小伙伴们的团结和担当……这些远古时代的庞然大物结结实实地感动着当下小读者们的心灵。

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李东华老师评价袁博是一位值得期待的青年儿童文学作家。他的动物小说以对生命更近于本质的洞察,诠释了一个个平行于人类生活之外的动物社会,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书写个体在种群变迁中的际遇。

动物小说作家袁博1991年出生于广东深圳,他从小就有个当生物学家的梦想,4岁那年跟随父亲来到沂蒙山区办鸵鸟养殖场的经历让他对动物有了直观的了解,并深深地爱上了大自然。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写作,15岁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动物小说《大漠落日》,并被动漫公司改编成了动漫剧。虽然身为90后的年轻一代,袁博却已出版过《火烈马》《鸵鸟家族》《猿人部落》《狼群的覆灭》等一系列动物小说,并获得了冰心儿童文学奖的荣誉。18岁那年他被保送进入复旦大学生物学专业学习,但为了更好地从事写作和传承文化,大三那年他却转到了中文系。据悉,“袁博恐龙小说”系列还将于2017年冬出版新书《巨兽龙最后一战》,作家袁博表示会将“袁博恐龙小说”系列一直写下去。

新书抢先看~~~

这套书是:

★开恐龙动物小说先河之作

★五项冰心儿童文学奖得主袁博最新力作

★著名作家曹文轩、沈石溪、张之路、李东华、牧铃联袂推荐

★复旦博士袁博哥哥写给小朋友的恐龙小说,展现生命真正的尊严所在

★你将从辉煌的恐龙时代中找到执着的坚守、拼搏的勇气、难得的温情、群体的良知……

系列简介

“袁博动物小说系列”是作者袁博的最新动物文学作品,其创作灵感源于作者自小对恐龙的挚爱以及他对自然历史执着的关注。他从自然史的宏大视角出发,描写了各种恐龙在自然变迁中的微观际遇和它们基于各自的生命形态的不同命运。作品在对生命野性和英雄豪气的呼唤中,体现了作者对盛极一时的恐龙时代的敬意和对每一只恐龙个体的关照。

单本简介

《霸王龙兄弟》

霸王龙金眸和银睛是一对同胞兄弟。5岁时,强壮的金眸已经能轻松地捕猎,瘦削的银睛却为捕获自己的第一只猎物付出了血的代价。10岁时,兄弟俩因霸王龙独居的天性而离开了彼此,开始了各自的生活。20岁时,正值壮年的金眸成为了卡洛河两岸最凶悍的霸主,有了自己的家庭,而银睛仍在孤独地流浪。25岁时,瘦削的银睛成为了丛林里最温和的霸主。

一天,一只邋遢的老霸王龙来到了银睛的地盘,透过它浑浊暗淡的目光,银睛发现它居然是自己的哥哥金眸……一直生活在哥哥阴影下的银睛会接纳金眸吗?当银睛遇到强大又特殊的对手时,金眸是否会来救弟弟?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兄弟俩还会回忆起儿时的景象吗?

《剑龙不流泪》

小剑龙青芒出生后的第二天,一群异特龙袭击了它们的家族,怯懦的剑龙们争相逃窜。青芒的爸爸为了妻儿的安全,独自与异特龙群搏斗,倒在了异特龙的魔爪下,幼小的青芒永远也忘不了这惨痛的一幕。十年来,流离失所的青芒兄妹和妈妈生活在一个不属于它们的剑龙族群中。青芒鄙视同类的懦弱和自私,孤独地磨砺自己的剑尾,慢慢地被小伙伴们当成了不合群的怪物。

有一天,杀害父亲的异特龙铁爪居然重新出现了在青芒眼前,青芒会怀着仇恨冲上去吗?妈妈和妹妹再次遭到异特龙的袭击,瘦削的青芒奋力迎战却遍体鳞伤,倒下的青芒还能站起来吗?当整个剑龙族群面临灭绝的危险时,谁会挺身而出来拯救这个族群?

《三角龙之阵》

黑刺盾三角龙家族的妈妈维拉因没有看护好家族的恐龙蛋而被家族中其他母亲追杀,不得已带着儿子黑盾逃到了温斯彻三角龙家族,她与首领长角生下了儿子灰盾。

维拉希望小儿子灰盾能成为温斯彻三角龙家族的新任首领,于是在旱季迁徙路途中故意绊倒灰盾,然而在长角的角度看来,却是蓝盾拖沓的步伐使灰盾摔倒而掉入了河里、险些丧命。也让蓝盾误以为自己犯下了大错,被驱逐出族群。

维拉为自己的计谋所导致的意外而后悔,然而,维拉与黑刺盾三角龙家族相遇了,当温斯彻三角龙家族全体准备迎战时,维拉却将自己最柔弱的脖颈对准了对方首领土曼的犄角,任凭土曼噬咬……而在与艾伯塔龙的交战中,长角为了引开恐鳄,身陷泥潭,再也没能出来。恐龙爸爸妈妈的死唤起了小三角龙们抵抗和战斗的勇气,他们结成了环形抵御阵,为家族存亡并肩而战。

作品通过三角龙家族迁徙的故事刻画了浓浓的父母爱和家族情,演绎出一首悲壮的生命之歌。

《梁龙的家园》

侏罗纪末期,北美森林边缘地带,小梁龙铁桑在一个月圆之夜破壳而出。让他完全没想到的是,此时此刻,与自己先后出生的兄弟姐妹已被凶猛的角鼻龙一个个吃光,从一出生,梁龙铁桑就独自一人。

孤独死死缠绕着铁桑。一天,梁龙铁桑结识了梁龙小森,与孤单、的小森成为好友。一次,为躲避异特龙的追杀,铁桑和角鼻龙歪鼻掉进火山口,小森脚下打滑掉至山谷,昔日的对手——铁桑和歪鼻此刻却要一同面对饥饿,一同面对猛兽棱角鳞鳄的袭击,梁龙铁桑知道,角鼻龙歪鼻饿极了,会从自己身上撕一块肉充饥……那是剧痛,而正是这种“剧痛”提醒梁龙铁桑咬牙坚持,坚持,坚持!

逃离火山之险,梁龙铁桑终于决定离开,他要去寻找记忆中的家,寻找途中,梁龙铁桑敏锐察觉到一种可怕的东西正渐渐靠近梁龙家族……铁桑能找到自己的家吗?失散多年的小伙伴小森和父母会接纳自己吗?谁会成为梁龙家族的首领、继续带领大家奔赴远方?

《特暴龙生死录》

小雌特暴龙“大脑袋”生来就有一双金色的眼睛,聪明美丽,“大脑袋”的妈妈虽然上了年纪,可经验丰富,刚一出生,就在蕨叶丛中为“大脑袋”备好了温暖的巢穴,让她快活、健壮地长大;

跟“大脑袋”不一样,小雌特暴龙“大长腿”的眼睛是蓝色的,它天生瘦弱,它的妈妈是一只年轻的特暴龙,缺乏养育经验,“长腿”常常吃不饱,常常遭遇危险……没办法,他只能处处留意观察、自学狩猎技巧,至少勉强填饱肚子……

“大脑袋”的妈妈在狩猎中负伤后,无力照顾“大脑袋”,“大长腿”的妈妈负气出走,不再搭理“大长腿”一个前景莫测、残酷狰狞的世界咣当一声被“扔”到了“大脑袋”和“大长腿”面前,他们能互相帮助并一起活下来吗?

7500万年前,内蒙古巴彦淖尔还是一片浩瀚沙漠,在沙漠绿洲、湖泊、盐湖四周,镰刀龙群与原角龙群、平头龙群自由自在,和睦相处。

《镰刀龙勇士》

“勇士”是镰刀龙群中的一员,没出壳时,它就差点被窃蛋龙偷走;刚刚破壳,又突遇翼龙空袭;三岁,它在森林里迷路,被凶恶的临河盗龙群团团围住,“勇士”高举起自己的前臂怒砍临河盗龙首领“一只眼”;四岁,一场特大暴雨后,洪水滔滔来袭,“勇士”身陷巨浪,刚刚被妈妈紧紧抱住,却又瞬间失散……

与生俱来的恐惧伴随“勇士”度过每天每夜,每时每刻,可“勇士”知道,自己在慢慢改变,在它被伤齿龙家族误认为偷蛋贼围追堵截之际,雌特暴龙“快嘴”冒死救下了“勇士”,而在“快嘴”遭遇仇敌、命在旦夕之际,“勇士”会怎样战胜恐惧、为“快嘴”挺身而出?

作者简介:

袁博,1991年生于深圳。动物小说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从本科到博士,修读过生命科学、人类学、文学三个专业,与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科教合作。

袁博

袁博童年时生活在野生动物养殖基地,从8岁开始创作动物小说,在动物小说中展示自己对于自然之美的理解,书写动物种群在自然变迁中的生命际遇,他的小说被称作“自然史动物小说”。出版作品有:《霸王龙兄弟》《剑龙不流泪》《三角龙之阵》《梁龙的家园》《猿人部落》《狮子的心》《豹的世仇》《野犬王朝》《野牛的故事》等。

《火烈马》和《狼群的覆灭》获2014年冰心儿童图书奖,《狮子的心》和《野牛的故事》获2015年冰心儿童图书奖。《狮子的心》获评2015年月度“中国好书”。《星宿海上的野牦牛》获2014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鸵鸟家族》获第六届深圳青年文学奖,被改编为52集动画连续剧。

看专家评论

袁博让我们领略了动物小说的美感,或者说具有美感的动物小说。

——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著名作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曹文轩

袁博的作品文字洗练,颇得中国古典文学气韵。他的动物小说阳刚有势,一气呵成;在作品细节上,又能体贴入微,充满诗情画意。

——著名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 张之路

袁博的恐龙小说开辟了动物小说的新领域,让我们领略了史前动物的独特魅力。他用细腻准确的笔触描绘了亿万年前充满厮杀的恐龙世界,让人感叹恐龙在融合之中走向生存的生命法则。

——著名动物小说作家 沈石溪

袁博用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传递着关于恐龙的科普知识,以近乎写实的文字,带领我们进入了弱肉强食的恐龙时代,并重点讲述了年幼的小恐龙历经千辛万苦的成长。 ——著名动物小说作家 牧铃

袁博是一位值得期待的青年儿童文学作家。他的动物小说以对生命近于本质的洞察,诠释了一个个平行于人类生活之外的动物社会,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书写个体在种群变迁中的际遇。

——《人民文学》副主编,著名作家、评论家 李东华

分析:

关于“袁博动物小说系列”文本的探讨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动物小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体裁形式。其特点在于它是以动物为主要描写对象,形象的描绘动物世界的生活、各种动物寻食、求偶、避难、御敌的情态、技能,动物在大自然中的命运、遭遇及动物间的关系,动物与人类的接触等,从中寻觅大自然的奥秘与情趣,给人类以有益的启示与享受。

近日,”袁博动物小说”在文学评论界掀起了一场头脑风暴,到底这种小说属不属于动物小说?如果属于又该如何界定?先让我们来比较一下袁博动物小说与本格动物小说的异同。

比较项目

本格动物小说

史前动物小说/自然史动物小说

描写对象

狼、猫、羚羊等当代人亲眼见过的动物品种

猿人、恐龙、始祖鸟等史前动物

作家背景

作家都是动物专家,熟悉动物的习性,长期与动物打交道

以袁博为代表,为复旦大学生物系科班出生,具有扎实的生物科学背景

纪实性

是纪实小说,严格写实,内容呵护动物生存规律,让读者在阅读中了解自然的真实性

受益于20世纪后古生物学研究方法的进步,以自然史、生物史为基础,通过化石证据和史料来展现史前动物的生活状态

拟人化

从动物的视角出发,拟人化程度较少

作者在第一手动物生活素材基础上虚构自己的故事,在故事中呈现作者审视动物的个性化态度。

代表作家

西顿、杰克·伦敦、黑鹤

袁博、沈石溪的部分作品

由此可见,两派动物小说的区别集中于两点:

一是题材上、动物文学虚构的界限,袁博动物小说系列以自然史为科学依据,虽然今人没见过,但有科学实证,不能以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认为当代人没见过的就是虚构。可以说袁博这套动物小说拓展了动物小说原本的写作题材界限,拓宽到史前动物。

二是视角上、动物形象拟人化的程度。在自然史动物小说中,由于动物的习性全凭科学和史料,因此作者更需要在动物素材的基础上虚构自己的故事,在故事中呈现作者审视动物的个性化态度。

从这些方面来说,袁博的动物小说无论从题材上还是视角上都是有助于动物文学创作向多种潜在的可能性发展的。

总结袁博动物小说的特点如下:

一是描写对象上,区别于本格动物小说,为恐龙这种当代人没见过的动物。

二是文学体裁上,有史料和考古的实证,无论是动物的习性还是情节的走向都是尊重考据、尊重历史的,在此基础上加以想象,符合小说合理虚构的标准。

三是在故事情节上,既尊重动物习性,又设计了当代读者能够接受的、高潮迭起的情节走向,具有一定的拟人化。

四是在主题建构上,每一部作品都有新鲜的、个性化的世界观并且具有生命历史纵深感,每种恐龙都以自己的方式演绎了爱和亲情。

“袁博动物小说系列”中每本书的不同特点:

书名

时期

生物特点

主题

叙事结构

霸王龙兄弟

白垩纪末期的大型肉食恐龙

独居动物

兄弟之间的手足情

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结合闪回

剑龙不流泪

侏罗纪晚期巨大的草食恐龙

结构分散的群居动物

少年顽强成长的历程

采用单线叙事结构,结合闪回

三角龙之阵

白垩纪时期的中等大小草食型恐龙

家族型群居动物

家族的团结,父母对孩子的爱

故事线索多,结构复杂,多处有闪回

梁龙的家园

侏罗纪末期巨型草食恐龙

家族型群居动物

执着地回归家园,对家园的依恋

时间顺序,线索清晰

☞这里有大咖微课、免费试读、亲子活动、游乐门票、精选图书、益智玩具,最为重要的我们是一群爱生活、爱自己、爱家庭、爱孩子的“四有辣妈”。欢迎来分享!

合作、勾搭请联系微信

旧诗重提——《前茅》与它的时代

《前茅》是郭沫若继《女神》《星空》《瓶》后编辑问世的第四部诗集,包括序诗在内该诗集共有23首诗歌作品,1928年2月10日作为创造社丛书第22种,由上海创造社出版部出版。

《前茅》是写于1921年至1924年间作品的合集,其中《暴虎词》创作于1921年,《黄河与扬子江对话》《哀时古调》两首创作于1922年,仅有《太阳没了》是1924年的作品,剩余18首诗歌均创作于1923年,上述这些诗歌在结集为《前茅》前绝大多数都已经在《孤军》《创造周报》等报刊上刊发过。

读过《前茅》的读者,应该都能感受到它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战斗檄文,是一首首提振精神的励志诗篇。我们随口诵读其中的诗句,如“我们把伸着的手互相紧握吧!/我们的赤脚可以登山,可以下田,/自然的道路可以任随我们走遍!”(《前茅·上海的清晨》);“我的耳边突然有默雷的声音怒吼:/你我都是逐暗净魔的太阳,/各秉赤城的炬火,前走!前走!”(《前茅·太阳没了》)都能感受到诗句所传递出的催人奋进的强大力量,甚至有些诗句就直接催促你勇往直前,如“前进!前进!前进!/胸中有热血沸腾,眼中有热泪滚滚,我们前途的行军,不是蔷薇的路径。/前进!前进!前进!挥起我们的镰刀,/开除路上的荒荆!”(《前茅·前进曲》)殊不知,类似上述语气的诗句直接成为郭沫若一场大病后的精神救赎和振作方向的济世良方。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郭沫若便不顾生命安危毅然决然南下参加了南昌起义,并在途中经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10月,郭沫若绕道香港返回了上海,此后便隐居在窦乐安路的一所民居之中。但是非常不幸的是,郭沫若到上海后不久便病倒了:“十二月八号的晚上,我突然得了重病。头痛,四十度的高热,脸色发红而带浮肿,两眼充血。……第二天睡了一天,病情毫无起色,经过日本医生的诊察,疑是斑疹伤寒。于是在第三天上便不能不进病院了。”最后病情不断加重,甚至于“完全失掉了知觉。不断发出谵呓,时而表现狂暴。听说在最严重的时候,医师已经关照了安娜,可以准备后事了”。虽然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后,他病情不断好转,但是身体依然非常虚弱,“回家的时候还不能走路,上楼是两脚两爪爬上去的”。

郭沫若此时患上重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他跟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辗转临川、宜黄、广昌、瑞金等多地,身体极度劳乏,最后也因体力不支与作战部队走散,毕竟郭沫若还是一介书生,行军打仗并不是他的特长,况且他也没有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这种转徙游击式的行军对体力的要求肯定要超出了常人所能承受的范围,最后郭沫若不得不绕道香港后才平安撤回到上海。再有,郭沫若自被国民党通缉后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必然会忧劳成疾,外界任何的变化都可能使他脆弱而敏感的神经处于崩溃的境地。蛰居在上海窦乐安路并非是长久之计,随时可能有被国民党捕捉的危险,为此中央决定将郭沫若的全家送往苏联避难,在12月5日得到通知将于次日有人来接往海参崴,郭沫若得到此消息后非常兴奋,终于可以重获自由与新生,但是在临行前却被告知,计划取消,至于何日启程未有定数。由不期而遇的极度兴奋到意想不到的彻底失望所造成的巨大心理落差,使郭沫若一病不起,为此也错过了12日前往苏联的客船。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中央决定他还是先暂时前往日本避难。

处于彷徨、苦恼、困境中的诗人革命家郭沫若,要摆脱眼前精神窘境的直接方式,便是到自己曾经过往的人生经历中去寻找精神支撑点,重新唤起继续奋进的勇气。创作于后《女神》时期,《力的追求者》《上海的清晨》等20余首诗歌便在郭沫若脑中显现而出,那时正是他意气风发、挥斥方遒之时,年轻的郭沫若等创造社同仁犹如一颗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照耀在“五四”文坛的上空。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无顾忌、最有自信、最能战斗的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借助于诸如“在这黑暗如漆之中 太阳依旧在转徒,/他在砥砺他犀利的金箭 要把天魔射死”(《前茅·我们在赤光中相见》)的诗句,郭沫若驱散盘桓于内心中的苦闷,背负起革命重任远赴日本,保存战斗的坚定信念,迎接满血复归的艰苦斗争。

《前茅》的序诗中郭沫若特别强调了“这是我五六年前的声音,这是我五六年前的喊叫”(《前茅·序诗》)。的确《前茅》所收录的是郭沫若在1921年至1924年间所创作的诗歌,其中既有白话新诗,也有古体诗,虽然是“旧诗重提”,但并不是旧思想、旧观念的重复,而是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郭沫若革命精神的理性升华和前进方向的明确指南,尤其是赓续了“五四”青春中国的反抗力量,成为“革命时代的前茅”。

郭沫若横刀立马在“五四”文艺战场,在筹建与领导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与胡适、茅盾等文化名人的论争,以及创作《女神》、翻译《少年维特之烦恼》等系列文艺实践中萌发出初期革命思想的萌芽,那就是与旧社会、旧势力绝不妥协的反叛意识和抗争精神,他大声呼吁“二十世纪的中华民族大革命哟,快起!起!起!/快在这二十世纪的舞台上别演一场新剧!/人们哟,莫用永在泪谷之中欷歔!/你们把人权恢复了之后,/人类解放的使命,/世界和平的使命,/要望你们二十世纪的两个新星双肩并举!/人们哟,起!起!起!”(《前茅·黄河与扬子江对话》) 特别是1924年,《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的翻译对郭沫若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他不仅仅较为完整地翻译该书,并对原著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更正,而且还对该译作作者河上肇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围绕《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中的不同观点,郭沫若在与河上肇及其学生论辩过程中,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于苏俄革命模式和列宁主义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认同,藉此郭沫若也实现了在理论认知上由单纯无序的反抗向马克思主义系统学理的转变与提升,他“从前只是茫然地对于个人资本主义怀着憎恨,对于社会主义怀着信心,如今更得着理性的背光,而不是一味的感情作用了”。(《孤鸿——致成仿吾的一封信》)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感召下,郭沫若走出了狭小的书斋,投入到火热、残酷而真实的革命斗争现场之中。1924年郭沫若带领周全平等人,深入到南翔、真如、尚儒村等宜兴战事的发生地展开实地调查,亲身感受战争给底层民众带来的疾苦与灾难,1925年5月,他在上海南京路的先施公司三层楼上亲眼目睹了“五卅惨案”发生的全过程。种种真实的社会现实情形,使郭沫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仅仅只是靠诗歌、小说等文艺创作是改变不了中国现状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们应该到“兵间去,民间去,工厂间去,革命的漩涡中去”,(《革命与文学》)郭沫若说到了,也做到了,1926年7月,郭沫若跟随国民革命军政治部从广州出发,正式踏上了北伐的漫漫征途。经过半年多的激烈斗争,北伐取得了战役上的胜利,但是革命成果却被蒋介石所窃取。郭沫若对这种倒行逆施的叛变革命行为义愤填膺,挥笔写下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的讨蒋檄文,大声疾呼“同志们,我们赶快把对于他的迷恋打破了吧!把对于他的顾虑消除了吧!国贼不除,我们的革命永远没有成功的希望,我们数万战士所流的鲜血便要化成白水,我们不能忍心看着我们垂成的事业就被他一手毁坏。”(《请看今日之蒋介石》)随后,他所寄予希望的武汉国民党中央,却对蒋介石采取容忍、纵容和妥协的态度。至此,郭沫若终于认清楚了无论是国民党左派还是右派,都不能领导革命中的中国走向胜利,他抛弃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坚决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正是在社会的大熔炉中,郭沫若历练精神、辨明方向,从而在人生道路的生死抉择时更加睿智和理性。

在中国革命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郭沫若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路线方针,他冒着被全国通缉随时被捕的风险,接受中共中央的召唤与任命,紧紧追随南昌起义的革命队伍,与革命者共进退、同生死。自1924年译介《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起至南昌起义失败隐居上海止,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但对于郭沫若来讲却是决定其一生的重要时段,他在思考和辩驳中接受了先进的思想理论,他亲自走向了中国社会的底层,走向了广袤的战场,亲身感受并认识到了中国革命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戎马书生”是孙炳文在北伐战争临行前送给郭沫若的徽号,也是对革命年代的郭沫若的真实写照和形象比喻。书生有书生的革命方式与斗争策略,我们不能期望他们如战场上魁梧高大的勇士一样,肩扛炸药包,手握冲锋枪,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他们在血淋淋的真实战场上,寻找和探寻中国革命的理论、方法和道路,与攻城拔寨的战士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前茅》即是郭沫若开始“戎马书生”生涯后的重要篇章,它在更高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兑现了郭沫若早期的革命幻想和愿景期望。

《前茅》中的诗歌创作于《女神》结集出版之后,同步于《星空》与《瓶》,作为郭沫若同时期创作的作品,无论从诗体结构还是语言风格等角度来讲,《前茅》的美学价值和时代意义,并不逊色于其他诗作。

利用词句的反复和句式的重叠,表达作者情绪的起伏变化是《前茅》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作为白话新诗主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女神》首创了“内在律”创作的先河,那就是借助于词语搭配和句式组合所产生的内在张力,展现出作者思绪情感的曲折发展变化,《前茅》中的多数诗篇也多延续此种创作方式,如在《留别日本》中“你们岛国的风光诚然鲜明,/你们岛国的女儿诚然诚恳,/你们物质的进步诚然惊人,/你们日常的生涯诚然平稳”,这样作者利用连续四句词语的重复,如《力的追求者》中,作者在三个分段的第一句分别使用了“别了,低回的情趣!”“别了,虚无的幻美!”“别了,否定的精神”等利用句式的不断反复,既可使诗歌的创作达到了外在形式结构的整齐划一,又可表达出由弱到强不断递进的情绪色彩。

丰富而具象性的意象塑造也使读者阅读《前茅》时更加直观生动。郭沫若善于从自然界和传统文化中寻求写作灵感,汲取写作素材,构建了《前茅》多样的意象组群,自然界中有太阳、黄河、扬子江等,历史传统文化中汉主、大禹、孙等都被郭沫若作为诗歌意象纳入创作的视野之中,以此也弥合了诗歌文本与读者接受之间的鸿沟,使《前茅》的阅读更加自然贴切,如《太阳没了》《我们在赤光之中相见》等诗歌皆是如此。

直陈现实社会的问题和矛盾,表达出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强烈的战斗激情和理想主义色彩,并赋予了《前茅》厚实的社会价值。《上海的清晨》一诗中,作者在描述上海清晨的街头所见到的悲惨情景后,终于迸发出“兄弟们哟,我相信:/就在这静安寺路的马路中央,/终会有剧烈的火山爆喷。”

郭沫若虽自谦地认为“前茅并不高妙,只有点历史的意义”。(《离沪之前》)的确如此,如果仅仅从诗体本身来讲,《前茅》更多是沿袭了《女神》《星空》等诗集的创作风格,创新性并不强,但如果从承载的历史讯息来看,《前茅》中的诗篇寄寓了郭沫若在自我发展道路的抉择和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历史时刻,他的人生际遇、思想情感、价值选择等方面重要的信息密码,作者用旧诗重提的方式复述了一段生动起伏的命运传奇。(张勇)

来源:文艺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